查看原文
其他

【AT】铁路客站大盘点

31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1-07-02
建筑技艺新刊导读
2018年9月

创新创意:中南院铁路客站建筑创作之路



新刊导读


过去十余年,中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令全世界瞩目,高铁站房的设计理念经历了从对旅客进行管理为主到强调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从仅仅提供出行场所到营造安全、舒适、环保的旅客之家,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到“站城一体化”等一系列演变。作为见证中国高铁腾飞的重要参与者,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院”)积极投身到铁路客站设计的时代大潮中,累计完成超过200座铁路旅客车站的设计,同时还有一大批车站正在设计中。这其中既包括郑州东站、西安北站、杭州东站等全国性枢纽站,也包括太原南站、长沙南站、南昌西站等(特)大型省会城市铁路枢纽站;既有极富革命圣地特色的延安站、遵义站,也有站到世界最高领奖台的厦门北站。

本期责任编辑:侯梦瑶

《建筑技艺》9月刊专辑集中刊载了中南院设计的30座铁路客站,他们或是作为城市地标,或是作为综合枢纽,或是作为公共空间,从理念、造型、结构、城市规划、地域特色等不同视角展现出新型交通建筑的内涵,也诠释了当代背景下铁路客站的发展轨迹和趋势。


至诚至精,高铁速度迈向多元未来

—— 访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春舫

采访: 《建筑技艺》杂志(AT)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院)自1952年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我国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时期,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咨询、BIM设计咨询等众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交通建筑,尤其在高铁站设计方面成绩斐然,并屡获殊荣。《建筑技艺》杂志就此采访了中南院总建筑师李春舫,探寻中南院的发展之路是如何迈向多元未来的。


当代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筑创作与实践

撰文: 李春舫

中国铁路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迎来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大规模铁路建设也带来了新一代铁路旅客车站(以下简称“铁路客站”)建设的高潮。正在设计或建设中的新一代铁路客站综合了多种交通形式,成为超越传统火车站概念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随着城市的发展和TOD(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城市综合开发模式)的出现,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的整体开发与建设密不可分,同步进行,成为城市新的中心区。而铁路枢纽站房作为这个新中心区的核心,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标志。


基于结构逻辑的高铁站房地域建筑形态塑造

——高铁西安北站设计实践

撰文: 唐文胜

高铁站房作为城市的门户,是体现地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形式总是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高铁站同时也是一种大跨度的特殊交通功能建筑,必须满足交通功能和大跨度建构逻辑的要求。在高铁站房建筑设计中,“功能、技术、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理清建筑形式与结构逻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高铁站房创作中获得更自由的基于结构逻辑的建筑形式。


理性思考,简约实现

——南昌西站设计

撰文: 刘均 高鹏 宋明

大型高铁站房通常被要求承载很多内容,如地域文化特色、标志性的城市门户形象、便捷的人流集散和交通换乘功能、明亮气派的候车大厅、节能环保等。大型高铁站房是带动城市高铁新区建设发展的标杆和引擎,应与城市规划和区域城市设计相融合。面对自身方便快捷的功能要求和外部纷繁复杂的矛盾约束及挑战,南昌西站在设计中尽可能“化繁为简”,从建筑的本质出发,以轻松的姿态和简洁的建筑语言解决矛盾,最终达成目标。


历史追忆,胜迹沿承

——遵义站设计回顾

撰文: 雷伟

高铁站作为城市的重要门户之一,是彰显城市历史与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如何在高铁站设计中既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又能体现其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功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诸多地域文化中,具有历史背景的红色文化更是独树一帜。以新建渝黔铁路遵义站为例,结合项目特点分析,回顾该站房建筑在文化性特征设计体现中所做的有益尝试。


结构即空间,结构即建筑

—— 以结构逻辑为主线的铁路旅客车站空间塑造

撰文: 王力 李春舫

建筑的形态和结构密不可分。在设计与铁路客站相似的这一类大规模建筑时,建筑师应通过结构体系的表达来充分营造、展示建筑内在的逻辑与理性,创造富有想象力的结构形式以突显建筑与结构的和谐之美。有结构特色的铁路客站会更富有生命力,更能够成为视觉焦点,给人们带来独特的空间体验。在当代铁路客站设计中,我们遵循“外部形态真实地反映内部功能、结构形式以及空间特质”的原则,提出“结构即空间,结构即建筑”的设计理念,充分展现结构的技术美感,最终达到结构、空间和建筑形式的完美统一。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打破片面追求“立面效果”的思维模式,相信会创作出更多个性鲜明的铁路客站。


因地制宜的适度设计

——以昆山南站为例

撰文: 张爱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铁路建设愈发蓬勃发展,然而在高速建造和过度强调车站作为城市设计地标的情况下,小型车站形象大型化,使得站房主体的内在空间质量不受重视,乘车体验差强人意。同时,作为城市节点的车站却严重脱离城市设计,远离周边城市环境和生活,缺少小型车站应有的亲和力。

昆山南站作为一个小型车站,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手法来打造舒适的空间,试图拉近车站与城市、人们的距离,为旅客乘车或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的体验。


中小型非对称式站房设计探索

撰文: 张丹

铁路站房作为高速发展的铁路建设的重心之一,其设计创作一直广受业主、设计者及使用方的关注。铁路站房的功能形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及特殊性,通过各种设计手法,使站房在满足交通建筑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达到功能空间与形式的统一,是站房设计的最终目标。

在当下大量铁路站房的建设中,除部分站房设计有着突出的个性与创意之外,还有不少相似及重复的设计创作,缺乏作为交通建筑的标志性和创新性。如何去“流水线”化、去模式化,是站房建筑创作的重点及难点。


古城新韵

——荆州火车站建筑设计

撰文: 程一多

荆州站不仅是千年古城的新门户,更是城市发展新区的核心工程,投入使用的荆州站已成为荆北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回望荆州站建设之初用地周边的一片荒芜,到现在与荆州站相伴而生的荆北新区的蓬勃发展,感慨于设计团队在面对荆州又一次历史发展里程碑式的节点时,不辱使命,始终坚持最初的设计理念,坚持以时代精神彰显荆楚文化的追求,坚持以细节体现建筑之美。


基于地域环境特征的中小型站房设计案例分析

——以张掖西站、酒泉南站、安庆站、新余北站为例

撰文: 肖鹏 刘观祥

在我国高铁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站房设计。相对于大型站房而言,中小型站房的设计在项目选址、项目规模、站房形象等方面的展示上都有所不同,如何在设计中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域的气候差异性,使得站房立面的设计风格与当地文化协调一致,是设计中面临的问题。不同地域中小型站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气候适应性及地域文化特征的不同,文章就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亚热带地区中小型高铁客站的设计探索

——以广西四站为例

撰文: 程锐

在国家“八纵八横”的规划蓝图下,掀起了一股高铁建设的热潮。在铁路客站这一大空间、现代化的公共建筑中,如何应对不同地区的建设需求,尊重文化差异,避免单一、雷同的设计,值得思考。以广西四个中小型高铁站设计的实践探索为例,希望对当下高铁站房的设计创作有所借鉴。


高铁站房与站前广场一体化设计的实践

——以贵州地区为例

撰文: 鲁巍

高铁站房与站前广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常规的做法是先设计站房,而后由其他公司根据已有站房方案设计与之匹配的广场。这种将站房设计与站前广场设计分离的现象通常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工程进度和最终实施效果。高铁站房与站前广场的一体化设计,是指将高铁站房与站前广场这两个独立业主、独立施工的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由一家设计公司来通盘考虑,从源头上统筹协调、相互配合,从更高的视角处理两个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合二为一。


浅谈铁路客站综合体建筑设计要点

——以铁路客站为中心的站城一体化设计探索

撰文: 唐文胜 叶茂

现代化的铁路客站不再只是铁路客运作业场所,而是联系各种交通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站;它的设计不再仅因标志性的建筑语言成为城市的门户,而是因多样性的复合功能、跨领域的公共空间、融入城市需求的集约配置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是带动城市发展、城市更新的触媒点。遵从我国铁路客站新的定位,学习借鉴日本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城市开发模式中以枢纽站为中心的高度复合聚集的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在设计中以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提高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站的效率性、便利性、舒适性、公益性、收益性和象征性,充实城市功能,提升城市价值,实现以铁路客站为中心的站城一体化设计是当前设计中的重点和研究方向。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些年中南院设计的高铁站。

△ 长沙南站

△ 厦门北站

△ 杭州东站


△ 西安北站

△ 太原南站


△ 郑州东站

△ 南昌西站

△ 呼和浩特东站

△ 西宁站

△ 沈阳站

△ 大庆西站

△ 漳州站

△ 昆山南站

△ 延安站

△ 遵义站

△ 衡山西站

△ 衡阳东站

△ 岳阳东站

△ 百色站

△ 酒泉南站

△ 普安县站

△ 贵港站

△ 防城港北站

△ 安顺西站

△ 荆州站

△ 随州南站

△ 张家界西站

△ 桃花源站

△ 太原站改建

△ 襄阳东津站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想了解本期更多精彩内容,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购买本期杂志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80。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