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纵横论道——建筑创作观的多元视野”论坛在苏州成功举办

32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三年前,业内群贤聚于中衡,畅论“为明天而设计”;三年后,各方翘楚再聚中衡,承续前风,以开放态度“纵横论道”。2019年4月24-25日,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技艺》杂志社共同主办纵横论道论坛苏州中衡设计大厦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位建筑师参加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分为“纵横论道——海派大家谈”“纵横论道——建筑创作观的多元视野”两个部分,“纵横论道——海派大家谈”展现了海派大家的创新风格与兼容并蓄,并在论坛之后设置了沙龙研讨环节,精彩纷呈;“纵横论道——建筑创作观的多元视野”则邀请了来自不同地域的建筑大师和优秀建筑师结合各自的地域文化,就传统美学、传统兴造与现代空间、现代功能、现代形式等进行碰撞,诠释了当代中国建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开幕式

4月2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谨主持,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江苏省设计大师冯正功,《建筑技艺》杂志主编魏星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中国工程院程泰宁院士也专门发来视频问候,祝贺论坛的召开,并分享了他在为冯正功先生出版新书《延续建筑》所作序言中他本人的创作理念。


 ▲开幕式嘉宾致辞



主题论坛


“纵横论道——建筑创作观的多元视野

主题论坛共邀请了16位嘉宾进行主题演讲,精彩内容汇总如下:


沈   迪

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城市轻型发展中建筑师角色的思考


在城市更新为主题的城市建设整体背景下,建筑师面临设计项目性质、各方设计要求、建筑师自我认知三方面的变化,而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和压力是建筑师在设计的同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通过国际马术中心项目的设计过程解说,体现了建筑师在功能提升的城市更新项目中,作为项目的策划者、规划参与者、预可行性方案研究者、业主代表与项目代建者、景观设计师、设计总包等角色的多重复合与转变。在龙漕路地块改造项目中,通过建筑师的自我命题,在两周内提出了类工业园更新改造的设计构想。可以说,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转折与新的起点,也是建筑师改变工作立场和方法的契机。

▲建筑师面临的变化

▲建筑师角色的多重复合与转变

▲建筑师“自命题”式的类工业园更新改造设计


崔   彤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在地 向天


向天山水,在地风土。通过阐述在地向天的“形” ”势” ”意”三个概念,结合科尔沁文明之光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图书馆、杭州高等研究院、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等项目实践,探讨了如何从在地建筑学,走向向天建筑学,并将其融合的设计思路。总而言之,从“在地建筑”到“向天建筑”,寻找的是地脉基因当中天地的互承性,拓展了建筑的可能性;从“脚踏实地”到“仰望天空”,只为“以精微致广大”拥有更广博的建筑设计视角;从“思接千载”到“视通万里”,在天地时空的坐标中,既随地形,也随天形,既要造地势,也要造天势,既要顺地意,也要顺天意。

▲在地向天的形·势·意

▲科尔沁文明之光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图书馆

▲中国架构


赵元超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城市发展中的特色营造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西安建筑创作的历程,认为西安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个唐代建筑在地面建筑几乎不存在的条件下如何体现城市风貌的难题,其建设应有别于欧洲的城市保护理论和方法,不可避免地有重建、复原甚至是彷建的现象。建国70年后,建筑不仅表现在建筑自身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的规划理念和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通过重点介绍西安市民中心城市设计、西安幸福林带、大西安中央商务区起步区三个城市设计方案,试图营建一种超越传统建筑物和用地界线的城市复合行为,努力把西安城市建设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城市存在的问题

▲西安幸福林带总体设计

▲大西安中央商务区起步区方案设计


杨   瑛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模糊约束


空间即约束。他认为精确的概念和分析往往不能把握事物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而模糊思维却能把“集合”和“区域间”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反而能排除精确概念表达的局限性,而更易描绘其不可确定性,更易接近其真实性。以模糊约束的哲学智慧为切入点,从场地环境、空间体验、建筑形态、使用材料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芷江飞虎队纪念馆改扩建工程、何凤山生命签证主题馆、长沙理工大学建筑馆的设计思路与建造过程,提出任何不易言说、不易描述、难以确定的弹性空间状态都是模糊约束。

▲芷江飞虎队纪念馆改扩建前后

▲何凤山生命签证主题馆设计方案

▲长沙理工大学建筑馆室内效果


孙一民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

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大小不一:建筑师的全过程服务


结合广州东站改造、华南理工大学游泳场改造、江门体育中心三个大小不一的项目案例,讲述了建筑设计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的全过程服务的探讨,也展现了建筑师面对不同项目、阶段时,需要承担的不同责任。


我们可能没办法选择项目,但是作为设计、创作与服务者,在边界与条件的限制下,仍可以找到很多可做的空间。所以无论项目大小,只要坚持自己的追求与理念,都有可能找到对的方向。

▲广州东站改造前后

▲华南理工大学游泳场改造

▲江门体育中心


冯正功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江苏省设计大师

延续建筑——一种建筑设计创作观的探索与实践


延续建筑是冯正功先生多年来关于建筑设计一种创作观的探索与实践:发现与探索场地独特的空间、时间、人文等语意特征,基于当代建筑语境,通过有形的建筑载体,延续无形的空间、时间环境与人文精神,并创新于建筑设计。冯正功先生因其实践经历与思考形成了“园林与空间意境”等十项指导性的建筑实践路径,并分享了延续建筑创作观所指导完成的“徐州城墙博物馆”等十二项不同类型的实践案例。报告最后,以“延续”一以贯之,展示了“延续”设计观在城市设计领域的设计探索。(近期,冯正功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延续建筑——一种建筑设计创作观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延续建筑》封面

▲《延续建筑》目录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回龙窝及徐州城墙博物馆

▲四川绵竹体育中心


张鹏举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内蒙古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平实建造》


平实建造是个人建筑观在地域实践中的具体转译,从观念和策略两个层面可解读为适宜、真实、简单、生态、直接、本土等。平实建造表现在气候应对、资源整合、形态处理等方面,因地而建是其中重要的维度。对此,报告从面对自然的谦卑姿态,真实地对待人需求的空间策略,应对传统建造智慧的生态启示等三个方面以六个创作实例加以说明,最后指出,场地是物象,设计还要回到人这个终极目标,最终要完成从场地到场所的营建过程。

▲锡林郭勒草原东苏旗牧业合作社

▲内蒙古罕山生态馆和客服中心

▲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

▲内蒙古恩格贝沙漠科学馆








徐   锋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

云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长

云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建筑设计的本质回归》


倡导地域建筑和生态节能建筑的今天,建筑设计不应只注重高科技的应用,而排斥低技术,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低技术”虽然表征为传统和原始材料和营造技术,但并不是技术低下的代名词,而具有其生态的内涵。通过与地域环境融合的设计和与文脉的传承,体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回归,达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和经济节约的目的。 


(1)轻松”。一个新建的建筑尚需在场地中以轻松的状态呈现,高效地解决好新建筑带来的各种矛盾,用质朴的手法,合理处理好有关场地、功能、流线等相关问题。

(2)“真实”。技术措施的选取,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还原建筑本来该有的真实面貌。

(3)“关联”。“建筑形式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是形体,而是眼睛看不到的精神”。在一个民族地区,很显然是要找到新建筑与传统及地域的关联,“崇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尚兼容”。


 作为长期“战斗”在云南的建筑师群体,“低技术”可能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但我们更愿意把它当作一种主动的追求。

▲丽江玉龙新城展示中心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丽江英迪格酒店

▲昆明市工人文化宫


曾  群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副总建筑师

风景与意象


风景,是设计基地以及此处的历史、地理、文脉等层面提供给你的所有场所信息,通过再次的解读而形成的对基地的认知,设计应看看“此地”的地理文脉与时间线索,寻求建筑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求获得建筑的独特性。意象,是通过设计表明自己看待世界的独立立场,传达自己批判性的审美观。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各个项目的外在形式跟随时代与技术不断发生改变,但这种对场所的敏感与兴奋是一贯的。这里的意象有两层理解:一层是指,在设计实践的操作中如何如果通过形式来表达你的审美;另一层是指,在更为广泛的认知下,如何通过对场所氛围的捕捉、提炼、分析,再重构出新的想象力,通过空间语言来呈现你对此处风景的解读。本讲座以三个项目对这一思考做了实践层面的探讨。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

▲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客运楼马家浜博物馆


崔   岩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辽宁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穿越时间的营造


通过大连市原军工523厂老城区及辽宁盘锦市核心区边缘两个案例的对比,以及大连市城市核心区跨越近二十年建造的371米超高层案例,阐述了地域、时间、文化、社会性、建筑师个人情感和喜好、绿色可持续发展观等要素影响建筑空间设计的重构,同时以建筑营造的过程理解当下互联网及移动终端对空间开放可能性的影响、城市设计的理念发展促成: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及运营策划师的合体工作模式,这些都会成为未来深深影响空间设计的因素,因此建筑师在当下决不能背弃建筑空间设计及好空间带给人们的期待和喜悦。在现代主义基本形式框架中,强调因地制宜地寻找最合适的建筑策略,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在满足建筑功能基础上的组织和创造空间,让设计更多来自建筑学本真意义上的探索和创新是当下建筑师最重要的责任。

▲大连甘井子残疾康复中心

▲盘锦锦联经典汇商业街


▲大连国贸中心大厦


盛宇宏

SPDG 汉森伯盛国际设计集团董事长、总建筑师


市场条件下建筑理想的坚持和设计创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建筑设计行业市场规模的壮大,这为建筑设计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机遇。汉森伯盛始创于香港,这26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在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多元化竞争格局中,不断坚持和创新的结果。凭借相对灵活的管理经营机制优势,以及富有创造力的团队,多年来,汉森伯盛在竞争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民营设计企业想要突出重围,需要具备大建筑设计的概念以及全专业统筹的意识。只有保持对设计的热情,坚持对设计高品质的把控,充分发挥建筑设计的前瞻性和引导作用,才能在当前和未来的行业环境中找到自身的一席之地。

▲尚东柏悦府

▲阳朔河畔度假酒店


景   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

在地生长——以广西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为例


建筑永远是扎根在泥土之中的,接了地气,才能更好地延伸和生长,作为建筑师,在设计中对“在地生长”的理解和应答非常关键:以时代背景下的技术手段为纽带,串联自然、文化、人本、精神四个维度,构建基于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体系和建筑设计策略。


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区内标志性建筑群“一阁四馆两中心”,即清泉阁、中国-东盟友谊馆、园林艺术馆、体验馆、顶蛳山遗址博物馆、演艺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以及园博商街等配套服务建筑,基于“本土设计”理念,以绿色建筑为基础,从西南多民族地域文化中提取“山地、聚落、桥廊、构架、材料”等地域特征元素,获得地域特征以及传统的文化、生态理念相适应、融合与衍生的设计方法,营造出建筑在自然中“生长”,在地域中“生长”,以现代语汇诠释了广西本土建筑风貌,为南宁铸就自然神奇与人工精巧完美结合的理想山水园林。

▲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整体俯瞰图

▲园林艺术馆(摄影 张广源)

▲中国-东盟友谊馆(摄影 张广源)

▲清泉阁(摄影 张广源)


庞   波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广西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地域适宜——低能耗的可持续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是人们在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条件下如何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建筑策略,也是未来建筑可持续的方式之一。认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应该关注地域的差异性,强调地域的适宜性,回应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诉求,提出了适宜本地的低成本建设、低成本使用和低成本运营的适宜地域设计原则。特别以“一座没有空调的房子”项目为实践,系统采用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各种适宜技术,通过调整开窗方式、天井、无动力风帽等无耗能的方式改善通风;也通过低成本建设和维护的装配式屋面和湿墙的绿植系统实现良好的隔热;利用地埋管道系统实现对室内温度的降温调节。满足人们对室内物理环境的品质要求,实现绿色建筑低能耗的可持续目标。

广西环保教育基地


张宝贵

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向假求真》


从业32年来,他与建筑师之间的不安分触动了另一种不安分。这种不安分始于社会的需要,不仅是建筑,还有内心的涌动。他认为所有物质的归宿都是让人变得不安分,变得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而这种不安分正是未来建筑的常态。出于这种不安分,他用混凝土去做灯,去做自己心中的建筑,通过各种夯土墙、室内外混凝土饰面板的制作与实践,加深了他对“土”的思考。宝贵石艺在朦胧中出现的东西反映了企业的一种活力,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语言和样式。

▲混凝土灯具

▲以混凝土灯为灵感来源的博物馆设计(张永和)


仵毓斐

拉法基豪瑞建材(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Ductal 业务总监

Ductal UHPC 在建筑中的应用


拉法基豪瑞集团作为DUCTAL UHPC的原创公司,不仅在过去仅三十年间成功推进UHPC的不断创新与新系列的研发,同时也是全球唯一一家成功将UHPC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结构、以及路桥等领域的企业,并积累了丰富的生产与工程经验,确保UHPC工程的品质。 本次主要从材料的角度梳理了UHPC在强度、抗弯以及耐久性等方面的特性,及其在应用中表现出的优越性,并分析了UHPC与HPC、GRC以及其他水泥基材料的主要特点; 另外也从应用的角度分享了UHPC在装饰、镂空、曲面、平板、遮阳等建筑方面的最新的应用案例。

▲马赛曲▲吉博恩体育馆▲耐克迈阿密旗舰店▲深圳悦彩城


论坛学术主持人

本次主题论坛由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傅绍辉,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汤朔宁,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总建筑师、河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郭卫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建筑师罗建河主持,他们的精彩主持和独到点评也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

专题论坛


“纵横论道——海派大家谈

4月24日下午还召开了专题论坛:“纵横论道——海派大家谈”共邀请了5位海派知名建筑师与3位中衡设计的建筑师进行了精彩分享,内容如下。


章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设计中的结构性能驱动》


建筑设计的过程,可以归于规则衍生、性能驱动、情感驱动这三个方面,主要讨论性能驱动中的结构性能化驱动。第一个设计是杨树浦驿站“人人屋”,以人字形落地杆件为基本单元,不断重复并相互支撑形成整体空间结构,再反向掏出一个小屋形态的内部空间,木结构作为一种表征的外置结构系统,使人人屋在密林草丛之中折射出木构建筑的温润之光。内部空间为钢框架结构体系,整体钢木结构全部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创造了一种结构的优雅之美。


另一个实践是杨树浦驿站“人人屋”旁边的“坐石观云——杨浦滨江公共二期配套管理用房”,采用纵横木梁错叠铰支钢木复合结构,地下基坑及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及一层为钢结构框架结构,地上二层为钢木混合结构,称之为“细柱肥梁”的钢木结构体系。另外在楼纳设计的“未来乡村展示中心——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和上海M2白莲泾游船码头及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三期配套用房咖啡厅等不同的结构性能化驱动设计实践,带来与环境相融的独特空间体验。


当传统意义上单一的结构柱或梁转变为共同作用的空间结构体系时,当结构件更加精巧时,将更具有建筑学意义上的结构的优雅,创造连续的空间感与独特的空间体验。

▲杨树浦驿站“人人屋”

▲坐石观云

▲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

上海M2白莲泾游船码头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三期配套用房咖啡厅


杨 明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建筑创作所所长

《未来的历史》


建筑作为人类记录历史的实物档案,只能以空间片段的方式近似标识历史走向未来的连续演进历程,其中未能被固化的部分会以想象的方式附着于建筑场景中。如果从未来的视角观察当下建筑,它会和既往的建筑一样呈现为相对恒定的“棚屋阶段”历史的一部分;而如果从历史的视角观察当下建筑,它又会是被人为目的设定的预制未来。时间之于建筑的这种视角羁绊映射了未来和历史的演化同一性,也指引出建筑设计的当下立场只有正视未来才可能定位于历史。


作为积极的应对未来手段,建筑设计在历史场景羁绊和历史延续想象的双重要求前提下,可以通过重构、植入、假拟、暗示的空间组合途径表达出坦然、清晰的时间价值观……

济南中央商务区文化服务中心

上海嘉北郊野公园西游客中心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张  斌

致正建筑工作室Atelier Z+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空间涌现》


以“空间涌现”的视角,对空间生产过程中各主体共同作用、相互交织后形成的新内涵、新结构、新功能进行探讨。以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中的22座望江驿为例,介绍了其从空间设计、快速建造到投入使用后的空间评估的全过程。探讨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驿站,如何与地形、景观多维整合,成为支持日常生活的、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张佳晶

上海高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St.AlphaGo》


AlphaGo人工智能的产生除了在围棋领域战胜了人类这个意义之外,他在围棋理论、人类认知、思辨哲学等方面都颠覆了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强大深度学习能力展示了人类思考的局限,这个局限同样适用于建筑学和其他领域。对人类的启示是人类未知的空间很大,感觉和灵感只是存在的未知的理性而已。但硅基生命并没有欲望取代碳基,碳基生命也没必要增加焦虑感,那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并不好说到底谁离上帝更近。建筑学是一个与围棋思维极其接近的学科,通过人工智能还原神经网络的本质后,人类能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加了解,从而去伪存真。

薄宏涛

筑境设计董事、总建筑师

《城市微更新——你我身边的在地实践》


城市发展应该关注“社会发展与寻常生活记忆的保护与延续”。历史保护的范畴不应局限于个别重点文物单位,更应着眼于寻常生活记忆的延续,应该以我们身边的“在地微更新”建构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上海愚园路街道“名人墙”改造,通过再现上海视觉、声音和空间的记忆,把一个普通弄堂口改造为“城市记忆博物馆”式的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爱琪幼儿园,以引入天光中庭和创造室内跑道等手段把一个普通的沿街商业改变为一个充满爱意的幼儿园;北京星巴克冬奥园区店则通过留存、再现、漂浮、半透明等手段将原有压差发电控制室变身为工业风满满的网红咖啡店。三个小尺度案例都通过微更新为城市带来了“针灸”式激活,增益了城市的温度。

▲上海城市设计节愚园路项目

▲愚园路名人墙改造微型记忆博物馆

▲上海北蔡商业改造爱琪幼儿园

▲北京首钢压差发电控制室改造星巴克咖啡冬奥园区店

冯正功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总建筑

师,江苏省设计大师

《中衡设计创作概览》


简要介绍了中衡设计集团的发展概况,并主要简述了中衡设计近年来在“延续建筑”创作观指导下的多元实践,从“文化”、“教育”、“产业园、科技园”、“酒店、办公、商业”“乡村”等九个类型分别展示了中衡设计近期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创作。

▲中衡创作项目——文化类

▲中衡创作项目——教育类

▲中衡创作项目——产业园及城市设计类



黄 琳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创作设计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泛在学习——教育建筑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广义上的“泛在学习”也称为“7A”学习,即指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任何可用设备,以任何可能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和学习支持的学习方式。当“泛在学习”映射到教育建筑时,建筑师期望通过场所的营造,创造出多层次,多情景的学习空间,这种空间是以激发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学习为目的,涉及到学生和老师在校园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我们通过两个案例解读了如何尝试营造“泛在学习”空间,南师大高铁新城学校以再现“随园”学习情景为切入点,组合功能,激发学生情景学习。星湾西校区是在极小用地上,运用垂直叠加的方法创造泛在学习空间的一次尝试。我们希望看到是,优秀的校园设计将使校园本身成为优质的教科书。

▲廊与园的多视点互动

平家华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文化基底上的再创作》


建筑师不仅仅是设计与建造,更要有文化传承和新生活方式构建的责任担当,建筑文化的延续不仅仅是建筑的创作,而是一种新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变革。通过文化基底下的再创作,把不同阶段时代记忆的元素留在建筑的载体里,同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概念 “活化”江南形态,加上一些政策的支持,对接新群体的生活与工作所需要的新空间,新需求。使建筑创作具有文化性,生活性,时间性。

▲新江南聚落重现——吴江梅庄 (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奖银奖)

苏州浒墅关丝绸文化科技展示馆

沙龙研讨

沙龙研讨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徐宗武主持,时匡大师等50余位专家进行了研讨发言,就多元化的建筑创作视野畅所欲言。



▲沙龙研讨现场


沙龙上也进行了冯正功先生新书《延续建筑——一种建筑设计创作观的探索与实践》的分享与交流,嘉宾反响热烈。


附本次研讨嘉宾名单


会场外展位  

本次会议有多家企业参展,展位前始终人头攒动,充分搭建了建筑师和材料企业的交流平台。

致谢  


本次论坛得到了拉法基豪瑞建材(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结语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师精英汇聚中衡,纵论古今,横览八荒,不仅让人们广览各地建筑师及其建筑创作观的博姿多彩,更呈现出近年来建筑创作观的多元视野与丰硕成果,让大家对未来的重聚充满期待!


希望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建筑技艺》杂志社、中衡设计主办的每三年一次的“纵横论道”,以及适时在各地举办的“大家谈”,可以成为建筑创作观反思与探讨的业内盛会,也为这个时代的多元建筑创作发声,为这个时代的新人打造更包容的舞台。


▲中衡设计文创以“场景重构”再现论坛的强大阵容与盛况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80。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