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技艺成就建筑之美——《建筑技艺》2019年4期导读
AT 2019.04
技艺成就建筑之美Architecture and Technique: Build Beauty本期责任编辑:侯梦瑶
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常会讨论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技术不仅包含建造、结构、材料等,也关注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艺术不仅体现为视觉、美学感受,也扎根于文化、体验和价值。“技艺成就建筑之美”(点击查看详情)既是《建筑技艺》杂志每年一届的代表性品牌活动,也是杂志一直探求的建筑之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技术在物质层面呈现了建筑本身,艺术则从精神层面拉近了建筑与人的关系。建筑最根本的是带给人一种体验——通过建筑形态、建筑技术的艺术化表达,让人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为此,本期专题特别邀请了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建筑师,解读不同规模、不同侧重点的建筑创作与研究,不仅重点关注建筑的“技”与“艺”,更多地是展现建筑在技艺呈现背后的文化、体验和人的需求,抑或更深层次的价值。
在技术不断提升、审美不断变化的当下,建筑师探索“技艺”之于建筑的关系和影响是颇具意义的。大量的创作实践也证明了“技艺”与建筑不仅可以彼此辩证,也可以彼此成就。
目录
技艺表达
在技术与艺术层面,对建构图语的认知促进了我们对不断刷新的史前建构技艺的了解,无论是源于巢居的“架构”,还是源于洞穴的“砌筑”,也都在中国经典建构中呈现出多重逻辑关系;而木构建筑的营造作为建构技艺的一种形式,也能够通过精妙的设计体现出材料的真实性对空间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在表达建筑本体的建构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才能发挥建筑应有的作用。无论是从制定具有地域特征的适宜技术策略入手,还是从气候调控引导设计切入,抑或是改善建筑光环境以利用自然采光,只有平衡和统筹多种环境因素、地域因素和生理因素,在面对不同的设计挑战时才会有不同的设计模式,使技艺真正服务于提供舒适的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建构图语的角度剖析和认知人类史上的建构方式,得出“架构”和“砌筑”两种建构图语。中国传统文化的字、画及营造法式也同样运用了图语的表达方式,具有其特定的语法结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经典建构将“架构”图语发挥到极致,并以模件体系的方式展开,其构件的组合方式运用了智巧而灵活的“榫卯”以发挥木材的天然优势。在当代建筑设计实践中,也有很多案例以“架构”和“砌筑”两种图语为线索,证明了建构图语的可行性。
撰文:贺龙 张鹏举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地域建筑创作受制于诸多环境要素的作用,地域特征的最终呈现往往是多种环境因素平衡与统筹的结果。但是同时,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气候调控是地域建筑创作中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并直接反映于建筑的基本形态,最终成为呈现建筑地域化特征的基本底色。另外,将气候调控作为先行问题切入,再联动其他环境要素进行整体分析与剥离,常常会使综合复杂的问题变得相对秩序化,在抓住地域建筑创作本质的同时,也会为问题的破解提供重要的线索。因此,在建筑创作过程中,面对各种环境要素,设计可以选择通过气候调控引领创作过程的设计方法。
在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当下,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但是在绿色建筑的具体实践中,规则和标准体系变得越来越统一,而很少关注地域差异,没有真正达到绿色节能的目的。作为建筑师,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会积累和总结出一套适宜当地地域特点的解决办法,来回应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诉求。
绿色建筑不是技术的无限堆叠,而应该是建筑师对解决策略的系统考虑和统筹运用。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气候环境、技术条件等的不同,汲取当地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寻找适宜的解决办法,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目标,让绿色建筑更具生命力。
中国木结构技术自唐宋达到高峰,其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因木材易于就地取材、易于加工,在快速建设中大量使用了砖木结构。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过度采伐林业资源,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又一度停滞,在农村建设中,也转为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建造更加坚固的住宅。而近些年,大批建筑师又试图重新发掘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木构。
我们试图通过重庆龙湖两江长滩原麓社区中心(简称“原麓社区中心”)和重庆华宇两江御临府艺术中心(简称“御临府艺术中心”)的设计分析,阐述材料(木材)的真实性对空间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以及现代建筑技术在设计中蕴含的人文属性。
在当代中国,木构再次走进建筑舞台之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材料、空间等话题,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由于“木构”蕴含的传统特质,给予了设计更多的可能性。
重庆龙湖两江长滩原麓社区中心
重庆华宇两江御临府艺术中心
目前我国青少年近视率连年居高不下,不仅中小学生患近视人数居世界之首,而且出现了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引起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不只有沉重的课业负担、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光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医学研究者发现,更多的太阳光照可以促进视网膜上多巴胺的分泌,刺激瞳孔收缩,降低眼球调节负荷,从而减少近视的发生。
因此,如何保证青少年在成长期间能够享受到充足的阳光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进行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教室的光环境设计就成为了建筑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部分。国外已有很多专注于教育建筑光环境的研究与实践,而我国起步较晚,需要在相关研究和实践方面投入更多精力,慎重思考常见的侧窗采光方式的利弊,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人文价值
在人文与体验层面,国外的当代建筑设计更加注重价值观的传达,如何通过设计融合不同的文化、体验与价值,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当代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中发挥建筑的价值导向作用,这也是在技艺背后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公共建筑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人文体验而非视觉表现,根植于生活的属性使得建筑师在设计时也会更多考虑到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而对于企业群体来说,从办公空间的设计中也可以窥视到企业的价值文化和社会责任感在建筑中的体现,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保持建筑的初始姿态和宽容度是办公空间设计的关键,同时探索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和一体化设计,则是激发城市活力、提高人文体验、传达企业价值的有效途径。
ALA Architects赢得了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竞标第一名,项目已于2018年12月落成并对外开放。图书馆坐落于赫尔辛基文化中心区域,场地附近有多个地标性建筑。
这座图书馆用于存书的空间只占1/3,而其他空间主要用于面向大众的公共活动和交往,使得图书馆更加注重公共参与而不仅是提供阅读空间。与其说是设计了一座图书馆,ALA Architects更像是打造了一座融合了不同文化、艺术、创新等功能设施的开放的城市中心,是一个全面的社区建构。
采访中我们得知,这种设计趋势在芬兰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他们认为图书馆这样的机构除了具有教育作用之外,还有更广泛的使命,即为人们能够在当代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提供支持。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态度也是建筑师应该在建筑设计中有所转译和表达的,让人们能够阅读建筑是很重要的。
ALA Architects
这是图书馆的新纪元。
Oodi中央图书馆使Töölönlahti地区的新城市环境更加活跃和多样化。它为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活动和体验,在大量的开放公共空间中,人们尽情欢聚,共享美好时光。来到图书馆的人们,也将从被动的媒介使用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内容生产者。作为一个非商业的开放公共空间,新的Oodi中央图书馆也将成为赫尔辛基居民的公共客厅、工作空间和学习场所。
撰文:孟凡浩 gad•line+ studio
城市建筑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形式和功能上的突破,更是作为一个窗口,对外展示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历史文脉、科学技术等。其呈现方式丰富多样,但本质均在于尊重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脉络,追求公共空间的开放定义,力求获得建筑使用者以及周边市民的认可,使其获得归属感,从而进一步激发片区乃至城市的活力。
西溪首座的实践试图探索大型办公园区之于城市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探究园区与城市的关联如何能为城市大型园区设计带来新的思考。在西溪首座的设计实践中,积极探索了大型办公商业综合体之于城市的意义,根植于文脉,从城市、建筑和景观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力求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共享给周边的使用者,并以合理化的建构方式塑造视觉焦点,以设计打造优质的城市空间,盘活片区并连接城市文脉。
新一代建筑
——扎根自然的华盛顿大学生命科学楼设计撰文:Anthony Gianopoulos 帕金斯威尔建筑设计事务所(Perkins+Will)
为团队科学而创造的尖端设施将会引领科研、教学与拓展之路,同时拥抱自然元素。
2018年12月,华盛顿大学在其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主校区迎来了新建的生命科学楼项目的竣工。这座总面积19 230㎡的建筑及其配套温室共同组成了华盛顿大学生物学系的新家园。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这座新建的生命科学楼展现的是设计师、工程师与建造者在可持续设计和实用性设计方面与生态要素相互融合的可能。
随着师生们的入驻使用,我们期待看到协作交流与科研方式会随着全新设计的空间内学习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华盛顿大学生命科学楼项目使我们有机会通过创造可持续空间来践行科学洞察自然的学术追求,同时通过项目团队的真正合作将外面的世界引入校园。本项目也再次印证了可持续设计以及设计扎根于自然等理念的成功。完成后的建筑体现了新一代校园建筑的前瞻性、创新力与可持续性,也为新一代学生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与社交氛围。
海悦社区文化中心位于汕头市濠江区东湖村,这里坐拥极其优越的海岸线资源,长期以来都是潮汕地区著名的海滨浴场之一。基地所在的海悦度假村以西班牙风格为主,椰林碧影、水清沙白,洋溢着热情浪漫的热带气息。然而,在我们拿到的任务书中,业主明确提出希望设计一个“传统建筑”,他们希望这样的异质场景能够在一片蓝天绿树中形成某种错位感,从而为整个度假村带来新的活力。“传统建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标签式的定位要求,往往会催生出由符号拼贴与堆砌而成的“视觉性”地域主义风格。因此,在海悦社区文化中心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地域主义”设计的真正内涵,希望以一种更加合适的方式回应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作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菜市场,其使用空间充满了烟火气息。社会在进步,城市里传统的菜市场空间也在逐步向集中的室内场所转化,变得干净、整洁、光线充足,但在一些老旧社区中,还依然保留着专门的菜市场空间,以提供一种更为廉价、便捷的交易场所。而乡镇的菜市场,显然区别于城市里的交易环境。以“赶集”定义的乡镇,其市场并非是全天候的交易场所,而是具有间隔性与周期性的交易空间。同时,随着乡村旅游的盛行,菜市场也成为了节日性交易活动的共享场所。
2011年,互联网正如日中天,年轻人聚集的社群充斥着兴奋的情绪和开天辟地的理想,“不一样”成为标配。这一年,腾讯公司开始陆续启动了深圳、北京、成都和武汉四个办公大楼的建设,栖城设计通过竞赛获得了成都和武汉项目的设计权,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已投入使用。因为使用人群的泛年轻化特征,在互联网公司大楼的设计中呈现出了诸多不同于传统办公建筑的有趣特征。下面以腾讯成都大厦和腾讯武汉研发中心这两个项目为例进行阐述。
在当今中国城市,快速变化的城市生活在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定感。在企业动态发展导致更多不可预见的变化时,建筑仍然能够保持初始姿态和宽容度,是互联网时代办公建筑设计的关键。
腾讯成都大厦
腾讯武汉研发中心
想了解本期更多精彩内容,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2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3。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2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3。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