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会展综合发展区的创作与思考———《建筑技艺》2019年8期导读

33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AT 2019.8

会展综合发展区的创作与思考CREATION AND THINKING OF EXHIBITION DEVELOPMENT DISTRICT

本期责任编辑:王文慧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湾顶,珠三角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狮子洋与内伶仃洋交汇处的会展新城片区,是深圳市委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最大会客厅”的超级地标,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关系着深圳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将成为深圳城市新地标、新产业发展的龙 头,对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推动深圳逐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会展中心城市、促进深圳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以及助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着重大意义。

AUBE欧博设计作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设计总承包牵头单位与法国VP建筑设计事务所组成设计联合体,协同30余家设计顾问单位,经过1 000余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在2019年9月实现项目竣工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营。在此期间,得益于与众多优秀团队一起参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设计的经历,AUBE欧博设计在会展城市设计、会展产业运营、设计总承包管理、会展建筑设计、会展交通、会展景观、结构与机电设计等各方面都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值竣工之际出版此专刊,既是对AUBE欧博设计已有工作的总结,也是与同行的交流,同时也向所有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设计付出努力的合作单位表示感谢。


——卢东晴 冯越强 林建军 丁荣

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目录






深耕的力量——访 AUBE 欧博设计董事总经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总负责人林建军采访:王文慧 《建筑技艺》杂志社

欧博拥有许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设计师,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对设计的不同视角相互碰撞交融,为同一项目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参考了欧洲、美国等会展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会展建设标准和国际通行的常规做法,结合场地条件、国内运营特点和操作方式,经过充分调研、考察、论证,力求创造符合深圳使用特性且引领国际的一流的会展中心。欧博在设计不同阶段遇到复杂技术问题时,不是追求单专业最佳解决方式,而是强调通过专业间整合,在满足本专业特性要求、发挥本专业优势的同时,为其他专业创造发挥的余地和条件,寻求多专业综合最优解决方案。设计统筹管理也根据此原则组织各专业和各设计顾问,通过多方案反复对比甄选,最终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



以城市性为核心的会展中心设计撰文:金运丰 杨光伟 冯越强 白宇西 郭晓黎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从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开幕之日起,现代会展业就开始与城市发生紧密的联系,展现了会展业独特的魅力,并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面貌,我们把这种会展与城市紧密的内在关联称为会展的城市性。当下,会展中心常被作为国内城市顶层决策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城市性更加凸显。全文分析了会展中心城市性的体现,结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实践,总结了基于城市性的会展中心设计方法,并初步探讨了其未来成长的弹性。



本土化超大型会展中心设计创新实践

撰文:丁荣 冯越强 林建军 卢东晴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从利于快速建造和弹性调整的规划结构、高效的展厅规模和尺度、专业化的会展配套、功能复合的灵活转换、便捷通畅的流线组织、完善的会展景观生态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方案、绿色会展、严谨的消防策略、智慧会展十个维度总结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集成一体化设计成果,全方位呈现了一个专业、好用的会展中心。设计既吸收了以大型专业高效工业展会为导向的德国会展类型经验,又融合了集专业展会与商务旅游、休闲、会议活动等多功能复合的美国会展建筑的优势,同时注入了深圳本土国际领先智慧会展的最新技术和52 项全球领先的绿建应用技术,成就了一个全新的国际一流的本土会展建筑类型。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总图综合设计撰文:邝英武 许振裕 祝捷 金运丰 杨光伟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

考虑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占地面积大且周边综合要素复杂,结合配套道路、综合管沟、地铁、河道的同步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从满足会展的功能要求出发,探讨了在开展大型会展总图设计过程中统筹周边各因素、协调相关协作单位、提前规避潜在风险、预判配合工种的交叉及空白地带的问题,以期起到牵头、统筹、综合的作用,为会展中心的设计与建造创造有利的边界及落地条件。



会展展厅功能复合的设计探索

撰文:梁燕明 卢东晴 吴凡 王石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展厅作为每一座会展建筑中最核心的功能空间,其组织方式、流线安排以及配备的各类服务设施直接决定了展会的品质与观展的体验,进而影响场馆的年出租率与运营收益。与此同时,场馆全年还应具备展期与非展期的经营灵活性。由此我们引入会展综合体模式,即将传统“会议+展览”的使用模式演变为会议、展览、宴会、演艺、运动等兼容多种功能使用的会展综合体模式,为城市及周边片区的市民提供更多室内公共活动空间,使原本城市地区内“孤岛型”的会展中心演变为能够融入城市日常生活的市民活动场所,进而回归城市公共建筑的原本属性。


会议与展览的多元共生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之会议篇

撰文:王晓洁 李媛琴 丁荣 黄丹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内4.7万m2的会议空间连通项目北侧的国际会议中心,共同打造了一个会展产业的会议聚落群,一个从100、500、2 000、3 000m2到2万m2等不同规模的会议产业链,真正打造集会展、会议、综合配套为一体的会展湾综合体。会展湾综合配套总面积约154万m2,包含城市地标、产业总部、商业中心、国际酒店群、精品公寓、生态公园、交通枢纽等,满足全球会展办展、参展人员的一站式需求。在非展览期间,会展内的会议聚落群刚好能填补综合配套片区内的会议功能需求,真正做到成本及运营可控、可调,最大限度利用非展会期间的会议设施。基于此,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可打破常规展馆运营模式,非展览期间也可以单独开放会议功能,为会展湾、空港新城甚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会议服务,会议场馆租借率有望达到70%以上。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之餐饮策略

撰文:黄丹 丁荣 李媛琴 王晓洁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会展建筑本身具有建筑规模大、高峰期人流集中的特点,大型展会一般选择在一、二线城市的会展中心举办,其周边物流、交通等各项配套设施较为完善,能吸引更多人流。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经营者往往希望有一个相互交流且能推荐自己新产品的平台,而人们也愿意更多地通过参加各种展会来了解全球领先的技术。人们在展会期间停留的时间越长,就会产生更多的需求。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餐饮需求,这就要求会展运营方必须有条件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顾客提供便捷优质的餐饮服务。


本文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规模和平面布局为基础,根据会展参观人流特点和就餐模式,分析了会展建筑的餐饮策略及其配套厨房后勤的流线设计,并初步探讨了非展会期间餐饮的对外运营管理模式。



鱼骨式会展类型之交通枢纽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中央廊道设计

撰文:罗凡 王石 吴凡 杨光伟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展馆总占地面积约148万m2,一期总建筑面积达160万m2。主体建筑南北长1 750m,东西宽约500m,展厅选择了鱼骨式规划布局的动线组织模式,以双层的中央公共通廊衔接两侧展厅的首层和二层,交通流线简洁直接,可以灵活适应不同规模的展会需求,具有均好性,并且可以实现人货分流。但同时,这种布局使得参展人流动线较长,为吸引参展者到不同的或者距离更远的展厅观展,中央廊道的设计需做到合理交通流线组织,便利的交通设施布局、安全舒适的转场环境,同时营造极具体验感的景观设计和标识广告设计等。




超大规模地下车库人车快速集散交通组织设计

撰文:赵峰 丁荣 黄丹 王晓洁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鉴于大型会展的特殊交通需求,设计如果仍遵循常规地下车库以停车位效率为首位的思维惯性,会造成高峰时段地下车库拥堵不堪,陷入“进不去、出不来”的困境。因此,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对地下车库设计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快进快出”是其首要设计目标。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超大规模的地下车库设计为应对大型会展客运交通需求,创新性地采用道路三分级等被动式交通组织方式和大数据主动式的先进技术,构建超大规模地下车库快进快出、高效集散的交通组织系统,从而达到高峰时段车流量高效畅行的首要设计目标,形成良性的地下微循环交通组织,并且有效改善了地面交通压力。 




超大型会展类公共景观设计

撰文:祝捷 冯明 聂云飞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会展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开放度、城市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会展中心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空间形态和建筑空间形态之间的交织体,需要平衡超大尺度与人性化体验、大面积硬化与生态性、功能性与休闲性之间的矛盾,并与周边环境、建筑、场地功能及使用人群综合考虑,打造专业、高效、复合、人性、可持续的会展景观。本文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为例,探讨在超尺度建筑空间形态中,景观如何提升场地的高利用率,满足会展功能的专业性,强化生态的可持续性及空间的人性化体验等,实现多维度综合一体化设计。 



创会展城市缝合带——双线公园设计

撰文:林文波 叶清 祝捷 王石 杨光伟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休闲带的植入,是我们对会展与城市关系活化的一种尝试,也是“双线、多元”的全新空间构成范式的一种探索。双线,即高线(High Line)与低线(Low Line)的结合,城市线性公共空间在板上8m与板下0m并行出现,上部为公园属性与城市功能融合的绿色脉络,下部为展览展示与复合交通体系结合的公共空间。多元,即公园非单一绿色生态场所,作为城市功能的载体与重要媒介,塑造了城市综合性空间与形态,成为城市绿色综合体,应是具有基础设施性质的城市景观。在场地中融入复合化的生活场景,使艺术、生态、运动等在同一载体中出现,以构建适应城市发展的生活景观带。



精细化结构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展厅及中央廊道结构设计

撰文:梁威 黄用军 何志力 骆年红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尘埃落定,一个比肩国际一流的世界级湾区城市群逐渐呈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最大会客厅”的超级地标,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展馆总占地面积约148万m2,室内展览总面积约50万m2,整体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展馆。设计意象为“巨龙携祥云”,以会展中心的19座展厅为祥云,长约1 750m的中央廊道为龙身,南北登录大厅为龙爪,“巨龙”于“祥云”之上翱翔。如此超大、复杂的建筑对结构设计提出了挑战。结构设计师采用钢结构实现了跨度和高度的要求,同时提高了空间品质和空间自由度,也实现了建筑的力度和美感。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登录大厅与地下室结构设计

撰文:管长勇 何远明 李维博 骆年红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登录大厅在会展项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单层网壳+分叉柱的结构形式将登录大厅建筑与结构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其设计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如下经验:1)大空间屋盖造型别致时优先选用单层网壳+分叉柱的结构体系;2)当荷载与大跨度同时存在时非屋面层优先选用平面桁架,可以通过中部起拱来降低桁架整体高度并提高刚度;3)多杆件交于一点时,为避免焊接结构产生过多残余应力,可采用铸钢节点,同时对节点进行精细的有限元分析,以保证结构复杂、薄弱位置的安全冗余。


在地下室结构设计方面,我们结合建筑功能和正常使用要求,选用了超长无缝钢筋混凝土结构,解决了因分缝引起的建筑防水隐患;依靠设计与构造措施,减少或消除了因超长混凝土结构开裂导致的不利影响;无梁楼盖与梁板式相结合的地下室楼板结构形式使建筑结构轻巧简洁,空间使用率也得到了提高。




超大空间消防设计策略

——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消防设计为例

撰文:李媛琴 丁荣 吴凡 黄煜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基于会展类建筑功能复合、空间灵活的使用需求,为适应不同展品尺度及功能要求,其空间尺度设计日益庞大,确保其消防安全成为设计首要解决的课题。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展览、会议、餐饮为一体的超大型综合展览复合体。本文以该项目消防设计为例,梳理超大空间消防设计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试图为超大空间消防设计提供应对措施和思路。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海绵城市与防排水设计的解决方案

撰文:吴凡 李媛琴 蒋宪新 许少良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为了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弹性”,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在处理水与建筑的关系时,强调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有序”和“自然”,因此建立和完善了城市“海绵体”,结合会展运营功能和巨大尺度的建筑规模,运用“防排结合”原则,通过防水、排水、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措施,以及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绿色智慧展馆的探索与实践撰文:张浩 吴少光 胡海萍 罗荣灿 丁荣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绿色建筑目标为充分考虑深圳气候特征和地域条件,因地制宜地将国际成熟的环保技术、方法和经验运用在展馆的建造运营之中,力争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同类型,国内首例)、美国LEED-NC金级(会展类,世界首例)和英国BREEAM(会展类,世界首例)三个绿色认证的展馆,旨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会展体验,与自然和谐共生。



会展中心的建设开发模式与设计总承包探索

撰文:林建军 卢东晴 冯越强 丁荣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结合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开发和设计组织模式,从深圳会展业现状和建设需求出发,探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创新性建设开发对会展业促进城市片区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通过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优化、工程启动、工程全面实施三大阶段的阐述,介绍项目管理的特征与难点,并从合约、质量、计划、信息、协调等方面采用集成一体化的设计总承包方式,以获得多专业综合最优解决方案,为会展中心工程实施提供全面的综合技术保障 , 并为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管理提供参考范本。



想了解本期更多精彩内容,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    《建筑技艺》学堂     /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3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6,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6。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