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免费阅读】《建筑技艺》2020年1期——当代校园的反思与重构

34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受疫情影响,《建筑技艺》2020年1期延迟印刷。为了便于广大建筑师读者居家学习,我们决定将本期内容免费开放,与大家一起,共克时艰。面是本内容导读请点击文末链接阅读查看杂志电子版。


AT 2020.01


织补·赋能·再生:当代校园的反思与重构
REFLEC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CONTEMPORARY CAMPUS

本期责任编辑:王文慧

近年来,我国在高校建设的热潮下,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当代校园建设的各种局限与矛盾,学校建设重点也逐渐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以适应其更多需求。因此,本期专题聚焦国内外现有校园的更新改造,从校园织补、空间赋能、景观再生三方面探讨如何重构校园生活,甚至为其注入新的“灵魂”。

校园织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通过场地规划、建筑空间、功能策划和社区参与的叠合,将原有校园关系进行织补,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社区关系;南京林业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对校园场所的典型生态环境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在地思考,并在功能和美学上对校园进行升级,延续了原有校园的记忆。把校园当作一个城市来设计,理解其语境并导入新的校园关系,从而获得更加多样化的空间样式和丰富的空间体验,是校园织补的根本所在。

空间赋能——无论是借助校园书店力量对郊区大学学生的“社交”生活进行再塑造的上海交通大学曦潮书店,还是引入自然元素成功将老校区黑暗封闭书库转变为藏书和阅读并重的景山学校书之庭院,抑或是在权属关系和使用功能相对复杂的建筑空间中依据需求实施渐进式改造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园,只有关注空间的复合与活力,提高人与人交往的可能,才能从根本上为空间赋能。

景观再生——从还路于人的北大附中本校,到利用废弃停车场改造为非正式社交空间的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和楼下绿地不再消极的清华大学公寓楼,再到基于体验需求进行自主性公共空间营造的1971研学营地,可以看出,景观再生的重点是在封闭刻板的校园环境中加入更多人文和诗意元素,让校园景观能够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上述案例与做法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民主、自由和开放,而那些过时的物理空间壁垒也终会被打破。作为建筑师,营造能够持续满足师生乃至周边社区需求的人性化校园场所,激发学生创造力,给他们带来全新的成长和感知环境,是对当代教育的一种补充与反思。



目录









校 园 织 补



社区营造:学生生活的延续与变革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下斯普洛尔广场更新及学生社区中心 撰文:Buzz Yudell  Mario Violich  Jeanne Chen结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下斯普洛尔广场更新项目和学生社区中心案例,分享了该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的经验和方法,包括对其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对场地建筑群、公共空间及其与所在校园、周边社区之间联系的重新思考,使用人群特征和需求的研究,校园内外空间的重新整合,为不同人群创造更多互动协作机遇,同时与各利益相关方紧密协作,以期打造充满活力的“校园客厅”和城市更新典范。


校园空间交互网络中的“核”建筑——南京林业大学新图书馆  撰文:程超  冯金龙 

作为校园空间交互网络中的“核”建筑,南京林业大学新图书馆以学生为中心,为师生提供了多 元的阅读体验,并在空间营造上鼓励交往活动的发生,启用后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成为该校园网红建筑。新馆从设计到竣工历时七年,投入使用已近两年,回顾设计起点——保留水杉林作为校园场所的典型生态,既使校园文脉得以传承,又形成独特的非典型校园核心建筑布局。如今这里不仅是南林大的新文化地标,更是南林师生共同拥有的信息公园、文化家园和精神乐园。



21 世纪校园创意与协作空间设计——中国宁波诺丁汉大学 撰文:Ben Somner  Harry Hoodless  Alun Thorne

通过为宁波诺丁汉大学制定长达15年的校园战略规划,对校园的功能和观感进行了升级,不仅还原了学校最初总体规划的指导原则,更增强了大学中英结合的文化特色。第一阶段构建了统一的建筑饰面和家具设计方案,第二阶段研究了可以改变学生学习体验的关键干预措施,最终设计开发了国际创新创业孵化园和图书馆两个 21 世纪的新型学习空间,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



空 间 赋 能



网络时代郊区大学里的人文社区创造——上海交通大学曦潮书店设计 撰文:安康  范文兵

随着城市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发展,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快速建设完成的大规模郊区大学。今天,这些大学从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到师生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有校园环境面临迫切改造需求。以上海交通大学曦潮书店的改造设计为例,阐述其空间内容策划过程与精准设计应对策略,对该校“社交”生活进行再塑造,以期营造出一个郊区大学里的人文社区场所。



书之庭园——景山学校图书馆改造设计 撰文:汪湘君 
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写道,“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 样”。这句诗曾让很多爱书的人产生精神共鸣,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一个美好的图书馆空间应该是怎样的?也许无数高大密布的书架让人敬畏地感到知识的浩瀚,但对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少年学子们来说,具有亲切尺度、温暖质感的空间也许会让他们更愿意轻松地漫步到图书馆,主动发现知识的美好。
景山学校图书馆是老校园局部更新改造中的一个小型设计实践,这个由书组成的庭园仿佛是 原有传统校园空间系统中的新内核,激发了传统教学楼的内在活力,并以开放、包容的空间姿态面对未来。


渐进式校园建筑空间改造——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园为例 撰文:兰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是一座非典型的城市校园,由于其近年来发展迅速,而该地区用地紧张,校园空间扩建的可能性较小,故校园建筑空间重构、功能改造和品质提升等方面的需求逐年增加。基于上述背景,对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校区的四个建筑空间改造项目进行分析梳理,探讨在权属关系和使用功能相对复杂的建筑空间中依据需求渐进式地实施改造的可能方法。



重塑校园角落空间——以东南大学新旧校区两处角落空间改造为例 撰文:李竹  杨梓轩 

无论在何种校园,师生大部分行为围绕着教学、科研、食宿、娱乐、体育几方面展开,这些功能往往被置入多栋建筑物内以便集中而高效地服务人群,使用者在这些建筑之间穿梭,形成了校园中的主要行为流线。但总有一些校园空间因长期远离或者偏离主流线,逐渐退缩为校园里的角落。如何激活这些消极的角落是老校区资源整合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如何在进行空间提升、功能配置时对此加以利用,我们以东南大学新老校区内两个角落的空间改造来探讨校园空间价值与人群交往之间的关系。



景 观 再 生



将字母进行到底——清华大学 W 楼博士生公寓周边景观更新探索 撰文:郑晓笛  王玉鑫 
清华大学的校园历史悠久,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如何去应对新的需求是校园改造的重点与难点。相对于常年工作在校园内的教师群体而言,学生群体的流动性更大、更替频率更高,学生们的需求往往与时代是同步前进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环境的育人功能是未来中国高校景观更新的核心任务之一。
对于宿舍区景观而言,其改造应尽可能少地影响学生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意味着改造项目的工期普遍很短,通常与学生们的寒暑假相结合。在施工过程中,许多现状限制会增加改造难度,有时不得不选择妥协折中的处理方案。因此校园景观改造的设计师须在设计初期就做到“摸清家底”,主动理清场地中包括竖向信息、现状植被、地下管网等在内的各项限制因素,并培养在与多方协调的过程中获取最优解的能力,构建可行性高、落地性强、适应时代的综合性校园景观更新途径。


重讲校园故事——北大附中本校及朝阳未来学校校园景观改造 撰文:吴船  董灏 
提起景观,很多人觉得就是小事一桩。确实,对于包括学校在内的很多公共建筑项目,景观通常都属于较次要的环节,往往在项目主体完成后,根据经费、工期等现实条件“填个空”。尤其学校,很多时候更是侈谈“景观”,只能在满足了教学必需的核心功能后,依照绿化率要求布置些植被,再点缀几处校园小品。但校园景观真的等于可有可无的装饰吗?
今天,个人与物理空间及人文环境间的关系、学生如何获得自我认知和充盈的内心,都日益成 为现代教育探索的范畴,也是我们设计的起点。两座经过改造的校园将之前一直被需要、却受传统布局约束的自由空间一步步释放了出来,以各种形式和尺度相互融为一体,使得校园空间的总体利用效率得以提升。这令我们愈发体会到教育的迷人之处——美好的效果往往取决于细节上的匠心。



校园总体景观设计导则初探——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总体景观设计导则》为例 撰文:兰俊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雁栖湖校区自 2013 年开始的总体景观设计为起点,详细介绍了设计团队如何综合既有场所特征、规划设计条件、校方期望等因素,制定出以景观改造设计原则、景观改造设计框架和景观改造设计导则为核心的校园总体景观设计导则,以及该导则是如何为后续的具体景观节点设计提供借鉴的,最后呈现了在总体景观设计导则指导下的雁栖湖 校区的景观建设成果



大学校园的景观再生——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停车场微更新撰文:戴代新  史湘蕾
为了创造更加安全、宁静的校园环境,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于2018年完成了“无车校园”的转变,重新组织了机动车流线,将师生的主要活动范围设置为机动车禁行区,实现了校园核心区的无车化。这使得原先位于校园核心区的许多停车位失去了使用价值。在对这些弃置停车位的改造中,如何进行再定位并融入校园公共空间是本项目关注的重点。
本项目总体构思贯彻了再生设计的概念,利用场地原有的资源与要素,保留场所记忆,通过简洁的设计营造出静谧、舒适的非正式学习场所,融入校园景观中,并以场地种植的乔木命名,分别为梧桐广场、玉兰广场、柳树广场、枫林广场。



研学营地公共空间场所的自主性营造——以日照 1971 研学营地为例撰文:王学艺  杨攀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改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以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非传统教育场所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对应的研学营地也有了极大的市场需求。结合日照1971研学营地改造项目,从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建筑艺术等方面,探讨了废旧校舍的改造和非传统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问题。





想了解本期更多精彩内容,

可点击下方链接,下载阅读免费电子版

http://www.ytsjk.cn/Article/3/S-5097


购买纸质版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1期印刷延误,稍后邮寄,可先订购)


/    《建筑技艺》学堂     /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4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6,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6。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