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免费阅读】青年建筑师和他们的事务所——《建筑技艺》2020年2期导读

34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受疫情影响,《建筑技艺》2020年2期延迟印刷。为了便于广大建筑师读者居家学习,我们决定将本期内容免费开放,与大家一起,共克时艰。面是本内容导读请点击文末链接可免费下载杂志电子版。



AT 2020.02

青年建筑师和他们的事务所YONG ARCHITECTS AND THEIR STUDIOS 

本期主题策划:吴春花

青年建筑师是我们庞大建筑行业中的新力量,也是这片蓬勃大地上一株株茁壮的秧苗。走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黄金建设浪潮,传统设计大院逐渐历练成长为中流砥柱。随着当今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元,我们看到更多年轻事务所带着他们独特的思考、细腻的观察、精微的推敲,从研究到实践或从实践到教学,正在逐渐介入城市、乡村,甚至是建筑学教育。


带着国外的学习工作经历回到国内的青年建筑师,如何应对不同的市场;从大院历练中跳脱出来的青年建筑师,如何找到自身的切入点;在大院体制平台下成立小型事务所的青年建筑师,如何发展自身的路径;青年建筑师如何更敏锐地捕捉建筑的本质、更关照人的需求与融合文化的价值;如何带领年轻事务所更直接地面对现实与更全面地组织设计……专题中,我们邀请十多位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的青年建筑师及其事务所,他们大多起步不久,羽翼还未丰满,或许正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但从他们的言语中、实践中,我们看到新生代设计力量对建筑本质的思考、对传统文化的洞察、对乡村建设的探索、对人与自然的尊重、对精神/理想的追求,一种令人振奋的蓬勃姿态。


2020年伊始,我们将这些青年建筑师和他们的事务所及其创作实践集合,既汇聚着对过去的凝视回望,也充满着对未来的从容笃定。对自我的剖析、沉淀,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这也正如今年春节以来,未曾预料的疫情来势汹汹,我们看到在快速建设的光鲜的城市图景背后,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应急响应机制、“次生灾害”的研判和应对体系等并未与之相匹配。“大考”之际,我们要清醒地思考、深刻地反省。有幸,在新一轮城市精细化治理与建设时期,我们看到了这些青年建筑师们正克服困难、砥砺前行!




目录



青年建筑师和他们的事务所


基于两个项目的三点讨论*

 [ 张旭 ]

挖掘都市之中的隐匿技艺

——M.Y.Lab 上海店空间改造

[ 久舍营造工作室 ]

重见山水

——临安鱼乐山房民宿改造设计

 [ 久舍营造工作室 ]

精准的建造,我们还没过这一关

——访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竹

 [ 李竹 吴春花 ]

成华党校

 [ 绘造社 ]

赠阳庵

 [ 绘造社 ]

工厂化预制与手工艺再生

——飞蔦集 • 松阳陈家铺

[ gad • line+ studio ]

人工化的自然

——松阳原舍 • 揽树山房

[ gad • line+ studio ]

故事性——回到思考原点的四个小项目

 [ 张博 ]

清舍民宿酒店——沉静和兴奋是不是可以同时出现?

 [ 大料建筑 ]

生命依然是神秘的传说

——骑缘马场

 [ 大料建筑 ]

在地与连接

 [ 曾冠生 ]

建筑和散步

 [ 谢菁 ]

时光艺术馆

——飞燕文化产业街区招商展示中心

 [ 反几建筑 ]

凡尘艺术魂

——太原劫尘画廊改造设计

 [ 反几建筑 ]

浅谈 Studio 10 近期两个乡村实践和研究项目中的维度

——别居“梦 • 迷”客房改造和“无形的城市”展览研究

 [ 周实 ]



01

旭可建筑工作室

旭可建筑由刘可南张旭于2010 年共同成立。在建筑实践中,旭可建筑坚持一种朴素而直率的建筑学,基于项目场地的地形、气候、现场施工条件和工艺(文化的一部分),探求每个项目自主的独特性。通过设计与建造让建筑成为媒介,建立使用者对场地的认知和与环境的对话。旭可建筑关注建造的基本问题和建造过程,并重视思考与建造的一贯性。


张旭(左)刘可南 (右) 


AT:就一个建筑项目,要解决好形式、空间、建造这些基本问题,就要从前期设计、多专业交叉到整体控制,将设计思想全面地表达,创造更有价值的建筑或空间。这一点是如何实现的?

张旭:几年的实践下来,我们与一些工程师建立了稳定的咨询、合作关系,其中也有专家提供跨专业视角的“创造性”的技术支持。以工作室主导、与设计院合作完成的项目通常不会以方案和施工图的绘制来划分工作界面,我们会全程介入,包括后期的现场配合。我们了解设计院的优势,也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种合作对于旭可而言既是现实的互补、也是批判的学习过程,合作帮助我们拓展视野、增长经验。



基于两个项目的三点讨论*张旭   旭可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旭可工作室的理念中提出了“思想与建造的一致性”。我们相信,要接近、获得这种一致性只有通过设计和建造的紧密关联,并且通过连续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每个项目都是唯一的,会因其所处的具体情况而得到不同的处理。受功能主义的影响,建筑通常会按照功能被划分为不同类型,有经验的建筑师会被贴上某种建筑类型“专家”的标签。我们一直尝试接触和设计不同类型的建筑,相信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建筑。通过有选择的主题来讨论被并置的不同功能类型的项目,像获取样品切片一样获得超越功能类别的水平视野,已经逐渐被我们发展成为一种工作方法。


通过门洞、地形、镜像三个主题,讨论2017年夏秋完成的两个项目——莫干山宿里酒店三号楼(宿里)和上海建国西路的M-stand咖啡馆。宿里三号楼位于湖州市莫干山的上皋邬村,建筑面积约500m²;M-stand咖啡馆是一个开间4m、面积不到80m²的底层商业。

宿里酒店

M-stand 咖啡馆


02

久舍营造工作室

由建筑师范久江翟文婷于2015 年在杭州创立,是一家15 人左右的研究型设计机构。工作室坚持从建筑学基本问题出发,以智性且诗意的建造为目标,研究建造活动各个层面的内容,关注自然与文化背景下的地景、材料、结构、构造与形态,并不断积极尝试以空间生产介入社区与城市营造。工作室相信建筑与使用者、设计者之间会持续地相互影响并改变各自的轨迹,因此需要设计者具备人类学视野下健康的空间价值观念和预见性的思考能力。


翟文婷(左)范久江(右)


AT:就一个建筑项目,要解决好形式、空间、建造这些基本问题,就要从前期设计、多专业交叉到整体控制,将设计思想全面地表达,创造更有价值的建筑或空间。这一点是如何实现的?

范久江:能将设计思想全面地表达,的确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当然,首先要不断提高的是设计思想水平,这需要有对世界更精准的观察力与更敏锐的感受力。某种程度上,人类学层面的观察分析方法对建筑师设计思想的健全发展至关重要。其次,从设计思想到建筑空间物化之间的鸿沟被一步一步跨越,需要专业内的判断力、跨专业的协调力在各种经验与教训中多加锤炼。也就是,更通透地理解建筑从策划到规划、从形式到结构、从材料到构造方方面面的综合表达如何影响结果,更深刻地明晰与构建业主、施工方、建筑师三者间的话语权力关系。这些都是更好地实现建筑师设计思想的必由之路。



挖掘都市之中的隐匿技艺——M.Y.Lab 上海店空间改造久舍营造工作室

M.Y.Lab木艺实验室上海店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原东风沙发厂厂房改造,将木艺学习这样一门长期隐匿于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之外的技艺,重新挖掘出来。

二层跑马廊上俯视“考古现场”

重见山水

——临安鱼乐山房民宿改造设计

久舍营造工作室

鱼乐山房,是杭州临安太湖源的一对农民夫妇在自有土地上经营的老牌农家乐的改造,经由场地的界定、动线的转折、界面的渗透、结构的改造与内部平面的调整,原本“视而不见”的山水被重新从外部和内部同时看见,建筑和场地自身也融入了环境与过去,成为了与山水共生的一部分。山水不仅被重新“看见”,某种意义上也被再次“重建”。经营十多年来极好口碑的民宿。也越来越受到欢迎。但200元包吃住的客单价越来越难以维持经营,淡旺季巨大的接待量差距和较低的客源素质水平也使得夫妇俩疲于应付,所以二人决定对山房的物理空间进行改造,以期提高盈利能力,并为客人创造更好的度假居住体验,让山房完成从农家乐到“高端”民宿的转变。久舍营造工作室接受了业主的邀请,主持山房的建筑和室内空间改造设计工作。

从远处看溪房



03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

李竹: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由李竹创 立于2014 年,隶属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 设计实践方向涵盖了城市公共建筑设计、风景区建筑设计、乡野及乡镇建筑设计。偏重于研究精细化设计下,工业化建造与自然 本土元素相结合的建筑类型,寻求建筑技术与建筑功能、空间之间的平衡。


李竹


精准的建造,我们还没过这一关

李竹

ATA工作室

从小在山城重庆长大的我没有留学的经历,但是在我身上同样也体现出了迁徙和不同知识体系交融的印记。我在1996年进入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习建筑学,在学校的学习生涯中,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来自于“重建工”学派的教学体系、师长们传授的经验,更多的就是在重庆这座充满“解构”色彩的城市里,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城市里的各种空间,用自己的感知去验证学到的知识。那时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建造技术在设计领域里是属于比较“硬核”的一块,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建筑师的构造设计水平与建筑工业技术水平,建造技术水平高低与公众的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造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乡村或乡野这些相对落后的区域还很薄弱。我们工作室比较关注工业技艺在乡村、乡野环境中的应用这一课题,比如利用轻型钢结构、胶合竹木结构这样的工业材料来进行更加精准、可控的建造,在提高建筑完成度的同时,也兼顾到了建筑在自然、人文环境中的在地性。


汤山猿人洞配套服务设施

汤山矿坑剧场配套服务设施



04

绘造社

由建筑师李涵和设计师胡妍创立于北京,是一个融合建筑、艺术、设计、城市研究、流行文化的创作平台,致力于探索当代城市文化的新型创作模式。

胡妍(左)李涵(右)



AT:不论国内或国外的学习经历,及大院的经验对现在的独立实践有哪些帮助?

李涵:之前在国外和大院的学习、工作经历并没有直接帮助我现在的实践,因为项目的类型和规模都完全不同了。但那些经历还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肯定有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们让我了解这一行业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状态。



成华党校

绘造社

成都市成华区委党校公共空间改造是绘造社通过图像对空间进行“轻改造”的一次尝试。“轻改造”用专业术语说,就是不通过“硬装”,仅用“软装”完成的空间改造。“轻改造”通常时间短,施工简单,造价可控。但它的改造效果不能“轻”,要“脱胎换骨”,适合“重口味”的当代人。在“轻改造”上,绘造社发现将图像与空间结合(绘造)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成华党校中庭全景


赠阳庵

绘造社

由绘造社设计的“赠阳庵”,将一处典型的北京两室两厅商品房,打造成为一个既具有古典空间精神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两口之家。设计受到了日本建筑师藤森照信“高过庵”的影响,业主也喜欢日本文化,希望在阳台上做一个“榻榻米”。“高过庵”是位于乡野的茶室,像世外桃源里的童话小屋。“赠阳庵”则委身于北京市区的商品住宅小区,是都市宅男宅女的乐土。

坡屋顶、老虎窗、横窗使得赠阳庵就像一个3 层高的大房子


05

gad·line+ studio

孟凡浩:gad • line+ studio 联合创始人& 主持建筑师,浙江大学建筑系设计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长期致力于城市营造和乡村激活双线并行的创作实践,积极探索并思考现有体制与社会发展现状下城市环境改善和乡村激活振兴的可能性,尝试在责任与立场、当代性与本土化、社会性与专业性、文化在地研究与商业价值挖掘之间实现微妙平衡。


孟凡浩


AT:就一个建筑项目,要解决好形式、空间、建造这些基本问题,就要从前期设计、多专业交叉到整体控制,将设计思想全面地表达,创造更有价值的建筑或空间。这一点是如何实现的?

孟凡浩:建筑的形式、空间、建造等都属于建筑师的本职专业范畴,但要想将这些本职工作做好,还应具备专业范畴之外的能力。首先是要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能跨专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这样才有所谓的掌控力,在全产业链的工作系统里整合各专项技术和资源,将设计思想渗透到每一处环节;其次是沟通交流能力,在设计、报批、建造、运营等各个阶段,建筑师会接触到完全不同的人群,业主资本方、政府领导官员、技术工程直男、农民施工队,角色跨度极大,这就要求建筑师能够灵活地切换语言系统来沟通交流,继而顺利、高效地推进项目进程。




工厂化预制与手工艺再生——飞蔦集• 松阳陈家铺

gad • line+ studio

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在距离松阳县城15km的大种山深处,古村陈家铺悬于山崖峭壁之上,三面环山,面朝深谷,云雾缭绕,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陈家铺村依山而建,沿山体梯田阶梯式分布,上下落差高达200余米,整体呈现出典型浙西南崖居聚落形态。近百幢民居多为夯土木构建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空间肌理和环境风貌。民居改造遵循两条平行的路径:一是对松阳民居聚落的乡土建构体系展开研究;二是运用轻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建造技术,植入新的使用功能

改造后外观


人工化的自然——松阳原舍• 揽树山房

gad • line+ studio

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榔树村,场地整体北高南低,红线内高差近四五十米,是典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聚落。原始地块呈台阶状形态,夯土老房子已近倒塌或拆除,唯有几棵参天古树见证着村庄的起落更迭。松阳原舍以全新的民宿模式、乡村生态社群为出发点,异质同构的村落肌理、依势而建的自然村庄,旧与新,自然与人工,精致与素朴以及阳刚与阴柔,建筑师以谦虚之姿态回应自然,寻求平衡妥帖之美。

古树与建筑


06

一乘建筑

一乘建筑由建筑师张博王晶晶于2015 年在深圳成立。事务所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启发性、过程性、落地性,通过多方设计交流,结合创意、材料、工艺、成本、施工、限制等诸多因素的过程性思考,在“启发”到“落地”的各方关系之间,通过建筑设计的系列化解决策略,构建文化和精神的空间体验。

张博 、王晶晶(左)


AT:就一个建筑项目,要解决好形式、空间、建造这些基本问题,就要从前期设计、多专业交叉到整体控制,将设计思想全面地表达,创造更有价值的建筑或空间。这一点是如何实现的?


乘:首先,事务所在完善搭建的过程,就是提高应对解决各类问题能力的过程。而一个好作品的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更是一个系统性的成功,涵盖了甲方及各个供方的因素,建筑师团队除了自己的本领要扎实,时常需要出场协调并推进。“卡壳”局面的重复出现,就和做方案一样,需要推敲和拆解。这些因素,其实在一开始就是存在的,建筑师要学习分析,当然阅历会帮助你一点,而你是不是要进入这样一个系统,你是否有能力解决将要遭遇的问题,并带领项目走到最后,这就构成了一个项目取舍的问题。做好一个项目的开局预判很关键,人的因素代表了它很难稳定不变,譬如说同一拨人在不同的项目上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通常,甲方并不需要懂建造、空间及形式这些太过于专业的问题,你的语言他要是听不懂,第一次有耐心,第二次就会换个人来见你,缺失了和甲方一把手的直接交谈,项目就会慢慢失控。


所以对于把控项目这件事,我的理解是主持建筑师要架构好自上而下的体系和团队,也需要在外部形成策应。回到项目形式与空间的问题,其实反而简单,因为这是建筑师最关心的命题,如果不存在项目管理上人际与失控的风险,就好好折腾一下。



故事性——回到思考原点的四个小项目张博 一乘建筑

一乘建筑,出发于空间的媒介属性,立足于“一”,继而进行建筑的原发性思考,触发与世界的趣味性联动的多种可能性。“乘”谓之“基本与根本起点的变化与转移”,从而介入未知领域的多元化实践。不止步于“建造”与“完成”,以空间的延续性为引,创建更加真实贴近生活的发生场所。


新时代、新现象、新矛盾的城市现状之下,我们更加关注看似无序、实则有机生长的城中村、充满时代烙印的工业厂房和前沿的艺术创意社区,以及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兴产业形态,并通过体系化的设计思考与实践给予回应。面对信息过载的大时代背景,我们坚信:设计是一种研究、提炼、内求、过程、转换的新职业诉求,通过草图和模型的推敲方式,形成了事务所相对秩序化的工作习惯。

工作室使用三年后

峯茶



07

大料建筑

大料建筑由刘阳徐丹于2012 年在北京创立,大料建筑最关心的是情感和记忆,希望用率性的方式做出“煽情”的设计。其理想中的建筑是:午后,大树下,人们三三两两,聊天嬉笑,享受阳光和恬静。


刘阳


AT:就一个建筑项目,要解决好形式、空间、建造这些基本问题,就要从前期设计、多专业交叉到整体控制,将设计思想全面地表达,创造更有价值的建筑或空间。这一点是如何实现的?

刘阳:找到对的人。我们并不挑项目本身,却很挑甲方。有志趣相同的甲方,那么设计合作方、施工方等都会相对好找一些。




清舍民宿酒店——沉静和兴奋是不是可以同时出现?大料建筑

这两年,我做了几个民宿、酒店设计,也跟朋友一起尝试开起了一家北京怀柔的山野民宿。我理解,除了民宿主的因素以外,给来客带来有别于城市空间的特殊体验是很重要的。


设计建造前后半年多点,虽时间紧,但毕竟自己做主,少了沟通周章,多了自我互博。回头看,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讲,有意无意释放了些许自在天真,但也难免散漫肆意。藏了私心,想试试沉静和兴奋的情绪是不是可以在空间里同时出现?当树下静坐闲看,孩儿们烂漫跑闹,不知道有没有,嘴角难掩兴奋。

俯瞰院落与平台

生命依然是神秘的传说——骑缘马场大料建筑

纳斯卡线条、阿芬顿白马图,这些巨大到人们已经很难感知的神秘图案,像极了当代的大地艺术,但他们也是为了美和批判吗?后来,我似乎慢慢理解古时的人们,他们是在寻找某种自然的无上力量——生命之神。在思考着人与马、人造物与自然的种种关系时,古时人们与自然之神的对话方式打动了我,我们为什么不能相信超自然的神秘之力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人造都市中以一种超人的方式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呢?

马场鸟瞰


08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由曾冠生于2015 年在深圳创立。设计实践过程中,“建筑与场地”“日常生活”“传统与记忆”是事务所一直关注与思考的内容。主要作品: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生活美学馆、至美术馆、菲鹏松山湖总部办公及安健科技松山湖办公总部等。作品曾获得国内外知名建筑奖,如英国ABB Leaf、英国 WAN、美国AMP、美国A+ 等优秀建筑奖。


曾冠生 


AT:大型设计机构仍然占据主要建筑市场,但今天城市的建设发展正进入更加精细化的阶段,我们的城市要真正让人生活更美好,还要有许多需要完善改变。那么,小型事务所如何深入这一轮的城市建设,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曾冠生:今天大众的建筑意识和观念在改变,设计需求日益增多,对设计要求也更高和更多元化。有些项目决策机制和流程简单,项目的规模也很合适小团队,都给了小型事务所更多实践的机会。目前事务所的主要项目来源是私企,他们对设计品质的追求,以及对我们的信任,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在地与连接曾冠生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

从家乡深圳宝安区沙井的发展变化,到周围环境里人的生活状态的改变以及时代变迁对传统的影响,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所感兴趣的电影题材和摄影题材都与之相关联。这对于我来说像是通过别的途径和媒介去找到共鸣,同时也为自己的触动、困惑、思念和想象去寻找答案。直到成立事务所后,我才渐渐意识到建筑对我而言,是我与世界对话以及产生关系的载体。因此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建筑与场地”“日常生活”和“传统与记忆”是我一直关注与思考的内容。

生活美学馆

籽舍种植平台与体验馆项目


09

一十一建筑

一十一建筑由Fujimori Ryo谢菁两位建筑师于2015 年在深圳成立,参与建筑、景观、室内和旧区更新规划设计。事务所用“建筑和散步”这个关键词,在各种不同的设计项目中,探讨和实践如何使都市空间更加丰富和有吸引力。

谢菁(左)、Fujimori Ryo(右) 


AT:大型设计机构仍然占据主要建筑市场,但今天城市的建设发展正进入更加精细化的阶段,我们的城市要真正让人生活更美好,还要有许多需要完善改变。那么,小型事务所如何深入这一轮的城市建设,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谢菁:一十一建筑是我和藤森亮于2015年在深圳成立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我们将事务所规模控制在10人之内以加强团队合作,享受每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专注设计的落地。项目不仅包含建筑设计,还有室内设计、厂房改造和景观设计。今年夏天,我们的第一个大型建筑设计新沙小学新校园即将竣工。当受邀做讲座时,我们会以“建筑和散步”作为标题来介绍事务所的设计理念。在建筑(室内、景观)设计中,我们希望空间能成为“让人想进行日常散步的场所”。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常常通过想象让自己身处其中,设想使用者的空间感受,探索各种空间使用的可能性。“散步”一般是户外空间体验,但我们将这个概念延伸到室内空间中,例如在一系列厂房改造联合办公空间的项目中,我们在公共区域创造出了如同街道和广场的散步体验。“让人想散步的场所”应该具有吸引人的气氛,这种气氛是简单轻快的,但又有着丰富的空间表情,人们每次来这里都会有新鲜感和探索的乐趣。设计的出发点不是获得某个固定视点下的透视场景,而是像毕加索的画作那样,是一种多元焦点下的空间呈现;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将自然环境融入其中,让人可以体验到随时间和季节变化的空间表情。散步是轻松闲适地、无目的地选择道路的探索行为,与都市生活中以效率和生产为目标的快节奏相反。作为在深圳这个大都市的小型事务所,我们试图通过“散步设计”找回被都市建设忽视的日常生活文化和人性化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一种轻松自由的都市体验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建筑和散步谢菁一十一建筑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再次意识到,自己对设计公共空间怀有浓厚的兴趣。虽然大多数项目来自私人委托,但公共空间设计项目给我不一样的兴奋。也许这种感觉来自于我们和委托方在公共项目中更加一致的立场——单纯地为大众设计好用、有趣的空间。新沙小学的委托来自于设计竞赛。在终审交流会上一位评委评价我们的设计说:“从你们的设计,我感到你们对孩子的爱”。如果我们设计的是一个公司总部,不是所有的委托人都会欣赏地说“我可以感到你对我的员工的爱”,我们讨论更多的会是设计带来的视觉影响。

“小动物”城中村捉迷藏

新沙小学(即将建成)


10

反几建筑

反几建筑(FAN Architectural Firm,简写FANAF)成立于2016 年,坐落在南京市总统府旁一栋民国建筑中,长期关注城市空间更新与乡村空间振兴,尤其在旧建筑室内外改造方 面具有独特的敏锐度和成熟的实践体系。“反几”一词,来自“举一反几”,意为“创造更多可能性”。项目正如其名所示,极具多样性,内容涵盖建筑、室内、景观、家具软装等领域。作品曾获得2019 AIA/SHANGHAI 室内建筑荣誉奖、入围2019 WAF&INSIDE 设计奖、2018 德国红点国际设计大奖、2018 德国IF 设计大奖、第11 届美国IDA 国际设计大奖。

反几建筑 


AT:就一个建筑项目,要解决好形式、空间、建造这些基本问题,就要从前期设计、多专业交叉到整体控制,将设计思想全面地表达,创造更有价值的建筑或空间。这一点是如何实现的?

反几:这里大多还是只涉及建筑层面遇到的基本问题,其实很多项目中不仅是建筑师为主角,还会涉及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导视设计及商业运营等。每个环节前期充分讨论,提供专业性的整合意见,都能在后期让业主减少成本浪费,少走弯路。反几事务所合伙人的知识背景各不相同,包括建筑、室内、景观和运营等专业,经过不断磨合,现在已经习惯在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下给其他专业留出空间和接口。由此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复杂项目,并且能够让设计在项目中的外延最大化。



时光艺术馆——飞燕文化产业街区招商展示中心反几建筑(FANAF)

南京飞燕活塞环厂始建于1958年,位于南京溧水县中山路,是国内活塞环行业中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之一。项目原址生产基地分散、内部厂房老旧,为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进行了搬迁改造。新址相关配套设施成熟,更容易形成产业聚集,亦是时代情怀逐渐向新兴文化的柔和转换。飞燕活塞环厂作为一代人的时代记忆与情感载体,其招商展示中心的设计初衷是在尊重时代文脉的基础上,在新的空间中展示这些时间留下的痕迹,以将招商展示中心的空间转化为时光的容器。

建筑外立面

凡尘艺术魂——太原劫尘画廊改造设计反几建筑(FANAF)

劫尘画廊是劫尘文化在太原设立的首个专业当代艺术空间,位于太原市小店区晋阳街,晋阳街作为太原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等的聚集地,正在逐渐向融合历史、艺术、人文的文化街区转型。劫尘画廊项目原建筑作为高层建筑裙房的沿街商铺,单开间挑高,服务于住宅区并与周边商铺相邻,外立面观感较为混乱,缺乏品质感,内部空间狭长单调。如何让空间充满更多可能性,将其改造成一个能够频繁举办各种艺术展览的小型画廊,同时兼顾建筑与周边环境生活化、品质化的融入感是项目设计的难点与重点。

改造后的展厅


11

Studio10

Studio 10 于2017 年创立,创始人周实,是一家以建筑设计为主的跨界设计工作室。Studio 10 立足于深圳和香港两座城市,致力于提供高度定制化、高品质的精品建筑、室内、规 划、平面、产品及其他创意设计服务;Studio 10 团队的背景高度多元化,既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亦对于本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自成立以来,Studio 10 获得了ArchDaily 年度建 筑大奖(2019), Dezeen 年度大奖高度赞扬项目(2019),DFA 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2018),FRAME 社会责任奖提名(2019)等荣誉,并入围INSIDE 世界室内设计节 短名单(2019)。此外,Studio 10 项目“梦• 迷”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19 年世界百佳目的地名单并登载于杂志封面。


周实


AT:看到年轻事务所更多介入乡村项目或者受一些私人业主的委托,有的可能并不是很正规的报建流程项目。但一个成熟的事务所可能更要多元,这一点如何看待?也想问如何更审慎地介入乡村?


周实:年轻事务所介入乡村不应报着“退而求其次”的想法——不是因为大城市里留给年轻建筑师的机会少、报建程序比较复杂,所以建筑师才走向乡村。建筑师走向乡村应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因为我国村镇及其人口众多,村镇居民,特别是在那里生活的孩子们可能更希望通过设计为生活带来便利、效率和美的感受,因此亟需更多建筑师提供这样的服务。关于如何更审慎地介入乡村,就我自身经历来说,一方面,我们要记住这里是“乡村”;因为我们可能更了解、熟悉的是如何在城市里做建筑,而在乡村的实践从某种程度来说是没有经验可循的,过往的职业训练必然无法生搬硬套。我们团队自己也会经常纠结、思考和辩论,如何将经验、职业训练和乡村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忘掉“乡村”这一概念;我也会提醒自己不要因为是在乡村实践而不自觉地落入某种“美学”的套路,不管在乡村还是城市做设计,都得实事求是从项目出发。



浅谈Studio 10 近期两个乡村实践和研究项目中的维度——别居“梦• 迷”客房改造和“无形的城市”展览研究周实 Studio10

在创立Studio 10之前,我的职业实践经历主 要集中在城市里的大型商业项目、综合体、超高层 地标等,有幸参与了许多项目从概念到建成的全过 程。建筑师参与的项目可以被实现,且自身得以在 此过程中成长、成熟,是一种幸运。但在这个过程中 我也

从创立之初,我们就非常关注乡村,也持续介入乡村项目——此处的乡村是广义的,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广大农村,也有非传统意义上的“村”,如“城中村”。对于乡土建筑的态度,我们希望做到实事求是、不区别对待。受到实际条件的制约,我们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讨论建构,但也尽可能在乡土建筑实践或研究过程中对设计的其他方面进行探索。实际上从另一方面来看,乡村的建筑生态很多时候没有太多规章制度可循,需要更灵活地处理多种情况,也从某种意义上更利于对多元化、可能性和边界的探索。建筑师最常打交道的是二维、三维,而传统设计、制图、建造的过程也通常只限于二维、三维的互换。因此,如何引入更多的维度并实现多维度间的转换,一直是我们很感兴趣的课题,我们也在不同尺度、类型的项目中进行了探讨。

别居客房“迷”

“无形的城市:形式之外的城市维度”坪上美术馆“未知x 城市”展览



想了解本期更多精彩内容,

可点击下方链接,下载阅读免费电子版

《建筑技艺》2020年2期电子版


购买纸质版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2期印刷延误,稍后邮寄,可先订购)



/    《建筑技艺》学堂     /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4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13716569903,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18518525741。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