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技艺成就建筑之美——《建筑技艺》2020年6期导读

34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AT 2020.06

技艺成就建筑之美RETHINKING OF HEALTHY HOUSING 

主题策划:吴春花

“技艺成就建筑之美”作为我们的品牌会议,已经成为连续的专题。基于2019年《技艺成就建筑之美》论坛,此期我们继续呈现众多建筑创作中的技艺表达,有福州海峡文化中心、四川大剧院、铜官窑遗址博物馆这类大型城市公共建筑,也有南京石埠桥商业及社区中心、南沙青少年宫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基础服务建筑,还有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安检棚、辐射状劈锥拱壳体咖啡厅、临港规划展览馆、靖江水街、永康国际学校、云梯、南京新城科技园国际研发总部对结构、材料、性能及建造的探讨。


就像彼得·卒姆托于2013年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演讲《Presence in Architecture, Seven PersonalObservations》(我感知到建筑“神采”的七段经历)中所说得那样:在建筑中创造Presence,其一是纯粹的建造(Pure Construction),没有寓意,没有评论,不去主动追求赋予建筑任何意义;其二是先做平常,待其成为独特,因为使用让空间本身具有了独特的氛围;还有建筑的物性、没有形式的房子、感受空间所带来的触动。不论是房间窗外的景色、美丽的诗歌,还是完全由杆件组成的恐怖地带博物馆、晦明交替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光与雨水洒落烧去树枝模板的混凝土内壁的克劳斯兄弟教堂,甚或是祖母的厨房、自然光透入的城郊地铁车站,都有种可以触动记忆中某个片段或引起共鸣的氛围……这应该是每个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始终寻求的。


建筑的本体之外,建筑学所面对的更多是平凡工作、生活的空间。当我们身处在当下的现实,疫情进行中大型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建、新型基础设施网络的建构、空间的公共或私密、人机协作的智能建造、真实与虚拟空间等,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时隐时现的未知。因此,此期特别邀请每位建筑师写下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既关乎建筑本体,也关乎建筑之于社会、人的价值。


所谓“技艺成就建筑之美”,在于空间历经人的使用、打磨之美,在于材料、建造、建构、空间的打动人心之美。


目录



技艺成就建筑之美

当中国建筑遇到斯堪的纳维亚——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地域文化属性解读

[ 徐宗武 徐雅靖 ]

旧城更新,城市中心的集约性剧场四川大剧院

[ 郑勇 孙浩 熊雪 ]

砖——除了拱,还有自由意志

[ 荣朝晖 ]

叠加情感,构筑建筑——长沙铜官窑遗址博物馆设计

[ 罗劲 ]

净水池咖啡厅——模糊场地景观与建筑本体的空间设计*

[ 李晶晶 秦曙 ]

基于快速建造的临时建筑实践
——2019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主入口安检设施设计札记*

[ 苏婷 章明 ]

从行政功能型建筑到亲民型建筑——以南京石埠桥社区中心为例[ 马进 潘一峰 ]

开放空间与游走路径——广州南沙青少年宫设计

[ 刘艺 王珏 朱健 刘梦豪]

建筑设计中的土木方法

——访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土木方建筑工作室主持人张冰

[ 吴春花 ]

体育建筑设计中的加减法

——以 2019 年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比赛场馆为例

[ 陆晓明 范天宸 郭雷 ]

1952~1967三位建筑师的工业预制技术探索

——让·普鲁维、安杰洛·芒吉罗蒂、詹姆斯·斯特林

[ 张峰 ]


对话

[ 程艳春 / C+ Architects ]

云上的美术馆——武隆 • 懒坝美术馆

“崖”餐厅


设计档案

自然流动之意境,品质琢磨之匠心——记华为南京研发中心设计

[ ACOME ]

一个小而美的另类法庭

[ 饶红 ]


建筑 I 系列

精细度管控

——美标 LOD 系统与国内建筑信息模型精细度标准的对比研究

[ 吴润榕  张翼 ]



PART 1

技艺成就建筑之美


当中国建筑遇到斯堪的纳维亚——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地域文化属性解读

徐宗武 徐雅婧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针对海峡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的文化特性,先后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来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进行了简单的总结研究,梳理出各自突出的文化、理念、技术特点,通过对海峡文化艺术中心“中西融合”设计理念进行深入剖析,整合出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在项目中的契合点,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相融合这一“古老”命题的一次有益探索。

旧城更新,城市中心的集约性剧场四川大剧院

郑勇 孙浩 熊雪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剧院采用集约式设计手法,利用架空和竖向叠加手法将功能板块有机组合在一起。项目用地狭小且紧邻城市道路,为解决人员集散问题并营造闹市到剧院的隔离和过渡空间,设计将底层1 000m2的面积架空,形成7m 净高的城市空间向市民开放,实现空间共享和剧院文化氛围的室外延伸,同时结合首层文化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最时尚的“城市会客厅”。1 601座的大剧场设置在二层,450人小剧场重叠设置在大剧场观众厅上方,大小剧场的重叠创新设计充分利用竖向空间,在国内尚属首例。设计还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地下一层设置了900人电影院,以及有关文化艺术的多功能经营空间,在首层、夹层等空间设置了文化展示、艺术教育、学术研讨、艺术交流等多元化体验空间,让到这里来的市民还能看看电影、参加艺术展览、发布会、文化艺术培训,或者喝喝茶聊聊天,感受艺术的气息,让四川大剧院承载人们更多元的文化生活场景!

砖——除了拱,还有自由意志

荣朝晖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砖是一种古老的材料,同时也是最适合表达整体和局部关系的材料。在砌体结构时代,砖完美融合了建筑最主要的两个物理特性:围护和结构。自然而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使用最长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砖建筑成为无数文化中人们心目中理性家园的背景。看到砖就感受到一种温暖,哪怕不完美甚至残破。因此即便进入钢和混凝土时代,加上建筑物理保温性能要求的提高,砖的机能一步步从结构作用退化成围护功能进而成为装饰作用。不过砖承载千年的文化属性依旧强大,往往还能触发人内心最深的一份感动。

叠加情感,构筑建筑

——长沙铜官窑遗址博物馆设计

罗劲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应该是一种文化、生活和风格的表达,常常会在某一个细小的地方打动你,当那种来自内心的情感被人抽离了一般蓬勃而出时,他与你之间便有了默契的秘密,他对于你而言或许便是特别的了……

长沙铜官窑遗址公园是湖南省三大遗址公园之一,也是湖南省第一批获批的国家级遗址考古公园,而长沙铜官窑遗址博物馆项目正位于遗址公园遗址核心区内。考虑到整体布局与已建的管理中心相互联系又独立分开的格局,我们将铜官窑遗址博物馆设置在场地西南角,与觉华山宝塔遥相呼应,西邻滨江大道,与湘江一路之隔,山水之间宁静风雅,颇具风韵。

净水池咖啡厅——模糊场地景观与建筑本体的空间设计*

李晶晶 秦曙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

净水池咖啡厅位于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内,2010年12月,拥有百年历史的杨树浦发电厂正式关停。杨树浦电厂在中华民族的电力工业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从英美殖民到资本垄断,再到工人阶级觉醒,这里发生的故事见证了百年以来的民族崛起。时至今日,虽然这里已从生产型的工业用地转型为生活型的滨水公共空间,但我们依旧希望这里的工业遗存能承载着过去的场所记忆,以新的姿态留存于这片土地上。

净水池属于曾经电厂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中的末端,工业废水经废水接收池、澄清池、中间水池、过滤器,最终到达净水池。净水池通常成组设置,我们所设计的净水池咖啡厅片区便是由两个废弃的净水池改造而成。

基于快速建造的临时建筑实践
——2019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主入口安检设施设计札记*

¹ 章明
¹²
1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原作设计工作室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作为艺术季主入口提示建筑的安检棚,锚固于船坞西侧的空地上,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彰显着当代性的同时,也回应着船厂的场所记忆。

一片长约49m、宽逾20m的金属屋面一角翻折、倾斜落地,支撑在鳞次栉比的脚手架上。坡屋面檐口高昂起翘、迎向集散广场,另一侧简洁有力地落向地面。西南角屋面轻盈翻起,增添了形态动感,明确指引着观展游客由此进入艺术季主展场。横纵交错的脚手架构成了钢管“密林”般的景观,杆件在空间上的交叠呈现出视觉上的朦胧与模糊,传达出不确定与多样化的空间感受。隐约可见4个反射着脚手架银色光泽的功能盒体穿插其间。游客在一片银色与朦胧中穿行,短暂停留又离开,进入关于城市与空间的艺术叙述中去。

从行政功能型建筑到亲民型建筑
——以南京石埠桥社区中心为例

马进 潘一峰
南大学建筑学院

南京石埠桥社区中心是栖霞山石埠桥片区的保障房项目配套公建之一,坐落在栖霞区东北角。场地紧邻长江四桥,东南和西南为栖霞山和北象山,北侧与东侧有长江和自南向北的九乡河,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项目总建筑面积44 907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8 239m2,地下建筑面积16 668m2。

本案是一座社区服务中心与邻里商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其中商业功能为15 000m2。场地为一条南北向的狭长地带,南北向约320m,而东西向仅有70m;建筑限高24m,容积率2.0,并且东西是分为两个产权的地块,建筑不得跨越。针对这些局限,建筑沿场地边界生成长条形的体量,并在其中生成内街,用分段主题的方法把形体切分成三个体块并用连廊相连。建筑南北两侧的体块向内缩进形成入口广场,以减少对街角的压迫感。植入缓步楼梯,串联商业动线并模糊建筑的垂直分层,形成悠游的立体城市公园。如何将社区中心这一建筑类型从强烈的行政属性转变为亲民自由的状态,是我们一开始就积极面对的问题

开放空间与游走路径——广州南沙青少年宫设计

刘艺 王珏 朱健 刘梦豪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沙青少年宫项目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坐落于南沙自贸区门户口岸。在2017年国际概念方案竞赛中,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交的“海星”方案获得投标第一名。作为南沙自贸区首个落地的EPC项目,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建设完成。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6万m2,总投资约5.5亿;建筑地上5层,高度23.6m,地下1层;功能包含1 000座儿童剧场、文化交流中心、图书馆、科技互动展厅、报告厅及各类教学培训用房。作为珠三角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青少年活动设施,南沙青少年宫建成后将担负港珠澳三地青少年交流中心的职能


建筑设计中的土木方法

——访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土木方建筑工作室主持人张冰
采访吴春花《建筑技艺》杂志(AT)

现代建筑中越是追求空间或形式的丰富性,越要解决结构的合理性或结构与空间的整合性。建筑师如果希望赋予结构构件更多的空间意义,就应当主动思考并操作结构成为空间的一部分,实现结构由承载到空间的知觉转换。建筑中获取最基本的空间与形式,最重要的操作构件还是结构。需要明确的是,建筑中的结构存在着不同层级(由大到小),土建结构、幕墙结构、装饰结构等,而在不同层级的操作中,结构都决定着构件的空间与形式,甚至小到一张铝板,结构的强度与刚度也决定着铝板的使用方式。

体育建筑设计中的加减法

——以 2019 年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比赛场馆为例
陆晓明 范天宸 郭雷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体育建筑,这一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我国崭露头角的建筑类型,其发展大概经历了体育建筑—体育中心—体育综合体三段历程。在这其中,加和减的设计方法主要用于功能用房的组合,如在每一个体育单体设施中增加面积、增加功能,或者把体育本身无关的功能和可运营的面积全都抽离。相比之下,国外建筑师已经在体育建筑的多个方面进行了加减法的尝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我们带来了启迪。在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举办之际,结合我们设计的三个场馆——武汉体育中心、武汉五环体育中心、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探讨加减法在体育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952~1967三位建筑师的工业预制技术探索

——让·普鲁维、安杰洛·芒吉罗蒂、詹姆斯·斯特林

张峰宇扬建筑事务所瑞士工程师与建筑师协会

基于工业生产体系演化出的建造系统,在进入高级技术阶段的初期,仍然难以完美应对建筑海量的复杂性。通过1952~1967 年期间的探索,奠定了发展至今的基本方法和建筑构件原型。不论是轴线调整的技巧、特殊构件的辅助、“三明治”的外围护构造原理,还是开放与封闭的两种建造体系,都已沿用至今并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与完善。

定位体系、视觉组织体系与建造体系之间,只因现实中材料的具体性,就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几何矛盾;建造体系的切分逻辑与承重体系的结构整体性追求亦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工业生产体系中效率为先的生产方式导向产品的无限重复,使得建筑单元自主性和建筑应对具体情境的能力锐减……不同体系间的纠缠总是令建筑师摇摆不定,难以抉择。不同的解法造就了建筑学令人惊叹的多样性。这些体系构成的系统虽不足以造就建筑,但建筑从设计到建成却也难以离开这样的系统。

PART 2

对话

艳春 / C+ Architects 


云上的美术馆

——武隆 • 懒坝美术馆

懒坝美术馆是C+ Architects为武隆•懒坝国际大地艺术季设计的主展示场馆。作为整个展览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建筑,其本身即是一件大地艺术作品。在远离都市文明的山中,建筑师利用自然中的经验,通过对大地景观稍加施工,使人重新注意自然并回归到自然中去。


“崖”餐厅

餐厅所在是一个北京传统的平房合院,院内有一棵年逾百岁的枣树,枝干遮蔽了近半个院落。在传统北京胡同里,树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人与场所联系的纽带,同时象征着生命。原本的房屋为了拥有更多室内使用面积,把室外的树木围在了室内。新的设计让大树重获自由,同时留出的室外小院落也让建筑整体有了可以呼吸的空间。以大树为中心,重新构建了整个场景序列。


PART 3

设计档案


自然流动之意境,品质琢磨之匠心

——记华为南京研发中心设计

ACOME

华为作为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企业,其在南京的研发中心是全球15个重要研究机构之一。AECOM的全球化多专业的设计团队通过国际竞赛赢得该项目的设计权,历经六年完成了该项目的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和全程服务。

在对华为企业愿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度解读后,AECOM团队了解到华为的特殊人员架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45%,而30岁以下员工占比超过52%,如何秉承其“创新与务实”的基因,营造多元有序的工作场所,鼓励团队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发新一代年轻员工的创造力,适应不同发展时期的运营模式,是设计者将“行为模式”转换成“空间模式”的基础。为此,设计团队通过大量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座谈并走访了华为的管理者和运营者,梳理整合出相应的数据与模型,结合国际上对研发园区发展趋势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设计输入条件,并形成最终设计目标:流动、合作及互动是华为人工作方式的生动写照,如何构建在形式与概念上都与之匹配的空间,是对华为新一代办公空间模式的探索。

一个小而美的另类法庭

饶红致大建筑工作室 / 正东设计

中国人一向把“打官司”视为畏途,唯恐避之不及,这纵然和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体制有关。然若以建筑而论,这和打官司的场所——衙门,也无不关系。何也?概中国的封建衙门,屋宇威严,戒备森严。虽可击鼓鸣冤,但三声杀威棒响起,威武之声不绝,再令原告、被告跪于堂下,不能抬头,使人不寒而栗,则任凭有理,也胆怯了三分。因此,若情非得已,谁愿意打官司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衙门已不复存在,但“衙门式建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今天的法院,也早已不是旧时的衙门,但“屋宇威严,戒备森严”者,似乎并无二致,更有甚者,高台阔宇,巍然耸立,令人望而却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PART 4

建筑 I 系列


精细度管控

——美标LOD系统与国内建筑信息模型精细度标准的对比研究

吴润榕¹ 张翼
²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 同尘建筑设计资讯有限公司

简要梳理基于 LOD 分级规则建立起来的国际通行标准,概述其历史、框架、方法和精神,阐释了模型精细度管控对于建筑信息模型工作的重要作用。同时立足于国际标准的视角,对近几年来国内陆续推出的与模型精细度管控相关的国家及地方 BIM 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梳理了这些标准对于构建国内相关理论体系的作用和意义,并对它们在 BIM 模型精细度管控方面的实操性和有效范围加以评估和评述。




购买纸质版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    《建筑技艺》学堂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