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导读】匿形的结构——《建筑技艺》2021年8期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12-12

  AT 2021年 8月刊  

匿形的结构


当结构除了性能之外,成为“隐藏”或“奉献”于设计意图背后的表象支撑,这时结构在建筑与空间层面就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本期“AT建筑”以“匿形的结构”为主题,特别选择阿尔瓦罗·西扎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正是希望带来不同角度的建筑与结构关系的思考。诚然,光线、流动、曲面、坡道……是西扎的建筑带给我们最熟悉的印象,而鲜少被谈及的结构或技术其实从未缺席,从构思草图起就一直贯穿于设计始终。坡地中雕塑般的悬浮在透光缝隙的衬托下颇具戏剧性,特意错位与平移后的三层坡道曲直变化连接展厅的同时带来了连续性的观感及体验,精心安排的机电设备管线隐匿于纯净的白色中,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非常艺术化地展现了一场空间与重力的游戏,似有若无地营造出一个“荷载传递的空间迷宫与重力迷宫”。这一点还可以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Saya公园等更多西扎的作品中循迹。出于建筑中的“具象”问题,由“蝴蝶”引发的九问是以建筑师自述对空间、尺度、结构、建造、绿色等本体层面的设计策略回溯。Ensamble Studio的住宅案例分析与从体量消减及复合重构出发的柱元形态研究,探讨了基于建筑与结构关系的具体设计策略。在以建筑设计表达可持续理念上,阿兰·肖特《建筑中自然环境的恢复》一书是自然通风设计方面的他山之石,整体设计导向的建筑光伏一体化则通过案例及数据库分析提出了另一种方向。与此不同的城市层面,北京前门H地块、隆福大厦、常德老西门改造呈现了不同城市进化状态下的设计策略的差异性与城市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其中建筑师的持续思考。
目  次
AT建筑即兴的合舞——浅谈西扎两座博物馆建筑设计与结构的协作/ 申屠团兵 陈永兵 赵远鹏西扎作品中的结构意识——品谈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
AT 作品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 CC&CB, ArquitectosSaya 公园/ CC&CB, Arquitectos
设计研究整体设计导向的国际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策略研究 */ 师劭航 褚英男 何逸 宋晔皓诗意的重力——Ensamble Studio 住宅案例分析/ 唐辰曜 严鑫基于体量消减与复合重构的柱元形态研究/ 王兴鸿 戴航 强欢欢
建筑师说技艺“蝴蝶”九问——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世纪馆的设计策略复盘/ 杨明 朱力元
城事城市的进化——从北京前门 H 地块项目谈起/ 崔愷保护、织补、生活——北京前门 H 地块设计访谈/ 任祖华从城市进化到建筑更新——隆福大厦改造设计访谈/ 柴培根进化——北京隆福寺地区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思考/ 柴培根以多维度思考面对飞跃式城市进化——常德老西门棚户区改造设计问答/ 曲雷 何勍常德老西门——一种另类的空间生产/ 王辉
读书坚持的可贵——阿兰·肖特的建筑中自然环境的恢复 */ 宋晔皓


AT 建筑


即兴的合舞

——浅谈西扎两座博物馆建筑设计
申屠团兵¹ 陈永兵² 赵远鹏¹
1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杭州欧本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以西扎两座博物馆为例,回顾了建构有效且可靠的荷载传递路径形成“空间迷宫”和“重力迷宫”的过程,以及为化解建筑和结构对尺度控制的不同标准所采取的一些技术手段。以“即兴的合舞”为喻,阐述唯有通过默契的协作,才能在既有技术条件和安全边界内有效实现建筑创新,为使用者创造更好的建筑体验。



西扎作品中的结构意识

——品谈华茂艺术教育博物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作为西扎近年来典型而令人惊异的作品,为人们所熟知。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其的解读和关注仅仅停留在光和体验层面,本次品谈在完整回溯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设计与建造过程的基础上,以结构为切入点,循迹西扎的设计思想,并结合每位建筑师及学者的现场体验,探讨西扎作品中潜藏的结构意识。具体研讨要点包括:

  • 建造回溯

  • 思想循迹

  • 含混性与身体性

  • “形式”vs“结构”

  • 雕刻空间





AT 作品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CC&CB, Arquitectos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简要介绍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设计源起、场地情况、设计愿景、功能布局和主要材料的使用,将这座馆藏众多艺术作品的博物馆形象初步展现出来。


Saya 公园

CC&CB, Arquitectos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在韩国庆尚北道的一片森林中,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和卡洛斯·卡斯塔涅拉合作设计了一座俯瞰森林的美术馆,与之相配的还有一座小教堂和观景台。通过建筑空间与自然景观的相互成就,展现了空间雕塑的诗意美学。




设计研究


》整体设计导向的国际建筑光伏一体化

技术策略研究 *
师劭航 褚英男 何逸 宋晔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可以通过发电满足建筑能耗需求,从而有效节能减排、助力碳达峰以及碳中和。针对整体设计导向的国际BIPV项目,建立案例数据库,并对项目关键指标及技术策略进行整合分析,为今后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分析思路。


》诗意的重力

——Ensamble Studio 住宅案例分析

唐辰曜¹ 严鑫²

1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创作工作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西班牙建筑设计事务所Ensamble Studio 善于表达空间的重力,常借助特殊的搭建方式使普通的材料和构件获得新的意义。分析了事务所设计的马德里日落宅和波士顿巨人宅,项目实验性地利用标准化工业构件创造出异质空间,清晰揭示了力学平衡下的建造逻辑,最终实现形式、空间、结构和材料的统一。


基于体量消减与复合重构的柱元形态研究

王兴鸿¹ 戴航² 强欢欢³

1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3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从体量消减和复合重构两方面出发,梳理隐藏在柱元形态背后的结构逻辑,从构件形态到建筑表现,深入剖析柱元形态呈现的结构内涵,研究柱元的技术逻辑与形态表现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力产生形,形反映力”的理性思维,总结技术逻辑引导下的柱元形态设计策略,拓展结构思维下的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师说技艺


“蝴蝶”九问——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世纪馆的设计策略复盘

杨明¹ 朱力元²
1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2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创作所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设计一座具有具象形廓的建筑,最大的考验是看建筑师能否能在既有的建筑素材和形象目标中寻找到准确的破题点。这样的破题点要将具象的形态置于合理的抽象体系之中,并将对具象形态的感官转化为对建筑空间、功能使用的可控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其前置形态带来的束缚,使形式特点融合成高品质建筑的合理组成部分。




城事


城市的进化

——从北京前门 H 地块项目谈起
崔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在本篇采访中,崔愷院士就城市的进化是不间断的状态、城市更新中独立建筑师与大院建筑师的工作价值及彼此借鉴、因地制宜一事一议、对当代生活的介入与承载等话题进行了更为宏观视角的点评。


保护、织补、生活

——北京前门 H 地块设计访谈
任祖华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前门H地块项目自2010年开始,由崔愷院士带领本土团队开展设计,随着北京近年城市定位的调整和中轴线申遗工作的开展,项目也随之不断修改优化,目前正为配合申遗原则的降低建设总量而进行设计调整,尚未投入建设。项目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部位——前门大街和珠市口大街交叉口的西北角,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北京核心区近年来的保护、发展历程。


从城市进化到建筑更新

——隆福大厦改造设计访谈
柴培根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有着近六百年历史的隆福寺曾是北京的传统商圈之一,街区由繁盛到衰落、又从衰落到复兴的过程,是记录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样本,历时七年完成的隆福大厦改造项目(包括附属的一商园区改造)则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的典型案例之一。在实现城市历史街区复兴的同时,还保留了城市生范路:活和记忆的能量,展现了城市作为有机体在进化演变中的生命力。本次访谈不仅介绍了隆福大厦改造项目的相关信息,更试图呈现北京旧城更新的复杂性,以及在政策导向和业主支持下建筑师的设计探索。


》进化

——北京隆福寺地区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思考
柴培根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在新的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更新的语境下,结合北京隆福大厦周边地区的城市更新研究与实践,提出城市发展中的经久性元素的概念,并以此为线索探讨城市进化的自主性和延续性,以及如何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秩序感和多样性。


以多维度思考面对飞跃式城市进化

——常德老西门棚户区改造设计问答
曲雷 何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理想空间工作室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在中国湖南常德,一座二战后重生的城市,围绕老护城河及明清城墙遗迹上破败的棚户区,建筑师与甲方实践了一次社会与城市的再造。整个区域面积7ha,建设了20万㎡的建筑,包括32栋房子、18座桥、600m护城河、1 600户回迁居民,由居住、商业、文化三类建筑及600m的线性公园组合而成。老西门城市复兴综合体是当下中国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复杂问题的一个建筑学答案,它由民生、商业、文化三个维度构成,提出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及拆迁矛盾的途径,给项目带来温暖的情感投射和人性的回归。


常德老西门

——一种另类的空间生产
王辉
URBANUS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以湘西的记忆开启话题,尝试从文学的场景中探寻三个古老问题的答案,并从认知转向、日常转向、美学转向三方面解读常德老西门项目的设计创作。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都被统一的模板所格式化时,老西门在实践另一种模式;当主旋律是宏大叙事时,老西门回到了日常生活;当媒体里只有一线城市的辉煌时,老西门让我们看到了三、四线城市的希望。



读书


坚持的可贵

——阿兰·肖特的建筑中自然环境的恢复 *
宋晔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建筑中自然环境的恢复:空气,舒适和气候》这本著作主要揭示了聚焦在自然通风这一一贯研究和设计关注点下的设计历史和逻辑推演,尤为可贵的是探讨了可持续设计理念主导下的建筑形式表达的实验性,并将其纳入丰富的历史背景,然后坦率客观地描述了实验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



点击上方↑杂志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END-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热点关注  ▎ 深度人物  ▎ 新作发布  ▎ 学术活动

后台回复“投稿”“合作”“转载”了解更多内容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_


_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