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导读】“叠合”的结构——《建筑技艺》2021年10期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03-23

  AT 2021年 10月刊  

“叠合”的结构

【编者按】每一个设计中,建筑师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诉求,在商业开发类的公共项目或者说更趋近日常的设计中同样如此。本期“AT建筑”聚焦山水秀建筑事务所的折板系列新作——“市集上的美术馆”。与通常的博物馆、展览馆不同,“市集上的美术馆”是西塘二期商业和文娱开发中的标志项目,自然决定了它的多功能性,以及更重要的标志性。“叠合”的结构,正是祝晓峰在面对一系列因素下的策略选择。“叠合”的结构,在空间上,体现为下部折板线性空间与上部无柱大空间的叠合;在结构上,体现为下部错位的Y形钢结构及桁架与上部X形胶合木交叉柱及互承木构的叠合;在功能上,体现为一层有机农场、文创等流动的市集与二层多功能美术馆的叠合;在类型上,体现为以“家型”为原型的折板系列与竹编灯笼意象的叠合。在山水秀早期的实践中,云锦路活动之家的线性组合式双坡屋顶,苏州东原千浔社区中心的反筒拱形态的连续曲线坡顶,多以一层线性空间为主。正如建筑师坦言,作为折板系列的一个尝试,市集上的美术馆的“叠合”是在原本上下两层线性钢桁架折板屋面体系平面扭转的方案之后的一种应对,既满足了作为商业片区开发的地标独特性,又传承了西塘的连绵坡顶、粉墙黛瓦。我们期待下一个折板系列作品呈现出更新、更好的“叠合”可能。

除此之外,本期还要感谢结构工程师以“形是力的图解”,从力流方向、内力图解、形态抵抗阐述了建筑的形与结构的力的清晰关系;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杨浦滨江明华糖厂改造、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记录了面对城市转型下的工业遗存、工业景观,复建、交叠、融合、渗透的不同设计策略呈现出新的开放城市景观。深入日常,建筑师既要站在城市、建筑的角度,也要站在使用者、大众的角度,才能创造更舒适的日常。


——吴春花《建筑技艺》执行主编





目 次



AT 建筑

“叠合”的结构

——市集上的美术馆

/ 祝晓峰

 钢与木的设计整合

——市集上的美术馆

/ 祝晓峰 张准

 整合式折板结构与空间探索

——品谈西塘古镇市集上的美术馆


AT 作品

折板之舞

——云锦路活动之家

/ 祝晓峰

江南、社区与家屋

——折板结构的多重映射

/ 祝晓峰


设计研究
上海第一幢全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智能型办公建筑

——联谊大厦访谈录

/ 姜海纳

上海最早的筒中筒高层建筑

——上海电信大楼(上海长途通信枢纽工程)访谈录

/ 姜海纳

1980年代文化建筑的设计实践案例

——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及银S宾馆访谈录

/ 张应静

打破设计窠臼的“S”

——上海华亭宾馆项目设计访谈录

/ 吴英华

三角风车形姊妹楼见证的设计创新与技术进步

——上海虹桥宾馆、银河宾馆项目设计访谈录

/ 忻运


图解技艺

形是力的图解

/ 周健 李彦鹏 顾乐明 彭超 杨笑天


建筑师说技艺
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

——工业遗存复建后的重生

/ 周旭宏 范晶晶


城事
多维历史记忆的“透明性”呈现

——杨浦滨江明华糖厂的改造再生

/ 秦曙 章明 羊青园

城市与水岸,建筑与景观的缝合

——深圳市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 章明 秦曙 张奕晨




  

AT 建筑
 

项目推荐人:张准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主持设计师。


设计师对于项目总有着特殊的感情, 

一种类似陪伴孩子成长的感情, 

既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经验与特征, 

又期待他发展出个性与气质, 

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 

这些美好的期许经历着探索中的取舍与修正。 

市集上的美术馆正是如此, 

设计者延续了对于建筑和结构的长期思考, 

希望以结构赋予建筑强壮体魄的同时也契合其特有的灵魂, 

而设计中的坚持、变通与退让, 

都是对这份感情的守护与思考。

 

“叠合”的结构

——市集上的美术馆

祝晓峰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聚焦西塘市集上的美术馆,分析设计中的钢木结构的整合式策略,并以折板结构体系为构想,从柱、梁、斜撑、桁架等结构要素出发,剖析空间与结构的关系,以期在未来的同类作品中进一步拓展新的可能。


钢与木的设计整合

——市集上的美术馆

祝晓峰¹ 张准²

1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2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主持设计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西塘古镇市集上的美术馆(西塘东区八九间项目二期一号楼)是山水秀建筑事务所折板系列项目的延伸,展现了建筑师对空间和结构选型的建构表达。本次对谈特邀项目主创建筑师祝晓峰和结构工程师张准,从柱、梁、斜撑、桁架等结构要素出发,探讨如何以现代手法重释双坡屋顶的思维脉络 ,解读钢材与木材的整合式设计 。

整合式折板结构与空间探索

——品谈西塘古镇市集上的美术馆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西塘市集上的美术馆选取折板屋顶作为唤起人类集体记忆的意象来源,运用一种独立于人的主体性的抽象设计手法,找寻一种恰如该建筑社会地位及文化身份的设计方式。作为山水秀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新作,设计中频繁出现“形制”“秩序”“原型”等关键词,建筑师不但以现代手法来重释双坡屋顶的思维脉络,又独立地对钢木结构的空间整合设计进行了探索。



 
AT 作品


折板之舞
——云锦路活动之家
祝晓峰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云锦路活动之家作为山水秀建筑设计事务所“家的延伸”系列作品,解析了建筑师如何通过建筑本体形制介入场地和功能,运用折板和支撑结构的整合设计来营造聚落性空间,并与使用和运营产生交互。



江南、社区与家屋
——折板结构的多重映射
祝晓峰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东原千浔社区中心位于苏州市相城区一个新开发小区的东南角,是山水秀建筑设计事务所折板系列中的重要作品。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设计师对三个维度的思考:地域、社群与身心。这三个纬度由宏观到微观,建筑师通过对空间的建构使折板结构体系在三个纬度中映射出多重的文化涵义。

 

 

  
 设计研究

上海第一幢全玻璃幕墙的现代化智能型办公建筑
——联谊大厦访谈录
姜海纳(采访整理)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A+》专刊执行主编。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19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联谊大厦成为当时上海第一幢现代化智能型大厦,也是上海第一座玻璃幕墙高层建筑。建筑造型是方形塔楼,外表皮四面均采用整片香港进口的玻璃幕墙,幕墙的水平、竖向线条使塔楼富有韵律和尺度感。茶色的玻璃幕墙与周围历史建筑相协调,亦减少光线反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着极强的建筑表现力。



上海最早的筒中筒高层建筑
——上海电信大楼(上海长途通信枢纽工程)访谈录
姜海纳(采访整理)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A+》专刊执行主编。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20世纪7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飞速进步,国际通信业务量成倍增长。上海国际长话通信用房因借用办公、居住混用的泰兴大楼,无法增装新的现代化通信设备。硬件条件的落后与其所担负的国内长途、国际通信枢纽重任形成巨大反差。1976年1月,国家计委批准同意新建上海长途通信枢纽工程(上海电信大楼)。1988年11月,上海电信大楼建成投入使用,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长途通信枢纽。项目具备完整的通信手段,可以完成陆(电缆)、海(海缆)、空(卫星)全部通信。



1980年代文化建筑的设计实践案例
——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及银星宾馆访谈录
张应静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A+》专刊编辑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改革开放后,国家迫切需要举办国际电影节的场地,为中国电影艺术提供国际交流的窗口,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及银星宾馆在这一契机下获批建设,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个重大文化建筑。该项目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番禺路400号,由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香港冯庆延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完成。其中,上海电影艺术中心部分由上海市电影局出资建设,银星宾馆部分由香港华人银行投资建设,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施工。



打破设计窠臼的“S”
——上海华亭宾馆项目设计访谈录
吴英华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A+》专刊责任编辑。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华亭宾馆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南部,是上海体育馆和游泳馆的重要配套组成部分。项目占地面积19600㎡,建筑面积109212㎡,包含主楼和综合楼两部分。主楼平面呈 S 形,呼应近旁圆形的上海体育馆,立面的水平带窗加强了建筑的流动感和韵律感。北立面有七阶梯状退台,结合建筑内部平面功能布置雅致的屋顶花园,与北侧的高层住宅自然衔接。华亭宾馆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大量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及设备,成为当时体现上海国际化城市特质的标志性建筑。



三角风车形姊妹楼见证的设计创新与技术进步
——上海虹桥宾馆、银河宾馆项目设计访谈录
忻运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A+》专刊编辑。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虹桥宾馆与银河宾馆建成于 1980年代,是位于虹桥经济开发区同一个基地内的姊妹楼。虹桥宾馆为该地区首批建筑工程当中的首例大型工程,其平面呈三角风车形,三片曲面分别设计为不同的层数,形成层层高升的动势,较好地满足了功能需求。虹桥宾馆、银河宾馆建筑方案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提升经济性、平面有效性的过程,同时达到了和谐且新颖的设计目标,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设计特点。在当时并无先例的情况下,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不仅体现了“小心求证,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见证了1980年代计算机水平和电算程序的进步。





  
 图解技艺

形是力的图解
周健¹ 李彦鹏² 顾乐明³ 彭超⁴ 杨笑天

1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结构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2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创意结构团队总监,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3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4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5 iStructure公众号主理人,上海轻希结构事务所合伙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无论建筑形态如何变化,其数理、力学相关的技术逻辑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形便是力的图解。从力流方向、内力图解、形态抵抗三方面阐述形与力的关系,希望“形与力”成为建筑师与工程师沟通的桥梁。


 


  
 建筑师说技艺

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
——工业遗存复建后的重生
周旭宏¹ 范晶晶²

1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上海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注册建筑师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2 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二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在城市变迁的进程中,保留了六成以上共上百条老里弄,城市脉络以瓷窑为中心,民居围绕窑厂而建,形成了景德镇特有的城市文脉。根据景德镇的城市发展定位,御窑厂及周边的旧瓷厂区域正在逐步转型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对废旧的建国瓷厂1#厂房及周边配套用房进行复建改造将原有的生产功能转换为文化功能,打造景德镇江西画院美术馆,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





  
 城事

多维历史记忆的“透明性”呈现
——杨浦滨江明华糖厂的改造再生
秦曙¹ 章明² 羊青园³

1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副主任设计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2 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景观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3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建筑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城市与水岸,建筑与景观的缝合
——深圳市茅洲河左岸科技公园
秦曙¹ 张奕晨² 章明³

1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副主任设计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2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建筑师。

3 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景观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作为深圳的第一大河,茅洲河穿越了宝安区与光明区两大区,两岸遍布着各大工业厂区。如今,工业区已成为光明区高新产业发展下的科创园区。设计在场地中置入了一个较大的科技展厅和多个模块化小展厅,散布于公园之中。人们漫步园区,在感受自然的同时,观看着大小不同的展览,感受着城市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从物流工厂到科创园区,左岸科技公园的这一转变和其为城市提供的科创展示活动,将为深圳城市文化的表达做出一份贡献。


本期责任编辑:刘晓茜



点击上方↑杂志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END-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热点关注  ▎ 深度人物  ▎ 新作发布  ▎ 学术活动

后台回复“投稿”“合作”“转载”了解更多内容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_


_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