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月湖畔的银色“梯田”——武汉琴台美术馆(by 大舍)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2-12-12

【AT导读】武汉新文化地标——琴台美术馆,是国内最大的双曲面屋顶清水混凝土建筑,该项目由柳亦春老师主持设计,通过由外而内的地景策略和由内而外的功能与结构策略,营造了一片浪漫的“银色梯田”景象。此次报道是对项目的总体介绍,接下来《建筑技艺》将邀请“AT建筑”遴选专家小组成员,对琴台美术馆进行现场细读,共同探讨项目中呈现的创作思想、有趣的细节、真实的建造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敬请期待!


鸟瞰 ©田方方


月湖畔的银色“梯田”——武汉琴台美术馆

文/柳亦春


琴台美术馆位于武汉美丽的月湖北岸,湖的南向正对面是看上去树木茂密的梅子山,山不是很高;湖的东南方向则是始建于北宋、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的古琴台,美术馆也因此得名。美术馆北侧隔知音大道则是宽阔的汉江,因而这是一处景观资源极好的场所。但是因为整个月湖被夹在跨越汉江的月湖大桥和江汉大桥之间,交通并不方便,从汉口过来的车辆都要行驶到远处掉头才能抵达。公共交通的可达性目前也不好,居民区也离得较远,所以这里的人流量平时都很少,需要通过强有力的目的型场所吸引人们抵达


从美术馆远眺月湖与梅子山 ©田方方


正是因为美术馆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强烈的自然属性,所以很快确定了采用自然形态的建筑策略。同时湖边现有的琴台大剧院体量很大,线条刚硬,用一个相对柔和的形态与之并置也能呈现一定的张力。采用起伏的自然地形的造型也能减轻建筑对湖面的压迫,而且地下空间也可以和地面层更有机地连为整体。


渲染模型图 ©大舍

起伏的屋顶曲线 ©田方方


当起伏的屋顶首先成为一个“由外而内”的环境策略,内部空间及其功能如何与之契合就成为了设计的重点。为了让建筑不至于完全沦为地形,从与周边的环境关系着手,屋顶的起伏在建筑的不同方向还是采用了不同的态势和边界处理。比如向湖方向是与地面连为一体的自然地形造型,边界也是模糊的;面对知音大道和西面未来城市广场一侧则以垂直的建筑立面来保持建筑的城市性。


西立面 ©田方方

北立面 ©田方方


最主要的对策还是结构上的。如果让一整个起伏的屋顶在空间构成上还是被理解为一层起伏的“平”板,那么这就是个最简单的支撑结构,这起伏的“平”板由墙体和柱子支撑,如此,原本以造型而先入为主的“起伏”就又被理解为一个抽象的曲面平板,如何让曲面去融入空间和力学的内涵就是下一步具体的设计工作。

爆炸图轴测图 ©大舍


墙体在空间中定义了展览空间,这种墙体结构与展览功能的对应和龙美术馆西岸馆是类似的,只不过这里的墙体向上不再延展为伞形或拱形,而是就那么直直地支撑着密肋井格梁或者空心厚板。墙体也是中空的,里面有空调、给排水等机电设备管线。柱子在空间中定义的是入口大厅、文创商店等公共服务空间,支撑着井格梁结构的曲面屋顶。柱支撑的屋顶下采用了与井格对应的、顺应了曲面的参数化金属延展网吊顶。透过半透明的吊顶还是能看到屋顶的结构,也遮蔽着其中的机电管线。


©田方方

©田方方

©田方方

室内局部 ©田方方


混凝土的柱子和墙体在空间中并不是匀质分布的,有些比较大的展览空间,恰好能利用屋顶的起伏所形成的内在张力,让穹顶的力学作用进入到平板支撑体系,从而让整个屋顶尽管存在不同的跨度却仍能保持一个统一的厚度。由此,这个起伏的屋顶至少具备了三重意义:建筑的屋顶、结构的顶板和山丘的模拟。


入口大厅 ©田方方©田方方

文创空间与入口大厅 ©田方方


大厅的空间和起伏的屋顶造型结合,塑造了特别的展览空间。首层最核心的展览空间是当代艺术展厅,采用了漫游式的展墙布局,同时首层和二层能共享一个大厅,这样在二层观展的观众看向首层,就还能回忆起某幅画的位置,这一点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观展与策展体验中越来越显出它的优越之处。这就需要非常小心地将这两层的展厅处理在同一个防火分区之中。为了让分布在两层的当代艺术展厅有更多重的观展流线,最后设置了一前一后两个通高的中庭展厅,同时也保留了首层和二层独立使用的流线可能。

©苏圣亮

©田方方

展览大厅 ©苏圣亮


现代艺术展厅采用了相对传统的盒式展厅,位于当代展厅的东侧,有通透的玻璃面向月湖的景色。古代艺术展厅以及特展展厅位于地下一层,古代展厅相对封闭,是固定玻璃展柜的展览模式,特展展厅则比较开放和灵活,具备多功能使用的可能。所有展厅在观展流线上均可各自独立,亦可连续串联,尽量使其具备运营上的灵活性。


连续的展览空间 ©田方方


起伏的屋面以略显抽象的等高线阶梯状造型完成阶梯的侧面是银色的金属表面,顶面则为白色的石子和低矮的绿植,这样人们从地面远观建筑,会是一个有着金属光泽的带有些未来感的体量,假如坡面布满绿化,那么它看上去就与自然山包无异,尽管这是以地景的形态策略而设计的,但还是希望存在一种建筑感,所以梯田状的屋面上也没有满布绿植,更多的是白色的石子


©田方方

©田方方

屋面与远处天际线 ©田方方

屋面景观 ©田方方


绿植主要布置在“山脚”的位置,也许天长日久,鸟儿衔来种子,石子间会长出野草,这又是另一幅景象。金属收边的等高线梯田做法也会使人们从“山”下向上和“山”上向下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从下向上看到更多的银色金属面,从上向下则看到更多的绿植和石子。


©田方方

屋面与栈道 ©田方方

去往美术馆屋面的栈道入口 ©田方方


梯田的屋顶上有蜿蜒曲折的栈道穿行,它相对限制着人们在屋顶上的行进轨迹。屋顶栈道是完全对公众开放的,它联系了月湖公园,也串联了美术馆的展厅出口、公共教育空间、艺术品商店和图书馆、讲堂、咖啡厅等不同的公共空间。这些文创空间是配合美术馆多功能运营而特别策划设置的,它们构成了独立于美术馆展览空间之外的公共空间系统,人们的活动于是也成为了建筑表面的一部分。屋顶的蜿蜒栈道也是对自然山路的摹拟或隐喻,可惜埃里亚松在建筑屋面上的“8种颜色的小径”的灯光装置未能实现,不然还能塑造一种特别的时间性。设想每当黄昏和夜色降临,小径上各色的灯光亮起,人们从四面八方涌上屋顶,就像是一种时间的庆典,慢慢地,“琴台美术馆的黄昏”或许也会变成一种独特风景的代名词。


©田方方

©田方方

屋面与栈道 ©田方方


美术馆建筑的介入重新定义了月湖南岸的城市空间,建筑西侧预留城市广场,与规划中的图书馆和戏剧中心相呼应,建筑的主入口以及文创空间等公共性强的功能都被设置在这一侧,这一侧建筑立面呈微微的内凹曲线与广场呈围合之势,从广场上有坡道直接联系二层的咖啡厅与屋顶栈道,建立了能在美术馆闭馆后仍能运营的文创空间的公共流线。屋顶栈道的系统,实质上也是美术馆空间的延伸,它也将连接着湖边的栈道,通往琴台大剧院。这个步道系统加强了美术馆的开放性和建筑的城市性。


月湖南岸的城市空间 ©田方方


| 技术图纸 |


总平面图 ©大舍


地下一层平面图 ©大舍


一层平面图 ©大舍


夹层平面图 ©大舍


二层平面图 ©大舍



三层平面图 ©大舍





剖面图 ©大舍


立面图 ©大舍




项目名称:琴台美术馆

项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知音大道

建筑/室内设计: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方案和初步设计、室内设计)

大舍设计团队:柳亦春、陈宇、王龙海、胡琛琛、陈昊、沈雯、陈祉含、唐韵、张晓琪、巫文超、邓睿、刘鑫、庞子锐、王佳文、曹野

合作设计单位: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筑施工图设计、结构与机电设计)

景观设计单位: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方案阶段结构顾问:和作结构与建筑研究所

幕墙设计顾问:上海熙玛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泛光照明设计:华建新时代(武汉)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及展陈照明设计:上海禅影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标识设计:南京瀚清堂设计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武汉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总承包单位: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施工单位:深圳文业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4308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083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2241平方米)

占地面积:336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6.05-2018.09

竣工时间:2021.12

摄影:田方方、苏圣亮


-END-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
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

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_


_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