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高考十年】群访 | 如果再给你一次报志愿的机会,你还会选择建筑学吗?
【AT导读】多年以前,在高考志愿里填下“建筑学”三个字的时候,大多数人应该是懵懂而期待的。这份期待里有挥斥方遒的霸气,有广厦万千的宏图,当然也不免有各类影视小说中建筑师精致中产生活带来的无限遐想。
一转眼多年过去,学子们是否如同歌里唱的那样,“当初的愿望都实现了吗?”回望一路走来的曲曲折折,相信“建筑学”带给当初学子们的,不再仅仅是一门专业、一个职业,而是成为一种世界观、一种心灵状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于是,在今年的高考季,我们特邀请60后、70后、80后、90后的二十余位建筑师就“为何填报建筑学专业?”“如果再来一次会有不同的选择么?”“给新生的寄语”“最难忘的一件事”四个问题进行群访,展示“建筑学”专业培育出的多元且富有个性的人生经历。群访共分两期,本期以11位高考结束10年左右的青年建筑师的回答为开端。
宁 清华同衡规划院建筑师,高考结束14年
鑫神 某高校任教,高考结束13年
SONG X. J. 某高校博士在读,高考结束13年
从前一座山 某国企大院建筑师,高考结束12年
Rachel 文保建筑师,高考结束12年
夏日萌 某上海国企大设计院建筑师,高考结束10年
梁振宇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高考结束9年
DD 某高校博士在读,高考结束9年
⼀只烧 某⾼校设计院建筑师,高考结束9年
背着大书包 某日本院校博士在读,高考结束9年
段冶 原地建筑事务所建筑师,高考结束7年
Q1
鑫神:虽然填了建筑,但按第一志愿录取,学了力学专业,后来硕士转专业到的建筑。原因就是,受家里爷爷影响,但似乎家里人都混淆了建筑与结构的区别,直到本科决定转专业的时候才知道结构和建筑不一样,不过自己有美术功底,还是蛮喜欢建筑的。
SONG X. J.:高考结束后填报建筑学专业,是因为个人兴趣,自己从小向往“筑广厦千万间”的建筑师职业,但因为第一志愿未被录取,调剂到了其他专业。
Rachel:子承父业。
夏日萌:高中时学习的是理科,但高考后不想学理科,也不想学工科,金融也是拒绝的。家里人有很多是教师,比如我的母上,但她无法想象我坐在办公室的样子,就没有强迫我去选教师,我也兴趣一般,而父母长辈们都还是比较看重985,211~于是乎,就只能找一些其他选项。
梁振宇:对设计有一种向往,喜欢有自由度、包容感的事。
DD:对绘画感兴趣,当时国内建筑行业也比较景气。
⼀只烧:我是⼀个受到家庭和学校“重理轻⽂”观念影响和限制,被迫报了理科的“⽂科⽣”,对于理科本身就很不擅⻓,后期为了考个像样的学校,甚⾄只能⽤记背例题的⽅式学数理化。⾼中的三年让我认识到选择⼀个不适合的⽅向是多么的⾟苦、抑郁和阴暗,受不了⾃⼰在理科上的⼀窍不通,更受不了师⻓和同学的失望和不理解。我本身虽然是个偏重浪漫主义的⼈,但也想被他们认可,以至于每天都在怀疑⾃⼰的智商,对着不理想的成绩和分数以泪洗⾯。⽽在当时语⽂课本上⼀篇梁思成先⽣的《中国建筑的⽂法》,让我看到⼊⾏这个⼗分庞杂且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的可能,让我开始构思成为⼀名建筑师的出路。于是在整个⾼中时代,这个我根本毫⽆概念的、虚⽆缥缈的⽬标让我坚持了下来。
如果你说我热爱建筑,也谈不上,我觉得确切的说是只能选择建筑。于是⾼考的所有志愿我都填了建筑学及其相关的规划和⻛景园林专业。可以说,这是⼗⼋岁中⼆病少⼥对传统教育反叛和逃避的⾰命。
背着大书包:当年填报志愿时,基于我尚不成熟的认知,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给自己定了三不学,即不学机械类、不学电子信息类和不学医学类专业。结果就是,打开填报手册发现自己能选择的理科专业屈指可数,细细看来也仅有土建类专业似乎满足我的要求。加之自己从小对传统建筑感兴趣,因此便下定决心要学建筑学。此外,当时也咨询了一些业内人士,2013年的建筑业行情并未像今天这般低迷,听到最多就是“这是个好专业,好找工作,薪资很高”,诸如此类的话语。因此父母也很支持,于是在众多因素的促成之下,便填报了建筑学专业。尴尬的是投档分数不够,以至于被调剂到了另外一个专业,最后通过转专业才来到的建筑学,这便是后话了。
段冶:环境的变化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愉悦感。小时候画画趴着的楼梯间、上学后晾衣服的阁楼以及背着画板迈过的空旷草坪,不知道能不能堂而皇之地给这种愉悦感扣上除了建筑学我别无他选的帽子。可能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的母亲希望我去背法条吧。
Q2
宁 :当然会!功利地讲,当下建筑行业已经不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了,但是设计相关的工作总是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建筑学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是技术又是艺术,既是主观的创作又客观被使用,且它是少有的作品生命周期大概率会长过作者的行业,满意或者遗憾都会伴随每个建筑师一生。
鑫神:应该会。我导师说过,建筑是一个培养人的专业,有时候并不在于是否真的盖房子,主要是建筑学专业培养的思路对一个人的成长很有意义。
SONG X. J.:当然会!
我的本、硕、博包括一段短期的国外交换,分别在4个学校完成,且均为建筑学专业,算是个“老建筑生”了。而且随着学历的增长,我所关注的领域逐渐由传统建筑学不断向我现在的研究方向——“绿色公共建筑的人居友好、节能减排设计策略”聚焦。在我看来,建筑学专业有两个优点:
(1)多元包容又独具魅力。博士生涯刚开始时候,我的原导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给我提了点“小要求”:“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有其中1条做好,你就是大师;3条都做好,是'完人',而世上无'完人',读博期间我只想你时常用这几句话勉励自己。”诚然,建筑学同时兼具科学、人文、艺术的属性。经过十几年的浸泡,自己也慢慢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建筑学人”:相比理工科学生,多了一分文艺视角;相比文艺学生,多了一分理性思考——这也恰恰是建筑学人的魅力所在。
(2)培养能力既“专”又“综”。建筑学的培养,并非“大课堂式”的单向传授,而是“沉浸式”的师徒相传,老师不会告诉你如何做好建筑设计,是因为很难简单说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很难用固定制式大范围地传播,但可以刺激学生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性较强。没有如此“泡”过几年的外专业学生,很难与建筑学生在建筑视角下有共鸣,常常get不到嗨点;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一些能力,如方案构思前的信息检索能力、概念生成的图像思维和空间思维、做模型的动手能力、向老师汇报的表达能力、小组合作的沟通能力等,在社会其他工作中也十分实用。这也是近几年建筑学生可以相对轻松地跨行到金融、互联网等其它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夏日萌:诚心诚意地说,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现在编程、大数据方向相当火热,一些与之相关的技术类专业也很紧俏。但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微信才刚推出,网络也没有那么快,我上大学前都没听过“代码”这些词语(也是我孤陋寡闻……)。而且当时国内还处在大建设时期,建筑学的就业前景十分好。这也是家里人支持我选择这个专业的部分原因。而如今的房屋建设已不再是粗放式发展,更多是精细化设计。好处就是建筑更加注重质量,坏处就是量不够大了,用一句比较粗俗的话说——“来钱不够快了”。这也是我母上这些年来一直问我这个问题的原因——相比一些同龄人,她感觉我挺辛苦,还挣得不多(但请注意,薪资的多少不只是客观比较,也是主观感受,如何定位自己,很重要)。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我没有办法再选,如果一定回答,那么答案是我还会选。原因就在于我选择建筑学的时候,并没有对未来就业、薪资有太多的想法,很大部分是出自于感兴趣。而我也很幸运——虽然建筑学不是百分百和做手工有关,但做手工建筑模型是很好的学习方式。而且我的学校也很鼓励做手工模型,并将其设置为作业要求之一。大学五年,模型做得很爽。
所以,单从结果论来看,面对当下建筑专业收入“跌下神坛”的现状,有时候也会感到焦虑,但收入这点在当时并不是我最看重的地方。
假如问题是,“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像之前那样学习这个专业吗?”我会说不会。如果感兴趣原因,请看Q3。
Q3
宁 :如果你一直保有对建筑的热忱,那么这片土地上就仍有大量“不尽如人意”之处等待你去开拓或“拯救”;如果你中途想放弃,审美和创意也将是你叩开跨界之门最好的敲门砖。
鑫神:在全面了解专业及就业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另外城市也挺重要的,但前提是,得了解清楚,不能想当然。
上原街道的住宅&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 ©夏日萌
我成长于一个较为保守的家庭环境,亲人们大部分都是老式的择一职侍终身,这使得我在学习过程中,也认为自己毕业后就应该从事“与学习内容对应的工作”,比如现在的,在国企大设计院里,在师傅的带领下,设计一些公共建筑并绘制它们的施工图。而这样的观念也是我的学校所提倡的——培养可被社会所用的合格的建筑设计师,甚至是建筑设计大师。不管是小螺丝钉,还是业界老大,但绝对是在本专业领域打转儿。这种教育方式与从业理念不能说是错的。毕竟国家花大力气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结果毕业后不少人去做专业外的事情,教育部的心怕是要碎了。
所以如果你入学后发现,从传统的建筑学教育中获得了很大的乐趣,也有志向在建筑设计领域发光发热,我是很赞成的。这不正是我们行业一直推崇的“匠人精神”么。但如果你本身是一个希望尝试新兴事物,喜欢的内容很多面,对于当下的“杠杆青年”生活方式十分推崇的话,那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我建议多关注或者说培养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思维方式。最近听了一个讲座,其中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如果说技术是种子,那么艺术便是肥料”……进一步来说,我希望大家不要将种子和肥料分开看,还要多思考种类的搭配,施肥的时间等等…… 这样在未来,一旦你找到了自己心仪的种子或者肥料,你便能更加快速,或者更有想象力地得到自己的果实。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特展 ©夏日萌
部分建筑高校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便不只局限于建筑学本专业的教学,而是鼓励学生关注新技术,使用新的计算机技术,比如用当前火热的大数据手段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甚至畅想未来。这种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对技术与艺术两者的思考。虽然这些教学成果难以落地,从短时间看没什么实际成效,但从长远来看,我认为是有益的。
Butlr Technologies 公司数据监测系统 ©夏日萌
梁振宇:建筑圈是个围城,借用当年一位专业课老师的话:如果不是特别热爱,请谨慎入行。做设计可以感性,但要不要做设计是个十分理性且严肃的话题。
DD:多体验生活,多尝试新事物。想要做出好的建筑设计,不是只接触本专业的信息就能做到的。你在音乐、文学、历史、园艺等其他领域上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观察,都会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如果喜欢就坚持下去,当你越过了大大小小的坎坷,你会发现建筑学的世界越来越有趣。当然,如果经过了反复思考,发现自己实在不喜欢,也不要强求。人生有很多选择,不妨给自己一点时间试试别的可能。
⼀只烧:⼈不能鄙视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要敢于追求;但也要逐渐放低对世俗意义上取得成功的期待。前半句,竞赛奖项、奖学⾦、评优评先、项⽬经历、名校光环、⾼薪名企……不要听信很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话,这些是⾮常重要的,真⾹啊!当然要卷啊!你还年轻啊,不卷⼲嘛?另外说到转⾏的话题,该转就转,热爱和⼯作不是⼀码事,学习和输出也不是⼀回事。后半句,这个社会的竞争机制是残酷的,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卷得到,也要给别⼈留机会,虽然⼤多数情况下没卷到都是⾃⼰的问题,但也不能所有好处都被你独占了。我要强调的是,遇到困难要先从⾃身找问题,⼤多数⼈太过于害怕被PUA了,但说实话是⾃⼰能⼒不⾏。
背着大书包:虽然我专业学习并不是很好,但作为过来人,还是有些经验和教训可以供学弟学妹们参考。首先是关于建筑设计的学习,曾经请教多很多老师,如何才能学好建筑设计?许多老师都会回答多看、多模仿、多抄图。此外,众多院校的建筑系都流传着某某学长或学姐通过长时间的案例抄绘成为设计大神的传说。就我个人感觉而言,对经典案例的持续学习是提升的一种有效途径,抄图,在脑海中复刻空间,乃至于做手工模型都有助于加深对空间设计的理解,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时候。
其次,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要厚此薄彼,切勿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设计课上,要做到“雨露均沾”。大学教育本应是以培养宽口径、博雅的“π”型人才为方向,让自己多去接触与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这些都将成为未来使你做出更好设计作品的重要支撑。此外,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建筑学这门古老的学科也将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近年来兴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了学科发展,多专业协同、交叉已成为重要趋势,在本科期间,如果能够对跨学科知识有所掌握,在未来将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最后,珍惜时间,锻炼身体。一定要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在很多建筑院校,部分同学以通宵为荣。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如果能够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好白天的时间,其实是可以按时完成相关任务的。一定不要养成拖延的习惯,尽量把时间表往前排,有空余时间多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段冶:建筑会默默地改变我们。 建筑看得见摸得到,亘古浑厚,对话上帝。希望我们都可以一直坚持下去,立碑并不重要,过程才重要。
Q4
设计是生活的魔法(上-改造后,下-改造前)©从前一座山
为抗疫做贡献的研究 ©从前一座山
Rachel:记得大学期间为完成紧张的课业,连续两天两夜不睡,第一天没什么感觉,第二天熬到凌晨四五点时,对着电脑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后来真正参与项目时,由于工期紧张,边施工边设计,施工图随设计方案同时进行,反复修改。从2019年我转职为文保建筑师后,甚至还修改了建筑的结构形式,虽然设计费仅为5万元,但至今仍未建成
夏日萌:记得大三那时候一个出图周的周五,本来打算为第二天模型课作业通宵,甚至在十点多特意去校门口买了“战斗粮”。大约10点30的时候,班长冲进专教告诉大家:“模型改到下周一提交了!”短暂的沉默后班里炸开了锅,大家纷纷唱着歌回了宿舍,只剩我和队友在空荡荡的教室里相对喝起了刚才买的广东明火粥……
做模型时,和队友不知道怎么处理铺地,最后确定喷出纹理来抽象表达地砖。条件简陋,只能手动在纸上抠出想要的图案,最后套在喷枪上实现最后的效果 ©夏日萌
梁振宇:最难忘的是每次投标前夜的马路,能看到完全不一样的济南。
DD:毕业季的某天晚上和同学坐在学校广场上聊天,第二天大家各奔东西。
⼀只烧:考研考两年,第⼀年复试挂了。这可以呼应我为什么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管你初试考第⼏名,挂了就是挂了。建筑三杰的雕像⽬送你关⻔⽽去,你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推开这个⻔了。然后⽗⺟就会开始给你物⾊家乡⼩设计院和⼩⼩⼩设计院,劝说你在所有同学在⼀⼆线⼤院熬夜的时候,赶紧回家,放弃与你所谓的先锋建筑师宏⼤梦想的抗争,躺平,滑⽔,啃⽼。第⼆年考的时候,复试之前已经找了⼀家私企,感觉如果挂了就直接去上班,总⽐去⼩⼩⼩院啃⽼好⼀点。后来终于上岸了才明⽩,有学上真的不容易,甚⾄有机会在外⾯打拼⼏年也很不容易,现在仍在担⼼,当时要是真的躺平去了⼩⼩⼩院,估计现在“带着笑还是很沉默”。
背着大书包:难忘的事情有很多,例如拿到77分的设计课成绩,连着通宵3天出图等等。但是,大四的1000m体测却是让我最难忘,毕竟4分50秒的成绩竟然是全班前几名。设计课成绩没拿过前几名,体测成绩拿到了,意义非凡。想想大一的时候,还有大神能够跑3分多钟,而到了大四普遍在5分多钟,体质下降严重。当然这也不能归咎于建筑学专业,只能说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身体,从而导致了体质下降。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多锻炼身体。
段冶:在现场拍日出。阳光从未建成的无顶建筑照进来,照在我脸上,虽然要晒死了,但是觉得光把我们印在了一起。
-END-
互动话题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高考故事一周内留言点赞最高者
赠送 “技艺云学堂年度VIP(价值¥99)” 一个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END-
互动话题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高考故事一周内留言点赞最高者
赠送 “技艺云学堂年度VIP(价值¥99)” 一个
-END-
互动话题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高考故事一周内留言点赞最高者
赠送 “技艺云学堂年度VIP(价值¥99)” 一个
36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 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
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