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导读】守护自然——《建筑技艺》2022年8期
AT 2022 年 8 月刊
守护自然
任何一个好的建筑,都应当是“在地性”的设计。这种“在地”特性源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环境或既有建成环境以及形成的文化、风土等地域特征,进而以空间组织、建构、材料等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策略予以回应。本期“AT建筑”以“守护自然”为主题,推出庄惟敏院士团队所做的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及一系列震后重建、恢复项目。
山林之间,游客中心顺应地势缓缓匍匐在沟口,婉转的曲线形态融入自然,展示中心以抽象的藏地“法螺”与两个木结构罩棚成为凸显的标志,也成为游客进入九寨沟前的先导空间,除此之外整个建筑似乎被消隐了。设计最大限度地让渡于交通——游客中心最具城市性、功能性的需求,立体式、双广场交通系统巧妙解决了经精确计算的车流、人流集散问题,其他服务空间也被充分安排。在这其中,建筑的表达是适度的,石板瓦覆盖下的屋顶微微起伏,小料石铺砌的广场如星河闪烁,好似月光的动态照明影影绰绰,是“人作”向“天工”的致敬;螺旋上升的展示中心似与“林卡”景观的风马旗彩色幡帐相呼应,是“人作”向藏族文化的致敬;由数字模型控制的木构开花柱、源于自然花序的胶合木梁,及夯土墙、木垒墙,是“人作”向传统建造技艺的致敬;设计团队牵头的EPC下全过程数字化手段指导智能建造,是“人作”向当代多专业综合设计的致敬。我们始终要提醒自己,每一个建筑都应立于大地、生长于大地、归于大地,同时也应尽可能地赋予这幢建筑以建筑学的意义,这是建筑师的责任所在。
——吴春花 《建筑技艺》执行主编
目 次
AT建筑
自然保护区人工环境建设融入策略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设计研究
/庄惟敏 霍春龙
基于建筑工业互联网的EPC 项目设计建造策略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EPC实操
/ 霍春龙
地景照明的动态设计实践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照明设计
/ 王丹 张昕 霍春龙 韩晓伟
“达戈的礼物”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沟口园林景观震后提升改造设计
/ 孙宇彤 朱育帆
融于自然的智造
——品谈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
AT作品
拼贴
——九寨沟景区后勤配送中心恢复重建设计
/ 卢向东 霍春龙 郭瑽 孙中轩 王丽莉
依托自然地貌,根植地缘文化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旅游基础设施震后重建的实践探索
/ 龚士玉
图解技艺
摆线的起始
——金贝尔美术馆檐口细部分析
/ 傅卓恒 何颂恩
建筑师说技艺
“场地激活”与“保留记忆”
——首钢制氧厂南片区更新设计
/ 周逸坤 周旭宏 周虹宇
城事
日常风景下自然生长的空间
——“伞之丘”生活方式集合店
/ 朱培栋 奚燕纹
AT 建筑
项目推荐人:
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每一次“AT建筑”品鉴,都是一次置身建筑现场的最真实体验,这对于了解建筑的全部信息非常重要。同样,此次推荐的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正是这样一个需要专业建筑师和游客在现场才能够感知的建筑作品。从进入沟口的立体式、双广场交通枢纽的巧妙解决方案,到精确计算、有序组织的车流、人流集散;从结合上下层广场、流线的化整为零空间布局,到微微显露于崇山之间的曲线建筑形态;从抽象于藏式文化的地形式建筑,到广场小料石铺装、景观水系、巨大经幡与动态照明;从建筑设计团队牵头EPC下的全过程数字化,到木构罩棚、开花柱、螺旋上升的展厅、石板瓦的智慧化设计、建造,乃至运营管理。所有这些技与艺的开创性整合成为建筑师应对现实需求的智慧解答,是一种面对特殊问题的建筑学思考,更是一种面对自然的建筑学立场与责任。
》自然保护区人工环境建设融入策略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设计研究
庄惟敏 ¹ ² 霍春龙 ²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是第一位的,人工环境的建设要尊重自然环境,也要融入地域文化内涵。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设计以此为主导,同时以游客为本,解决好交通问题,全方位提升游客进入景区前的旅游体验。
》基于建筑工业互联网的EPC 项目设计建造策略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 EPC 实操
霍春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设计单位牵头的EPC项目要用建筑工业化的思维方式进行设计,以数字模型指导智能建造,充分发挥大数据、物联网、协同平台在设计、建造和运维过程中的作用。
》地景照明的动态设计实践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照明设计
王丹¹ 张昕² 霍春龙¹ 韩晓伟¹1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夜间照明以保障交通疏散与集会活动的视觉任务为根本。通过精细化设计,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光污染防治的示范效应。作为景区标志性的地景建筑,通过动态照明技术,强化其视觉符号特征,探索新的照明设计原型。
》“达戈的礼物”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沟口园林景观震后提升改造设计
孙宇彤 ¹ 朱育帆 ²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沟口园林景观的震后修复和提升,在尊重九寨沟地方风情和人文文化的基础上,尝试贴近自然的设计形式,提升了景区入口空间的舒适性,增添了林卡景观空间的疗愈属性,在沟口区域为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了聚集、游憩、疗愈的园林景观空间。
》融于自然的智造
——品谈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设施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建筑师通过立体式、双广场的设计解决了景区入口的交通问题,以传统藏式符号为灵感,生成形如海螺的建筑造型,开创性地运用多种结构方式,打造优雅流畅的曲线形态,配合富有藏式文化色彩和创新精神的景观与灯光设计,打造了一座融于自然的智慧建筑。具体对谈内容包括:
• 呼应自然,完善功能• 设计单位牵头的 EPC,就是充分利用设计化的手段• “智慧九寨”运营管理• 弱对峙• 挑战之下“人作”和“天工”融为一体• 建筑师的创新、立场与责任
AT 作品
》拼贴
——九寨沟景区后勤配送中心恢复重建设计卢向东 ¹ 霍春龙 ² 郭瑽 ² 孙中轩 ² 王丽莉 ²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设计角度总结九寨沟景区后勤配送中心在恢复重建中的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案,针对总图、功能、立面设计,阐述了不同的“拼贴”设计策略,展现了该项目设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依托自然地貌,根植地缘文化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内旅游基础设施震后重建的实践探索龚士玉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以三例九寨沟旅游基础设施震后重建项目为契机,探索自然保护区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建构逻辑。提出“依托自然地貌,根植地缘文化”的主旨,探讨旅游基础设施如何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具有文化传承性,并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力,实现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共生。图解技艺
》摆线的起始——金贝尔美术馆檐口细部分析傅卓恒¹ 何颂恩 ²1 筑博设计城市建筑设计公司2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在金贝尔美术馆设计中,路易斯·康以“拱壳梁”单元阵列的几何强关联性阐释“秩序”。美术馆室内标高12英尺6英寸位置的一系列檐口细部操作,通过“原型”“典型”“变型”三个逐级演进的概念,实现在单元交界处建筑学和工程学的相互成就。
建筑师说技艺
》“场地激活”与“保留记忆”
——首钢制氧厂周逸坤 周旭宏 ¹ 周虹宇 ¹ 1 筑境设计(上海)▲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基于首钢制氧厂南片区更新改造设计项目,从场地位置和建筑特色出发,结合新的使用需求,采取“场地激活”与“保留记忆”的设计策略,对工业遗址进行改造再利用,使其再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城事
》日常风景下自然生长的空间
——“伞之丘”生活方式集合店 朱培栋 奚燕纹line+ 建筑事务所本期责任编辑:刘璐
点击上方↑杂志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END-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