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作品】环境·意境·建构——苏州中学苏州湾校区(by 筑境设计)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7

【AT导读】本期“AT作品”从地域环境融入、苏州高中历史延续、当代教学理念入手,解读苏州中学苏州湾校区的设计。通过园林化布局、现代“皴法”语言,塑造具有现代苏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江南意境校园。延续老校区格局、植入老校区元素、传承苏州高中历史文脉。采用开放庭院、活力连廊、共享架空等手法,实现功能的复合使用。强化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融入当代“以学为心”的教学理念,营造环境、意境、建构高度统一的校园。

▲西南鸟瞰  ©陈畅

环境·意境·建构

——苏州中学苏州湾校区创作思考

文/ 殷建栋


NO.1

环境


1.1 地域环境


苏州中学苏州湾校区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紧邻风景秀美的生态公园,东南环水,生态环境优美。苏州吴江体现了典型的江南文化,以水系为城市基本脉络。如何体现该地域文化,是设计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教学区鸟瞰 ©陈畅


1.2 历史环境


苏州中学本部历史悠久,据《江苏省苏州中学学校简述》记载,学校由范仲淹于北宋仁宗景祐二年创立,后称苏州府学。后在清康熙五十二年由江苏巡抚张伯行创办紫阳书院,与苏州府学并存于校园。辛亥革命后改称江苏省立第一师范,1927年后改名为江苏省苏州中学。苏州中学本部环境优美、人文蔚盛,采用“一山(道山)二池(春雨池、碧霞池)”的格局。学校保存有府学亭、智德之门、道山亭、尊经阁等文化建筑。如何延续苏州中学本部悠久的历史文脉,是设计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苏州中学本部 府学亭 ©刘翔华

苏州中学本部 道山 ©刘翔华

苏州中学本部 尊经阁 ©刘翔华

苏州中学本部 春雨池 ©刘翔华
1.3 教育环境

当代教育正由“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过渡到“以学为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帮助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校方希望将该理念融入设计,如何体现“以学为心”的新型教学理念,是设计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NO.2
意境

设计立足于苏州江南水乡的地域环境、苏州中学本部的历史环境、当代以学为心的教育环境,旨在建造一所环境、文脉、教学相融的江南新型校园。为了传承物质、精神遗产,设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2.1 道法自然,江南意境

中国自古崇尚自然,南宋以后,老庄哲学和禅学在江南影响深远,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融入社会,逐渐形成将建筑作为自然一部分的建筑观。苏州园林顺应自然、宛如天开,强调建筑如河流、树木一样,成为自然的一部分[1],正是该建筑观的典型代表。

苏州湾校区继承“道法自然”的思想,根植于江南文化,将江南园林中的庭院、山水融入校园。庭院作为布局的核心,建筑的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围绕其展开。每栋教学楼景观优美、视野开阔,形成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建筑肌理。设计融入环境,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境。

校园中轴线 ©陈畅


结合功能需求,整体布局形成教学、生活两个组团。依据场地原有水系,布置尺寸约为115m×90m的曲折中心庭院。教学组团围绕中心庭院,布置体育中心、初中部、国际部、高中部。庭院可观、可游、可学。

▲校园整体轴测图 ©筑境设计

▲一层平面图 ©筑境设计


各教学组团之内,植入形态、大小各异的次级庭院空间,构建一芯多院的格局,营造景观、建筑融为一体的校园空间。同时,将胜地湿地公园的景观引入校园,如同山水画,烘托出“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江南之境。

▲中心庭院轴测图 ©筑境设计


形态处理上,借鉴山水画的“皴法”笔触,通过点状、线状、面状“皴法”的有机构成,形成富有东方美学特征的形式语言,达到“以形写神”的情境,表达意境、氛围和内心体验。由视觉经验的层次引入静心观照的领域,追求一种言以表意、形以寄理的审美境界[2],形成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营造出“朦胧含蓄、意境深远”江南意境。

▲教学区透视 ©陈畅


2.2 延续文脉,传承历史

项目强调传承苏州中学的历史,因此引入本部校区“一山二池”的格局,通过堆山叠石、引水开池等手法,呼应沧古道山等历史文化遗存。在新校区首届艺术节焰火晚会中,道山成为背景,春雨池成为舞台,文因景成、景借文传,演绎出苏州高中的传承与创新。

校史馆临水布置于东侧三河交汇处,沿用原紫阳书院的形制。主入口结合智德之门,打造校园文化广场,形成文脉中轴线,延续历史记忆。实际使用中,智德之门也成为新校区活动演出中的一道独特风景。设计致力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千年府学”的文化底蕴、打造薪火相传的现代校园。

从智德之门看教学区 ©陈畅

▲苏州中学本部智德之门 ©刘翔华


2.3 空间营造,以学为心

学校规划共46个班,全部小班制教学,其中初中6轨,高中4轨,国际部4轨小班教学(一般为每班20~30人)在欧美较为常见,其本质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面向集体的教学,给予学生个体更多的关注,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和创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3]

高中部中庭 ©陈畅


在与教育系统的沟通过程中,设计特别关注以学为心的新型教学理念,提出“没有图书馆,但处处皆是图书馆”的概念,强调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只是引路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丰富的学习空间 ©陈畅


设计伊始,校方未提供详细的任务书,项目团队和校方、业主在考察了国内主要新型校园建筑后,共同研讨,得到最终的任务书,作为设计的基础。任务书中设想了开放共享的空间,体现了新型教育理念。设计围绕以学为心的理念,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以园为心,景学交融

路易斯·康曾说:“学校开始于一棵树下”,诠释出学校是由适合学习的空间所构成的环境,风景优美的地方更能陶冶情操、宁静心灵,使人专心学习和研究[4]。在校园空间营造上,设计通过开放的庭院布局、优美的自然环境、灵动的韵味空间,激活整个校园,使庭院成为学习、交流和讨论的核心,营造寓学于景、景学交融的校园氛围。

(2)活力连廊,学习纽带

设计提取了苏州园林造园手法中的曲廊元素,将单体建筑组合成曲折的建筑群。每经过一次曲折,都将呈现新的景象,增加了校园的空间层次变化。回环曲折的连廊串联起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风雨操场、报告厅等功能,形成风雨无阻、活力开放的校园公共空间,构建校园学习纽带。

(3)共享架空,教学相长

建筑底层设置共享架空层,引入弧形矮墙,形成多样化的小空间,承载校园展示、宣传、比赛、文化节、小型表演、社团活动等场景。同时将阅览中心、学习中心、艺术教室、梦工场、跆拳道室、游泳池、报告厅、咖啡厅、餐厅等公共空间置于架空层,混合功能布置,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各年级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思想碰撞,营造自主学习、教学相长的校园氛围。餐厅在晚上成为学生自习的场所,实现空间的多元使用

(4)空间丰富,学教融合

主要教学空间设置于架空层之上,设计未沿用传统的条形外廊式布局,而是采用更符合以学为心新型教学理念的布局方式。以室内中庭为核心,以9.0m×8.1m教室单元为模数,南向布置普通教室,北向布置探索型教室。普通教室主要用于传统课程,探索型教室以学生兴趣为起点,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使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激发学习兴趣,鼓励自主探索。同时,通过教室单元的错落布局,围绕中庭形成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开放丰富的学习空间。阳光明媚的中庭、边庭承载各类阅读活动;共享的大楼梯成为聚集人气的活力空间,承载放电影、做报告、朗诵等活动;通高的室外露台,可以远眺风景;屋顶花园成为每个班级的种植基地。


中心庭院 ©陈畅


教室布局模式 ©筑境设计


多样的庭院空间 ©筑境设计


开放庭院、活力连廊、共享架空层及丰富的学习空间,互相交织为开放的公共网络,为师生提供交流、讨论、休息、阅读等场所,形成以学为心的精神堡垒,营造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共鸣设计。设计打破学科、课堂、师生、年级之间的边界,探索空间与新型教学理念的融合,形成活力、高效、复合的新型学习空间,实现“没有图书馆,但处处皆是图书馆”的理念,打造以学为心、学教融合的新型校园范式


NO.3
建构

设计思考需要通过建构表达。建筑不仅需要体现设计理念和意境,还需要协调材料、造价、设备等综合因素。

3.1 材料与细节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是“生命的特征”,讲究气韵生动[6]。设计造型高低错落、虚实相生、气韵连贯。立面由4种模数化折形窗构成,运用“现代皴法”,转译江南黑、白、灰的文化韵味。窗户局部出挑,满足遮阳、采光需求的同时,使建筑更具体量感和雕塑感。近看这些窗户,如飞檐翘角、如翚斯飞。折形写意的“皴法”竖窗与单元化的横窗形成协调统一、对比强烈的造型关系。通过合理的虚实对比、适宜的尺度比例、丰富的建筑细节,在和谐的氛围中创造了可以驻足停留、仔细品味的场所。

▲教学区局部立面 ©陈畅


考虑到造价因素,外立面主要材料为米白色涂料,屋顶、主入口部分使用深灰色铝板,校史馆采用回收青砖、青瓦。由于规范规定学校二层以上不能设置玻璃幕墙,外立面设置的跨层玻璃需要在每层结构断开,设计通过横向出挑的钢梁外包铝板,减弱这一做法对外立面的影响。

教学区初中部 ©陈畅


3.2 设备与立面

考虑到成本因素,业主最后选择分体机空调系统。为了避免该系统对建筑立面效果的影响,设计提出在架空层顶与屋顶分设一圈水平的分体机位空间,机位百叶朝内,空调管道通过竖向管井,服务到每间教室,从而有效遮挡空调机位。这一创新设计在实际运营使用过程中,得到非常好的反馈。

3.3 不足与改进

由于工期紧张等问题,一些细节得不到整改完善,整体环境的塑造与预期设想的效果差距较大。同时受限于造价,架空层部分设想的开放共享功能无法实施。

NO.4
结语

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作品与环境必然完全相符”,苏州中学苏州湾校区通过对地域、历史、教育3种环境的回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塑造了一个融入地域环境、延续历史文脉、探索当代教育理念的园林校园。苍苍林木秀,渳渳池水清,悠悠苏中情,春秋芳子衿,期望新的苏州高中将从这里出发。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苏州中学苏州湾校区业主:苏州市吴江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地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建筑设计:筑境设计项目负责人:程泰宁、殷建栋设计团队:刘翔华、彭永雷、王岳峰、冯超、许宁宁、 阮珂、何其乐、刘迟、余新民联合设计: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面积:10.78万m²设计时间:2017—2019建成时间:2021

摄影:陈畅、刘翔华


参考文献

[1]程泰宁. 程泰宁文集[M]. 武汉:华中科学技 术大学出版社,2011.

[2]程泰宁. 语言与境界[M]. 北京:中国电力出 版社,2016.

[3]居云. 浅谈小班化教学[J]. 求知导刊,2021 (2).

[4]王向荣. 学校始于树下[J]. 风景园林, 2018,25(3):4-5.

[5]汉宝德. 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 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作者简介

殷建栋

筑境设计总建筑师、杭州公司总经理。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2022年6月刊(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杂志排版:王娜编辑:王春艺
校核:王文慧

-END-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_


_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