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建筑师的2022】GN栖城设计 管轶群:为良好生活和养老群体做设计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7

【AT导读】2022年已过,这一年建筑师们各自又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最骄傲/遗憾/期待的项目是什么?团队年度关键词有哪些?有什么想说的话?2023年又立了哪些新的Flag?一起来围观吧!

AT建筑师的2022

本期受访人
管轶群GN栖城设计董事合伙人。
NO.1
2022年最令你骄傲/遗憾/期待的项目是什么?

新发展集团康养小镇

康养是栖城12年来一直深耕的板块。2022年,我们设计的“新发展集团康养小镇(Joyful Community)”建成。与传统的康养社区相比,我们赋予它更多的开放、多元和成长性,期待它能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老人和家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也希望能够借此鼓励大家跳出对康养社区的一些固有看法,去寻找更加生动、有趣的设计视角。

▲上海新发展集团康养小镇 ©栖城设计

》开放性

项目位于上海近郊,交通便捷且绿化丰富,受“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影响较小。但由于地块处于两个区的交界处,成为了城市配套设施的“真空带”。我们的想法是将城市配套设施与康养社区融合起来,创造一个周边居民与社区住户共享的“小镇中心”,让它成为“边缘地带的中心”。

这种以“开放”为导向的思路与传统的“城堡式”的中国养老社区非常不同,老人不仅能够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熟悉角落,也能够有机会遇到更多有趣的“陌生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空间组织的方式,让这一切自然地发生。

▲总平面及小镇中心平面图 ©栖城设计


》村落化


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将所有功能都放进一栋楼里面的想法,而是从中国传统村落的聚落形态里寻找启发。其中,非常重要的三点是:第一,尽可能地将各种功能从“整体性”中解放出来,独立成一个个拥有自己“地址”的22个不同的“功能盒子”;其次,降低建筑物的高度与层数,通过“低升起高密度(Low Rise High Density)”的方法让空间恢复到更加近人的尺度;最后,通过形体的叠合与错动有意创造“空间的间隙(Space in-between)”,为非正式的社会交流(informal social interaction)创造机会。

▲村落模型研究 ©栖城设计


》连接性


为了让人们能产生舒适而多样的漫游感受,也为了解决功能独立带来的交通不便,我们采取了不同的空间联系方式:包括一条联系各个运动场所的运动环“Sport Loop”,连接各个文化兴趣空间的兴趣环“Hobby Loop”,以及在首层联系所有建筑单体的花园环“Garden Loop”。这些环的宽度从1.8m到5.4m不等,它们不仅仅是交通空间,更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和交流空间。


》成长性

我们希望“小镇中心”能够随着整个社区的发展形成功能上的“新陈代谢”,所以我们在社区中心部分的一层设计了一批“中性”的空间,包括内向型的院落式“工作室(Studio)”以及透明而外向的“玻璃盒”。它们可以是花店或咖啡厅,也可以是俱乐部或沙龙,甚至可以是亲属来探访时临时入住的客房。

目前,越来越多的访客来到了“小镇中心”。看到他们出现在社区的角角落落,或驻足观望,或兴奋游走,我感觉这个项目开始有了生命,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空间创作”,而创作的主体已然变成了那些使用者们。

▲上海新发展集团康养小镇 ©栖城设计


NO.2
回顾这一年,团队的年度关键词都有哪些?

关键词:康养、包容性、全龄社区、城市更新、一体化设计。

▲关键词词频云图 ©AT建筑技艺

“康养”一词与“健康”和“养老”直接相关,但其涉及的对象不仅仅是老人,也包含了更广泛的人群。“健康”的内涵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与社会层面,它的最终指向或许是一种“良好的生活(Wellbeing)”。此外,与设计相关的内容也不仅仅是针对性的设计方法论的问题,也会触及“公平性(Equity)、包容性(Inclusion)”等更为广阔的话题。我们希望以老人为出发点去关注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回到以人为核心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不同的项目。


▲南京银城·君颐东方康养社区 ©栖城设计
南京银城·君颐东方护理院 ©栖城设计

另外,“城市更新”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今年偶然的机会,我们尝试着将“康养”与“城市更新”两个维度放在一起讨论,并对我们过往的项目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发现竟然一半以上的康养类项目都属于城市更新的范畴——存量土地的新建项目或存量物业的改建项目。其背后的原因势必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和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互相重叠有关。

这些新的变化趋势也引发我们对工作方法的反思。需要设计团队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具有用户导向的工作思路,理解不同使用者群体的需求及与之带来的冲突,具有更加紧密的多专业配合能力。其背后的核心是“一体化(Integrated)”,从专业间的“前后接力”走向“实时协同”。这一背景之下,我们的团队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并在实践中实现了广泛的磨合。

▲潍坊蓝城·中颐蓝城康养综合配套服务中心 ©栖城设计

▲上海信养之家养老机构 ©栖城设计

NO.3 
2022年已过,你有什么想说的话?
做对社会有意义的设计

今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无论是康养还是办公领域,我们在专业领域的努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获得了2022年WAN Awards世界新闻奖全球最佳建筑事务所、2022年WAN Awards世界新闻奖Healthcare康养类别金奖等奖项。Architizer A+ Awards公共建筑类最佳事务所(Best Public Projects Firm)全球范围评选TOP4中,栖城设计也是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事务所。

我明显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社会大众正在关注我们,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与鼓励我们在专业领域继续努力,给了我们信心和动力——用更多优质的实践去为社会创造出有意义的作品。我们也希望以此鼓励到更多年轻的从业者们,坚持做对社会有意义的设计,坚持为“良好生活”而设计。我认为,面对这个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努力做好每一件确定的事情变得更加重要。

▲泰康之家·沈园养老社区 ©栖城设计


NO.4

能否分享你的新年计划单?


2023年,我们公司将迎来它20岁的生日。对于一家设计公司来说,已经称不上年轻了。但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依旧是一个“年轻感”满满的团队。我们一直保持着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总是能够在工作的日常中发现有趣的线索,然后满怀热情地尝试着去实现它。当然,我们也有“成熟”的一面。我们坚持设计必须以人为核心,创造“阳光、自由”的场所;坚持在“产业办公”、“健康养老”两个领域的深耕,以及健康住区、城市更新、文旅和景观等方面的持续的复合性研发和实践。

对于这个特殊意义的年份,我的计划如下:1)坚持每周有规律的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2)作出一两个自己满意的作品;3)对过去的主要建成项目做一次整体复盘;4)系统化梳理我们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方法,并在更多的建筑类型中应用;5)筹备一个非盈利组织,推动中国健康设计领域的发展。

▲无锡耘林台阳山珈堂 ©栖城设计

▲斯米克悦心慢活欣成 ©栖城设计

作者简介


管轶群1976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就读于同济大学,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师从Dietrich Fink教授与Peter Herrle教授,获建筑学硕士学位(Diplom)。曾经在德国Assmann Salomon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并成为中国区合伙人。2009年加入栖城设计,成为董事合伙人。2013-2015年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任兼职副教授,上海城市更新专家库专家。中国康养设计领域重要的实践者与研究者,致力于推动中国健康及养老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他带领团队设计完成200多个康养类项目并屡获大奖。他以养老社区的设计实践作为对“理想社区”思考的出发点,主张重建“附近化”的社区生活,同时提出“非正式”“弱边界”“强连接”等基于社会学视角的设计关注点。

多次受邀在清华养老产业论坛、养老产业陆家嘴论坛等专业论坛作专题演讲,接受美通社(PR Newswire)、丹麦商业周刊(BORSEN)、南华早报等公众媒体的采访。担任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养老服务设施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及老年医学学会标准化委员会等专业协会的专家顾问,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及团体标准的编制及修订工作。

编辑/排版:葛楠
校核:刘璐


-END-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_


_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