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建筑】再造城市山林——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的景观实践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7

【AT导读】通过介绍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的设计理念、生态手法、文化体现、实践过程和植物配置,基于覆土建筑,从海南地域文化策略出发,借鉴传统园林庭院系统,设置台地景观与不同建筑功能空间体块相互嵌合,探索了具有时间感的景观,塑造了步移景异和景随时变的多维园林空间。


▲鸟瞰 ©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再造城市山林——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的景观实践
文 / 陈博杰 谢雨东 应宇鹏

米芾曾题词“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享林泉之趣”,寓意城中有山,繁华城市与自然山林完全相融的和谐之境。


根据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在普邦园林设计团队与建设单位的合作共创下,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以下简称“数字市政厅”)延续了项目建筑师宋晔皓教授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采用“覆土建筑+台地景观”的形式,在海南生态智慧新城(以下简称“新城”)车水马龙的地段建造了一处丰富山林。利用土壤的保温隔热性能,将建筑半藏起来,结合中式园林的院落布局,使建筑与景观在各层相互渗透。


数字市政厅的景观凝聚了三方智慧,实现了再造城市山林的共同设计目标。在新城门户这一关键节点,结合本土性与国际性,打造独具昭示感的景观界面。同时,该项目通过植物配置和硬质景观元素,探索了随着时光流逝而自然变换的景观,增加了景观体验的维度。


NO.1

背景与理念


根据新城“五个一”的规划理念(一里一聚落、一舍一方田、一水一公园、一隅一天地、一键一世界)和“数字科技绿野”的定位,新城按新制宜主义的“一体四宜”的建筑思想[1]制定了项目的总体设计原则,将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这些年不断在开发建设中践行,数字市政厅就是一个典范。


1.1 山水新城


新城地处海南北部,北依琼州海峡,西临北部湾,占地14k㎡,以“东方气质、国际形象、科技内涵、海南特色”为城市建设目标,按照田园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实践。


《诗经》描绘出了中国山水的空间诗意,1990年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其理论核心是把城市建设和东方山水园林文化中的精髓有机结合起来[2]。城致力于探索与舒适生活、产业发展、环境品质相协调的健康生长模式,因此,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营造“所见即景观、所在即公园”的美好环境,追求处处是景观、全域是公园


东方传统园林的灵魂是“造山理水”,流经新城的美伦河与荣昆河被因势利导打造成生态滨河景观,而数字市政厅则是以城之名筑山。辅之东边毗邻5 000亩自然田园,可谓“入则繁华都市,出则生态田园”。出世和入世的平衡是山水城市的宏观意境,也是人们自古以来对诗意栖居的追求。


1.2 东方气质


新城严格遵守“五个一”的规划理念,按照李守旭总规划师提出的“展现东方气质的景观形象,体现诗情画境的景观空间”的总体景观目标定位,要求环境景观透露出东方的优雅气质,让人们犹如置身于画卷之中。“诗情画境”符合“东方气质”的审美标准,二者相辅相成。


数字市政厅的院落园林式空间布局也体现了新城规划思想中的“东方气质”,用重叠式院落园林体系营造生态梯田景观。围合性的院落空间表现了内向、包容、含蓄的东方气质。


入口公共中庭+四季院落+私密窄院,使多重层次的院落空间叠加与连通。如果说屋顶绿化平台和大面观景玻璃体现了现代办公空间的开放通透,满足互联网众创公司对个性空间的多种需求,那么窄院则体现了中式空间的内敛,一开一合谓之阴阳平衡,收放有致的空间感丰富了穿行的体验感。


四季院落表达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道。面向大会议厅,设置静水面与睡莲的时春院——探水,拂水而过,让水面消去海岛的炎热;办公区的繁茂绿植,时夏院——垂绿,展现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体验区的室外拓展,种植一株高大雨树的时秋院——望树,风雨洗礼见证生命的轮回;枯山水与置石景观的时冬院——观石,时间的光影记录岁月的痕迹。


▲ 时春院——探水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3 诗情画境


千百年来在中国山水文化的影响下,逐渐促成了独特的融于自然山水的传统城市形态。诗人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城市自然山水的形态价值就是“物境”美;自然山水景观设计观念赋予场地一种寄托精神的“情境”美;正如禅宗思想提出的境由心生,城市设计如果能让人触动和感悟,就是“意境”美。


具体来看,新城景观风格里的“诗情画境”可逐字分解为“诗意、共情、如画、成境”。“诗意”的园林是植物空间的起承转合,是源头宜藏的理水技巧,是深远、平远、高远的叠山手法。“共情”是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营造可居可游的自然空间,让人们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悟在其中。“如画”是创造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的生态田园景观,体现对自然的崇敬和归园田居的享受。“成境”借鉴清华大学景观学系主任杨锐的“境学”,“境”拥有空间、时间和人的三重复合含义[3],“成境”即达成景我一体、境我一体。新城景观旨在营造如诗如画和情景交融的境界,与《园冶》中“以境启心,因境成景”的设计思维相契合。


NO.2

传统与创新

2.1 坡田之道


在总体设计之初就确立了自然向外的手法,项目朝内部道路开口,外侧与城市主干道衔接部分则以自然景观形态出现。


▲ 平面图 ©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西南鸟瞰 ©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数字市政厅是新城的智慧门户,面向数字博览中心、微城公园、五指山总部大楼等公共区域,是新城的交互界面。十字路口四个象限都由大王椰围合,在挺拔的整体空间中,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一个低调生态的形象面。


建筑西侧和南侧的覆土景观起伏多变,沿路植物自然生长,不知不觉吸引人走进来。高低起伏的地形依附层叠的挡墙,将每层波峰错开,营造耐人寻味的坡田景观。坡地种植多选用可食用植物,树影投射在连绵起伏的坡地上,形成具有丰富变化的景观面,是“师法自然”的最佳体现。整片坡田景观烘托出木棉树笔直高大的树形,阳光穿过木棉树落在坡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开阔的视野使景观氛围沉静下来,营造出适合远眺、又适合走进来静思冥想的空间。


▲ 西侧市政慢行系统自然进入坡田 ©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2 山林之城


《园冶·山林地》中描述“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因此,项目基于综合开放性的使用功能,从热带地区气候策略出发,借鉴本地昌江木棉花梯田盛景,在新城枢纽之地引入自然台地景观,以城之名筑一处山林。在传统中式园林中,建筑与景观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汲取《园冶》的精髓,二者同时兼具观赏性与功能性,完型“城市山林”。


▲ 北、南、西、东立面图 ©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NO.3

整合与实践


3.1 时空景观


从空间上,项目的景观设计在建筑师的整体设计逻辑下同步推进,确定了坡田的标高、节能设施的布置、材料的选择等,塑造了景观与建筑紧密咬合的立体游园空间。从时间上,首先考虑苗木的体量与建筑视线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乔木生长的状态与建筑相互映衬;然后精细调整室内庭院植物的视觉感;最终随着季节更迭,保证四季有景可观、有花可赏、有果可尝。


园林主要的造景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锈钢板和多孔火山岩,具有强烈的时间感,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微妙的变化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生不息,如从火山石孔隙中长出的苔藓、墙上的爬山虎、挂满枝头的果实、竞相盛开的木棉花和黄花风铃木花、等待收割的稻田等。


3.2 地域特色


受当地元素的启发,决定了一些关键要素。


(1)主体色彩——红土的红色。受到海南红壤的触动,建筑采用红土色的陶板外立面,展示夯土的肌理和海南乡土的颜色。景观铺地用海南特有的红色火山岩,围栏、挡土墙、栈道等采用耐候不锈钢板。


(2)景观意象——梯田样式的自由流动的大地景观。受海南昌江木棉梯田的启发,确定了坡田景观的意象。“以山为形,采田为意”,塑造了面向城市的休闲采摘公园。


(3)材料选择—— 传统工法垒砌的本地岩石。火山石头房是海南人民记忆里的乡愁。该项目在山地景观的挡墙和步道都采用了火山岩,具有造价可控和自然美观的优势。火山岩挡土墙不仅体现地域特色,还能下渗雨水,再现自然魅力。但由于施工难度大,为了顺利实施,特地聘请当地具有丰富经验的垒墙师傅砌筑,少用或几乎不用水泥。


3.3 生态造景


(1)土壤回填:为了实现再造山林,堆土丘是本项目难度较大的工程,最高处回填土深有6m之多,并且土层下面布满了各种入户管网。考虑到场地的坡度,为确保后期场地少沉降或不沉降,最终采用了分层夯实的方法,以视频影像记录施工资料,为后期检修提供便利。


(2)火山岩:“火山岩+草皮铺地”增加了路面的透水性,减少雨水篦子的设置,保证了景观效果。利用火山岩的吸附自净作用,在水院以火山岩石材铺底,水池的净化效果得以保证。


▲ 木棉花落在红色火山岩道路上 ©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耐候钢:海南高温、高湿、强紫外线、多暴雨等气候特点导致材料选择要求苛刻,耐候钢的维护成本较低,能同时展现出力量与时间感。耐候钢栏杆和火山岩挡墙表现了自然与人工的碰撞。


▲ 耐候钢景观道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生态排水:由于场地高差较大,易导致水土流失及场地冲刷,基于海南的暴雨情况,与景观设计团体研究讨论后确定采用“生态草沟+火山岩旱溪+水稻田调蓄”的方式,确保雨水能到达市政管网系统,缓解了排洪压力。


▲ 雨水策略 ©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雨水花园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因地制宜:在场地平整过程中,挖掘出大量火山原石,因此对其合理利用,结合场地风貌,打造登山步道以及置石景观。


▲ 利用场地自然原石造景 ©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4 可赏可品——植物配置


层层叠退的台地景观和建筑不同标高的平台、庭院相接,将建筑的内部设施服务于社会大众。除了具备中国传统园林可游、可憩、可观、可玩的特点,更是布置了可食植物甬道,结合景观种植了桑葚、嘉宝果、山捻、黄皮、油柑、神秘果等植物。果树提供了采摘的乐趣,也吸引了鸟类入驻园区,从而控制虫害的发展,节省了杀虫费用,达到了相对的生态平衡。


延续新城规划中“一舍一方田”的规划理念,将农业生产与果树种植相结合,选择木棉花、油柑、苔藓、石斛等乡土植物品种,打造生态意境。水稻景观则巧妙地利用植物的耕作轮休,水与建筑相映衬,光影与空间相交错,拓展了建筑的生命。同时,新城会定期举办稻香节,开放给公众进行农作收割体验。


▲ 稻田成熟景象 ©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稻田活动节——新城民众参与农作体验 ©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NO.4

结语


“乡土”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山林”是东方文化追求的大意境。山水城市将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和传统风水学应用到城市建设,在“再造城市山林”的设计中,既要探究中国传统上的优秀设计手法,也要借鉴西方近现代对于城市自然形态研究的先进经验,从城市景观到景观城市,达到山水城市的情境。


胜景几何,是创作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交互[4]。作为新城的门户区域,为了使数字市政厅具有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与精神性,将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统筹考虑,实现从正合的角度的合作共赢,这就需要设计师有系统整体观和合作精神,从宏观切入,到微观落地。各专业一体化设计,平行地深入,最终获取一个完整的设计成果。通过数字市政厅项目验证,各设计专业有机结合是现代再造城市山林景观的可行之路。


乘着自贸港的海风,数字市政厅将向人们传递红土梯田、木棉稻香的海南传统山林意境。


延伸阅读

【AT建筑】生态自然的技术性——品谈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

【AT建筑】结合自然的整体设计——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by 清华大学宋晔皓)




▲ 向上滑动阅览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海南生态智慧新城数字市政厅景观设计

业主:海南生态软件园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海南省澄迈县

建筑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园区总体设计: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体设计团队:李守旭、陈恺、任晓勇、于振江、栾虎子、胡峤、谢雨东、应宇鹏

景观深化及施工图团队: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景观面积:14 131㎡

建成时间:2021


参考文献

[1]李守旭.“新制宜主义”建筑思想再发展研究[J]. 新建筑,2021,198(5):118−122.

[2]钱学森. 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J].城市规划, 1993(6):18−19.

[3]杨锐. 论"境"与"境其地"[J]. 中国园林,2014(6):5−11.

[4]李兴钢, 金秋野. 自然与感知的拟合[J]. 建筑技艺,2021,27(12):40−53.



作者简介

陈博杰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

谢雨东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景观师。

应宇鹏

海南南海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

2023年1月刊(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编辑/排版:刘晓茜

校核:付丽娜、吴春花

-END-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喜欢的话,可在文末点赞、留言加在看,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_


_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