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建筑师来做桥:难不住我的!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8


【AT导读】在桥梁工程师眼中,桥梁美的核心是桥梁构件的材料效率和建造技术的极致美,而城市中除了大尺度的交通桥梁外还有很多承担小范围通行作用的桥,它们丰富和点缀着城市空间,当建筑师介入桥的设计,如何从建筑学视角出发,充分回应公共空间的在地性需求呢?本期为大家带来几座建筑师主持设计的人行和车行桥,看建筑师如何诠释不同环境中的“桥与风景”这一话题。



主持设计了20世纪最美斜拉桥——诺曼底大桥的法国科学院院士Michel Virlogeux曾提出:“桥梁建筑、桥梁景观、桥梁的优雅性是工程师的问题,不能把我们大部分的工作留给建筑师……我可以很好地预见选择哪种类型的结构最适合现场,我对比例非常了解,比如在哪里设置桥墩等等。但是,当我们对自己能做的事情有了一个很好的想法后,我却无法细化形状。对此,建筑师就比我更具优势了。”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隧桥院总工程师邓玮琳表示,桥梁美学不是桥梁设计的附加属性,而是设计中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结构和美观应该同时兼顾,需要桥梁工程师必须对结构理论与美学都有深刻的理解,并在建筑师的帮助下进行适当的美学修饰桥梁从来就是工程师根据材料和建设条件等技术手段演绎出来的结构物,其基本形态是结构自然呈现出的造型和外观,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融入了艺术化的细节雕琢,才成为被世人接受和欣赏的桥梁景观。

除了桥梁工程师设计的大尺度桥梁外,在景观公园、滨水空间、乡村等近人尺度的空间中,桥的设计也逐渐受到重视。当建筑师介入桥的设计,他们往往能够通过结构手段塑造不同的人行体验,也更加注重其对于空间环境的作用。如何从建筑学视角出发,跳出既有基础设施的框定,在适宜的造型逻辑和合理的建构逻辑下,充分回应公共空间的在地性需求呢?

下面让我们通过几座建筑师主持设计的人行和车行桥一探究竟。





NO.1 
景观公园中的桥

日月桥和无限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兴钢工作室

索承桥;空间异型桁架;结构选型;异形桥


▲星空之境鸟瞰 ©李季


星空之境海绵公园日月桥和无限桥的建设,是对异形形态桥梁的一次尝试。通过对结构体系的特异性处理,在满足结构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将桥梁雕塑化、景观化,最终使之融入公园的整体景观。


》日月桥


日月桥位于星空之境海绵公园的东北部,连接被河流分隔的南北两个地块。设计意象源自南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像流星在天空划过的两道弧线,在最高点相会碰撞,与“日、月”同辉。桥体由两道弧线——主桥和副桥互相倚靠、相切而成,主桥跨度约153m、桥宽6m,副桥跨度约66m、桥宽3m、矢高6.3m。


▲日月桥鸟瞰 ©李季


主桥和副桥分别服务于车行和人行,并在顶部交汇贯通。主桥矢高近12m,平面呈弧线形,采用单边支撑的索承桥结构体系,内环下部利用每4m设置一组的撑杆及撑杆底部、通长钢环索支撑,顺弧形桥面的径向产生向上转动的分力与桥面自重形成受力平衡的稳定状态。


▲日月桥索承体系的撑杆和钢索 ©李季


外环设斜柱支撑,并利用相靠的拱形副桥支撑跨河段的斜柱,巧妙实现了大跨度桥体对河道和生态的最小化介入。日月桥的北段尽端是公园综合服务建筑之一——采星阁,二者在景观、几何构型以及设计意向上有着密切的关联。


▲日月桥和采星阁鸟瞰 ©李季

▲日月桥平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日月桥立面图及构造示意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无限桥


无限桥位于星空之境海绵公园的中心位置,跨越春涟河河道,连接了休闲观星区主建筑“星毯”和星动广场两个最具活力的功能区,游人身处桥上可以放眼远眺、环视整个公园。桥身形态借鉴了数学中的“无限”符号(∞),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巧妙地连接了河流两岸


▲无限桥鸟瞰 ©李季


优雅的灰白色桥体,如轻盈的丝带一般飘落在水面之上,又如彗星划过天际,结合水面光影变化,呈现出科幻、未来之感,隐喻和诠释宇宙星空的“无限”主题,成为星空之境海绵公园的画龙点睛之作。与日月桥突出“片拱”效果、采用通透栏杆不同,无限桥更强调总体建筑效果,结合结构选型,表面覆盖实体栏板。铝合金栏板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桥梁荷载,而其白色混凝土的纹理呈现如同混凝土挂板的视觉效果,为桥体带来了坚实厚重的质感,飘逸的超长跨度则展现轻盈的姿态,轻盈与厚重的视觉矛盾为无限桥带来了特有的张力


▲无限桥桁架结构轴测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无限桥通过设在两岸坡地中的桥墩将桥体分成三部分,通过桥墩和桥台支撑起两端圆弧段的悬挑,桥墩托起中间直线段。桥墩尽可能埋在两岸的坡地里,通过草坪植被的覆盖遮挡,巧妙地使无限桥展现出盘旋悬浮跨越水面的效果。无限桥桥体采用空间异型桁架结构体系,两侧的主桁架有效高度为4.5m,桁架间距5.2m。


▲引桥悬空的无限桥 ©李季

▲无限桥护栏 ©李季

▲无限桥引桥和主桥 ©李季

▲临港星空之境公园鸟瞰 ©李季


桥体分为2个圆弧上坡段和1个跨河直桥段,总桥长约340m,采用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创新技术和100%空中焊接工艺,两端的钢筋混凝土桥台采用桩基础。跨河段总重量110t,采用多台吊机协同作业安装完成,历时12天,经受了高温、台风的考验,最终以3cm的最小偏差圆满完工。


▲无限桥总平面图和人行方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无限桥立面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无限桥构思草图 ©李兴钢

▲无限桥构平面草图 ©李兴钢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上海临港星空之境海绵公园日月桥和无限桥

建设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环湖北三路与白荆路交叉口南侧

建设单位:上海港城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结构);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团队(结构顾问)

设计团队:李兴钢、孙知行、腾凌霄、董越(建筑);王立军、谭晋鹏、汪明、夏兵(结构)

施工单位: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9.10—2022.12

建成时间:2022.12





NO.2 
滨江空间的桥

绸桥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原作设计工作室

空间营造;基础设施;建构文化;日常性


▲江上城市关系 ©章鱼见筑


》连通的日常


初次探访,钱塘江上水光潋滟,往北走对岸是杭州城市阳台,高楼林立,阳光下熠熠生辉,往南走是六和塔玉皇山,可观赏自然之景。萧山船闸恰巧位于这两种气质之间,也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是钱塘江南岸十几公里才有一处允许探身至江堤外的地方。由于闸口的存在,这里也成为了滨江步道的断点,人、车与非机动车都在闸口后的狭小缝隙里混行,滨水公共带被割裂成了两段。这里需要一个连接、一个转变和一个起点,“桥”的形态就此浮现


▲临江透视 ©章鱼见筑


我们试图在杭州这样一个历史名城回应传统,但因又处在滨江区这样一个高新科技发展的语境下,兼顾现代性。“桥”由于其线性形态,相较于其他形式具有强烈的导引作用,因此构成整个滨江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滨江公园能够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作为游历的起点,将居民及游客自然地引入到滨江新水岸中。


▲桥下广场透视 ©章鱼见筑


体验的媒介


在形态上,我们希望它如丝绸,简单的手法和多次优化的截面予以它轻盈的外在,在立面上也如丝绸般呈现暧昧的状态。作为桥,结构必须存在,但我们试图消解其属性,上翻的结构使桥具有两面性,从而形成了一段具有戏剧性的漫步体验。两条步道分置于两边,构成似有若无的对望。来此的人需要选择其路径,一条更内向,望向闸站所代表的过去,一条更靠近钱塘江面,引向瞬息万变、无限可能的对岸。


▲与复兴大桥对望 ©原作设计工作室


》 超越建构的风景


最初的设想是截面为变化的“W”形桁架拱,如绸缎在中央轻柔捏起,飘向两岸。后又为减轻桥体自重、塑造更加轻柔的建筑效果,我们重新设计截面、优化桥体不同区段的桁架高度、比选拉索支撑方案。最终选用了“大跨度简支张弦桁架体系”,将传统受压拱转化为刚柔相济的拉压自平衡结构体系,采用“三管桁架+张弦拉索”的结构形式,下部支撑选择了“钻石型双撑杆”方案,既提高结构刚度,又减少结构水平推力。在满足通航净高要求的前提下,减小了两岸桥墩和基础的尺寸,降低对堤岸安全性的影响。


▲桥下钻石型双撑杆结构 ©原作设计工作室

▲中心观景平台 ©章鱼见筑

▲中心活动平台 ©章鱼见筑


绸桥的孕育发起于对城市断点的回应,源于对滨水公共空间系统性提升的基本诉求,利用“桥”构筑功能性和日常性的双重需求,将身体感知与风景体验融入到空间序列的组织当中。结构并未作为支撑体系独立存在,而在桥的“上”与“下”外,又提供了“内”与“外”的多重性。


▲平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立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轴测分析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结构剖面图 ©原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杭州滨江公共空间·绸桥

业主:杭州滨江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

建筑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章明、张姿

设计团队:陈波、张晓雅、姚冠杰、孙嘉龙、刘垄鑫(建筑);吴宏磊、郑超毅、林晨、王康(结构)

设计时间:2020

建成时间:2022





NO.3 
城市新区中的桥

百穗桥

致正建筑工作室 +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人行桥;结构;场地;建造;体验


▲公园中的百穗桥 ©肖潇


》缘起


项目所跨越的淀浦河作为VI级航道(船舶100t级),须保证此处航道范围内桥梁最低点的绝对标高不低于8.5m,这意味着桥面与河岸之间的高差往往超过7m,而机动车引桥长度也往往因此超过130m。为避免长引桥与辅道严重阻断城市空间,亟需在机动车桥之间适当增设步行桥,建立相对合理的跨河慢行系统


▲航道中的百穗桥 ©肖潇


》困境:场地、结构的双重制约


百穗桥的建设主要遇到了两方面的阻力:其一,航道的要求意味着桥梁结构净跨超过70m,这需要使用难以化解的庞大结构体,同时造价高昂,为了保证杆件尽可能纤细,结构顾问张业巍没有采用常规的通过统一调整杆件尺寸来调整刚度的手段,而是精心地微调桁架不同杆件的壁厚,并在公园侧增设一根落地的拉杆,最终实现了合理的自振频率下相对理想的杆件尺度。


▲百穗桥中部断面剖透视
©致正建筑工作室 +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其二,架高的桥梁庞大的楼梯与桥墩在原规划中未预留专项用地,将对狭窄的滨河空间带来严重挤压。从容解决这两个困境,是设计可以顺利开始的前提。


▲在局促的河岸上落脚的百穗桥 ©肖潇

▲俯瞰桥头结构特殊变化处 ©肖潇


》线索:穿越桥梁的体验


如何让人在穿越桥梁的同时感到轻松与自由,是我们展开设计的核心线索。我们希望让桁架单元在人的行进过程中“旋转”起来,让每个断面都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因此通过三根各自摆动的上下弦杆来控制桥梁形体的变化。这个决定在延续核心设计线索的同时,为后续的设计调整、积极吸纳各方影响因素创造了充分的弹性空间。在桥梁结构的表面,我们覆盖了大面积的格栅。


▲从挑起的格栅下进入桥头空间 ©碳普洱

▲笔直穿越桥梁的栈道 ©肖潇


为了让北侧的桥头空间可以与上桥的动线相匹配,我们在主体结构的端部增加了三根杆件,将格栅面“轻轻”地支起来,以迎接楼梯的转向。通过这样的异化,我们借助结构杆件的强度创造了一段巨大的格栅“龙骨”,而看似按照封闭的逻辑连续变化的桥梁结构,也在此处以非结构的方式参与了具体的身体感知的塑造。

▲桥台、栈道、结构、格栅体系拆分
©致正建筑工作室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确定了主体结构的“摇摆”的策略后,我们发现从平面上以一条“强硬”的直线穿越摇摆的桁架可以制造同样丰富,且更为有趣的体验——笔直地前行并体验丰富的变化。我们将栏杆设计为呈45°向外倾斜的表面,从感知上加宽了廊道的宽度,并模糊了其自身的边界,在满足安全防护要求的前提下,获得更为宽松的空间感受。


▲栏杆与栈道、结构的空间关系
©致正建筑工作室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建造:工业与手工


与一般意义上的“建筑项目”不同,百穗桥的主体部分几乎完全在工厂制作完成,现场仅为拼接、吊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在造船工业、水运物流系统的支持下,这个“庞然大物”被轻松地建造起来,也可以感受到通过现场手工艺的协助将不同的建造系统进行更为密切的整合的可能性。


▲从沿河跑道看桥台与楼梯 ©肖潇


与大多数步行桥设计项目类似,百穗桥没有明确的红线、带着结构、场地的约束,将诸多不同的城市要素交织在一起,为缝合被航运水系割裂的城市步行空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当人们以不同的心情穿越这座金色的桥梁时,这些结构性的命题又和阳光、河影、公园里的植物融合在一起,成为一段可用身体穿越、体会的风景


▲沿淀浦河鸟瞰百穗桥与南箐园 ©肖潇


▲桥梁立面
©致正建筑工作室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淀浦河北岸楼梯与结构平面布局
©致正建筑工作室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百穗桥

业主:上海淀山湖新城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上海市青浦区南箐园北侧

建筑设计:致正建筑工作室 +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结构顾问:张业巍(上海源规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

联合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市政工程设计院

主持建筑师:张斌、王方戟

项目负责人:肖潇、董晓

设计团队:杨剑飞、游航、陈又新、赵鹏宇、焦威、林婧

总建筑面积:约 1 600㎡

设计时间:2017—2019

建成时间:2019





NO.4 
运河航道上的桥

浒墅关步行双桥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步行桥;浒墅关;游走路径;廊桥生活;行为活动


▲桥身立面的丰富肌理 ©姚力


运河之桥:地域文化的表达


京杭运河苏州段沿线分布着10座各具风采的古桥,由于河道宽阔且有过往运输的漕运船队,这些桥都十分雄伟高大,迥异于古城内的小桥流水风貌。它们或采用连续拱支撑桥面形成结构韵律感,或以大尺度单拱支撑形成飞虹之姿,展现出结构力度与形体美感,成为城市重要景观与地标,是运河文化与苏州特色交融的产物。如何使常规通用的钢桁架在发挥结构支撑作用的同时,与桥梁形体塑造、空间组织、地域特色等相关联,并使结构体系得到真实清晰的自主表达,是建筑师在桥梁设计中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总平面图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首先利用钢桁架结构营造风雨廊桥,重建水与人、桥与城镇的联系,并采用简洁的正三角形与菱形作为桁架杆件交接的形式母题,通过钢构架的水平向延展和组合单元的空间节奏,将运河桥梁的结构美学与精致风雅的苏州地域文化相融合。


▲从河岸看步行桥全貌 ©姚力


其次,对双桥两端的桁架体型进行切角处理,消解高大生硬的钢构架对周边城镇环境带来的突兀感与压迫感,更好地与沿岸的坡屋顶建筑取得协调。


▲双桥互为对景 ©姚力

▲阁楼横向视景 ©姚力


第三,双桥顶部利用斜向钢构件打造折板屋面,寓意江南民居的阁楼空间,丰富桥梁的韵律美感。同时,以板片搭接的方式构成正六边形花窗格栅嵌入桁架结构,借喻苏州园林中精巧的花漏窗,通过几何分形的手法在沉稳粗犷的钢桁架中展现玲珑雅致的园林意境。


▲入口花窗格栅 ©姚力


此外,利用材料质感对双桥构造系统进行分层表达,起承重作用的钢构件使用江南民居素雅高洁的白色,而折板内部采用暖黄色的木制吊顶,塑造自然而亲切的桥内空间,与钢结构的冷峻和刚毅形成反差,既有现代技术感又不失亲和力。


▲白色结构和木质吊顶 ©姚力


园林之桥:游走路径的体验


在满足简单的通行需求之上,更需要创造丰富的行走体验,将运河与古桥意象转译于空间之中,使人在日常的行走中感受地区的文化记忆在双桥近百米的线性空间中,通过路径、界面与光线的变化,产生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的空间效果,带来丰富生动的行走体验。


▲桥内纵向视景 ©姚力


栖居之桥:廊桥生活的再现


在双桥设计中,底层空间作为公共交流与观景的主要活动场所,精心设计的环境设施为多样化的社区活动提供可能。夹层空间则提供了安静闲适的休息场所,屋顶木格栅投下的光影随时间流逝而缓缓变化,两侧的景窗隔绝了外部的风雨与喧嚣,这里将引入书吧、简餐、展览等功能,人们可以安静地伫立于窗边,忘却繁忙城市生活的压力,醉情于风景与阅读之中,将桥营造成为路途中的一座栖居驿站。


▲阁楼纵向视景 ©姚力

▲阁楼楼梯往上看 ©姚力


随着2023年的开放使用,双桥已如愿成为连接运河两岸的节点与纽带,桥上往来人群络绎不绝,仿佛将数百年前的关区繁华景象重新带回古镇,使之在现代焕发新生。


▲丰富多彩的桥上生活(拍摄于 2023 年 6 月 27 日)©吕嘉欣

▲各层平面图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剖面图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步行桥构件分析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京杭运河浒墅关步行双桥

业主:苏州市高新区交通运输局

建设地点: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

建筑设计: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联合设计: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陈泳

设计团队:刘勇、黄柯杰、戴捷、高波、郑纪研、周光富、嵇海彤

总建筑面积:329

设计时间:2013

建成时间:2019





NO.5 
自然乡村中的桥

李巷村人行桥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交通规划设计院

乡村;乡土建造;现代技艺


▲人行桥鸟瞰图 ©时差影像


乡村的桥


在中国的乡村,造桥是关乎到村落兴衰的大事。桥的选址会慎重考察自然环境,根据桥与村庄、桥与河流、桥与自然环境来选择,通过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与环境融为一体李巷村是江苏南京地区一个典型的浅丘地形的自然村,村落被田园环绕,其外的山丘中有潭,溪水汇成小河,流经田野、穿过村庄形成大小不一的池塘。


▲人行桥位于“抱水处”,桥口保留原有水杉作为风水林
©时差影像


随着村内农产品销售、农家乐、文创的兴起,李巷村逐渐发展成为南京知名的近郊游目的地。但是大量游客尤其是旅行团的涌入让村口道路变得拥堵,游客团队住宿问题也促使村委大队部被改扩建成为乡村旅社。因此增设一个新的进村入口、在村外修建集中停车场、重新组织游客进村流线的需求迫在眉睫


▲桥口空间轴测图 ©ATA studio


》人行桥与进村流线


桥的基本作用就是实现两岸的交通往来,通过一座新增的人行桥便可实现两岸的连通,乡村旅社、访客中心、村民食堂、乡村会堂、公共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围簇在桥头周边布置,形成一段新村巷,穿越巷子来到祠堂门口的停顿场地,后经过田野的凉棚市集再进村。这条新路线丰富了游客的进村体验感,并完整地组织了由停车场出发又回到停车场的游客路线,与村民的日常出入口分离开来,减少了相互干扰。

▲桥口功能与流线 ©ATA studio


》桥与空间序列


自古以来桥口一直是具有行为活力的场所,某种程度上,桥头周边的空间可被视作桥的延伸部分。如果将人行桥比作是溪流,那这块场地就是一处水潭,它既可以将人引进乡村旅社的大院,也可顺着建筑围合出来的村巷“流”到祠堂门口,这个空间序列就如同水流与河岸的关系一样——围而不闭,通而不透


▲保留的水杉是场地的重要记忆,也是桥口的风水林 ©时差影像

▲大树、屋舍和桥组成了村口的空间印象 ©时差影像

▲烟雨中的乡间人行桥 ©时差影像 


》桥的建造技艺


设计采用张弦梁人行桥的结构形式,作为一种高效的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张弦梁是由上弦的刚性构件和高强度的张拉索/杆,再通过若干个撑杆连接而组成的刚柔混合结构,利用形抗和预张力抵抗外部荷载。从侧向看,向上隆起的桥面钢箱梁与向下弯曲的拉索共同组成一个鱼腹形状,下弦钢索高于河渠的行洪面标高;而在平面上,内收的桥身弧线与内收的拉索同样营造出一种空间张力。


▲张弦梁的下弦拉索与随机排列的桥栏板 ©时差影像


两个维度上的曲线变化通过9榀逐渐变化的蝶状腹杆关联在一起,形成特有的空间变化效果,而桥上的栏板采用不同长短的耐候竹片随机排列,相对于空的腹杆,实的栏板反而更加突出了人行桥的轻盈感和乡野化。在设计阶段将三维的形体拆分为二维构件,既降低了建造的难度,又精准、可靠地塑造出桥身的形状,体现出一定的乡村在地化特征。


▲蝶状腹杆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独特视觉效果 ©时差影像

▲张弦梁结构中的钢箱梁、蝶状腹杆和下弦拉索 ©时差影像

▲人行桥的平面和立面图 ©ATA studio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李巷村人行桥
项目地点: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李巷村
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交通规划设计院
主持建筑师:李竹
设计团队:吴威、王嘉峻(建筑);李秉南、陈娟婷、张海平(结构)
建设单位:南京溧水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约 5 494㎡
总建筑面积:约 212㎡
设计时间:2018
建成时间:2020


向上滑动阅览


文章节选自

《桥梁工程师眼中的桥梁美》

作者: 邓玮琳

《上海临港星空之境海绵公园日月桥和无限桥》

作者:李兴钢

《重塑场所的“桥”——杭州滨江断点上的设计实践》

作者: 张晓雅 姚冠杰 章明

《穿越百穗桥——青浦南箐园北侧人行桥设计札记》

作者:肖潇 张斌 王方戟

《打开古运河之上的新生活——京杭运河浒墅关步行双桥设计》

作者:陈泳 吕嘉欣 刘勇

《给乡村一次新的开启——李巷村人行桥》

作者:徐笑 李竹完整文章参见《建筑技艺》2023年7月刊


作者简介

邓玮琳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隧桥院总工程师。

李兴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张晓雅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建筑师。

姚冠杰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建筑师。

章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景观学系主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集团 ) 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肖潇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张斌 

致正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王方戟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陈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嘉欣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勇

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徐笑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建筑师。

李竹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





本文节选自《建筑技艺》杂志

2023年7月刊

(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编辑:刘   璐

排版:刘   璐

校核:王文慧




公众号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发生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近期活动




| 全媒体展示平台



| 更多信息

官方网址 | www.atd.com.cn

杂志订阅 | https://www.ytsjk.cn/store/s-2007

010-88375434(订阅)/57368807(物流)

商务合作 | 010-57368776/1371656990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