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建筑】春日台中心——通过护理开拓的建筑与共有(by 金野千惠)
引用本文:[1] 金野千惠. 通过护理开拓的建筑与共有[J]. 细见狮人,高小涵,译. 建筑技艺,2023,29(12):22-23. [2] 金野千惠. 春日台中心[J]. 钮益斐,王梦龄,译. 建筑技艺,2023,29(12):24-34.
春日台中心
▲春日台中心夜景鸟瞰 ©Shinkenchiku-sha 拍摄
推荐人:柳亦春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春日台中心是一个融合了老年人护理场所、儿童放学后日间服务场所、自助洗衣房、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的咖啡店,以及一个因语言障碍而存在教育差距的孩子就读的寺子屋(类似私塾的教育设施)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福利设施。该建筑精心选址在曾经的超市旧址,为衰落的区域重新带来活力,现已成为这个地区的中心。建筑超越了惯常的功能分区思维,通过相关功能的有机渗透,展现了充满人情味的生活。设计者站在地区当事人的视角,将各种各样的人和环境包含在设计考量中,最终创造出一种共愉的场所。
该建筑将木框架的屋檐延伸到南侧的公共街区空间,形成一个开放的长廊,沿长廊布置了一系列可以停留休憩的空间,如长凳、售卖咖啡的柜台,以及能够开窗互动的老人护理空间。建筑沿纵深方向则逐渐变得私密,而且在高度方向上也因为一条长向通高的“土间通”而带来了空间的互动、新鲜空气和光线流动。春日台中心让我们看到了如何从共有性理论具体地转化为建筑的生成,它所形成的共愉的风景包含了所有人的活动,比如不同时间段聚集而来的幼儿园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再到固定生活于此的老年人、经过的市民等等,他们的行为活动形成了建筑的风景。
春日台中心
——通过护理开拓的建筑与共有
NO.1
关于护理建筑的思考
我们在无意识中被制度塑造的生活,该如何才能够获得自由呢?为了整顿生活和学习的基础、减轻困难、致力于建构富饶社会而创建的众多制度,确实支持了社会的成长。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制度也常常受到框架的束缚,迷失原本的意义,并屡屡产生一些问题,建筑则成为显现这些问题的一个典例。
在近代之后制度的确立、建筑规划学的发展中,以人为主体的空间里这些问题的出现尤其明显,如医疗福祉和教育场所也诞生了不少以定量的尺度将人规格化处置的不幸设施。日本社会已经给经济成长画上句号,开始步入稳定型发展,但护理和学习等支持人们生活方式的环境营造仍在发展中,面对这些情况,我感觉到建筑和共有等共同体的存在方式有变化的可能。
在这一背景下,我想从社会福祉建筑(以下简称为“护理建筑”)的时代变迁和现状中,找到对我们今后生活环境的提示。20世纪50—60年代,二战前的“救护法”制定后,基于对老年人、儿童和残障者的区分推动了制度发展,被称为“日本福祉制度的创立期——护理建筑的第一代”,在这一时期开始建设养老院等老年人设施。随后,1970年迎来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养老金法的制定、福祉设施的建设得到促进,不仅增设了老年人设施,还有儿童福利设施、盲聋学校等。20世纪70—90年代可以说是“通过国家保障和制度改良使得护理建筑得以发展的第二代”。之后,1994年迎来老龄社会(同上,14%以上),2005年迎来超老龄化社会(同上,25%以上)。在这期间,2000年制定的介护保险法,将市场原则引入原本由政府提供的福祉服务中。因此2000—2020年护理的内容开始受到质疑,成为设施单间化、规模小型化等“转向尊重个体的护理建筑的第三代”。
人口结构在变化、依赖制度生活可见其局限,我们面临着自己建立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在这一背景下,我想要思考未来的第四代护理建筑,以及由其开拓的建筑的可能性会是什么样的。
NO.2
印尼巴厘岛Bale Banjar社区空间
前不久,我们在前往印尼巴厘岛传统村庄的途中遇到一场葬礼,聚集在一起的人们穿着正装,还有华丽装饰的神轿、以白色和黄色为基调的祭品和水牛雕塑。他们邀请停下脚步的我们进入他们的场地,向我们讲述逝者的品德和葬礼仪式,并引导我们参观。
在场地内,仪式前聚集了从儿童到老人超过50人,以自豪的表情进行着仪式前的准备工作。他们属于被称为“Banjar”的由200~400个家庭组成的地域单位,并形成了称为“Gotong Royong”的自主互助的机制,支持巴厘岛的传统节庆和婚丧嫁娶各种仪式的正是这个机制。此外,如果当地的垃圾处理状况糟糕,他们会建立收集系统;如果儿童照顾不足,他们会创办托儿所……像这样,他们会讨论当地日常面临的问题,是一个为迈向丰富生活而活动的共同体。重要的是,收集每个成员的声音,相互帮助,并将这些活动作为年轻一代的学习机会。
此外,支持这些活动的物理环境位于街区的拐角或沿着主要街道,被称为“Bale Banjar”,是以带有屋顶的半室外空间为中心,加之周围的钟楼、厨房、巴厘印度教寺庙、粮仓等多个建筑一起构成。作为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的Bale Banjar,为支持唱歌、跳舞、器乐等成员的文化活动设置了开放式柱廊空间的舞台和平地,这些曾经是小规模木结构的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被改建为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带有换气窗、重层屋顶的Bale Banjar多数高约10m,在这里成员们为大型节日制作恶灵的纸扎人偶(Ogoh-ogoh),以及用于仪式的巨大风筝。
除此之外,根据每个Banjar确定的互助需求,附带有体育设施、托儿所、小卖部等各种设施。日常清扫和维护管理是当然要做的,成员还会根据自己的技能参与建筑的建设、改造和维护,参与方式各异,有人捐款,有人负责建筑的装饰雕刻,还有人带来材料和祭品等。当钟楼的钟声响起时,人们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或进行歌舞练习、在庆典期间共同烹饪等。从小孩到老人都参与其中,互相帮助和照护,这种Banjar的机制可以说是为了持续独立生活而形成的共同体的存在方式。此外,这一称为Bale Banjar的人们的居所,正是支撑这种共同体实践共有——既是属于社区的共有地,也对人们自由开放的空间——必不可缺的。
▲Banjar 的节日筹备 ©teco 建筑设计事务所
在未来有限的社会保障中,为了维持我们的健康和生活的自由度,需要类似Banjar这样共同体的机制,超越制度,让人们自主地支持彼此的生活。此外,为了支持这些共同体的活动和实践,需要通过作为“共有”的建筑和环境的建造,横向整合制度中过于功能分化和细分化的事物。这可能是通向第四代护理建筑的途径,它在前三代护理建筑所构建的生活基础之上,涵盖其内容,将人与人联接,创造城市的风景。尽管在当代建立起共同体的纽带并非易事,但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的护理思维可以开拓这一道路,以及通过对具体的共有实践的回应,我感受到在制度中被封闭的建筑再次被开拓的可能性。
NO.3
春日台中心
▲夜景鸟瞰 ©Shinkenchiku-sha 拍摄
神奈川县爱川町人口不到4万,田野将河岸的台地高原与河流连接起来,是一个自然环境丰富的小镇。20世纪60年代,政府一起开发了春日台地区的住宅区与工业区,建成了包括小学、医院(2007 年关闭)、排屋商业街和名为"春日台中心"的超市在内的中心区域。
2015年我与福祉从业者一起探访该地区时,最初的构思因为超市的倒闭而推翻重来,随后我开始协助确立功能策划、规模和预算等方面的原则。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名为“爱川生活研究室”(俗称“Ai Labo”)的志愿组织,为当地居民和小镇出谋划策。Ai Labo并不以建房子为前提,而是纯粹作为一个谈论小镇的场所与当地人共享,并花时间了解当地情况。在此期间,我们接触到了小镇历史和行政资料中无法体现的充满魅力的内容,并制作了一系列报纸将其记录存档。在花了大约三年的时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后,我们确定了“春日台中心”计划,将其定位为以福利为核心的活动场所,并重新塑造为社区的中心,设计也由此开始,主要包括七项功能策划。
(1)老年痴呆症患者之家:由少数人组成。
(2)小型多功能居家护理:为已获准接受长期护理的人提供日间、寄宿和上门综合护理服务。
(3)A类持续就业支持“洗衣服务”:支援家务劳动,如洗衣、洗涤、烘干、折叠和送货上门。B类持续就业支持“可乐饼摊位”:继承了前春日台中心非常受欢迎的可乐饼摊位,出售熟食和咖啡。洗衣服务和可乐饼摊位是残疾人可以工作的地方,同时还能与当地社区保持联系。
(4)课后日间服务:面向放学后的残疾儿童。
(5)寺子屋:为因语言障碍而在教育方面落
后的儿童提供学习室,也能作为举行瑜珈课和研讨会的出租房间。
(6)自助洗衣店:为当地人(包括年轻人)提供住宿和支援家务劳动的场所。
(7)公共活动室:供放学后小学生聚集、晚上高中生自习和当地居民举办活动时使用的开放空间。
其中,前四项是福利服务,后三项则是社区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入的地方,是一个真正的超级复合型社区共生文化中心。要同时运作这么多功能并非易事,通常的做法是合理规划一个集约的、功能高度纯粹的福利设施,并尽量简化管理。然而,在与运营方(Aikawa-shunjukai Social Welfare Corporation)进行了多次讨论后,我们决定实现这样一座建筑:它不仅是从管理角度出发的,还能成为与地域紧密连接的痴呆症老人生活的地方、残疾人工作的地方和残疾儿童活动的地方,同时也向所有公共系统未顾及到的人提供帮助,并为纵向政策提供横向式连接,使其相互串联。
▲春日台中心综合剖面图及项目发展年表
©teco 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最后,上述七项功能被分别布置在三栋建筑中,通道和土间贯穿其中,将三栋楼与通道统合起来的大屋顶经过行政协商后延伸进了公共用地。因此,这项设计中包含了制度的内外、遮阳与遮阴、室内与室外、地面和楼上、商业区与居住区的尺度等相互对立的要素。
▲从通道看向广场 ©Morinaka Yasuaki 拍摄
此外,作为老人之家和残障人士的日常活动场所,设计还增加了环境上的深度考量,包括面朝绿色植物的安静房间、光线微弱的桌椅空间、接近人体尺度的柱子布置以及柱子之间的各种可变配件。从室外通廊到居住空间的短边剖面来看,空间构成包含了从热闹到安静的各种活动场所。我们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环境,让人们在整栋建筑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情来选择活动的场所。在这个中心,男女老幼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消磨时光,形成许多从早晨到夜晚的风景,使小镇充满活力。
▲合适的柱跨围合了老人们使用的空间 ©Morinaka Yasuaki 拍摄
整个建筑被土间通和连接城市的通道分成三栋房子,容纳了老年痴呆症患者之家、小型多功能居家护理、课后日间服务、持续就业支持“洗衣服务”和 “可乐饼摊位”、自助洗衣店、公共活动室、寺子屋这七项功能。面向广场的室外通廊将三栋房子联系成整体的同时,也连接起室内外空间。
▲通廊檐下空间 ©Morinaka Yasuaki 拍摄
▲春日台中心融入日常的环境中 ©Morinaka Yasuaki 拍摄
复合用途的项目中结构设计的课题在于整合与建筑设计相匹配的合适柱跨。由于项目包含了许多诸如住宿的空间单元,结构设计首先考虑了以1.5间/2.73m(日语为“間”,指榻榻米长边的长度单位,即1.82m)作为结构跨度(X方向);在Y方向上,则选择了更大的跨距,以确保在餐厅和休息间等空间内不落柱。同时在以1.5间为间隔的大梁上设置了角撑,增加了梁的刚度,便可以将其设计成150mm×240mm的小截面。
▲结构体系 ©Ohno JAPAN 提供
在像住宿功能这样需要许多墙体的地方,这些墙被作为剪力墙来评估,以保证每个体量必要的抗震性。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二楼较高的天花高度,剪力墙高度只到达整个净高的中间处,上部则设计了大型角撑来组成水平力流的传递路径。通过连续的水平条窗不仅可以引入光线,也创造出高自由度的空间。
▲一层抬升的榻榻米空间 ©Morinaka Yasuaki 拍摄
▲两层通高的土间通和屋架结构 ©Morinaka Yasuaki 拍摄
NO.4
结语
从一开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将是一个建筑项目,到最后竣工,经历了6年半的时间,每个瞬间都让人感到很有意义。看到建成后每个人都在这个建筑中找到了安宁的场所,我确信这里终究需要有这样一个建筑。福利从业者和建筑师从一开始就共同搭建框架,从赋予建筑城市意义到考虑建筑的细部,以及运营中的慷慨和细心,可以说建立了一种连续性。本项目摒弃了华丽的手法和象征意义,不标新立异,充分发挥了所有人的智慧,追求日常生活所延伸出的丰富的风景。
▲从二层公共活动室看上下贯通空间 ©Morinaka Yasuaki 拍摄
▲从高窗引入的光线带来了明亮的一层开敞空间
©Morinaka Yasuaki 拍摄
· 技术图纸 ·
▲总平面图 ©teco 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一层平面图 ©teco 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二层平面图 ©teco 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东立面图 ©teco 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南立面图 ©teco 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春日台中心
业主:Aikawa-shunjukai Social Welfare Corporation
建设地点:日本神奈川县
建筑设计:teco 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筑设计团队:Chie Konno、Ayaka Tomari、Rui Murabe、Tsubasa Terui
结构顾问:Hirofumi Ohno、Ryuhei Fujita(Ohno JAPAN)
机电顾问:Seizo Kakinuma、Noriko Ito、Maki Shimizu、Yuzo Kakinuma(ZO consulting
engineers)
标识设计:Naoko Fukuoka(woolen)
洗衣店规划:Shuhei Nagamatsu、Masaru Ono(Okulab)
花园设计:Kota Nagashima(Nagashima Garden Planning Co.,Ltd.)
概念策划时间:2015.12—2019.04
设计时间:2019.05—2021.02
建设时间:2021.03—2022.02
基地面积:1 508.41㎡
总建筑面积:1 130.62㎡
摄影:Morinaka Yasuaki 、Shinkenchiku-sha
作者简介
金野千惠
teco 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东都工艺纤维大学特任准教授,东京艺术大学、东京工业大学非常勤讲师
细见狮人(翻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小涵(翻译)
东京工业大学环境社会理工学院建筑学系博士研究生
钮益斐(翻译)
东京工业大学环境社会理工学院建筑学系博士研究生
王梦龄(翻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推荐阅读
王建国,葛明. 地形建构——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综合馆暨自然馆建筑设计研究[J]. 建筑技艺,2023,29(8):12-13.
赵梦桐,吴蔚. 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的文化溯源[J]. 建筑技艺,2023,29(2):12-21. 邱东晴,余雪悦,汤朔宁. 技”术筑基, “艺”术 造境——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艺术化空间的技术化营造[J]. 建筑技艺,2023,29(2):22-29.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2023年12月刊
(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编辑:禹 航
校核:刘晓茜
公众号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发生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近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