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建筑师最喜爱的书籍评选揭晓!业界大咖亦倾情荐书!

2016-03-12 27万人點击關注 《建筑技艺》杂志
编者语

《建筑技艺》(AT)历时一个多月的好书推荐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本次活动我们共收到了1836份有效答卷,也让我们颇感欣慰:在当下移动泛滥的时代,还有很多人在坚持阅读。


在评选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所推荐书籍的涉及面很广,这反映了建筑学专业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其中不乏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它们是我们初入学堂时的一本圣经,也是我们进入工作后的一盏明灯。


在浩瀚的书籍海洋中,我们参考粉丝荐数量排名及豆瓣网的打分情况,从城市设计、经典理论、设计方法、建筑历史、大师作品、设计思考、人文哲学、跨界创意、人生励志等角度各挑选了一本代表书,并补充了相关推荐书目,以供大家延伸阅读。


本次活动我们还特别设置了大咖荐书环节,邀请明星建筑师、设计院高管、互联网达人等,推荐他们认为最值得阅读的书籍(不限于建筑学专业)。


面对建筑行业的不景气,我们不免彷徨、迷茫,但经济发展节奏的放缓,也让我们有时间好好读读那些我们曾经在图书馆中邂逅、一直放在心头却无暇阅读的书,从而能够内心沉静,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的人生。


一起来看看哪些好书值得我们阅读。


网友荐书


城市设计思考(国外)收缩的城市

作者: Philipp Oswalt

译者:胡恒、史永高、诸葛静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


上榜理由

上榜理由

《收缩的城市》并没有勾勒晦涩的理论,也没有刻意渲染末日气氛,它每一个角度都很别致。仿佛早已跟你深入的谈心之后的回应。全书如纪实文学般静静的陈述,把诸如曼彻斯特、底特律、伊万诺沃或是莱比锡和东京的面目一点点涂抹出来。它关注的问题很多,以至于有些庞杂而不系统。但正因如此,可能暗合了这些城市真实发展中近乎荒诞的复杂性。

   

更多的时候,我会把它当成颇具代入感的小说。我就如同城市里的一员,缓慢地踱步在它的街道之上。重新思考那些早已被标注正确答案的问题。经历了如此宏大城市扩张时代的我们,或许该比Philipp Oswalt对收缩城市有更为深刻的感受。同时也应怀着更为强烈的疑惑,甚至不安。因为我们所处的超级都市之外,无数的城市正在收缩,而这座“超级都市”本身,又真的没在“收缩”么? ——朱起鹏(原本营造主持建筑师)

相关推荐

《城市》(作者:约翰·里德;译者:郝笑丛

或许因为作者约翰•里德的作家和摄影记者身份,以及他的人类学背景,这本名为《城市》的书,其审视城市的视角,与我曾经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乎城市的专业论著都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设计师往往更关注城市的形态——建筑师焦虑城市的宏观规划如何影响着建筑单体的命运;规划师则习惯在更可观的比例尺下用如椽的巨笔来分析整个城市的图底关系;当然,也有更加抽象的视角,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但无论是具象的形态还是抽象的指标,城市总是因为她的庞大而被微缩、被求合、被平均、被抽样,等等。——张翼(同尘设计主持建筑师)


《投射日本:新陈代谢如是说》(作者:库哈斯、汉斯)

继1978年《错乱纽约:曼哈顿的追溯宣言》,1995年《小号、中号、大号、特大号》之后,雷姆•库哈斯和汉斯合著的《投射日本:新陈代谢如是说》于2011年出版,再次把大家的目光投射在了亚洲国家——20世纪中期的日本。日本与荷兰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狭小、临海、人口稠密,二战后同样面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库哈斯尝试以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为线索展开了对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师及其作品的系列回访,大量的文献收集、建筑调研和采访笔记使得本书具有很强可读性和收藏价值,进而强有力地提出了他的论断:“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城市实践就已经实质上宣布了西方城市范式‘霸权’的终结”。——关飞(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师)


城市设计思考(国内)

                                                         

《城记》
作者:王军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2003年



上榜理由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相关推荐《尺规理想国》(作者:金秋野)《都市再生的20个故事》(作者:林崇杰 、林盛丰)


经典理论类
《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

作者:弗兰姆普敦译者:王骏阳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年:2007年


上榜理由

上榜理由

本书是对整个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思考,书中探讨的建构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强调现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材料、结构和建造血肉相连。在我读过的西方建筑理论的中译本当中,最精彩的有两本:王贵祥译的《建筑理论史》和王群译的《建构文化研究》。“信”、“达”之外,有些章节还很“雅”致,这是非常难做到的,尤其对于建筑理论而言,涉及的领域多且深。——张翼(同尘设计主持建筑师)

相关推荐《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作者:弗兰姆普敦,译者:张钦楠)《人文主义时代的建筑原理》(作者: 鲁道夫·维特科尔,译者:刘东洋 )



设计方法类

《异规》


作者:(英)塞西尔·巴尔蒙德

译者:李寒松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08




上榜理由

本书从一个结构工程师的视角来解析建筑的形成方式。这里“异规”是指规整的建筑构成相反的建筑表达。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与建筑结构相关的数学和物理定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形成种种随意、自由、非传统的建筑形成及空间的方式组合。


本书颠覆了先建筑再结构的习惯思维和操作次序,而把结构构件和体系的“异规”作为设计方法的入手点。以夹叙夹议的结构展开,即理论的宣示和分析与一组组工程案例相间呈现并相辅相成、互相支持。书中列举的8个案例都是在当代建筑界极具影响的项目,并且在建筑结构上都颇有挑战性。作者在与瑞姆·库哈斯、丹尼尔·李伯斯金、阿尔瓦罗·西扎等建筑大师的合作中,以其创造力使建筑结构及构件精彩地实现并诠释了建筑师的思想。或者说结构本身也是建筑,也述说着建筑思想,而不光是支撑建筑的幕后英雄。

相关推荐

《透明性》(作者: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译者:金秋野)

《建筑结构创新工学》(作者:日本建筑学会,译者:郭屹民、傅艺博、解文静、陆少波、张天昊



建筑历史类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

作者:梁思成

出版社:读库



上榜理由

本书源自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原件已由林洙先生捐献给国家图书馆,为这次出版,林洙先生特意请国图翻拍了原作。其清晰度、还原度远好于当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首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  


梁思成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一方面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制图手法及其蕴含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工笔和白描的技巧, 更好地呈现出中国古建筑独特的美感,这在世界建筑史经典著作的插图风格中也可谓独树一帜。另外,从这批图纸中还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概要。尤其是当中许多专门绘制的“综合集成式”插图——把一批经典建筑或者单座重要建筑的不同图纸,通过精心安排的构图,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大图。可以说,这批图纸既是赏心悦目的画作, 更是对古人营造秘诀的图解。     

相关推荐

《江南园林志》(作者:童寯)

园林方面的经典书籍,每年都应温故一遍。我们的创新能走多远,取决于对园林理解能有多深——张清帆(在造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大师作品集类
《勒·柯布西耶全集》

作者:(法)勒·柯布西耶、(瑞士)W·博奥席耶等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05



上榜理由

《勒·柯布西耶全集》堪称建筑界有关柯布西耶资料最为详尽的权威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柯布西耶的语言是慷慨激昂的,柯布西耶的设计是激情四射的,柯布西耶的理论是历久弥新的。

相关推荐

《路易斯·康:秩序的理念》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康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它超越了建筑学单学科的局限,摆脱了表面上的“风格”而去探讨空间秩序的本质;通过对这些看似明确而简洁的平面和立面进行了简化、再简化,用最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分析图和这些几何形体运动轨迹的分析图来阐述每个建筑元素之间关系。这不仅仅是建筑处理的一种手法,还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秩序体系如何发展演变,就像自然界中的生长过程那样,从单个的生殖细胞生长成整个有机体。而数字和几何体也在这个生长过中,具有了生命和活力。——马琴(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师,曾翻译多本外文建筑书籍)


《伊东丰雄的10次建筑探险》

就像在普利兹克奖颁奖礼上,伊东所说的”我总是试图向前推进我的建筑,不允许我的风格保持静止不动。”虽然这本书已出版7年,但他选择的10个主题,仍然为读者呈现着伊东丰雄这种始终准备开启令人惊叹的“建筑世界”的探索精神和超凡的想象力。——任浩(中国院内刊《设计与研究》(DR)资深编辑)



设计思想类(国外)


《负建筑》


作者:(日)隈研吾译者:计丽屏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08年

上榜理由

《负建筑》是一本不止于谈建筑的建筑书。作为建筑,何为“胜”?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绝非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


这本书对建筑学学生及从业建筑师的世界观养成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他摒弃了很多人某种对建筑的崇拜情结,站在了一种对建筑本身否定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的未来之路,无论怎么说,会让读者更加客观的去看待建筑。
相关推荐《思考建筑》、《建筑氛围》(作者:彼得·卒姆托)

建筑诞生的时刻》(作者:藤本壮介)

《安藤忠雄连战连败》(作者:安藤忠雄)

《建筑的诗学——对话坂本一成的采访)(作者:岩冈龙夫,译者:郭屹民等)


设计思想类(国内)



《本土设计》

作者:崔愷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8年



上榜理由

作者主张的本土设计思想的核心就是认为设计要与自然、人文沃土相联系,立足本土的建筑创作,从而奠定中国建筑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展现应有的特点。该种思想需要的是一种本土文化的自觉,提倡的是对人居环境的责任,主张的是对本土文化的创新,追求的是保持和延续不同领域的建筑特色。这在国内建筑界普遍浮躁的当下非常重要。


作者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进行建筑创作,从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者的需要出发,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塑造平和的建筑,由此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相关推荐《本原设计》(作者:孟建民)

跨界创意类


一点儿北京

作者:李涵、胡妍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13



上榜理由

《一点儿北京》是当代北京最细致优美的城市绘本,作者以建筑师的视角和绘画方式,用电脑软件绘制了北京最有趣时髦的地方。本套书既可以作为优美的绘本来欣赏,也可作为另类的旅行指南来使用。作者用“生于斯、长于斯”的多年体验,为读者开列了一份北京最文艺的、小资的、时尚的、地道的微旅行清单!

相关推荐《窥视日本》、《窥视印度》、《窥视厕所》(作者:妹尾河童)


励志类

《建筑师的20岁》

作者: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
译者:王静、王建国、费移山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5



上榜理由

每位建筑师都有一段热情、理想而青涩的二十岁。了解那些建筑大师在20多岁的学习经历和所思所想,对我们20来岁的青年比较有指导性,他们的人格力量和专业执着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

《将建筑进行到底》(作者:罗松)



 大咖荐书

本次活动我们还安排了一个重要环节——特别邀请了明星建筑师、设计院高管、互联网达人等,推荐他们认为最值得阅读的书籍(不限于建筑学专业)。一起来看看大咖们都在看什么书?


孟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

《易中天中华史》

作者:易中天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4年


推荐理由

《易中天中华史》是系列丛书,其视角新颖,见解独到,思想性强,并高度总结慨括,对希望系统梳理中华史的人来讲,阅读此丛书效果不错。


朱小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总建筑师

《阴翳礼赞》
作者:(日)谷崎润一郎译者:陈德文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


推荐理由

《阴翳礼赞》是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代表作。收录《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厕所种种》六篇随笔。阐述了东西方文化、文学、艺术差异的深层原因,有着非常独特色视角。其中最能揭示他的艺术特点的是《阴翳礼赞》和《恋爱和色情》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作者:巫鸿 译者:郑岩 / 李清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09年推荐理由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的代表作,是一本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必读书目。本书以建筑为载体,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基本发展逻辑,“纪念碑性“是作者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关于礼器的社会功能、宗教政治功能时所采用的核心概念,他认为“在独立艺术家和私人艺术作品出现之前,中国艺术和建筑的三个主要传统——宗庙和礼器,都城和宫殿,墓葬和随葬品——均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内涵。”



文兵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疯狂科学家大本营》

作者:(美)Michael Belfiore)译者: 本书翻译组审译:黄晓庆、周宇煜、张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2年


推荐理由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技术创新正在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因为科技进步,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被颠覆,众多新型业态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们生活的环境和所处的行业正在因为技术发展而被重塑。今天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最坏的时代,因为不去创新就会被淘汰;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历史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赋予我们每一个人以新的发展机会。


《大本营》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从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业变革、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创新在人类发展史上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传播出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在此,推荐大家阅读此书。
章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设计中的设计》
作者:(日) 原研哉译者:朱锷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06年


推荐理由

《设计中的设计》是无印良品顾问委员会成员、平面设计师原研哉基于“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理念下的一本代表作,让人们不仅“看”到,更能“读”到他如何思考。书中再设计(RE-DESlGN)概念提出:从无到有是创造,而将已知变成未知也是创造。令平常未知,创造出熟悉的陌生感,建筑设计何尝不是。



《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


作者:[美] 高居翰译者: 李佩桦、傅立萃、刘铁虎、任庆华、王嘉骥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2009年


推荐理由

《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是美国学者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在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中的系列演讲内容的整理收录,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提出中国绘画史研究必须以视觉方法为中心,而非拘泥于所谓符合“中国传统”的文本研究方法。通过此书可以一窥中国艺术里自然与风格的复杂辩证关系。


张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


《Analyzing Architecture》

作者:Simon Unwin译者:伍江、谢建军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年:2002年


推荐理由

Analysing Architecture 当然是关于分析,但是昂温对说明性的分析没有兴趣。他认为分析创造性的工作与分析“自然”现象不同。在分析建筑时,必须敏锐地感知到作品创作内在的心智结构(intellectual structure),去理解建筑是如何发生的。他在书中给出的14个“滤镜”,是为了帮助读者通过探寻、记录、分析、反思、实验去发现建筑,并在发现的思想和方法中得到愉悦。


《Twenty Buildings Every Architect Should Understand》

作者:Simon Unwin出版社:Routledge出版年:2010年


推荐理由

这本书沿用了Analysing Architecture中的分析方法,选择位于不同国家的20个作品进行研究。这20个建筑全部产生于20世纪后80年,作者认为历史上建筑学从未像在这80年里变化得如此剧烈。这些作品并不个个广为人知,然而读解和思考会告诉我们,它们无疑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和类型特征。作者解释选择案例的理由时列举了两个原则:第一个是空间类型;第二个是建筑师如何在它的作品中容纳“人”,建筑师容纳“人”并从中获得灵感的途径决定了设计的主题。



薄曦UDG联创国际设计集团董事长、尖叫设计网创始人

《场景革命》
作者:吴声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出版年:2015年


推荐理由

  “场景”一词去年在互联网商业圈中突然爆发,凡谈啇业模式必谈“场景应用”,作者吴声把这现象总结为“场景革命”,由此“场景”一词的外延迅速延伸。“场景应用”成为一种对用户(使用者、消费者)和事物产生互动体验的描绘。


 如果从狭义的建筑学视觉来看,“使用场景”可能多多少少和“场所感”相对应。过往设计经验似乎在这里提醒我们,今天的设计师在日常的设计思考中,应该把设计的原点从传统的,看似经典的,但某种程度上己抽象化了的所谓空间概念创造,重新拉回到用户(使用者)“使用场景”的解析,或讲真实使用者日常活动这个原点,使得未来我们设计的空间真正成为一种生活场所的体验。



唐兵八戒工程网董事长兼CEO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作者:周鸿祎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2014年


推荐理由

本书通俗易懂,是我读过的对互联网思维解释得最清楚的书,毫无保留道出了互联网的真谛,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经典好书。互联网方法论不仅适用于互联网行业,也是其他行业通用的方法论。


看看你有木有中奖?
本此活动我们也从荐书入围者中抽取了50位获奖者,奖品为上述好书中的任一本或《建筑技艺》2016年半年6本杂志。奖品虽然微薄,但相信大家一定会记住这次有意义的活动。也谢谢你们一直关注我们,后续我们会有更多精彩的活动等着你们参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获奖名单和奖品领取事项)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2016年《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

2016全年《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最新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