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惨烈!江苏近五万亩鲫鱼爆发鳃出血病,死伤无数

中国水产第一媒体 水产前沿 2019-10-15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大量死亡的鲫鱼(图片来自水产前沿)



鲫鱼鳃出血病变本加厉爆发,接近5万亩


6月中下旬,天气较为反复,塘口水温在25-29℃,仍然适宜鳃出血发病。据不完全统计,鳃出血的发病面积已达47770余亩,比6月10日统计的发病面积增长了12000余亩。部分地区精养鲫鱼和混养的塘口都在发病,并伴随一定程度的细菌感染,损鱼数量居高不下,养殖户束手无策。


从实验室的检测数据来看,自2018年4月19日大丰通威鱼病化验室检出首例鳃出血阳性病例以来,至6月13日,共计检测鳃出血病毒119例,其中鳃出血阳性检出43例,阳性检出率36.1%,较去年同期的阳性检出率有明显增高;而从6月13日至6月30日,大丰通威鱼病化验室又检测了29例病样,其中检出鳃出血阳性的有7例,阳性检出率达24.13%(受检测样本和数量的影响,数值偏低),阳性检出率仍居高不下。因此,今年4-6月份,整个大丰地区异育银鲫鳃出血病的防控都处于高压状态之下,对于鳃出血病的预防也必须保持坚持不懈的态度。(转自通心粉社区,作者:大丰通威/通威股份动物保健研究所)

相关链接


恐怖!江苏鲫鱼“鳃出血”严重大爆发!近2万亩池塘死鱼无数盐城鲫鱼爆发鳃出血病!慌乱、盲目的养户用了“包治神药”竟全军覆没!


鳃出血防控存在的误区


1、不能消毒、喂抗生素


很多养殖户在高温的时候,没有及时预防,发生了细菌性出血病,未及时治好,温度一降,鳃出血病又来袭,只好赶紧卖鱼!今年春天的时候,笔者发现部分养殖户的鱼一开始是患大红鳃,当时是可以用药控制的,但他们认为不能消毒,也不敢用药,一拖再拖,导致鲫鱼体质下降,死亡增多,最后大红鳃和鳃出血并发,回天无力!因此,养殖户要消除不能消毒和不能喂抗生素的误区,在放苗、低温、高温的时候,都应该主动及时的预防细菌性疾病!


2、不能杀虫


一些养殖户认为不能杀虫,但在鳃出血还没有到来的低温和高温期,是可以用一些较好的、温和的杀虫药预防一下的。特别是对于孢子虫和锚头蚤,应该积极防治,今年就发现了一些孢子虫感染和鳃出血病并发的情况,最后没有办法,也只好卖鱼了!


3、投喂过多会导致鳃出血


发病与否,关键还是在于是否被病毒感染。没被感染的,喂再多也不会患鳃出血;被感染了,再控料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最多将发病往后拖了些日子。单纯的吃料是吃不出鳃出血病的,如果控料太过,会严重影响鱼的生长,体质瘦弱,反而不利,正常投喂下的鱼体质往往健壮,对控制鳃出血病是有利的。


4、混养模式


有部分养殖户认为混养模式可以有效预防鳃出血病。但根据笔者观察,无论和什么品种混养,无论混养鲫鱼的密度有多少,鳃出血发病概率并未因此减少。而且,由于要照顾主养品种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生鳃出血,那么混养塘里的鲫鱼基本就是放弃了。笔者看到过许多草鱼和鲫鱼混养或鮰鱼和鲫鱼混养的案例,一旦发病,鲫鱼也大多是死伤大半,没有什么好办法。(转自中国水产频道,作者:陈允)


鳃出血+锚头蚤并发症


如何突破病害,提高养成率


对于鳃出血的流行,一是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搞清楚此病的病因,发生情况,感染途径,为寻找治疗方法做好基础研究;二是从疫苗方面着手,可以尝试做一些弱毒疫苗免疫亲鱼,让水花获得母源抗体,增加鱼体自身对于此病的抵抗;三是严格管控病死鱼,坚决进行深埋处理,不可让病死鱼再流回饲料中;四是严格管控鱼用药品,加大对违禁药品、人用药品、原料药及假药的打击力度,引导养殖户合理、规范用药;五是及时对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对于投饵量的控制、养殖品种的轮换、水质的调控进行引导,让养殖健康化;六是寻找替代品种或转换养殖模式。在发病塘口考虑养殖其他鱼种,进行品种的轮换来减轻此病的流传;七是加强对技术服务人员的技术指导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法律意识,降低违法用药的主观能动性。


2011年鳃出血病原还没有确定前,笔者尝试对此病做过治疗,当时不清楚具体病原,因此使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青霉素+诺氟沙星+病毒灵共同拌饵投喂,外用腐植酸钠一次,后用优质碘两次。在射阳的射阳港养殖区池塘效果非常明显,控制率百分之百,有3口30亩的池塘,原本每天死鱼3000尾左右(规格0.5斤),用药后4天,死亡量降至10尾以内,一度造成盐城境内的病毒灵、青霉素脱销。但是2012年、2013年复制相关方案,效果甚微。后在相关基础研究(江苏省淡水研究所鱼病室研究员薛晖团队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我们考虑通过削弱传播途径的方法对此病进行控制,如用具收敛功能的五倍子末配合盐一起泼洒,大多数情况下,死亡率会降低,主要是由于五倍子清除了体表过多的粘液,而此病可通过粘液传播。建议养殖户朋友在池塘发病后,不要随意用药,可通过短暂停料(降低鱼类接触),改善水质(切勿使用好氧制剂)等方法稳定病情,待温度变化后,病情可大为好转。(转自中国水产频道,作者: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袁圣)

转载声明

本文转自【通心粉社区、中国水产频道】。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