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现有养虾面积超850万亩!何建国:未来只需150万亩,这个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中国水产第一媒体 水产前沿 2023-03-09

----- 广告 -----

----- 广告 -----

----- 广告 -----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基础设施+良种+养殖模式+优质饲料+病害防控+养殖管理技术一体化整合是未来对虾养殖的主要出路
  • 文/ 水产前沿


本文为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在2020年12月11日第九届养虾高手年会上所做的精彩报告《对虾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知识点汇总,与业者分享。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


未来中国只需要150万亩养虾面积!这个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未来对虾养殖的主要出路


基础设施+良种+养殖模式+优质饲料+病害防控+养殖管理技术一体化整合是未来对虾养殖的主要出路。


技术集成举例——病害防控技术体系


1.养殖模式(硬件)

(1)工厂化养殖(包括小棚养殖模式)

(2)池塘集约化养殖模式

(3)池塘生态养殖模式


不同的环境条件,采用不同的养殖模式:


养殖模式+养殖水供给+种苗质量+养殖技术+养殖管理=决定苗种的投放量


不同模式下的产量:

(1)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模式3kg-4kg/m2,水源充足10kg-12kg/m2,半生物絮团养殖2kg/m2

(2)池塘集约化养殖:地膜小池,小于2000kg/亩,5亩以上小于1500kg/亩。

(3)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小于800kg/亩。



2.养殖用水(硬件)

外源水需要经过2级消毒沉淀才能使用:

(1)构建四级水体处理系统;

(2)第一级:进水口过滤,去除外源水中鱼、虾蟹等比较大型生物;

(3)第二级:消毒沉淀,利用消毒剂杀死所有生物,包括水生物卵、微藻、微生物等,在土池中完成;

(4)第三级:消毒沉淀,利用消毒剂杀灭从死亡生物中释放的病毒等生物,沉降水体颗粒物等,在地膜池中完成;

(5)第四级:蓄水池,经过再次消毒沉淀的表层水进入蓄水池,共下一步使用,蓄水池为地膜池。


养殖用水处理系统应占用养殖面积的五分之二。


3.养殖池构建(硬件)

地膜池塘集约化养殖池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更加有利于富集和排放粪便、残饵、有机颗粒等,选择动力抽取的方式;

(2)在1个养殖生态系统中,形成2个区,1个是高溶解氧和洁净区,1个残余物富集和低溶解氧区;

(3)每个池塘面积10-15亩,池深2.5米;

(4)区域底层增氧设备形成高溶解氧区,区域水车增氧设备驱动残余物进入低氧区;


4.种苗

(1)无特定病原(SPF)虾苗,主要包括WSSV、DIV1、IHHNV、TSV、IMNV、EHP、高致病性细菌(Pa+Pb)等。

(2)专门化的品种,生态养殖(集中捕获)、生态养殖(轮捕)、集约化养殖都需要不同特性的品种;存在抗病品系、生长品系,有些品种生长与抗病不存在负相关。

(3)不同的养殖模式采用不同特性的养殖品种。


5.病害生态防控技术

(1)工厂化养殖的关键是定期消毒和及时排污,不允许有1尾死虾在排污口;

(2)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关键是在1个池塘形成洁净的高溶解氧和残余物富集区的低溶解氧区,及时排污,不允许有1尾死虾在排污口;

(3)生态养殖的关键是充足的溶解氧、投饵技术、水质调控技术和病害生物防控技术;

(4)池塘系统一般缺少微藻繁殖的营养盐,需要补充:发酵饲料>发酵鸡粪>营养素;


及时排污、高溶解氧、补充微藻营养盐及养殖系统是关键。


未来的对虾养殖模式


未来的对虾养殖模式主要有两种,1、基于病害生态防控技术的生态养殖模式;2、基于病害工程化防控技术的和工程化集约化养殖模式。


我国现有对虾养殖面积超过850万亩,可分为三种模式:1、大水面生态养殖,约500万亩;2、小水面半集约化生态系统养殖,约200万亩;3、集约化养殖,面积约150万亩。


1、大水面生态养殖更加趋于基于病害防控的生态系统养殖:

(1)基于食物网和物质流构建养殖生态系统;

(2)基于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构建养殖生态系统;

(3)养殖更加趋于稳定和精准化。


2、小水面生态养殖更加趋于工程化改造和集约化养殖:

(1)基于病害防控理论与技术重新构建工程化养殖系统;

(2)养殖更加趋于稳定和精准化。


3、集约化养殖将更加依赖工程化技术和标准化管理:

(1)养殖过程更加依赖工程技术;

(2)使用SPF生长快的种苗;

(3)养殖用水需要消除所有生物;

(4)去除用水营养盐和颗粒物质;

(5)具有能及时消除养殖水体颗粒物(如对虾粪便、死亡细菌和藻类蓄积物);

(6)品质稳定和高效的水质调控产品。



按照200万吨计算,我国对虾养殖用池塘面积只需要150万亩。这个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越来越难养,仅30%成功率!它们,仍是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好消息是……


病害是对虾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

病害防控技术是卡脖子技术


目前全国养殖成功率的比例大概如下:

1、养殖成功率30%(不是因为发病收虾)

2、略有收益的30%(因发病收虾,规格90尾/kg左右)

3、盈亏基本平衡15%(发病收虾,规格100-120尾/kg)

4、亏损15%(规格小于120尾/kg)


对虾养殖面临的主要病害


现在对虾养殖主要面临病原性病害和环境胁迫性病害两种病害。传染性疾病主要有白斑综合征、虾虹彩病毒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肝肠胞虫病(EPH);非传染性疾病分为条件病原性疾病(EMS/AHPND HPNS)、有毒藻类中毒、有害理化因子中毒。还有一种代谢性疾病,如白便综合症。



白斑综合征防控技术


关键控制点1:SPF种和苗

关键控制点2:调控环境阻止病毒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

关键控制点3:消除健康对虾摄食死亡对虾的生态位,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建立了13套适合不同盐度和地区的生物防控技术:

(1)对虾WSS草鱼生物防控技术(盐度8以下)

(2)对虾WSS革胡子鲶生物防控技术(盐度6以下)

(3)对虾WSS草鱼和革胡子鲶联合生物防控技术(盐度6以下)

(4)对虾WSS美国红鱼生物防控技术(所有盐度)

(5)对虾WSS军曹鱼生物防控技术(盐度15以上)

(6)日本囊对虾WSS石斑鱼防控技术(盐度13以上)

(7)对虾WSS罗非鱼生物防控技术(盐度20以下)


举例:对虾WSS革胡子鲶生物防控技术,在一个有110口池塘的养殖场应用,养殖成功率100%,产量提高2-5倍。


对虾白斑病毒生物防控基础

(1)健康对虾摄食死亡对虾是白斑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2)在对虾养殖生态系统中,通过引入鱼类,捕食死亡对虾,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如:对虾病毒病草鱼和革胡子鲶联合生物防控技术的关键点:

(1)适合盐度6‰以下养殖区,因草鱼在盐度大于6‰时摄食能力较弱;

(2)适合投苗密度低于10万尾/亩的模式;

(3)对虾苗种养殖20-30天,每亩投放20尾每尾0.5kg左右的草鱼和30尾每尾150g-250g革胡子鲶。


目前,白斑综合征在我国养殖对虾发病率由90%下降到5%以下,基本消除了对虾白斑综合症对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威胁。


肝胰腺坏死症和白便综合症防控技术


如EMS/AHPND,属于非传染性疾病,副溶血弧菌检出率可达到51%,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检出率要达5%-20%。


主要原因:

(1)区域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就对虾而言,高亚硝氮可以直接导致对虾中毒,氨氮和亚硝氮也是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崩溃的标志;

(2)连养障碍。养殖环境容纳量逐年下降,1、同区域对虾养殖产量逐年下降:从750kg/亩,到300kg/亩,再下降到150kg/亩;2、环境调控技术和产品效果越来差,作用时间越来越短;3、生物多样性下降。


总结而言,非传染性疾病产生的根源是1、水体富营养化;2、环境生态系统紊乱和凡纳滨对虾摄食习性,导致消化道和肝胰腺感染。


主要的解决措施: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降低养殖密度,减少池塘富营养化程度;

(2)减少外源条件致病菌和水营养盐输入;

(3)消除池塘对虾可摄食颗粒物。


或者,依靠工程设施防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工程化防控技术,例如工厂化养殖。在确定了对虾养殖环境容纳量的有害理化因子和条件致病菌标准,进行健康养殖。标准见下图:



白便产生的根本原因


它是一种肠道细菌群落紊乱,是一种疾病。

(1)饲料:难以消化的饲料,含有过多的拮抗物质、长链饱和脂肪酸等。

(2)水体颗粒物腐败及有害菌群,被对虾摄食。


处理措施:

(1)通过消毒、添加营养盐和益生菌等重新构建养殖生态系统;

(2)使用优质的益生菌发酵饲料。


肝肠胞虫


危害:全球流行,危害严重;破坏肝胰腺上皮细胞;中度感染生长缓慢或停止;重度感染生长停止或死亡。

宿主:凡纳滨对虾、蜻蜓等。


传播途径:

(1)水体

(2)虾苗携带

(3)昆虫摄食传播


理化特性:-40℃,24h丧失感染活性。


防控措施:

(1)净化的SPF苗;

(2)使用彻底消毒的水体;

(3)预防昆虫进入养殖水体;

(4)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未获书面许可,一律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新闻报料、线索提供,联系:news@fishfirst.cn

为水产品代言,请点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