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00万亩池塘养殖,最深层的大变局将至!值得深思!

中国水产第一媒体 水产前沿 2023-03-09
----- 广告 -----

----- 广告 -----

----- 广告 -----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耕地、食安、环保三大政策红线下,小而分散的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已经到了需要发生改变的历史性发展节点
  • 文/水产前沿 唐东东

广东中山西江边,占地面积200亩的中山开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山开拓”)基地内,一场对水产养殖模式思辨与探索的试验正在进行——在耕地、食安、环保三大政策红线下,小而分散的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由于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风险,且以抗生素为主的疾病防治手段面临极大挑战,显然到了需要发生改变的历史性发展节点。

“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至今所积累的问题,以及与国家政策导向和消费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都在提醒我们行业到了一个非变革不可的关键期。如果没有解决方案,早晚会被趋势所淘汰。而这些行业问题总要有人去解决,我们想到了就去做,做不做得成先不去管它。”从浙江杭州钱塘江边,到江苏溧阳天目湖,再到广东中山西江边,罗强一路奔走探寻生态养殖的可行路径。

基于生态集成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通过循环水养殖和种植系统的创新性融合,罗强将水产养殖或畜禽生产与农业种植有机高效结合起来,据悉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已能较彻底地用生态方法高效率处理养殖尾水并循环利用,实现“无抗养殖”及尾水排放达标或零排放。“尽管目前我们的模式远没有达到成熟和完美的程度,但如果能给行业一点启发或参考,那也是有价值的。”日前,在中山开拓——这个期望打造成高密度陆基水产生态种养示范样本的基地内,笔者与罗强进行了简单交流,听听他所找到的答案。

中:中山开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罗强

解决养殖面临的核心诉求



您为什么考虑开发养殖系统?


罗强:4000万亩的传统池塘养殖模式走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很多矛盾,比如食品安全问题环保问题,特别是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越来越严格,一些到期的鱼塘被收回不再发包,但是让养殖户重新转回去种地,从收益来讲肯定会有落差。另外,很多区域的池塘养殖潜力已经发挥到很高水平,再往上提升产量时会发现风险越来越大,投入跟产出变得不成正比,往往只能被动去解决养殖问题。可以说,能预见小而分散的养殖模式,其持续性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也到了需要发生改变的历史性发展节点。

而且,很多其它产业的资本看到了水产养殖行业的机会,但由于很难找到成熟的运营模式,来确保养殖流程能很平稳运行且具有可复制性,只能选择观望。归根结底,行业里的这些问题,总要有人去解决,我们想到了就去做,做不做得成先不去管它。当然,行业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反过来看也是商业机会,提前去进行探索,相当于可以取得某些先发优势,后续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主要探索无公害水产品的养成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也希望通过一套养殖模式既能有效缓解甚至解决水产养殖与消费、国家相关政策之间的矛盾,同时能符合资本的商业诉求。

星罗密布的池塘养殖(谢镇伟供图)


您可否谈谈在无抗养殖上的经验或体会?


罗强:靠抗生素进行疾病防治的传统技术路线,未来会越走越窄。不仅仅因为在养殖过程中过量或乱用抗生素会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因为在养殖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会产生耐药性问题,以致应用效果越来越差,最终无法对疾病进行有效防治。基于这两方面的观察和理解,我们进行了无抗养殖上的探索。

目前,绝大部分的鱼病属于条件致病,我们认为病鱼、死鱼所表现出来的病征只是结果,并非原因。为什么同一个池塘,有些鱼发病,有些又不发病,说明把致病的主要原因归到某种菌、某种寄生虫有些片面。既然是条件致病,那控制住关键的养殖要素是否就可以有效减少疾病发生?我们分析认为,需要重点关注三个关键点,即体质是基础、水质是条件、寄生虫或细菌等是诱因。这三个点如果都出现问题,养殖的鱼虾百分百会发病;如果能控制住其中至少两个点如体质和水质,基本上短期内不会出现疾病暴发。

不过,每个人对水质的理解不同,个人认为水体的氨氮、亚盐等重要指标保持稳定才是关键,这样可以减少鱼虾的应激水平。其次,定期打样解剖观察鱼体的肝胆及肠道健康程度,发现不正常时就要及时开展保健等防控措施。而很多养殖户看到有问题时喜欢用抗生素来防治,基本上过段时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疾病的复发,且解剖后发现内脏器官更糟糕。

有些人觉得无抗养殖很难实现,实际上是被固有的养殖思维给限制住了,而且无药残的水产品如果能够稳定供应,其实极容易做出溢价,特别是像牛蛙、生鱼、斑点叉尾鮰等适合深加工的品种。因此,通过盲目提高单位产量来追求效益,然后生产出不太满足消费市场需求的水产品,不如生产出让消费市场更满意的水产品,拿到溢价的方式去提升效益,这才是水产养殖行业更应该去走的路。虽然现在很多健康养殖模式不是很成熟,但走的人多了,总会有一些沉淀、提升和收获。

基地场景一隅


目前所开发的这套养殖系统,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


罗强:这套养殖系统属于生态集成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简单来说包括水产养殖区、生物饵料培养区、辅助水产养殖区、肥料添加区、挺水类经济农作物栽培区、沉水植物栽培区、过滤区和消毒活化区,形成一个不对外输出养殖尾水的生态闭环。

水产养殖区主养适合高密度养殖的高价值鱼类或其它水生动物,产生的排泄废物、残饵和养殖尾水自动排入生物饵料培养区,通过培养的藻类、轮虫、枝角类、水蚯蚓、螺等饵料生物,来大量、快速分解利用水中的有机物质,降低COD(化学需氧量)和BOD(生化需氧量),为辅助水产养殖区中养殖的草鱼、鲫鱼、鲮鱼、鲢鱼等鱼类提供饵料并初步净化水体,同时曝气增氧来进一步活化处理水质。经过此功能区利用处理过的水流入肥料添加区,然后按下游种植区植物的正常生长需要,定时定量添加上游来水中可能缺乏的磷、钾等营养元素,其水流入挺水类经济农作物栽培区,通过沉降、吸附、吸收、化感作用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悬浮固体物、溶解性有机物、无机氮及二氧化碳等物质,抑制有害生物(如蓝藻)生长,高效率处理水体的同时低成本产出大量无公害粮食和蔬菜。

之后,水流进去沉水植物栽培区,此区域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吸收去除水中过剩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消耗降低水中二氧化碳并增加水体溶氧,生长过旺过多的沉水植物可以定期轮流刈割,向水生观赏市场出售或为辅助水产养殖区的草食性鱼类提供饵料。流出的水经砂石过滤区去除水中的生物和悬浮颗粒后,流入内设紫外线、臭氧杀菌消毒机或微生物制剂投放机的消毒活化区,对循环水进行杀菌消毒或添加活化微生态制剂,杀灭或抑制有害病原菌,使水体完全达到水产养殖区的要求标准。

单个容量10立方的养殖桶可进行成鱼养殖,理论上产出能达到600斤/立方水体

成鱼产量200斤/立方完全可行



一般而言,养殖品种不同,养殖系统需要进行针对性调整,您这套系统适合养哪些品种?


罗强:理论上,什么品种都可以养,主要看市场或客户的订单需求。这些年,我们测试过很多养殖品种,按照现在所用的养殖桶(高1.7米、直径3米、水深1.5米,容量10立方米),像加州鲈、太阳鱼、鳜鱼这类生活在中上层水体的鱼比较合适,鳊鱼、草鱼也可以养得很好,但是经济效益不高;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无鳞鱼类则不太合适,喜欢钻底聚在一起容易擦伤,会产生损耗;生鱼由于池塘养殖亩产已经很高,再通过集约化方式生产优势不大,且不是很适应小水体的高密度养殖环境,容易躁动不安。如果确实要养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生鱼等品种,可以在养殖设备上针对它们的习性做些改进,比如把桶做成宽扁形或弄些供底层鱼躲避的空间。

我们基地总共200亩,其中设施农业用地大概有20亩,现在只安装了200个养殖桶,占地不到4亩;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水稻种植区,目前有50亩,未来可以拓展到60多亩。当前,我们试行的产量标准为:达到成鱼销售规格时,产量不低于200斤/立方。按这个载鱼量去运行系统,现在的结论是完全可行,既可以实现对外界零排放,也能让通过循环后的养殖用水的氨氮、亚硝酸盐长期保持为零,这是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非常关键的指标。同时,也说明我们的系统还留有余力,后面可以尝试往300斤、400斤的产出去验证。理论上,单个桶的产出可以达到600斤/立方。

进行标粗的养殖桶,可实现分段式养殖


露天开放的小水体养殖,会不会容易受外界天气突变引发水体指标的剧烈波动,从而导致鱼虾应激?


罗强:水体指标剧烈波动的根本原因,是水体自净能力早超过了自身极限,如鱼虾粪便等污染物在塘底长期积累,完全需要靠人为干预去控制,一旦面临突变天气、人为干预不及时,整个系统就变得非常脆弱。我们看过很多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在鱼苗阶段、投喂量较少的时候,水处理系统的负荷量较低,此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一旦到了养殖中后期,开始大量投喂饲料时,系统就可能出现崩溃,只能通过降低养殖产量去协同系统的水处理能力。

而如果能够保持养殖水体特别是循环水系统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长期处于安全值以下,像我们的系统是可以保持在零,这样当有新的氨氮、亚硝酸盐出现时,不会存在叠加进而超过阈值的可能。

目前,很多的养殖系统在设计时往往缺少一些基本的养殖数据,比如某个品种在某个密度、某个温度下,它的摄食量、排泄量是多少,排泄物中各类元素的比例如何,等等。更何况,饲料受配方、原料组成不同的影响,其消化吸收率、排泄量、排泄物的组成等又在变化。因此,当大家刚开始运行循环水养殖系统,不清楚实际的生产数据时,可以通过把余量留大的方式去预防可能出现的变量所带来的潜在影响。比如,我们这套系统的理论值是可以产600斤/立方米水体,但一开始肯定不能按这个目标去定计划,可以先从100斤或200斤的产出目标开始试养,然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去监控各种数据,把关键点梳理清楚,等系统运行成熟后再考虑逐步去提升产量。如果基础数据都没有,靠想象去冲很高的产量目标,肯定要犯错误的。

实现水产养殖与种植业的高效结合



集约化的养殖模式投入比较大,如何实现盈利?


罗强:首先,我们设计这个模式主要是为订单养殖服务,能拿到高于市场价格的定价。按我们之前做无公害产品的经验,养殖水产品做溢价并不难。早些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还没那么重视时,我们养殖的无公害生鱼纯粹靠品质稳定和持续供应,就已经做出了溢价。我们对自己养的鱼非常自信,随时过来抽检绝对是零药残。

其次,小水体养殖的生产计划可以做得很精准,生产效率非常高,特别是如果跟养殖户合作,由他们养到一定规格后卖给我,我们来接力养大后卖,这样的效率更高。而且,养殖户的池塘利用率也可以提高,前期苗种可以放很高密度,养成大规格苗后卖一部分给我们,剩下的苗原塘直接养成鱼,相当于池塘的产出提升了不少。


这套养殖系统在应用上具有什么想象空间?


罗强:目前,单一的农业种植面临过分依赖化肥来提高产量,从而导致土壤退化、农作物病虫害增加、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养殖业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大量养殖动物排泄物、残饵及其它有机物质构成的尾水直接排放,同时又难以从被污染的环境中获取生产所需要的优质洁净水源,以致养殖动物病害增多且防治难度加大、产量及品质下降。

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制约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向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所以,如何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从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同时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尽管已经有一些技术措施试图来解决上述问题,但在实际使用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如规模小、范围窄、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操作不方便等。

我们所设计的循环水养殖和种植系统,将水产养殖或畜禽生产与农业种植有机高效结合,能较彻底地用生态方法高效率处理养殖尾水并循环利用,实现排放达标或零排放。过程中,既能解决农作物种植有机肥提供和施用问题,将化肥的使用降到最低,同时在各环节高效地产出多种水产品及农产品。而且,能够有效控制各种病原体和有害生物的污染传播范围及速度,既能显著提高水产养殖或畜禽养殖的产量和存活率,改善其品质,实现健康绿色养殖,又能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实现绿色生态农业。尤其是,通过集约化养殖能高效地利用土地和水资源,运行安全、管理维护方便,便于大规模、大面积推广使用。



水产前沿优选

推荐理由:

介绍了深远海养殖设施的分类与发展模式

国内外主要技术模式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深远海设施养殖技术模式关键要素

更多福利优惠

欢迎加入水产前沿优选粉丝群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未获许可转载,一律按侵权追究!

新闻报料、线索提供,联系:news@fishfirst.cn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

为水产品代言,请点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