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退休老教授40万买保健品悟出套路 写“防骗真经”

2017-06-06 袁永昌防传救助中心

87岁的浙大心理系老教授黄秀兰突然成了网络名人——网上流传着这么一段视频,是老人讲述自己多年来“入坑”的切身体会,先后花费40余万购买了各类渠道不正规的保健品。


黄阿姨退休后,多年来一直居住在广州。她居住的小区位于繁华的广州大道,北傍珠江,距离广州标志建筑广州塔只有不到一公里路程。白天,儿女们都上班了,她就坐在宽阔的落地窗前,窗外,是繁华的珠江江景。偶尔透过窗户的缝隙,飘进来模糊的汽笛声。通常,她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坐在窗前“看看书,弹弹琴,偶尔带着小狗出去遛遛。”


前几年,她幡然醒悟,写下了一本心理学著作《心理健康活百岁——延缓衰老的策略》。其中专门讲到了防骗指南,她结合她自己的经历,对老年保健用品的实用性和虚高的价格提出了质疑。


媒体采访她,把她当成反对老年保健用品的斗士。她成了网红。


有人说她好,是因为她敢站出来对保健用品说不,有网友评论说,“一个快90岁的人,能这样理智地面对保健用品,不简单。”


有人说她蠢,是因为“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钱多人傻,居然上过当受过骗。”


黄阿姨说,她高价买保健品,是因为她是一个老人,有对死亡的恐惧。她敢说出来,因为虽然老了,但还是个知识分子,有站出来为老年人说话的冲动。


花40多万买保健品和保健器材


黄阿姨现在的家在广州海珠区,退休前,她是浙江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授,家庭条件不错。由于长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退休后,她一直有买保健品的习惯。从数千元的心脏药、上千元一小瓶的营养液,到6万元一台的“频谱屋”,她花起钱来几乎从不手软,多年下来,花在保健品或保健器材上的钱,超过40万元。


“我的爱人是得癌症去世的,这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黄阿姨说,后来她只要听说这个药可以增强免疫力,可以抗癌就买来吃,保健器材只要人家说好,她也买。黄阿姨说,自从自己得了糖尿病后,听同事说起打针可能会对身体有副作用,就开始吃保健品。


非法保健品公司的那些套路,这几年她也没少体验。她说,那些推销员最擅长打亲情牌,叔叔阿姨叫得好甜。有一次她去听课,台下坐着一两百个老人。台上一个卖虫草的女经理,讲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说从小失去父母,听得老头老太们热泪盈眶,还有老人主动上台给她送纸巾擦眼泪。


情到深处,那个女经理扑通跪下来,喊大家“爸爸、妈妈”。好多人被感动了,5000元一份的虫草保健品,有100多人下了单。


另外一招就是送小礼品。满大街发传单,说只要去听课可以免费领鸡蛋,还不是一口气给你,分成第一天5个,第二天10个,第三天15个。老人在家反正没事,就去听了。这三天下来多半会被套进去。


除了鸡蛋,这几年黄阿姨还领过柴米油盐各种礼物,免费旅游、免费请吃饭、免费喝早茶、免费送肥皂牙膏……业务员们会给听课的老人备案登记,有没有经济实力、买东西要不要经过儿女同意、有什么病史,都记得清清楚楚。


像黄阿姨这样有钱又担心身体的老人属于“重点客户”。一次她发现自己受骗,称没带钱不想买了。对方说,可以先随便付一点,到时候送货上门。结果第二天对方真的打来电话。黄阿姨连忙谎称自己出国了,想不到20天后,业务员竟又找上了家门。


除了死缠烂打,有的业务员还会采取“打一枪换个地方”的策略。黄阿姨有次花一万多块买虫草酒,对方说太重了,可以先寄存在他们那里随时来取。谁知后来有一天就突然关门了,“我还有六瓶虫草酒没拿回来。”


很多老人知道猫腻,但还是愿买


上当受骗和知识文化没关系,有时学历越高、条件越好,反而越害怕死亡,越恐惧。黄阿姨说,“吃了这么多保健品,我觉得其实没什么效果,我毕竟是知识分子,能够看出其中的一些猫腻。”从2013年开始,她开始写文章,以亲身经历结合自己的专长,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老人为什么愿意买保健品,甚至很多时候明知上当还要买。她分析,老人买保健品,有四个心理因素。


一是出于期待心理,总希望保健品真的能够控制或治好自己的老毛病;二是缘于恐惧心理,人老了,总会有种担心,担心某种疾病严重起来导致重病甚至死亡;三是从众心理,她参加过不少保健品公司组织的“讲座”,总觉得那么多人买,肯定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四是名人效应,各种“首长”专用的养生品,觉得不会有错就买了。


一次,黄阿姨听业务员介绍,说有一种药剂是从100年的松树上提取的,只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才能享用。一般人只能吃到10~20年松树上提取的,她一听就买了15万元。最后在儿子的干预下退回了款。保健品号称“稀缺资源”“特供”,都是假的。


黄阿姨坦言,除了这几种心态,最重要的还是缘于老人的孤独感。“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对于老人而言,很多儿女不在身边,就算在身边也不能时时陪着,再加上对健康的渴求、对疾病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很容易产生孤独感。”黄阿姨自己就有体会。有段时间她病了,熟悉的业务员每天一个接一个轮着来看她,每次都带着水果。“伺候得比女儿还亲热,你好意思不买吗?”


“坑老”也有套路


这些年来,买出了“经验”的黄阿姨,也逐渐发现了保健品销售的一些猫腻,不少非正规保健品的营销员,都有一套“坑老”的套路——


1、请来“专家”演讲诱导、巧舌如簧,或者用点小恩小惠,让你占小便宜吃大亏。


黄阿姨曾看到电视上有“专家”卖风湿药,还号称药是三代祖传,结果媒体曝光称“专家”是临时演员扮演的。黄阿姨自己参加保健品讲座也能发现破绽。有一次,她参加一场保健品讲座,对方卖一种养生酸奶,号称功能媲美骆驼奶、企鹅奶。“我一听就有问题,企鹅不是哺乳动物,怎么会有奶呢?所以我当场就提出了,讲课的人也只好转移话题。”


2、号称是稀缺的产品资源。声称“特供”,或是“首长”的“保健医生”开发的。


“有一次我买了一种号称日本风行的保健品,结果我让在日本留学的孙女去查,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黄阿姨说,经过媒体报道和相关部门查处,一些老人也知道很多保健品不可信,如果你问营销员为什么还要继续推销,“他们总会说,有的保健品是有问题,但他们卖的绝对没问题。真真假假,老年人也无法判断。”


幡然醒悟,写出“防骗真经”


黄阿姨和丈夫在1980年调到浙江工作,先在老杭大教学,后来又到浙大,到退休,在杭州一共生活了12年。现在在老杭大旁,她还有一套房子,儿子还在萧山为她买过一幢别墅。


说起黄阿姨的先生龚浩然,在国内心理学界也很有名,也是浙大教授。上世纪90年代初,两位老人相继退休后,继续从事课题研究,着手翻译《维果茨基全集》。“当时《维果茨基全集》在国内没有译本,因为涉及许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不好翻译。出版社找到我们的时候,丈夫没犹豫就答应了。”黄阿姨说,开始翻译的第二年,丈夫就去世了。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高度评价两位老人,“是中国维果茨基研究会的开创者,也是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的开创者,为我国心理学,特别是苏俄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黄阿姨发现自己完全把时间荒废到了“保健”上。她幡然醒悟,意识到与其恐惧死亡,不如面对,好好珍惜当下的时间,做些有用的事情。她又捡起心理学,整理出版了丈夫的研究成果,把丈夫的80万遗产捐给浙大,成立了一个出版基金。之后,又开始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和买保健品的问题。她把这些都写进她的心理学著作《心理健康活百岁——延缓后衰老的策略》里。其中专门讲到了防骗指南,对老年保健用品的实用性和虚高的价格提出了质疑,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老人的生死观,分析为什么容易上当受骗。


如今她已出版《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精要》《心理健康活百岁——延缓后衰老的策略》《告别肥胖与糖尿病》等书。


(韩宇挺/都市快报)


揭秘保健食品欺诈套路 | 心理学老教授掷40万买保健品 悟套路写防骗真经



小卫士最近看报道说美国也在严厉打击非法销售欺骗声称可以预防、诊断、治疗或治愈癌症的产品。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今天向非法销售欺骗声称可以预防、诊断、治疗或治愈癌症的超过65项产品的14家美国公司发布了警告信。这类产品的营销和销售均未经 FDA的批准,最常见的的是在网站上或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销售。 


“消费者不应该使用这些产品或者类似的未经证实的产品,因为它们可能不安全,不可能阻止人们寻求适当的和可能拯救生命的癌症诊断或治疗,”FDA 监管事务办公室的执法和进口业务办公室主任Douglas W. Stearn表示。“我们鼓励人们保持警觉,无论是在线还是在商店,并且避免购买没有证据证明有效的治疗癌症的产品。患者应该向他们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咨询癌症的适当预防、诊断和治疗事项。”

今天小卫士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这位婆婆在沉迷保健食品营销陷阱一段时间后,逐渐发现吃保健品不仅没效果,宣传时还有许多破绽。最终自己醒悟过来,识破骗局,于是,她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以自己为典型案例,撰文写书,剖析老人为何会沉迷买保健品,还以亲身经历,解读了保健品那些“坑老”套路。




沉迷:6万元频谱屋照买不误

黄秀兰婆婆今年87岁,曾是一名心理学教授,退休后回到广州老家生活,住在海珠区某高档小区,家庭条件不错。由于长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退休后,她一直有买保健品的习惯。

  

6万元一台的频谱屋,数千元的心脏药,还有上千元一小瓶的营养液……对这些贵价保健品,黄秀兰婆婆几乎从不手软,多年下来,她告诉记者,自己花在保健品或保健器材的钱超过40万元,她自然也成为附近保健品店业务员眼中的“肥肉”,“虽然儿女也知道我买保健品,但究竟花了多少钱,我没跟他们细说。”直到去年夏天,她又花了10多万元购买保健品。“他们把我带去韶关听课,告诉我这些保健品只有国务院津贴专家才能买得到,我一心动就买了。”当时黄婆婆正好手头紧,需要借钱,女儿追问之下,才发现母亲把钱都花在买保健品上。

  

“其实当时我知道很多保健品是坑人的,但跟业务员太熟了,碍于情面才买的,所以女儿帮我把这些保健品退了之后,我就下定决心,从此一定要告别保健品。”黄婆婆说。


醒悟:老人爱买保健品有五种心理

“觉得吃了这么多保健品,确实没什么效果,而且我毕竟是知识分子,能够看出其中的一些猫腻。”老人说。于是,她开始写文章,以亲身经历,并结合自己的专长,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老人为什么愿意买保健品,甚至很多时候明知上当还继续买。她还将这些分析写进了自己研究老年人心理的相关书籍。

  

黄婆婆分析,老人买保健品,一是出于期待心理,总希望保健品真的能够控制或治好自己的老毛病;二是源于恐惧心理,人老了,总会有种担心,担心某种疾病严重起来导致重病甚至死亡;三是从众心理,她参加过不少保健品公司组织的“讲座”,总觉得那么多人买,肯定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四是名人效应,各种号称“中央首长”专用的养生品,觉得不会有错就买了。


不过,她坦言,除了这几种心态,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源于老人的孤独感。“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对于老人而言,很多儿女不在身边,就算在身边也不能时时陪着,再加上对健康的渴求,对疾病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让老人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她感叹。

  

黄婆婆告诉记者,自己的几个儿女在国外,跟大女儿同住。去年,她生病住院时,虽然女儿女婿下班后都会去看她,但那些熟悉的保健品业务员,每天一个接一个轮着来看她。“这样的伺候比女儿还亲热,你好意思不买他的保健品吗?”老人哭笑不得。



猫腻:发现业务员“坑老”有套路

在她看来,保健品公司正是抓住了老人的这些购买心理,进行推销。黄婆婆坦言,这些年来,她逐渐发现了保健品销售的一些猫腻,不少保健品业务员都有一套“坑老”套路。

  

“请来所谓的'专家',巧舌如簧,或是用点小恩小惠吸引你,让你占小便宜吃大亏。”她举例,曾经看到电视上有“专家”卖风湿药,还号称药是三代祖传,结果媒体曝光称“专家”是临时演员扮演的。黄婆婆说,她自己参加保健品讲座也能发现破绽。有一次她参加一场保健品讲座,对方在卖一种养生酸奶,号称功能媲美骆驼奶、企鹅奶。“我一听就有问题,企鹅不是哺乳动物,怎么会有奶呢?所以我当场就提出了,讲课的人也只好转移话题。”

  

她说,很多保健品都号称是稀缺的产品资源,声称“特供”,或是“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开发的。“有一次我买了一种号称日本风行的保健品,结果我让在日本留学的孙女去查,发现日本根本没有这回事。”

  

她告诉记者,事实上,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相关部门查处,老人也知道很多保健品不可信,她也曾问过相熟的业务员为什么还要继续推销。“他们总会说,有的保健品是有问题,但他们卖的保健品没有问题,真真假假,老年人也无法判断。”

  

昨日,记者也佯装老人的亲戚,致电其中一名保健品业务员,对方声称虽然市场上有的保健品确实有问题,但他们售卖的保健品有批号,是合格正规的,但当问及为何不开发票时,对方则声称“哪家公司一查都有问题,我们最多就是没交税。”


希望:找到兴趣老有所为 翻译百万字俄文

“其实老人只要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就能够理性地对待保健品。”黄秀兰婆婆坦言,自己花了六年时间,将约300万字的《维果茨基全集》翻译成中文。她告诉记者:“刚开始,我就是闲不住,想动动脑筋。”不想,刚开始翻译不久,丈夫就去世了,本想搁笔的她,为了重新找到生活的支点,她决定继续将这本书译完。

  

如今,黄秀兰婆婆参与编写了《青年社会心理学》《维果茨基心理学思想精要》《心理健康活百岁——延后衰老的策略》《告别肥胖与糖尿病》等书多本。

  

除了培养自己的兴趣,她还希望社会能给老人更多的关注。“儿女工作忙,希望社区能多组织一些老年人活动,电视台、报纸可以开设一些老年频道,介绍老人关心的保健知识和故事,让老人没那么寂寞。”




来源:成都食药监

【袁永昌防传销救助中心】提示您:切勿参与虚拟币资金盘原始股骗局,切勿相信打着小投资大回报短平快虚拟经济宏观调控五级三晋制资本运作等关键词的圈套


交流咨询,预防曝光,解救亲友,联系我们

电话:18679505701QQ:466508989微信:18679505701邮箱:466508989@qq.com


推荐阅读

【长沙】男子进传销被骗70万 拘禁上线被判8个月


案例丨西安人被骗北海传销一筹莫展 反传销奔赴西安劝说迎刃而解


武汉丨我被骗进1040传销的经过,和传销手法曝光【转载】


非法集资、传销等涉众形式的违法犯罪为什么难以查处?

专论|购物(消费)全返骗局猖獗泛滥,加大打击力度是关键!


案件丨军事化管理成就传销大鳄,广东籍为主1700名下线


打传丨第一季大数据,北海传销主要集中在59个小区


【反传销100问】


【武汉】东西湖地毯式清理传销窝点 控制69人


5万元两年赚回800万?这骗局已有多人中招


来稿|近距离观察一位好朋友的1040传销人生


微商变”传销” 大学生被骗入坑 数十万打水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