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二》:中国最后的“慰安妇”

2017-08-19 带你把书读完的 有书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有书  



「 一部电影,三倍人生 」

 | 郭念 · 主播 | 宸垚 · 编辑 | 不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38xk1fvk&width=500&height=375&auto=0▲点击打开视频,即可观看

《二十四帧半》—为你解读电影《三十二》

更多有书视频,可以关注公众号:有书快看



她们不是慰安妇,而是二战时期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慰安妇”一词来源于日语,原意是随行慰劳军人的妇女。


这个词字面上看起来一团和气,但据中韩历史学者考证,其主要征用途径,是诱骗和强迫。


澳大利亚学者乔治·希克斯所著的《慰安妇》记载,被抓来充当“慰安妇”的少女饱受凌辱,有的甚至每天要遭受几十人轮奸,数以万计的女性就这样被凌虐致死。


从1995年开始,万爱花、赵润梅、刘面换等中国“慰安妇”受害者,先后就日军五十年前实施的性暴行提起诉讼,要求日本政府为此进行谢罪和赔偿。


而日本历届政府,始终在否认、歪曲这段历史。


就在2016年的联合国会议上,现任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的杉山晋辅有发言:“‘慰安妇’问题上所谓的强征的证据,根本不存在。”


也是在去年,上海一座名为“海乃家”的慰安所旧址面临拆迁。1939年正式开张的“海乃家”,经营直至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


当年经营者坂下熊藏之子坂下元司,曾在沪协助父亲经营“海乃家”,目睹“慰安妇”之惨状,事后备受良心谴责。


他曾写下《日本海军慰安所的故事》一书,详细记载了当年“海乃家”的建立和经营情况。1991年10月坂下元司重返上海,他回忆说:“‘海乃家’那幢房的房间,与慰安所时代几乎没有变化。”


可见,“海乃家”是“慰安妇”问题证据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却有不少中国人不愿认可它的存在。


对于他们来说,正是“海乃家”曾经的身世,让人们质疑它保留的必要。附近的居民认为拆掉是“大快人心”,慰安所是“妓院”“我们国家的耻辱”,慰安妇就是“妓女”“不是正能量的”“不是很光彩的”。


据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考证,上海是日军实行“慰安妇”制度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慰安所最多的城市。


在上海,已被确认的日军慰安所遗址共有166处,遗憾的是大部分房子已经被拆,目前仅保留着30多处。


中国是“慰安妇”强征制度最大的受害国,在战争期间遭到日军性奴役的受害者,推测有20万以上。但是这些年来,全国各地都有不少原来是慰安所旧址,由于市政建设需要、地产开发而被拆毁的。


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不仅关乎着历史和现在,也关乎着孩子和未来。


将“慰安所”称为妓院,将“慰安妇”受害者称为“妓女”,是对战争性奴役制度的极大曲解。它使侥幸活下来的幸存者,在余生中也继续遭受漫长的羞辱和折磨。



2012年,青年导演郭柯偶然在微博里看到了一篇“中国慰安妇生下一个日本孩子”的故事。郭柯被故事触动,通过朋友介绍,联系到了苏智良教授。在他的帮助下,郭柯找到了住在广西农村的韦绍兰。


郭柯希望将这位老人身上强大的精神力量带给观众,同时也让这段历史故事世代保留,于是他拍摄了纪录片《三十二》。


之所以取这个片名,是由于当时全国仅剩32位“慰安妇”幸存者。但三十二并不是受害幸存者的全部数量,只是当时尚在世的,且经过苏智良教授等研究者调查确认的老人们。


“慰安妇”受害者即使幸存,也通常选择保持沉默,甚至隐姓埋名远走他乡。逼迫她们做出这种选择的,不仅是内心的屈辱。


否则,就只能背负周围人的歧视与孤立,继续走下去。


韦绍兰在24岁那年,被拖上了日军的军车,“白天晚上都去你的房间强奸你”。女儿夭折了,她怀上日本人的孩子。三个多月后,韦绍兰趁机逃了出来,两天两夜总算回了家。


一进屋,丈夫讲:“我以为你不晓得回来了。”说到这里,九十多岁的韦绍兰泣不成声。


日军投降后,韦绍兰的儿子罗善学出生。韦绍兰夫妻很疼罗善学,“一天三四两米过日子”,都用来煮粥给孩子吃,“我们两个老的就吃杂粮吃野东西过生活”;“就是有一回,拉屎邋遢了,就打了他两下屁股”,“就打了一回”。


然而罗善学却恨母亲,“讲了六个妹仔,都不成事。为什么呢,总是,个个妹仔都是讲,嫁什么人不好,嫁日本人?这个名誉好听吗?”“现在如今小孩子,一看见我,就喊日本人!日本人!”


因为身上流着日本人的血,罗善学被村里人戳了一辈子脊梁骨。


片子里有段交叉剪辑很有意思,罗善学说等到老无所依的时候,就打算吃农药,“死掉就完啦”。另一个镜头,韦绍兰却微笑:“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穷”。儿子说起“日本人”还咬牙切齿,母亲却感谢来照顾她的人们,“这世界红红火火的”。


“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三十二》的最后,老人唱起了《九重山》: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没愁穷……



这首民谣,也是电影《二十二》的片尾曲。


在拍完记录韦绍兰大娘母子生存状态的《三十二》后,郭柯决定把其他“慰安妇”幸存者的故事也记录下来。


2017年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这一天,早在15年末就拿到了公映许可,经历了宣发资金短缺的电影《二十二》终于全国公映。


截至电影上映,“慰安妇”受害幸存者的人数,只剩下了八人。


《三十二》讲的是“生”,它是还活在世上的“慰安妇”受害者的一角缩影。如《九重山》的歌词:“天上落雨路又滑,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忧愁自己解,自流眼泪自抹干。”


《二十二》则是“死”,始于追悼会,终于葬礼。它是《三十二》片尾,飞速缩减流逝的倒数的具象。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甚至不是将她们作为“证据”,而是她们理应生活得更好一些,她们被亏欠太多。


可贵的是,两部电影都保持了温柔和平静。郭柯想做的是“温柔地记录和陪伴”,“拍摄老人们的真实生活——这是《二十二》的底线。在老人和慰安妇这两个身份中,老人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不是去拍慰安妇,而是去拍老人。”


郭柯相信“大悲无泪”,他并不试图在电影里提供史料价值,于是他摒弃了电影的“节奏”和“冲突”,尝试记录老人们琐碎甚至有点无聊的日常。


“拍这样一部电影,并不是为了去撕开老人们的伤口,只是为了记录,不忘记。尊重不是将老人当作受害者,而是当成身边可以亲近的家人。”


他在知乎上评价自己的《二十二》:“把这些老人当作亲人去看待,你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


抱着去电影院嚎啕大哭想法的观众可能会失望,《二十二》的情感表达比《三十二》更加克制,没有刻意的配乐和引导,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故事,没有过多技巧的修饰,松散的结构也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


换言之,《二十二》并不煽情。




有趣的是,同期热映的商业动作片《战狼2》是与之相反的情绪,“燃”。《二十二》不希望以“哭”为目的,去揭开老人们的伤疤。郭柯想要的是,“最终每个人在这个片子里看到的是自己”。


“慰安妇”受害者的人数,在未来几年必然会变为“0”。郭柯说:“那时我会给广电总局打电话,把现在片尾加上白框的老人的名字全部恢复成不加框的样子。”


《二十二》更像是一场告别仪式,接受平静和无聊,深情凝视老人们的离开。


电影里,日本志愿者米田麻衣噙着泪说:“她们心里的伤口是很大很深的,但是她们依然会对人很好,无论对方是日本人还是其他人。”


她给王玉开老人看了日本军官老了的照片,本以为老人会咒骂,结果王玉开竟然笑着说:“日本人也老了,胡子都没了。”


片尾也展示了陈林桃老人的一句话:“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因为一旦打仗,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妄加揣测她们到底还恨不恨日本人是无意义的,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她们经历了几十年后,内心的价值判断:肉体受过的痛苦,比起生离死别和真情实意,实在微不足道。


有人说他不懂韦绍兰的乐观,照他的理解,韦绍兰年轻时遭如此凌虐,到老又家徒四壁,穷困度日,这么看来,她不应该笑得出来,不应该还有着“不知何处而来的幸福感”,她不应该“擅自跟世界和解”。


电影里有老人们流泪的画面,但更多是在笑。能想到余华先生的《活着》,这离奇又平凡的人生,有悲苦和无常,也有熹微和光明。在别人眼里,也许她们的生命注满悲惨和苦难的标签,但这只是旁观者的角度。人生好与坏,都是经受的过程。


郭柯不是没有能力让观众们义愤填膺,他可以将那些鲜血淋漓的不堪一并展示出来,轻易便能触动观众们的神经。


但是他没有,他保持了应有的操守和良心,仍用莫大的敬畏和温柔,尽量不去揭开老人们的伤疤,用冷静的目光审视这个民族刻意遗忘的记忆。


因为《二十二》的目的,不是为了煽动国恨家仇,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忘记。




王玉开阿婆去世那天,恰好《二十二》摄制组刚赶到海南,他们拍下了日本姑娘米田麻衣“哭得很惨的样子”。米田麻衣用相机记录了王玉开阿婆的日常生活,她将拍摄的素材制作了短片《阿婆的四季》。


2015年,这部短片在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映,有日本的年轻人看过后,说:“我觉得应该有更多人知道这些受害妇女的存在,日本政府应该道歉赔偿。”


与叫嚣“杀光日本人”的狭隘民族主义相比,正视历史并思考现实,尽最大努力关爱尊重真正需要保护的人群,不助力民族仇恨的滋长,为不容遗忘的历史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苏智良教授说:“建筑可能会消失,记忆应该得以保留。”慰安所和慰安妇都将逝去,然而历史理应被铭记。


就让她们忘记伤痛,平静地生活——太沉重的国家历史,应该由我们替她们背负。


不为仇恨的过去,而为人类的将来。


#有书君说#

“最强大脑的阵营,就差你了!”  

有书邀请北大哲学系硕士、畅销书作家 孟云剑 带来思维训练课

点击下方图片,成为朋友圈里的最强大脑



郭念,有书原创作者,养猫侠。微信公众号:电影海豹(ID:youshudianying)。本文首发于有书,转载授权请联系有书君,微信号:youshuzhubian。如果你也想成为有书的专栏作家,欢迎投稿至邮箱:tougao@youshu.cc 或添加微信号:youshuyc,仅限原创首发,稿费从优。

宸垚,郑州人士,旅居上海,工科出身,文艺外饰。愿我的声音和你的耳朵有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新浪微博:宸封垚远_Ed。

欢迎你把有书推荐给你的家人朋友

有书君负责每周带ta读完一本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订阅人生进阶课 · 思维训练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