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升级,160万难民流离失所,我看到了最可怕的镜头……
点击
巴以冲突不断升级,这里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截止10月26日,双方的交火已致超8000人丧生,其中有2913人为儿童。
对于该支持哪一方,整个地球村都互相吵得不可开交。
不得不说,这个世界充满了撕裂感。
即使在一向支持以色列的美国,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
他们冲入国会大厦,抗议犹太人在加沙地区的屠杀。
连20世纪百大电影之一的《辛德勒的名单》(讲述德国二战时屠杀犹太人的电影),也被支持巴勒斯坦的网友,将评分从9.5分短暂地刷至4.2分。
有书君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巴以冲突的讨论,但脉络过于碎片化,或是太过偏向某一方。
今天,笔者不站任何一边。
我将分别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自的视角,尝试用全网最客观的角度,捋顺这场灾难的始末。
这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
相反,当事人双方,各自怀揣着正义的理由。
犹太人为什么在欧洲不受待见?
(公元70年-公元1948年)
犹太人视角:
公元70年,古罗马人攻陷了犹太人的耶路撒冷圣殿和希律圣殿。
从此,犹太人开始了十几个世纪的流浪漂泊。
除少数人留在附近的地区,大部分人群散落在欧洲各地。
但这个民族在欧洲各国并不受待见。
在基督信徒的主流观点中,犹太人是害死耶稣的罪魁祸首。
1346-1353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在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是犹太人带来的灾厄。
有人说,犹太人聪明,有赚钱的头脑。
这个说法较为片面。
因为犹太人不被信任,不能从政,不能参军,除了种地,只能钻研商业。
当一个民族所有生存的路,几乎都被堵死了,剩下的生存方式,只能靠人的数量和时间去堆。
而钻研商业的副作用便是,犹太人逐渐成为了欧洲基层人民眼中“高利贷、奸商”的代名词。
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里面那个为富不仁、贪婪吝啬的夏洛克就是一名犹太商人。
《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对于统治者来说,一旦财政吃紧,便有足够的理由没收犹太人的财产补充税收。
因此,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反犹的思想在欧洲地区根深蒂固,针对犹太人的屠杀事件层出不穷。
受够了迫害与屈辱的犹太人,迫切地需要生存的保障。
一个19世纪中叶提出来的“锡安主义”,在犹太人群体中生根发芽。
所谓“锡安主义”,简单理解便是:
回到家乡,寻找一块土地,建立一个只有犹太人的家园。
很快,犹太人盯上了巴勒斯坦地区。
一战前后,他们利用财富在当地的阿拉伯人手中购买了众多的土地,迁移后的总人口一度达到了44万人,引起了当地原住民的警觉。
时间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针对犹太人的屠杀,加速了“锡安主义”的进程。
战后两年,周边的埃及、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等国家纷纷宣布独立。
唯有巴勒斯坦地区的归属权还没有眉目。
犹太人加紧效仿这些国家,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于1948年5月14日在巴勒斯坦地区,约旦河以西的部分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
1948年5月14日,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成立
这一刻,宣告着犹太人终于结束了近两千年的流浪生活。
他们喜极而泣,热烈庆祝。
但环顾四周,阿拉伯人已悄悄端起手中的枪炮,紧紧盯着这群“不速之客”。
为什么说英国人把阿拉伯人出卖了?
(公元7世纪-公元1948年)
阿拉伯人视角:
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地区是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之后的漫长岁月中,这里先后被突厥人、法兰克人、蒙古人等民族入侵。
从公元1516年到一战之前,这里一直由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统治,帝国的南部居住着大量阿拉伯人。
因为遭受了诸多不公待遇,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开始崛起。
一战时期,在南部省长侯赛因的领导下,阿拉伯人带着独立建国的愿望,开始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与此同时,西边埃及占领区的英国人也在与奥斯曼帝国进行血战。
英军军官麦克马洪与侯赛因取得联系,请求共同对付奥斯曼帝国。
英国军官麦克马洪,后来的中印边界“麦克马洪线”,就是由他所划
他表示支持阿拉伯独立,并许诺将阿拉伯半岛的广袤地区分给阿拉伯人。
但就在两人用书信交流的过程中,英国人与法国人又秘密签订了协议,那片被许诺的广袤地区,已经悄悄被两国的殖民者瓜分。
直到1917年,一封报纸上的公开信《贝尔福宣言》,彻底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府“三面通吃”的嘴脸。
公开信上说,英国人要在巴勒斯坦地区为犹太人复国。
侯赛因大怒,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的条款签字。
但因为实力较弱,他带领的阿拉伯人,要么归顺于英法的统治地区,要么屈居于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地区。
直到二战结束后,阿拉伯人才于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宣告独立。
但此时,巴勒斯坦地区的主权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这里的犹太人已经暴增至63万人,彻底打破了阿拉伯人的平静。
当时的联合国通过了181号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一分为二,分给犹太人和阿拉伯人。
联合国181号决议:黄色部分分给巴勒斯坦;蓝色部分分给以色列
犹太人可以实现复国的愿望,但阿拉伯人并不同意。
从公元7世纪以来,阿拉伯人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在他们看来,联合国的提议分明是将自己的领土割让给一个外人。
1948年5月15日,就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
阿拉伯人的五路大军,向这个新兴的国家徐徐进发……
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五个国家进攻路线
以色列:我们在试图消灭恐怖主义
以色列人视角:
以色列人其实早就预料到了这次进攻。
5个国家虽然气势汹汹,但都有各自的算盘,由于协调不畅,进攻缓滞。
以色列趁此空当,从欧美人手里购买了大量的先进武器,阻止了阿拉伯人的进攻。
之后的历次中东战争,均以以色列人的胜利告终。
他们逐渐将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压缩至两部分。
红框内左边与埃及接壤的绿色地区,就是新闻中经常提到的加沙。
1946年-2014年双方占领区变化
绿色部分为巴勒斯坦占领区,白色部分为以色列占领区
在军事上没能战胜以色列,巴勒斯坦人便频频发动恐怖袭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1972年的德国慕尼黑奥运会,8名巴勒斯坦“黑九月”组织成员偷偷潜入运动员公寓,绑架并杀害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
慕尼黑惨案,“黑九月”组织成员之一
1976年,8名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成员挟持了一架以色列起飞的客机。
飞机迫降在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恐怖组织成员要求以色列互换人质。
以色列迅速组织了一场空前绝后的营救行动。
他们经过多国领空,奔袭4000余公里,成功营救出102名人质。
这场恩德培行动,成为之后所有国家反恐行动的典范。
当中,只有一名叫乔纳森·内塔尼亚胡的中校牺牲。
乔纳森·内塔尼亚胡及家人
他的英勇事迹被刊印在以色列的课本上,他是全民皆知的英雄。
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便是当今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亲哥哥。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对于以色列人来说,巴勒斯坦就是恐怖主义的滋生地。
他们频繁地镇压巴勒斯坦人的暴动,但武器的威力并不能人为地有效控制。
在血腥的冲突中,这片土地铺满了平民的血肉与仇恨。
巴勒斯坦:我们在反抗侵略者
巴勒斯坦人视角:
发生战争,便会出现难民。
那些被挤压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难民,其交通、通讯、水电的使用完全受制于以色列。
加沙地区仅有365平方公里,却聚集了超过200万的巴勒斯坦人。
做为对比,中国的一个同等面积的小县城,人口只有20-40万人。
俯瞰加沙的人口密度
在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纳法尼看来,巴勒斯坦人生活在高墙之内,宛如动物园里的动物。
他们想要夺回失去的家园,也想要独立,却被扣上恐怖主义的帽子。
对面的以色列人是赤裸裸的殖民侵略。
他在作品中写道:
“武装斗争不是空壳子,它是深植于地下的果实。”
这位著名的民族主义斗士于1972年,在黎巴嫩的贝鲁特被以色列人用炸弹暗杀。
可是,巴勒斯坦人从不缺乏反抗的领袖。
阿拉法特大学毕业后,筹建了反以组织,这个组织就是著名的法塔赫前身。
阿拉法特于1968年指挥了“卡马拉战役”,以不到300人的力量重创以军,打破了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位巴勒斯坦的热血斗士辗转国内外,不知疲倦地参与反以斗争,一生共遭遇57次暗杀,都化险为夷。
但几十年过去,他得出一个结论:
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并不团结,单凭巴勒斯坦的实力,是无法战胜以色列的。
也许,认清现状,和平共存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放眼周围,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是时候放下双方的仇恨了。
经过14次复杂的磋商与谈判,著名的《奥斯陆协议》诞生,双方互相承认对方国家的独立地位。
1993年,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进行了会晤,历史性的握手似乎宣告着和平的降临。
但巴勒斯坦的另一个组织哈马斯,并不同意这个和平协议。
如果不能消灭以色列人,夺回50年前的领土,他们誓不罢休。
仅仅过了两年,拉宾在一场集会上被刺杀身亡。
从2001年开始,阿拉法特被以色列软禁。
3年后,他的遗体衣物中,检测出了含有剂量足以致20人死亡的放射性元素钋。
双方致力于和平的领导人,至死都没能让和平长久。
仇恨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再次熊熊燃烧。
几乎无解的千年难题
写到这,可能有人不禁要问:
“以当前人类的智慧,难道真的没办法促使双方走向和平吗?”
回顾历史,当一个外族来到一片土地,通常只有3个结果。
1、大面积的血腥屠杀,通过武力征服。
2、通过武力暂时占领,却因为无法进行有效的统治而退居故土。
3、在这片土地上进行民族融合,逐渐同化。
方案一显然不可取,方案二中,已经没有让以色列人可以退居故土的地方。
最后,只剩下方案三可供选择。
但这需要双方都出现一位极具威望的人,此二人必须拥有绝对的政治魄力,统一各方派系组织领导者的诉求;
同时,他要具备极高的政治智慧,通过合理的政策,利用时间的发酵,慢慢消解双方的矛盾。
我们已经看过了太多的不幸与苦难。
在激烈的冲突下,换来的只有残肢断臂,以及更加深切的仇恨。
从双方各自的角度看,每一方都在为崇高的理想与信仰而战。
没有人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分辨谁是谁非。
笔者想起大学时,上经济学的第一堂课,教授义正辞严地告诉我们:
“经济学,不是教人如何赚钱的,而是教人如何分配资源的。”
这个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有效分配固定的资源,是一种智慧。
如何保护既有的资源,则需要足够强大的力量。
作为中国人,我们同样背负一段沉重的历史。
好在今天,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守护这片沃土。
在这片沃土之下,是无数牺牲的前辈,堆起了历史的厚度。
我们大多数人能做的十分有限。
警惕并反对暴力,便是推动世界和平最有力的义举。
军事作家郭建龙写道:
“社会发展到更富足的程度时,未经过战乱的民众,在民族情绪的刺激下渴望武力;
战争的阴影再次复活,国家很可能陷入衰落期。”
历史上,那些自诩为优越的民族,其本质是自私狂妄的魔鬼。
激进好战的热血,换来的是分裂之殇。
和平,需要英雄的冲锋,也同样需要普通人整体力量的支撑。
愿支撑战壕的沟坎,变成耕种的土地;
愿远方的子弹跌落,变为腾飞的白鸽。
/ 重要提示 /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让大家错过推送。
喜欢有书君的文章,一定记得给我一个星标★【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