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物新疆 | 古代女子的妆奁,就是一个百宝箱


中国传统造物追求“器以载道”的意境,妆奁(lián)作为中国古代妇女日常生活用具,主要用于盛放脂粉、铜镜和一些装饰品,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审美情趣。妆奁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中原地区流传,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新疆各地墓葬也发现了汉唐时期的漆奁、滕奁和皮奁等珍贵文物,其中以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墓葬出土的奁具最为著名,是汉晋时期精绝妇女梳妆用具。


藤奁 东汉 1959年民丰县尼雅墓葬出土


1995年中日尼雅共同考察队在尼雅遗址共发掘了8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尼雅遗址1号墓地3号墓发掘出土了一件漆奁,经专家们研究,认为尼雅3号墓的主人应是精绝贵族,年代大致为东汉时期。


该漆奁呈圆筒形,高13.5厘米,直径14厘米,厚0.35厘米。竹胎,内壁红漆,外壁为黑漆,盖上有铜制的钮环,钮环上还有用作抓手的丝带。漆奁出土时,装有龙虎纹铜镜的汉字铭文锦袋、椭圆形毛毡栉袋、小香囊、生丝、木线轴及各种丝绸小团等。3号墓是尼雅遗址的重要墓葬之一,墓葬形制为长方形沙式,沙穴内见木椁,木椁内装有矩形木棺。打开棺盖,里面为男女合葬,齐头并卧,二人全身覆盖华丽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铭文锦衾。男尸一侧为弓、箭、刀鞘及锦衣等,而女子的一侧置有这件装有铜镜和梳妆用品的漆奁。


缀彩色绢蓝色毛布袋 东汉 1995年民丰县尼雅墓葬出土


墓葬出土的丝绸和漆器都来自中原地区,而漆奁里的蓝色毛毡栉袋,可能是在当地缝制的。毛栉袋长18厘米,宽8厘米,由蓝色毛毡缝合而成,外缝黄色宽条形绢带一道,整体呈椭圆形,合上折叠后呈马蹄形,栉袋左右分别塞着木梳与木篦。毛纺织业和毛毡制作是新疆传统手工业,有近4000年的历史,小河墓地曾出土过3800多年前的毡帽和大量毛织物。


西域漆奁一直沿用到唐代。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出土的一件漆奁,保存完好,光亮如新。木胎,高5.3厘米,直径16.7厘米,以钵木板制成圆形的盖与盒,盖面呈圆鼓状,通体髹黑色漆,漆色光彩锃亮。


漆奁 唐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制作已有相当水平,至汉代更臻完美,其形制、胎体和髹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并出现了多功能组合系列化的妆奁。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的双层九子漆奁,上层放手套三只,丝绵絮巾、组带“长相绣”绢镜衣各一件,其中夹纻胎小奁里装有各种化妆和梳妆用品。同墓所出的彩绘五子漆奁,出土时用长寿乡绢包裹,器内装铜镜、镜衣、镜擦、笄、印、章、木梳、竹篦各一件,环手刀三件及盛有化妆用品的圆形小奁五件,这是目前考古实物中生活用具最丰富、含量最大的一件奁。江苏邗江出土的汉代九子方漆奁,外黑里红,周有三道鎏金铜箍,盖为铜皮平脱柿蒂纹,内藏丝织物包裹铁镜,下有九子小盒,分藏梳篦、铜刷、毛笔、胭脂、首饰等用品,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对妆奁文化的理解和卓越的设计才能。


从我国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妆奁的质地多种多样,有竹奁、木奁、藤奁、瓷奁、陶奁、铜奁、银奁等,藤奁和皮奁比较少见,新疆的考古发现填补了这一不足。1959年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在民丰县尼雅夫妻合葬墓里就发现了一件保存完好的藤奁。藤奁由藤盖和藤身组成,整体呈圆形,由藤条编制而成,口径15厘米,高13厘米,底径16.5厘米。此奁用藤和竹皮编制,其编制方法是以细的藤作经纬线,经线上下叠压编织,并用较粗的藤条穿插于经纬之间,同时又在口部和底部的边沿加竹皮,这样增强了藤奁的耐磨力。出土时藤奁放置于女尸的左侧,内盛塞有“君宜高官”铭文的锦袋、木梳、丝线和丝绸粉黛。


漆奁 汉晋时期 1995年民丰县尼雅墓葬出土


专家们指出,这里出土的丝绸服饰和藤奁应来自中原地区。藤编是以藤条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实用工艺品。藤条坚韧有弹性,防腐、防水,轻便耐用,所以古人喜用藤条编制藤奁在内一些生活用品,藤编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用具,而且还是一种奇特的战争器材。《三国志》有关于“藤甲军”的记载,所谓“藤甲”即用藤条编织的战衣,“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


和田考古发现的奁具,与中原内地的漆奁相比,虽装饰性略显平淡素朴,但其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不容忽视,反映了中原地区与西域文化的相互交流交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阿迪力·阿布力孜)


编辑:波波仔
审校:葛建
监审:司元勋 马艺培

©新疆是个好地方

房车自驾必收藏!新疆房车露营地名单


【长按上图关注 " 新疆是个好地方 " 

点击“在看”

更多人看到此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