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乌鲁木齐到卢浮宫,它到底有多独特?

Nicole 新疆是个好地方
2024-09-02


题目里的它有多独特?


我认识它,是在大巴扎的花车店铺里,见到了它和它的衍生品。





站在它面前,我“窥见”的不仅是技艺高超的精致刻画,好像还有我在南山骑马的身影和回忆。


在我看来,它有故事自由


同事饺子认识它,是先认识了创作它的艺术家阿孜古丽·吾甫尔。阿孜古丽面对我们的镜头,略带骄傲和调侃地说:“LV还限量100个起,我们一个行不行?”


后来眼见它从乌鲁木齐到北京、上海巡展,最远走到了法国卢浮宫,还被中国马学会作为礼物赠予了韩国马学会。


在饺子看来,它有格调够独特


它到底是什么?关子卖了许久,一起看看它,了解它——纤维艺术毛皮画







在阿孜古丽·吾甫尔的画作中,两匹骏马向着西边奔腾,毛皮随风飘逸。


凑近一看,毛皮的中心有一个毛旋儿,毛流自然地呈现出两边不同的朝向,仿佛骑在马背上俯瞰大地的视角。顺着毛流轻轻触摸,粗犷的触感与逼真的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来源于生活体验本身,但被焕新了的艺术形式,让人觉得既陌生又熟悉。


也是文学与艺术中的常见手法“陌生化”,它赋予熟悉的事物以新奇感,深化人们的感知,进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阿孜古丽的作品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也能被明显察觉。





从前的马烙印,实际上就是早期毛皮画的初级形式,也是毛皮画的雏形。


例如,哈萨克族有在牲畜的臀部修剃毛后烙上印记的习俗,各种印记多达69种,印记中除了有数字、符号外,还有图形。


蒙古族牧民也有在牲畜臀部烙上印记的习俗,这种习俗在元代的《文姬归汉图》中也有所体现,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用八思巴文刻写的烙印。





这些通过剪、修、推、雕、烙毛皮制作出的符号,是牧民们用以区分畜牧组织的标识。


而阿孜古丽的毛皮画作品在传统皮画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出极具创新的毛皮画工艺。





在搜索引擎上,对于纤维毛皮画的定义,是一种在家畜毛皮上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


需要根据毛皮的特质“因材施艺”,巧妙地将毛皮的质感、花色和纹理与画面融为一体,从而将毛皮升华为艺术。





在毛皮“底子”上进行创作,不同于其他材质,如亚麻布、宣纸、泥巴等上创作,它本身就具有稀缺性。


且对技艺的要求极高,适合作画的毛皮更是万里挑一





从选择一张合适的毛皮到整理、起稿、修毛、上色,每一步都是回到毛皮本身与它们对话、交流并赋予毛皮第二次生命的过程,其中耐心、技法、创造力缺一不可。


关于起稿,几乎每一幅都需要从眼部开始,然后再逐步向四周勾绘轮廓和修毛。





光是修毛这个步骤,阿孜古丽曾废掉的毛皮就不计其数。


接下来的上色是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其困难之处在于两点。





一是毛皮上天然的油脂使得普通的颜料难以附着,国画颜料以及丙烯油画等颜料都会出现褪色、干裂、脱落的问题,为此阿孜古丽千锤百炼,研制出了最适合毛皮作画的“秘方”颜料,固色效果好,色彩延展度也大。


二是毛发细小,毛流的走向难以掌握。工具不趁手?自己造,阿孜古丽把螺丝刀、化妆刷都改为作画的工具,是画家,也更像是工匠





毛皮并不像规整且纹理稳定的画布,每一张天然毛皮都有不同的厚度、密度、斑痕和毛旋儿等,上色时笔触需要顺着毛皮的生长方向随时调整


这一独特的作画“规则”,我想是一种艺术对生命与自然的尊重。




从远古至今,马似乎总与我们并肩前行,这在阿孜古丽的新展“毛皮画上的马文化”中可见一斑。


从《侍马图》,到《丝路六骏》呈现的古丝绸之路上,马始终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什么是“马文化”?搜索得出,它的阐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与马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在我的理解中,它是我们和马之间发生的、所有的故事


马给予我们的自由也好,带我们驰骋也好,或是对祖祖辈辈生长在马背上的民族来说,我们都离不开马,也舍不下这份自由。





尤其是在《天马星空》中,马身布满错落有致的斑点,这些斑点酷似夜空中的星星,构成一种近现代意象表达。


石青和石绿等鲜艳色彩与褐色毛皮形成鲜明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马的外轮廓被赋予了一种灵动的透视感,整幅画面仿佛展现出马匹在银河中自由漫游的奇幻意境。





在阿孜古丽的笔触下,马的形象似乎变得更有生命力了。


这些马兼具力量与美。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张画面里的马眼睛尤为突出,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大多是透亮的蓝色与彩色。而现实中,马的眼睛大多为棕色,但这与毛皮的颜色相近,作画后对比过弱。





将马的眼睛画成彩色,是一种艺术化的手法。经过剃毛的处理后,马的眼睛更加突出,显得清澈而深邃。眼睛画得传神,眼前的马便仿佛拥有了灵魂,“活”了起来

与传统绘画艺术的观赏模式不同,在这个展里,我看到了打破艺术品“膜拜价值”的界限





阿孜古丽在保持作品“光晕”和“独一无二性”的同时,将观众从静态观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邀请他们通过触摸的形式与作品进行互动,从而大大增强了感官的享受。


看展时我总有这样的感受:当我凝视着马时,马似乎也凝视着我。轻轻抚摸,我与画中的马像是有了自然而然的交流。





除了毛皮画之外,还有一个叫做“传承·马”的装置艺术抓住了我的眼球。

这个装置的主体是裹着绿布的人群,周围陈列着游牧文化中常见的生产工具,如家畜皮毛、马鞍、马镫、马鞭与缰绳等。



我问导览负责人:“这些是哪个民族的工具?”“草原‘民族’”。这个说法我还头一次听说。


了解得知,装置中绿色的布象征着草原,而抽象的人体模特则代表着生活在草原上的大家庭的成员。

在这里,草原游牧文化是主线,没有地域的界限划分,而是将各个民族紧密地串联在一起,产生巨大的共鸣价值。




这一多元、开放且包容的创作思路在阿孜古丽的毛皮画中也有充分体现,蒙古马、伊犁马、阿拉伯马、汗血宝马……你听过的没听过的马,都在画里


//


作为一个并不土生土长在新疆的新疆女孩,我对新疆的了解不算多、也不算深入,但在阿孜古丽的画里,我想我看到了一种更新的新疆艺术,一种鲜活的、也足够长久的技艺。

与马为伴,在草原上尽情驰骋,或许不能时常实现。但把它挂回家,时常端详,或许马儿便会入梦来


文中作品可以在“毛皮画上的马文化”展览欣赏

展览地点/时间:

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展览馆 4月27日-5月4日



来源 | 爱乌及乌
编辑 | 玉晗
审核 | 葛建 毛雅茜
监审 | 司元勋 马艺培
投稿邮箱:xjsghdfxmz@163.com


🌟星标我们,收藏我们

薛之谦演唱会,乌鲁木齐×2!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疆是个好地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