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清楚地认识到我走在一条少数的路上”|LGBT友善咨询三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心声 Mind Author 心声
▍“Don't worry, be happy." 很长时间以来,传统心理咨询倾向于重视个体大于集体;个体自主性大于人与人之间互相作用;个人改变大于社会变革——这样的价值观几乎在将社会的结构化问题私人化,相信我们在生活中不少遇见 “为什么就你不高兴”“你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诸如此类的灵魂拷问。与之相对的,解放心理学 (Liberation psychology)认为社会问题才是个体、集体都需要疗愈的根源,因此,我们要将眼光投向社会架构的改变,在边缘群体的解放、变革过程中陪伴和帮助他们。
然而,如果我们放眼当下,用中国本土化的视角看待少数群体,社会整体对于少数群体的偏见歧视并不会因为一次咨询,或者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助而彻底改变。少数群体所面对的是日常无处不在的隐形压迫,这些压迫来自于经济,文化俗约,甚至是道德层面,仿佛有一张网将他们笼罩在“少数人的生活”中。个人的力量无法冲破这张严密的网。
将不同个体的苦难普遍化,牺牲少数群体的福祉以此方便主流群体的利益,这样的做法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少数的那一部分——随着国家的转换,你会成为文化与种族上的少数群体;面对生老病死,你会成为老年群体,或是被贴上 “xx患者” 的标签。
上一期性少数系列的节目中我们提到了“友善咨询”这一概念。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一同探讨 —— 何为“友善”?究其根本,这其实是一种“多元胜任力”。友善咨询培养的不单单是咨询师的工作准则与技能,更是其对于人性的接纳与共情——这是作为咨询师的核心准则之一。咨询师陪伴着性少数朋友走过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觉察、挣扎与认同,搭建起主流心理问题与少数群体的沟通桥梁。
“友善“ 这一理念超越了心理咨询的范畴,上升为一种普世价值观。
With ignorance comes fear—from fear comes bigotry.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acceptance.
—Kathleen Patel
我们的电台有自己的主页啦!听众朋友可以通过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及时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浏览往期节目,还可以与我们互动!期待大家的关注!
此外,我们的节目已入住小宇宙app、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各大平台,你可以在通过搜索 ‘海浪FM' 找到并关注我们的节目。
泛用型客户端可通过复制rss feed:https://media.rss.com/mindchinafm/feed.xml 手动添加节目。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播客主页
7:30 何为“友善”——“友善”是个伪命题?
12:49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少数”?
17:15 友善咨询的意义——解放心理学作为传统心理学的补充
22:00 为何友善咨询推进缓慢
25:10 培养多元胜任力,咨询师本身可以做些什么
28:19 主流与少数之间的理解和对话
30:50 “多元”胜任力为咨询师带来的挑战与收获
35:14 来访者在性少数友善咨询中走过的漫长旅程
39:45 充满挑战的少数身份
42:30 性少数群体的“骄傲”
45:30 性少数 + 青少年:我们想对你说
48:25 在现实冲击中形成的多元胜任力
50:05 偏见是我们的本性,但是标签会让世界淡然无味
音频剪辑 | XZ
文字编辑 | 吉清
图文编辑丨Penny
“我同意友善咨询是一个伪命题,但同时我又觉得它是一个正在变革的力量。它会提示那些没有被现状压迫的人,你眼中的社会和你的生活体验,对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友善咨询的概念也是社群和相关的朋友们一起发展出来的。就个人而言,我会觉得友善对于咨询师来说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的伦理守则中有明确的条款“心理师应公正对待寻求专业服务者,不得因年龄、性别、种族、性取向、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文化水平、身体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歧视对方”。如果一个咨询师对LGBT的来访者是不友善的,那么他连最基本的作为咨询师的伦理标准都达不到。但我们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现实远比想象的复杂。虽然中国精神卫生学界已经明确将性少数从精神疾病的名单中剔除,但很多人还是隐性地把它当作一种病。还会有人觉得接受一个同性恋的来访者会令自己不舒服等等。所以我们最初去推广友善咨询培训的时候,其实是想要先去扭转这个最普遍的现状。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们逐渐把友善的观念发展成一种多元文化胜任力,帮助咨询师去发展出多元价值观。”
有些咨询师会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友善咨询师。他们认为,我没有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就可以对性少数群体进行心理工作。这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吗?另一些咨询师可能觉得,学习了LGBT的基本知识后,他就具备了为少数群体做咨询的资质。但这些想法并不能代表他们的能力。它只代表说,我咨询室的大门是为这些人敞开的。它并不能保证,我有能力,有经验,可以训练有素地去和LGBT群体进行工作。所以,我们更多地希望在“友善咨询”这样一个打双引号的名字下,更多地去培养咨询师,让他们能够在临床工作中知道LGBT群体面临的限制是什么,我们应该使用怎样的价值观、技术和咨询理念去帮助这样的来访者,这可能更是培训实现的目标。
性少数以及其他非常多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比如说女性性少数群体和少数族裔等等,可能他们在主流的社会中,每一天都感到有障碍在不断地出现。他们需要隔着某些东西去感知,然后去表达和争取属于自己的一些权利。这些障碍往往是隐性的。为什么我们说友善咨询师重要,是因为需要有人去了解,需要有人去意识到,并非所有人生活的难易程度都是一样的。
我觉得引入友善咨询,或者说多元文化咨询,会给中国的心理学界、咨询界带来一个很不同的角度,告诉大家不同人是有不同世界的,是身处在不同的环境和文化中的。当这样一个角度出现的时候,主流中的多数人会下意识地反问:我们为什么要去关注少数?我觉得问出这样问题的人太天真了。其实从某个角度上讲,每个人都可能是少数。可能你在现在的环境中是一个多数者,但是随着时间的改变,比如你迁移到异乡,变成了一个外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变得衰老,或患上某种疾病。当我们成为一个老人,或者一个病人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经历由多数变成少数的过程。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更舒服地活着,其实就是保存我们个人特性和生活环境的努力。
其实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培训成果,并不是去教大家技术,教大家一套治疗的流程,而是能够真正地培养出一个人,一个拥有多元价值观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去和性少数人群做工作,去理解和接纳他们,去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帮助他们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传统的心理学,倾向于把事物去政治化,激进一点地讲,它会把一些公共的问题内化,归结为个体的问题。为什么别人都这么开心,却只有你抑郁了,你焦虑了?它会觉得是你不够努力,是你想得不够开。现在我们需要以一种逆向的眼光去看,是不是社会环境对个体造成的压迫,才是苦难的根源。我们要把目光投向社会结构,才能为这些来访者带来改变。所以我们就有了解放心理学这种概念。咨询师、心理学家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去陪伴他们,去让这个过程更新、更好地发生。
一位顺性别的女同事,她在接受了很多培训和参与了现场的咨询后,和我分享了她的感受。当她在和 LGBT群体工作的时候,感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打开,对人类的多样性产生了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她会渐渐看到不同人在各自世界中独特的生活方式,产生对多元化世界的感知力。这其实呼应了咨询师的基本要求——对人性的接纳。对少数群体和对多数大众的理解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在接触了少数后,我对多数的接纳程度也会增强。即使是在和大众工作的时候,你也能看到每个个体身上不一样的价值观。你需要学会悬置自己的价值观,从来访者的角度去理解他的世界。
我们对友善咨询的讨论,很多时候已经超越了心理咨询的范畴。因为它涉及到培养一个人生活的能力、接纳多元价值观的能力。心理咨询和生活本身没有那么鲜明的分界。心理咨询师经常体会到,从业过程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其实在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在生活中学到的一些东西,也可以补充到心理咨询中。
有的人会问:成为友善咨询师,对我的生活背景,职业训练,或者现有的知识体系有什么要求?我的回答是,每一个人都有做友善咨询师的潜力,但能否真正成为一名友善咨询从业者,还与他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对多元文化胜任力的培养有关。
性少数群体内部也有自己的分类,一部分人有性取向的偏好,另一部分人有性别认同的偏好,还有部分人有性行为的偏好,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了解和掌握的。在和这样一个差异化的群体工作时,咨询的重点也有区别。在北同开展友善培训的最初几年,我们自身对跨性别的学习和了解都不够深入。近几年,我们更多地接入了一些国外的资源,让国外的专家,或者在国外受训的中国咨询师来进行课程讲授。在这个过程中,培训的内容会慢慢发生变化,可能早期的时候,我们只是去科普LGBT是什么,或者是给有恐同感的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们去树立一个更开放的观念。再后来,我们逐渐地把国外较为成熟的咨询技术和理念,引入我们国内的培训中。
我觉得培养友善咨询师最重要的原则是:一个人没有办法在思想实验中成为一名友善咨询师。没有与性少数群体工作的经历,你要如何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友善咨询师?脱离了现实,就不可能凭空产生出胜任力,所以咨询师需要进入到具体情境中,去接受现实给你带来的冲击。
培养友善咨询师,会遇到哪些困难?
在中国的背景下去做友善咨询,我们面临的难点有哪些? 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困难有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对性少数群体施加的压力,为什么社会的阻隔难以打破;另一个就是友善咨询,为什么相关的培训和活动难以推进。
我们看到,虽然北京同志中心的培训项目已经持续了七八年的时间,但业界依然有咨询师是恐同的。阻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把同性恋、跨性别者看作是病人的咨询师和精神卫生从业者不在少数。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大家去学习友善咨询,也并非易事。可能一个咨询师不认为同性恋、跨性别者是有病的,但是他会疑惑,我真的有必要去学这件事吗?作为理性的人,咨询师会评估他的主要客户群体。很多的咨询师会说我在咨询工作中没有遇见过LGBT,或者说他们可能在我的来访人群中只占很小的一个部分,我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学习,好像不太值。还有一部分人会觉得,我没必要多学什么,我只要抱着一个接纳的态度,把他们当正常人去工作不就可以了吗?这样的想法也蛮普遍的。
在一个存在主流文化的社会中,大部分人会认为我们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每个人都在一条路上,一个世界中行进着。人们很难以去理解这个事实——不同人是生活在他自己的环境和限制中的。在培训时,我们会看到很多听众,他们听着课就会把眉头皱起来,你能感觉到他们那种困惑和不理解。一位咨询师课下问我,她说:“刘鑫我已经听了三天的课了,但我还是有那个问题:性少数真的在遭受这么多歧视和压迫吗?他们身处的环境中真的有这么多人给他们这样大的压力吗?”即使她有理解上的困难,但她愿意发问,我就觉得是一个特别好的对话的机会。
解放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是值得深思的。前者认为后者重视个人大于集体,重视自主性大于相互依赖性,重视个人改变大于社会变革,导致传统心理学和社会现状的共谋,在维护少数人的利益的时候,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主播注:在节目中提到的时候,我们的讲述有些偏差,我们的理解是,在这里,少数指的是持有更多特权的主流,而多数反而指的是主流之外的“少数人群”)。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我渐渐地看到每个人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有自己的挣扎,但同时他也能够在这个环境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优势的一部分。咨询的经历使我更容易分辨每一个个体。我现在很少会给人贴上一个群体的标签,因为我知道每个个体都有不合群的一面。在性少数群体的标签下,性取向少数者和性别认同少数者,遇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我敬佩每一位少数的朋友,他们在为自己的美好奋斗,去勇敢地面对问题,去尽情地生活。
很多人会问:友善咨询到底是什么?具体要怎么去做?坦诚地说,目前它并没有一套标准的操作流程,不会有像治疗抑郁症、焦虑症一样,有一套特别清晰的模式给咨询师,让他按照特定的方式去和LGBT来访者工作。但我可以从性少数者的身份出发,告诉咨询师,他的受访者会遇到哪些困惑。性少数群体的成员一般会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一个意识到自己不同的阶段,然后再是一个决定自己是否要以少数身份生活的阶段。根据我做咨询的经验,很多人很难真正走完这样两个阶段。因为当他们决定去过一个少数人的生活时,就会看到少数群体在社会中面对那些限制、歧视和压力。无处不在的不公和困难,会让他们自然而然地逃回主流的生活中去。用存在主义的话来讲,充分地接触生活现实会导致健康的悲伤。现实就是这样,我们会感受到那些歧视,我们会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你的痛苦,你的悲伤,都是非常正常的,每一个性少数者都会走过这样的路,悲伤会帮助你,让你清楚地认识到,我就是和他们不同的,我正走在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上。
也许你在听完这样一期节目后,会觉得当一个多元文化的咨询师很麻烦,要学习很多东西;或者你对性少数群体还存在抵触心理,觉得这是不自然的。但我想说,我理解你这些不舒服的感受。作为性少数群体和友善咨询的推广者,我们并不想要伤害对方,或者去指责对方的价值观。这是一个互相理解的过程。一些声音之所以刺耳,是因为它们被更大的声音遮蔽了,当它们被独立地呈现出来时,人们就会感到不习惯。很多人以为自己身边没有跨性别者。但其实只是他没有留心去观察,就错过了认识这些朋友的机会。
在听完这期节目后,如果你愿意检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看看有哪个部分是让你舒服的,哪个部分是让你不舒服的,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开端了。在这个过程中,比如你感受到对男同性恋的排斥,甚至是恶心,你也不一定要立即去批判自己,把自己批评得一无是处,因为这只是一个学习和了解的过程。当我们不了解别人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各种偏见,这是人类的本性,这是我们大脑偷懒的习惯。如果我们不给一个群体贴标签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认知和处理这个世界。但如果让标签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世界就会失去多元的色彩,变得单调乏味。
▍本期资源
参考资料:译文 | 解放心理学与行动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WytAKGx7FymfWmE91SVFoA
背景音乐:Dinner for Two - SYBS
除了公众号之外,你还可以在 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网易云音乐 ,搜索 海浪FM 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心声公益(英文名:Mind China)是一家关注精神卫生的青年公益组织,由来自哈佛、哥大、UCL、复旦、华政等高校的同学发起成立,我们致力于以社会创新与青年力量,提高公众精神卫生意识,促进精神病人社会融入,推动中国精神卫生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包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心声期待你的加入
近期活动
推荐阅读
让我们的骄傲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