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罪》:男同性恋的艾滋危机回忆录
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无数人感染新冠、然后死去。每天新闻上上涨的死亡数字和人们戴着口罩探望重病亲人的景象,让很多LGBTQ不禁回想起了上一代的艾滋危机。同样是每天上千上万人的死亡、失控的病毒……但是由于对AIDS的污名化,上一代感染者在媒体上完全失声。而AIDS在LGBTQ社群中带来的悲痛和连接感,直到今天仍然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
本篇文章翻译自纽约时报的叙事性散文,作者埃里克·皮彭堡(Erik Piepenburg)生动地讲述了其被HBO新剧《这是罪》唤起的如潮追忆与惋惜。在艾滋危机中,大量的男同性恋在探索性取向和情欲的快乐中悄无声息地走向死亡。随着美国社会的逐渐开放和反歧视运动,男同性恋和艾滋病患者的处境发生了巨大转变。到了埃里克这一代时,他已经知道安全套的重要性、并且敢于和父母出柜,他不止一次地想“如果1981年我18岁”,他还能不能活到今天……
我是在罗西夜店(纽约知名同志酒吧The Roxy)遇到乔西的。我们随着《吉普赛女人》(Gypsy Women)的背景音乐亲热,然后一起回到我在纽约大学的宿舍。当晚我们戴套了。但我不知道之后乔西怎么样了。
克里斯(我不太确定他的名字了)在地铁上向我搭讪,带我去了他在东村的小公寓。在公寓里我们温存时戴套了;事后,我还想依偎一会儿,但他似乎很想赶我走。那之后,他再也没回过我的电话。
然后是威尔,我的第一个男朋友。我们俩在交往时都坚持使用了安全套。最近我还和他聊过天,他表示如果我在稿件中说出他的真名,他就会宰了我。
这是我在1989年至1991年之间关于性取向探索的尘封往事。我在一口气追完HBO Max的剧集《这是罪》后想起了它们。 《这是罪》由开创先河的剧集《同志亦凡人》的同志编剧——拉塞尔·T.戴维斯(Russell T. Davies)创作。(注:英国知名电视编剧,最为知名的编剧作品为英剧《神秘博士》第一至第四季(第九、十任博士),此外还创作了包括《同志亦凡人》(英国版)在内的一系列同志剧集,包括《黄瓜》《香蕉》《豆腐》三部曲;《英国式丑闻》;《年年岁月》等。)它讲述了1981年至1991年,也就是艾滋危机那十年里,一群年轻的男同性恋者和他们最好的女性朋友的故事。
拉塞尔·T.戴维斯(Russell T Davies)创作的连续剧《这是罪》中的一幕,这是近期聚焦艾滋危机初期阶段的酷儿文化的数部艺术作品之一。图源:Ben Blackall/HBO Max
《这是罪》的在美首映时间,距离剧中场景已有四十年的时光。看着剧中年轻的角色们追求梦想和性,我也想起了我的18岁。那时我第一次独自来到纽约生活。从对自己的性取向遮遮掩掩到大胆奔放,我一路都跌跌撞撞、在羞愧中煎熬。我记得那时我不是用约会软件、而是用我的双眼如饥似渴地探索我的同志之都。
那时我还未出柜,对于家人、朋友和上帝得知我是同性恋的后果充满恐惧。我当时确信,即使我没有先患上艾滋,也会遭受惩罚,在悲伤与鄙夷中度过孤独的一生。我在20岁时出柜,那是《这是罪》的故事结束的那年。按TikTok的标准,我已经是“古化石”了。
作者在纽约市,1989年。图源:Erik Piepenburg(作者)
回想过去,的确是电视触发了这些记忆,我首次听说艾滋就是在电视里。互联网尚未普及的80年代,我还是一个来自俄亥俄州郊区的少年,教堂、学校或家里都不会告诉我任何有关艾滋的事情。我受到的关于同志的教育,来自拉里·克雷默(Larry Kramer)(注:美国知名编剧与LGBT平权运动家,于1985年创作最为知名的艾滋题材的戏剧剧本《平常的心》,也曾创立两个为艾滋患者争取研究与治疗机会的组织——GMHC(Gay Men’s Health Crisis) 与ACT UP(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的那期《菲尔·唐纳修秀( The Phil Donahue Show)》(注:脱口秀节目,拉里·克雷默那期探讨了ACT UP(艾滋平权联盟)在艾滋危机期间的抗争和诉求)里,来自如《早霜》(注:第一部以艾滋为主题的大制作电影)和《瑞恩·怀特》(注:真实事件改编,主角因使用被污染的血液用品感染艾滋被学校开除后,登上美国国家hiv/艾滋宣传海报)这样的电影里,来自洛克·哈德(注:美国演员,第一个因艾滋去世的明星)去世的新闻里,来自《钻石女郎》中朱莉娅·苏加伯克(迪克西·卡特饰演)痛骂一位声称艾滋正在杀掉“所有该死的人”的朋友。那时我尚未明白,即便以这样的方式了解艾滋,仍然是困境中的一线希望。纵然电视剧对人物的描绘有失偏颇,它们依然让我明白,即使男同性恋者在冷漠的世界中死去,他们也确实真实存在着,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是被关心和爱护着的。这一主旨很复杂,但它的确被成功传达了出来。
《这是罪》让我感到很亲切,尽管我的故事与之存在差别。到纽约前,我就已经知道HIV是一种病毒,它会导致艾滋病,不过更安全的性行为可以让我免于感染。这些知识让人听着胆战心惊,但是我至少知道它们。这部电视剧令人心碎之处在于,它提醒了我们,艾滋是如何摧毁我之前那一代的男同性恋者社群的。当我的同志生活开始有声有色时,那一代人的生命提早结束了。如果1981年(也就是艾滋危机开始那一年)我18岁,谁知道今天的我能否活着写下这些呢?
中间为比利·波特在fx连续剧“姿态”中的场景,描绘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纽约舞厅 图源:Michael Parmelee/FX,美联社
《这是罪》并不是最近唯一一部有关艾滋危机的电视剧。设定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关于纽约舞厅的FX电视剧《姿态》的第三季也讲述了HIV和艾滋病。这些电视剧是对长期以来销声匿迹、受艾滋摧残的有色人种酷儿和跨性别者角色迟来的补偿。在80年代我看过许多节目,却不记得有任何一个患艾滋病的角色不是顺性别白人男性。
我也期待看即将于三月放送的、由派拉蒙出品的真人秀节目《真实的世界:纽约》。我想知道诺曼·科尔皮( Norman Korpi)是如何应对扮演“此剧中第一个同性恋演员”这件事的。(节目让他看起来像双性恋。)我也希望节目中会谈到第三季中曾出现的佩德罗·扎莫拉(Pedro Zamora)—— 第一个出柜的HIV阳性的真人秀演员(他于1994年去世)。
《这是罪》以叙事诗般的手法,寻着谣言与绝望、激进与觉醒,追踪记录艾滋危机。人物们英勇仁爱,却也自私贪婪。也许最难释怀的,是角色们即便在面对疾病甚至死亡时,也在享受他们的性觉醒。我不认为一个直人作家能够精准捕捉到这种矛盾。现年57岁的戴维斯,也正是因为曾在伦敦亲身经历过《这是罪》的岁月,才能打磨出源于经历的真实写照。
2021年,谈论任何节目都无法忽视我们的疫情。《这是罪》中的角色在隔离医院戴着口罩看望临终者,恰巧我上周在CNN里看到的护士也是如此。然而同为病毒型传染病,新冠病毒有疫苗,而且有很多种。试想如果罗纳德·里根或玛格丽特·撒切尔曾动员过他们的国家进行“速战行动:艾滋”,现在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护士们戴着口罩,图源:https://www.cnn.com/2020/04/03/health/us-coronavirus-friday/index.html
在电视上随处可见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与此同时,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个关于艾滋病如何被忽视、治疗手段和信息是多么匮乏的时期,怎能不让人心痛。是的,这两种病毒是不一样;但还有一个区别是,HIV时期酷儿人群和其他边缘群体,在接连离世。我愤怒的是,有段时间HIV病毒在持续杀死千万人的时候,新闻却几乎没有提到。这沉默的程度和意图困扰着我。
挥之不去的沉默同样弥漫在散文家杰瑞米·阿瑟顿·林(Jeremy Atherton Lin)的新回忆录《同性恋酒吧》里。在书中,他回顾自1992年始,同性恋酒吧如何塑造他的生活,它们的关闭又是如何危及同性恋历史。在最近的一次通话中,我们弄不清为何《这是罪》、林的书,和其他有关艾滋早期岁月的作品(如露丝·科克·博克斯( Corker Burks)的回忆录《所有年轻人》),似乎都在同一时间涌现。
我问林是否认为《同性恋酒吧》和《这是罪》作为描摹回忆、求生和艾滋阴影的作品,是在彼此隔空对话。
“数以千计的男同性恋者在我出生前逝去。死亡的阴霾无处不在,却无人为他们发声。”46岁的林(Lin)说,“这让我心碎。这些人对我而言就像兄长一样。”
我现在常常幻想着,某个来自这“消失的一代”的男人,当年能作为来自同性恋社群的导师指引我。这倒也不是毫无可能,因为显然不是所有那一代的男同性恋都去世了。不过,20岁时的我,对我的同性恋前辈们分享的智慧和历史毫无兴趣。我沉浸在青春的无忧无虑中,而这种对自由的追求在《这是罪》里也被鲜活地捕捉并呈现。
然而现在我已年近五十。我为当时的年轻气盛而羞愧。《这是罪》提供了一个赎罪的机会:它以电视直播的形式讲述我的酷儿前辈们如何被卷入80年代的HIV危机,又如何应对这场战役。他们不一定会名垂千史,但他们都是英雄。因为酷儿们现在所拥有的许多——开明的家人、婚姻、每日服用抗艾滋药——都是他们遗赠我们的。
就连这部电视剧也是我们上一代的遗赠的一部分:在看完《这是罪》之后,我一口气看完了《富家穷路》和《搜寻死党》。这些剧里有很多生活艰难的可爱同性恋角色,而且他们没有死。
如果一路走来我们没有付出这么多代价就好了。
参考文献
原标题:
TV Taught Me About AIDS. ‘It’s a Sin’ Reminded Me How Far We’ve Come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链接)
翻译:K
校对:Sergio、春饼
排版:Ashley
推荐阅读
性少数人群心理健康圆桌论坛(3月27日)
心理 x 公益 x 性少数|心理项目主管招聘
助力公益行业性别友善,我们还能做什么?
点击“在看”和将我们“设为星标”
让我们的骄傲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