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10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世界精神卫生日|去精神疾病化,我们携手同行

尊重多元合作 北同文化 Today



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WHO为世界精神健康卫生日运动提出口号——“让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成为现实”。



01

性多元群体精神健康


• 性与性别少数青少年/成人与全国青少年/成人抑郁风险比较

(性与性别少数群体心理健康与亲密关系报告)


在我国,相较整体人口的心理健康情况,性多元群体中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更低,比如存在更高的抑郁风险。而且,出于对咨询师友善程度的担心,或是出于对自己隐私被泄露的顾虑等各种原因,性多元群体寻求心理服务的道路充满阻碍。


社会的歧视与污名是性多元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更低的成因之一,这又和历史上长期贴在同性恋与跨性别群体身上的病理化标签息息相关。同时,这种不够友善的医疗环境又将有着精神卫生保健需求的性多元群体排斥在外。


甚至,由于这些病理化标签,所谓的“扭转治疗”得以大行其道。提供“扭转治疗”的机构或个人宣称,同性恋可以被“治好”为异性恋,跨性别也可以被“治好”为顺性别。但是,强制扭转治疗不仅是无效的,更会给受害者的身体和精神造成巨大的双重伤害。


2014年12月19日,中国首例同性恋扭转治疗案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一审判决。判决书中明确指出“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责令扭转治疗机构公开道歉并赔偿。但是扭转治疗的经历已对当事人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当在庭审过程中被问起治疗过程的时候,我的身体都在抖。”


• 跨性别部门主管核桃于医学论坛介绍跨性别群体现状


然而对于跨性别社群而言,直到如今,我们仍不断听到跨性别伙伴被强制送往扭转治疗机构的消息。扭转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厌恶疗法、电击、人身控制、殴打、辱骂、孤立、精神控制,使得遭受扭转治疗的跨性别者陷入更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中。



02

去精神疾病化的历史之路


同性恋和跨性别并非精神疾病,时至今日,这已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观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同性恋和跨性别的描述也并不罕见。同性恋与跨性别是自古就有的一种社会存在,而不是需要被治疗矫正的精神疾病。


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我国精神医学界对多元性别的认识都进展缓慢。曾经,同性恋被归类为“性变态”,跨性别则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列入了“精神疾病”的框架之内。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各方都在不断努力,一步步推动着多元性倾向和性别认同的去精神疾病化进程


 同性恋/双性恋去精神疾病化 


1992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在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将同性恋从人格及行为障碍的名单中删除。可是两年后,中华精神科学会出台的CCMD-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稿中,仍特别申明“将同性恋仍列为性变态,不采纳国外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删除、完全视为正常的做法。”

 

在精神医学权威标准中仍保留病理化标签,为社会歧视和污名提供了证据,使同性恋难以摆脱糟糕的社会处境。

 

直到1996年,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工作组成立,着手重新制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时。当时,国内同志公益的先驱提出了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的呼吁。他们通过开展调研、寻找友善专家、游说和影响专家等一系列行动,积极与工作组成员对话沟通,推动同性恋条例修订工作的实现。


• CCMD-3


 跨性别去精神疾病化 


相较于同性恋,中国跨性别的去精神疾病化历程则更为漫长和曲折。


2019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在最新版本的疾病分类中,有关“跨性别”的描述“性别不一致”从 “精神疾病”中去除,并被归类到“性与生殖健康”分类中。这标志着医学界正式达成统一——跨性别不是一种精神疾病,无法从“精神上”进行治疗,只有支持跨性别者实现自我的认同,减少基于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的歧视,才可能减轻TA们的痛苦。


•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目录


目前,ICD-11尚未在国内落地,我国精神医学界普遍使用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将跨性别视作“易性症”,归属于“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性身份障碍”类别之下。这让跨性别社群仍旧承受着社会污名与歧视,甚至面临被强制扭转治疗的风险。


2022年1月1日,ICD-11将正式生效,横亘在国内跨性别社群与平等权益和健康福祉之间的障碍,终于出现了松动的转机。



03

去精神疾病化的社会意义


 去污名化 


中国医疗政策中对性多元群体去精神疾病化的终极意义,在于对性与性别少数群体去污名化。正如CCMD-3中不再将同性恋/双性恋划为病态,对于跨性别群体来说,中国全面推广ICD-11一定是一个重大利好的事件,其中对跨性别的去精神疾病化无疑是中国跨性别去污名化史上的里程碑。


• 跨性别者的政策需求

(2017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去精神疾病化的实现将摘除性多元群体身上的病理化标签,推动社会大众对群体的科学认知。当多元性倾向者不再被社会认为是“性变态”,多元性别认同者不再被认为是存在某种“障碍”,将极大地减轻社会的歧视污名给群体带来的心理压力。我们期待着群体的抑郁焦虑水平下降,心理健康得到保障,可以更加自在地生活在阳光之下的那一天。


 反对扭转治疗 


更重要的是,如果去精神疾病化全面实现,“扭转治疗”将再也没有站的住脚的理由,去向跨性别者强制进行基于性别认同的扭转,或是向同性恋者强制进行基于性倾向的扭转。


现在,CCMD-3中尽管“承认同性恋作为整体概念并不异常”,但其中尚未完全地将同性恋去精神疾病化;而将“性别不一致”从 “精神疾病”中去除的ICD-11也并未在国内落地,目前依旧沿用《精神障碍诊疗规范》中的性身份认同障碍的易性症作为诊断标准。


这都可能为一些的强制扭转治疗机构或个人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即使同性恋者的权益已得到部分保障,与性倾向扭转治疗相关的诉讼已屡次胜诉,但针对性倾向的扭转案例仍时有发生,针对性别认同的扭转案例更是屡见不鲜。这种假借“治疗”为名的手段并未得到任何主流学界的认可,更是对性多元群体造成了难以磨灭的身体及精神上的伤害。


若全面实现对同性恋和跨性别的去精神疾病化,那么,在医疗标准中将不再有任何表明性多元群体是可以被“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的依据,将更有力地支持对扭转治疗的全面禁止。


 医疗正规化 


• 核桃于全国性医学大会分发《跨性别医疗照护手册》


另外要强调的一点是,ICD-11全面推行之时,跨性别群体也可以得到更正规的医疗途径。例如,跨性别者将能够以来访者的身份去接受性别肯定服务的指导,而非被视为“病人”,去从“精神上”进行治疗。


最后,回顾中国同性恋去精神疾病化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去精神疾病化的进度也伴随着社会思想的发展与社会力量的博弈。社会思潮影响人的思维,对事物的判断,有些思潮可能是对性与性别少数群体有利的,有些则是不利的甚至阻碍。而社会力量,是人们争取来的。



04

我们怎么做


近年来,北同文化也正在推动性多元群体去精神疾病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密切关注着去精神疾病化的议题。


• 全国性与性别少数人群心理健康与亲密关系调研报告发布会


我们在全国各种学术会议上发声,提出对去精神疾病化的诉求;在心理学和医学界开展多元性别友好的公共教育,举办友善心理咨询师培训友善医生培训;长期为性多元群体提供专业、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关于性多元群体心理健康与扭转治疗的调研活动等。


今年7月,由北同文化发起调研,由中科院心理所专家提供调查问卷和技术支持的全国性与性别少数人群心理健康与亲密关系调研报告发布;目前,我们也正在进行面向国内跨性别群体的大规模调研,用科研数据说话,推动国内对跨性别群体的社会认知以及政策环境的进步。


• 2021全国跨性别健康调研


在未来,我们也将沿着社群、专家、公众的路线继续负重前行,直到去精神疾病化完全实现。



作者:北同文化跨性别&去病理化项目

核桃、Lemon、Lolly、旻彦

排版:糊糊


• 推荐阅读 •

时尚与性别:“人人生来赤裸,其余皆为变装”

性多元群体更难谈恋爱吗?

美就是不刻意讨好别人:化妆师杨杨的性别探索


点击“在看”或“

也能支持我们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