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完《厌女》读什么?

尊重多元合作 北同文化 2022-06-30

在女性主义著作《厌女》中译本的著者后记中,上野千鹤子这样写道:「一本著者写得不愉快、读者读着不愉快的书,我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因为,无论怎么不愉快,我们都不能闭目不见的现实,就在那里存在着。而且还因为,我们同时也懂得,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我们知道了那个现实,就有改变它的可能性。」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存呼吸着的现实,终于使我们再次怒火中烧。


6月,本该是一个值得骄傲和庆祝的月份,但在这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切切实实、难以料想的恐惧、愤怒、迷茫和痛苦。我们彻夜难眠,我们高声疾呼,我们牵挂着从监控画面中消失的身影、那一则则社会新闻背后本该无忧无虑的生命。


可是,当微博热搜更替,当朋友圈争相转发的文章逐渐减少,当网络热议的声浪变成被淡忘的曾经,我们——每一个都可能成为未来「她们」的我们——好像只剩下文字的述说,无声地嘶喊着对过去的愤怒。但是,正如上野所写,只要我们直面那些文字记录下的历史和现实,便有了做出改变的机会和决心。每一次提笔,每一次翻开书本,都是与自身和解、与现实斗争。富有力量的文字在重构历史,想象更公平正义的未来。


今天,我们想将这份书单送给每一个想要了解女性主义和性别话题的你。或许,你已经读完了大名鼎鼎的《厌女》,正在搜寻下一本书来拓展性别议题的相关知识;或许,你对《厌女》的学术性望而却步,希望从更通俗易懂的著作入手;或许,你已经对女性主义理论有所了解,想要搭建更坚实的性别理论体系。


因此,我们将这份书单按照难易程度和话题内容大致分为「女性力量的觉醒:从零开始」「解析历史和社会结构:厌女与性别暴力」「女性主义和性别理论:薪火相传」「她要提笔写作,她要高声呐喊」4个部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选择更有针对性的内容。


如果我们还能读,能写,能记录,那就坚持下去吧。以阅读和写作,承继一代又一代女性的奋斗,对抗历史和未来的激流。

01


女性力量的觉醒:

从零开始

「个人的即政治的。」


这一板块的4本书,从实践出发,帮助读者认识到性别问题存在于我们日常和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女性主义视角如何与所有性别息息相关,探讨当下女性如何定义并塑造真实独立的自我。


其中,《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女性的权利》和《亲爱的安吉维拉》从作者身为女性的生命哲学出发,从零开始讨论女性主义到底在追求什么、呼吁什么。如果你期望初步入门女性主义,着重实践而非理论,相信这些书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而《女性主义疗法》从心理学角度阐述女性主义疗法怎样将女性自己放置在主体,倾听并相信自己的情绪,进而获得力量;虽然有很多理论性内容,但并不枯燥晦涩,适合咨询从业者和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01《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日】上野千鹤子 / 田房永子


《厌女》的作者上野千鹤子与漫画家田房永子围绕: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等种种问题,开展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即使对性别议题毫无头绪,也不用担心书中的讨论过于学术,这本书轻松生动,在幽默的对谈中,两位成长于不同年代的作家从自身经历出发,探讨身为女性如何面对日常生活中具体、复杂的问题,启发我们从生活的点滴践行女性主义的观察视角和生存哲学。

02《女性的权利》【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这本书是由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契在2012年的Ted演讲《我们都应该是女权主义者》和短篇小说《婚事》组成。在演讲中,阿迪契从自身的女性经验出发,反驳人们对女权主义者的认知误区和偏见,犀利地指出在职场、家庭、公共场合等环境中,女性因性别因素遭遇的困境,号召男性一同直面社会对待性别问题的伪善和不公。而《婚事》则讲述了一位女性在跨文化婚姻生活中遭遇的冷漠和秘密,反思草率婚姻的权力格局,并最终获得独自重新开始的勇气。

03《亲爱的安吉维拉:或一份包含15条建议的女权主义宣言》【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如何将自己的女儿养育成一个女权主义者?」


《亲爱的安吉维拉》便是阿迪契写给昔日好友的回答。书中的十五条建议直接、有力而坦诚:从给予女儿(如果她渴望)选择一架飞机模型而非布娃娃的自由,到开放地讨论穿衣、化妆或性向,再到让她不要将婚姻视为一种「成就」,摒弃以厨房、家务和丈夫为中心的褊狭之见。阿迪契用实实在在的话语为当下女性如何定义并塑造真实的自我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

04《女性主义疗法》【美】劳拉 · 布朗


在《女性主义疗法》中,布朗以编年的方式叙述了女性主义疗法如何从批判主流心理学的外部力量,演变为一个独树一帜而又被广泛接受、通用多种性别的心理理论。通过理论和实践案例的结合,作者阐述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疗法作为一个模型,关注来访者自身的心理状态、文化认同及其社会政治现实,增强女性力量、发挥女性个体的潜能。书中的许多案例研究能帮助咨询师或普通读者,学习女性主义疗法的理论,并在工作生活实践中更好地面对自身的主体位置、情绪和声音。

02


解析历史和社会结构:厌女与性别暴力

「厌女情结一直都在杀害女孩与女人,在事实与比喻层面上皆然。」


这一板块的5本书——《第二性》、《女性的奥秘》、《不只是厌女》、《应得的权利》和《女性与权力》——从历史、哲学、社会、文化艺术等角度详细解析了女性遭遇的结构性压迫和剥削,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厌女」现象的形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以及在当代现实生活中,性别暴力或无形或有形的体现。


如果你读完《厌女》意犹未尽,还想要更加广泛深入地了解厌女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体现,如何与社会和自身的厌女症抗争,想象一个更平等正义的未来,那么试试这些书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部分的5本书都聚焦了西方社会和文化,但能为我们反思中国语境下的性别问题提供不同角度的启发和思辨方法。

01《第二性》【法】西蒙娜 · 德 · 波伏瓦


波伏娃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从文学、历史、神话、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剖析女人变成「他者」、「第二性」的原因,通过援引大量实例,揭示了从古至今女性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处境、社会文化地位等复杂问题,提出走向解放的唯一道路就是在深刻的自觉后开创自己独立的选择。本书虽然学术性很强,但是读起来并不枯燥晦涩,波伏娃详细且具体的思辨过程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02《女性的奥秘》【美】贝蒂 · 弗里丹


弗里丹立足于二战后美国社会文化,调查分析美国当时「家庭主妇」普遍患有的一种「无名的问题」,解构了美国社会如何从学术、教育、传媒等主流文化的各个方面,包围并禁锢女性规划自己的生活、形成独立的认知体系、以及探索自我发展的自由追求。通过解析文化对女性社会角色(依附男性、成为母亲、回归家庭)的固化,《女性的奥秘》激起了美国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虽然作者的研究基于美国社会,但是其中很多核心思想对我们反思中国当代主流文化中,女性与教育、家庭、社会分工的关系仍然有重要启示。

03《不只是厌女:为什么越「文明」的世界,厌女的力量越强大?拆解当今最精密的父权叙事》【澳】凯特 · 曼恩


性别歧视和厌女情结有何不同?

为何在越是貌似性别平等的「后父权」国家,厌女的反扑越剧烈?

厌女者声称他们并非仇视全体女性,只厌恶「做出特定行为的女性」,谬误何在?

为何女性特别容易原谅厌女的男性,有时还比男性表现得更加厌女?


本书的论述以女性主义分析哲学角度出发,讨论知名社会与政治案例,透彻地分析许多暧昧难辨的厌女现象,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运作动力。作者翻新了大众对「厌女」一词的刻板印象,指出「厌女」并非一种个体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社会整体的政治行为。当厌女结合了社会惯习,深植人心,往往难以察觉或对抗,本书则为「拆解厌女」提供了最关键的指引。

04《应得的权利:男性特权如何伤害女性》【澳】凯特 · 曼恩


相对于女性,男性有哪些优先资格?

反堕胎和反跨性别运动有何共通之处?

为何某些特定男人总能在性侵女人之后逍遥法外?

为什么男人说教(mansplaining) 如此屡见不爽 ?


在本书中,曼恩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剖析了近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男性特权和厌女情结如何在当代社会运作,为什么这些不平等的性别规范和惩罚机制愈发稳定地运行。曼恩用更通俗、大众化的风格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构建了一个值得向往的未来愿景。

05《女性与权力:一份宣言》【英】玛丽 · 比尔德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讲稿。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案例,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于是,女性的声音被权力结构淹没,不得不扮演男性化的角色以获得被主流认可的成功。作者提出这样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被男性主导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03


女性主义和性别理论:薪火相传

「解放的思想需要解放的理论。」


这一板块的5本书都是学术性极强的理论研究著作,写作风格不免有些晦涩,需要对文本进行反复咀嚼和分析,比较适合对女性主义、性别研究理论有基础的伙伴。


其中,李银河的《女性主义》是国内性别研究的必读之选;《父权制与资本主义》集合了上野千鹤子多年对女性问题与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而朱迪斯 · 巴特勒的《性别麻烦》、《身体之重》和《消解性别》则是从政治、哲学、比较文学等学术领域发掘了研究性/别的新角度和新问题,也为对酷儿理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理论基础。


这一板块并不能全面地覆盖到性别理论的所有发展脉络,也不能代表这一领域最前沿的研究,但我们希望,这5本书能帮助大家搭建相关理论体系,为进一步学习指点一些方向。

01《女性主义》李银河


在《女性主义》中,李银河基于对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多年的的社会观察和田野调查,对女性主义理论、流派、论争、权益活动等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本书为想要了解女性主义思潮体系、历史和相关研究的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入门梳理,初步建构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

02《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日】上野千鹤子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给『爱』和『母性』赋予象征性的价值并将其推向神坛,实际上是长久以来压榨女性劳动的意识形态机制。」


上野千鹤子在本书中阐述了近代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揭示父权制如何与资本主义相互扶植,合谋构筑意识形态机制,将女性置于多重剥削的困境,并提出改善女性社会地位的中肯建议。尽管本书论述以日本性别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书中的观点和思考方法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的国情和性/别问题也有很大的启发。

03《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美】朱迪斯 · 巴特勒


在这本大名鼎鼎的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著作中,巴特勒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女性」「男性」这些本质性概念提出质疑,通过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概念,提出了「性别操演」理论,阐述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书中的理论分析也为开创「酷儿理论」打下重要基础。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巴特勒的写作也是出了名的晦涩,比较适合对性别研究及其历史有基础的伙伴们反复阅读。

04《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美】朱迪斯 · 巴特勒


《身体之重》聚焦于身体和性别的物质性(matter/materiality),继续厘清在《性别麻烦》中提出的「性别操演」理论。通过解读柏拉图、弗洛伊德、拉康、德里达等人的理论,以及大量文本和电影作品,考察异性恋霸权如何建构身体、性别和性向,并揭示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巴特勒认为性别不是一个简单事实或静态状况,而是一个过程,是社会文化结构对身体物质性的规范和约束。本书延续了巴特勒的性别理论研究,推荐大家在有理论基础后进行深入阅读分析。

05《消解性别【美】朱迪斯 · 巴特勒


继《性别麻烦》和《身体之重》之后,巴特勒再次审视自己提出的「性别操演」理论,并开始将对性别的关注点从哲学话语转向现实生活与政治。本书针对身体解剖学、美学以及社会与政治等领域对性与性别的各种限定和标准,提出了「消解性别」这一应对策略,考察了禁忌的亲密关系的意义和目的、新型亲属关系、性别跨越、双性、性别诊断和变性手术等问题,将对性别规范的批判置于人类生存与延续的框架之内。巴特勒在本书的论述可以为了解近年来出现的「新性别政治」指明方向。

04


她要提笔写作,

她要高声呐喊

「显然它还没有写完。你来完成吧。」


这一板块的3本书——《一间自己的屋子》、《如何抑制女性写作》和《好不愤怒》——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历史脉络中女性如何争取独立创作和自由表达,批评女性所遭受的、来自社会结构的漠视、压迫、排斥和贬抑,探讨了女性如何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书写自己的历史而行动。


这3本书写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回应了不同年代和社会对女性表达的歧视和暴力,都饱含正义的情绪和力量。如果你对文学和历史书写感兴趣,一定找来读一读吧!虽然字里行间仿佛浸满了叹息和血泪,但是读来一定令人深受鼓舞,重新燃起继续前行的希望。

01《一间自己的屋子》【英】弗吉尼亚 · 伍尔夫


「一个女人要想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一间自己的房间。」


《一间自己的屋子》是由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两篇讲稿整理而成。伍尔夫以「妇女和小说」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鼓励女性坚持书写自己的声音,并为自己的创作争取独立的经济条件。这本薄薄的小书读来令人精神振奋,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加入书写自身历史和生命哲学的征程。


「总而言之,在任何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上,谁也不要指望自己的观点能够抵达真理,而性别就是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能做的只有去表达,我们如何得出了自己的观点。」

02《如何抑止女性写作》【美】乔安娜 · 拉斯


是谁在评判,基于何种标准……是什么价值主导了文学,几百年来文学准则又是谁规定的?


女性主义科幻作家、学者拉斯模仿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西方)文学评论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罗列导致我们漠视、抛弃女性创作的错误观念,揭穿文学界代代相传的厌女症传统,毫不客气地批评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的社会阻力和结构性暴力。同时,拉斯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和被贬抑的声音。拉斯对女性作者遭遇的重重阻力的深刻分析已经超出了文学范畴,让我们重新审视广义上女性创作和工作的困境。


「不管过去人们是出于无知还是恶意,对女性艺术的蔑视和贬低绝不应该继续下去了。」

03《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美】丽贝卡 · 特雷斯特


愤怒的女性,常常被等同为歇斯底里的「疯女人」形象,女性的愤怒也常受到排斥、禁声和压制。本书审视主流文化对男性与女性愤怒情绪的双重标准(结合2016年美国大选、Me Too运动等实例),探讨女性愤怒的对象、得到的回应及其背后折射的社会心理。


作者为女性愤怒正名,让我们认识到女性愤怒始终是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不可忽视的力量。结合近期发生的社会事件,这本书中译本的到来,正如本书的编者「立夏华昭」在豆瓣所写——「谁燃于火?是我,是无数个彼此相助的我们。所幸的是,我们还能做点事情;不幸的是,我们能做的却极有限。让我们KEEP ANGRY, AND OUTLIVE THEM ALL。」


「认可其他女性的愤怒,关注她们的愤怒,尊重她们的愤怒,绝不回避她们的愤怒。去找到她们的愤怒,去注意她们的愤怒,去问是什么让她们愤怒,然后倾听她们。如果你也是招致她们愤怒因素的一部分,接纳这种愤怒,承认她们的不满也许会映照出你自己的不满,哪怕她们的不满会折射向你。」

在书单的最后,我们想以凯特 ‧ 曼恩写在《应得的权利》一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当我写下这些话语时,我无法想像自己可以成功地教导女儿这每一件事。我们的文化中有这么多的反向讯息,我有这么多的事情要教导她,但我自己却从未学习过它们──没有适当、充分地学习过。


我还是很难想像一个世界,在那其中,女孩和女人可以确实主张自己有资格获得什么,更别提去想像她们确实能够在这个世界里获得这些事物。


这是一场漫长而可能永无止尽的战役,但是为了她,我能够说:我加入。

本文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编辑:Monica

排版:Monica

封面图:《燃烧女子的肖像》



ReadMore


从耽美作品到心理咨询室,「异性恋本位」思维如何影响着我们?|彩虹心理学

中国导演短片获酷儿棕榈奖 | 2022戛纳电影节酷儿主题电影盘点 摆脱厌女症:男性可以为女性做的20件实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