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哪里度过的?

张应斌 南开大学 2020-09-02

编者按:

南渡北归育人杰,青春百年再出发。2019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百年来,无数人与南开相遇,或在这里经历成长,或在这里奉献韶华,抑或只是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一个南开人。写出你的南开故事,让它成为南开的历史。



南开“11”年之琐记

作者:张应斌


我两入南开,读书6年,其间又混迹南开生活5年,前后算是待了“11”年。陈省身先生曾多次深情说过:“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天津、在南开度过的。”无知竖子,不敢造次比拟先贤,但确深有同感。



要考入南开这样的学校!

我考入南开是颇为偶然的。1995年读高二时,曾读过同学的一封家书,鼓励他考入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人大这样的学校。我一下子记住了南开。1997年高考前几个月,看到一本《语数外》,封面介绍的恰是南开。我急忙细读,深为其中一句“校园内杨柳依依、湖光水色”所打动。


高考终于结束,我在南开和人大间难以取舍,直到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刻,我方下定决心报考南开。填完志愿,长舒一口气。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收到了南开的录取通知书。1997年8月底,我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车,随家父赴天津。



不能游泳滑冰钓鱼的新开湖

火车晃荡20多小时,到了天津站,挤上学校接站大巴直奔八里台。车进校门,沿着笔直的大中路慢慢行驶,道路两边的白杨摇曳生姿。大巴过了一个马蹄形状的湖,又过一个方方正正的大湖。我看湖边竖个写着“游泳”的牌子,又见竖个写着“滑冰”牌子,又见竖个写着“钓鱼”的牌子,心想这条件真不赖啊!突然又见竖个牌子,上书“严禁”二字,不由傻笑一声。


大巴并未在八里台停留,又驶出校园,开到王顶堤迎水道校区,文科生会在此居住一年。


开学典礼前,临时教唱了南开校歌。典礼开始,当铿锵而奔放的乐曲响起,3000余名新生合唱起“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我深受感染,眼眶泛红,用不全的五音跟着唱,一曲歌罢,此心已属。


多年来常听到有种说法,南开毕业生多是内敛含蓄、温文有礼但又心志坚定、勇于任事。我想,或许南开校歌中就蕴藏着这种风格的基因。



“学术梦”构筑心灵“桃花源”

巍巍我南开精神,是在苦难中淬炼造就的!1937年南开因师生积极抗日而成第一所被日军大肆轰炸的中国高等学府,学校几被夷为平地,校钟亦不知所终。1997年,南开重铸校钟。当年十月,我有幸作为学生代表之一,同师生代表共同敲响校钟。钟声悠扬,令人思绪万千,仿佛看到南开的苦难、勇气、信念和辉煌!


我读书时,南开哲学系积极进行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学术平台,努力使学生真正发现哲学思索的意义与乐趣。特别是诸多老师开讲的《哲学概论》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学校的学术氛围更是浓郁。大师讲座、名人论坛、学术分享等活动异彩纷呈,特别荣幸的是,多次见到陈省身、叶嘉莹等诸大师并聆听他们的演讲,深切感受到学问之道的博大精深,读书人的高贵平和,真是万分敬仰!


南开岁月,将从事学术工作的志业深植于我心灵深处!虽未能走上学术之路,但“学术梦”为我构筑了一个心灵“桃花源”,让我放松,让我快意。



南开是一所温暖的学校

南开是一所温暖的学校。

哲学系周德丰先生、常健先生及已过世的王中田先生等的谆谆教诲,令我深受教益!与李向阳、钟汉川、孙莘、吴飞等同学结下的深厚友谊,令我倍感温暖!

偶尔的周末放松时刻,同室友买蜡烛几根、泡面几包,打个通宵的“双扣”。

我前后几届就读南开的陕西蒲城县学子全部来自同县同镇的同一个小片区,真是令人称奇!



老学生,新“蹭客”

2001年本科毕业,我进入天津市政公路系统工作,一干就是五年。这五年间,不论工作地点怎么调整,住宿地方如何变换,始终在南开周边一公里范围内。从此,老学生又成了新蹭客。


我生活不离南开,回校吃饭成了家常;交往不离南开,回校与朋友畅谈便为常态;智识不离南开,回校买书、听讲座亦为惯例。尤记得有一次到伯苓楼,听张五常先生以粤语讲、张夫人用普通话翻译的奇妙讲座,至今想来觉得有趣。


南开真是我的家,也有偶遇尴尬时。工作几年后,我准备考研究生。复习期间,有一次借了老同学的图书阅览卡,混入图书馆查阅资料。不料被火眼金睛的图书馆老师发现,当场揪出了阅览室。我想,这大概是鞭策我要正式回到南开,光明正大进阅览室吧。



良师益友受惠终生

2006年9月,我二进南开哲学系,有幸入周德丰先生门下攻读中国哲学研究生学位。周先生见识宏阔、治学严谨、为人宽厚、关爱弟子。跟随先生求学两年,真可谓受益终生。


2008年上半年,我以有关余英时先生论著的研究方向,完成硕士论文,顺利获得中国哲学硕士学位。说来也巧,余英时先生出生于天津,其时乃父余协中先生正任南开历史系主任。


2008年毕业在即,到校学生活动中心办理赴浙江工作手续。碰巧遇到了本科时的老师、时任校党委学工部部长的杨克欣老师。虽多年未见,杨老师一下子就认出我,亲切询问有关情况后,勉励我到浙江后好好工作。我深受感动。



“南”以离开

研究生毕业,我结束了“11”年南开生活,南下两千里到浙江工作。一眨眼间,又是一个11年。

这11年来,我先后在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工作,少有机会回到南开,但感觉似乎又从未远离南开。

最常思念的仍然是南开园,最爱关注的仍然是南开事,最多交往的仍然是南开人。我想,余生大概也如此吧!

今年,我又挂职到河北省雄安新区管委会工作。当夕阳西下、月光初升,我向东遥望,想到两百里开外,就有我的母校南开,内心感到特别温暖。

母校南开,是我的心灵归宿。




奔着全球第一学府努力!


今年,母校南开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这是南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的耳边似乎又回想起八十年校庆纪念大会上,陈省身先生在主席台上勉励南开奔着全球第一学府努力的浑厚声音。


作为一位普通校友,我由衷期盼母校南开在深刻总结百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愈难愈开,日新月异,再创佳绩。


相信那时,“陈省身星”会更加明亮。



作者简介

张应斌 

1997级哲学本科 2006级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

现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



欢迎加入我们!

欢迎大家扫码进群,期待你的到来!


听我的!我觉得你应该加入我们

往期精彩回顾:

*9月:宜表白

*入学就“大考”的新生们,这两天干嘛去了?

*即使错过 爱你依旧

*老师、学生,都是冠军?

*我们太“南”了!4000多大一新生入学就大考!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中心新媒体中心
图片为南开大学新闻中心资料图片编辑:黄钰洁
审校:马长虹 吴军辉 林栋 李硕 聂际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