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城市化研究,获得大奖
记者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见到江曼琦时,她正在办公室和学生交流学业问题。
前不久,教育部召开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江曼琦与其学生的论文《中国主要城市化地区测度——基于人口聚集视角》获评一等奖,这是目前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奖项。
对江曼琦而言,获奖并未给她带来太多改变。“真没想到能获奖,我们只是一直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能为学科发展切实解决一点问题,这就是我们做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她说。
从16岁进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学习城市规划专业,到前往南京大学攻读城市地理方向硕士,再到考取南开大学城市经济学方向博士,江曼琦从南向北,一路跨越工科、理科、文科,始终追求着她所喜欢的城市空间研究。
“大学毕业时,就觉得对于城市空间知识的了解不解渴。”江曼琦认为,“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城市规划,但城市未来怎么发展?应该提出怎样的发展战略?为什么要提这些发展战略?偏工科的城市规划专业似乎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1986年,带着这些疑问,江曼琦辞去了天津市规划设计管理局的工作,成功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人文地理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崔功豪教授和城市规划学家邹怡教授学习城市地理。
1989年,正值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在国内率先发展城市经济学科,机缘巧合,因受到我国城市经济学先驱者蔡孝箴教授的赏识,江曼琦决定前往南开经济学院工作,并于1996年开始跟随蔡孝箴教授学习,攻读区域经济学博士。
在江曼琦看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城市。同样是从事城市空间研究,工科偏向于对于城市空间的优化实际操作,理科偏重描述总结城市空间的特征,经济学则是要解释城市空间形成的机理,回答 “为什么”这个问题。
“我想知道为什么,想在城市经济学与城市地理学之间建立‘交互界面’,进而提出科学的优化策略。”带着这样的想法,江曼琦开始了在南开的教学科研生涯。
《城市规划》是江曼琦在南开讲授的第一门课程。“当时在一定程度上,江老师是弥补了我们学校在这门课程、甚至是这个研究方向的一个空白。”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琪介绍。
除此之外,江曼琦还曾负责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空间经济学等课程,现主要给硕士、博士研究生讲授中国经济地理、城市土地经济学、高级城市经济学等课程。
在学生们心中,江曼琦既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导师,又是可以诉说苦闷分享快乐的长辈朋友。每周的师门例会时间,江曼琦的办公室几乎没有“清净”过。其余时间,学生们无论是遇到学习科研上的困惑,还是在生活中面临各种问题,都能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等各种形式联系上她。
“江老师真是能做到24小时随时在线,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她会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优缺点,提出中肯建议。”不少学生反映。
经济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2017级博士生冉忠明说,“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她对待事情极强的原则性,她不为外界因素和主观意识所干扰,对待科研追求客观、科学性,对待事务追求严谨、公平性。这让我们终身受益。”
从经济系一名普通教师到南开大学“英才教授”,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到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的副理事长,在从事城市研究的道路上,江曼琦从未停歇。近年来,她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目前又正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版过《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研究》《天津滨海新区成长的机理与发展策略选择》《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问题研究》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软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本次获奖论文《中国主要城市化地区测度——基于人口聚集视角》则为国家社科重大立项项目《基于区域产业链视角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江曼琦带领学生历时三年,从城市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等多视角认识城市,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城市聚集的新视角,“以一定人口密度下连片聚集的人口规模为标准”界定客观的城市空间范围的新观点。并在此标准下,将人口普查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匹配,通过空间可视化和统计分析,测度了我国主要城市化地区的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成果为促进城市科学研究的规范化、城市政策的科学化提供了基础。
“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城市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与主体,从这一点上看,未来城市经济研究将大有作为,为城市发展解疑释惑,这也是我们经济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江曼琦说,“在蔡孝箴、郭鸿懋等老一辈城市经济学家的辛勤耕耘下,南开城市经济学科在国内保持着领先地位,作为先生的学生,我更有责任将南开城市经济学科发扬光大。”
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教学科研工作,使得江曼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准则和方法:科学研究一定是从认识基础概念开始,然后围绕基础概念的内涵开展,这样才能得到高质量研究。
对于科学研究的选题,她认为科学研究的问题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如果你单纯是书斋里的创造,而不接触现实,其研究将很可能失去方向;而一味地停留在现实具体问题中、不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研究也难以探寻到问题的根源。”
采访中,在问及曾经是否有过比较困难的阶段时,江曼琦笑着回答说“没有”,“可能我比较幸运吧,在申报项目时几乎百发百中,一个项目接着一个新的项目,中间几乎没有空白期,如此反复,似乎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江曼琦把这份“幸运”归功于自己良好的心态,“如果这个课题做不了或者不感兴趣,我基本不会申报;如果感兴趣,我就努力尝试、认真准备、全力以赴;拿下来了,我认真完成;拿不下来,我就做好其他的工作。不强求、往前走。”
江曼琦的下一站,在何处?
“做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研究。”她坦言,“我的下一个目标,是高质量完成《中国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研究》这个项目。”这也是她承担的第二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能申请下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更要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扎根于中国的大地,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研究,助力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江曼琦说。
往期回顾: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中心新媒体中心
记者:郝静秋
摄影:吴军辉 郝静秋
编辑:葛睿思 乔仁铭
审核:马长虹 吴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