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雅号叫“九先生”

NKU新媒体 南开大学 2022-08-27


今年是著名教育家、戏剧家、外交家张彭春先生诞辰130周年。张彭春是南开学校第一届毕业生,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参与创办了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张彭春首倡召开世界卫生大会,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是世界人权体系的重要设计师,为联合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让我们通过 《中华读书报》的文章,一起了解他的故事......


张彭春


“个人一贯的中心兴趣,是中国怎么才能现代化”

——纪念教育家、戏剧家、外交家

张彭春诞辰130周年


1

张彭春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唯一的胞弟,1892年4月22日生于天津。当时父亲张久庵已经59岁,年届花甲又得一子,不禁欣喜万分,给婴儿取乳名“五九”作为纪念。后来家人把“五九”叫着叫着就叫成了“九儿”。“九先生”的雅号即由此而来。


1904年,张伯苓和天津名儒严修创建了私立中学堂(南开中学前身)。张彭春成为这所学堂第一届学生,与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同班。


当时南开是四年制学校。张彭春1908年毕业后,考入保定高等学堂,1910年参加第二届“庚款”留学生考试。全国有四百多名学生应考,最后录取72人,他以第十名成绩考中,与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赴美留学。


张彭春进入克拉克大学攻读教育学和哲学,课余的兴趣是研究戏剧,经常到百老汇观赏经典剧目。他最喜欢挪威剧作家易卜生,自称正是由于易卜生,使他爱戏剧胜于爱哲学。


1915年,张彭春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在中国留美学生联合会工作了一年。回天津后,他被南开学校委任为专门部主任。


此时的张彭春风华正茂,风度翩翩。大家叫他“九先生”,年长者和熟人直呼他“张九”。当时南开的新剧(话剧)活动正蓬勃开展,每逢节日都要演戏,成了学校的传统。由于九先生擅长戏剧早已名声在外,立即被推选为南开新剧团副团长。他上任后没有辜负大家的厚望,将新剧活动推上了发展的新阶段。当时国内还没有建立导演制度,九先生将西方正规的导演制度用于剧团。


与此同时,张彭春提出创办大学的建议,这与严修、张伯苓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还提出办大学的目标,他说:“将来意想之标的,使南开大学生,纵不能发明新理为世界学问之先导,亦决不瞠乎欧美开流之大后,而必与之并驾齐驱。”实际上设定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1919年,他担任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主持起草了《南开大学计划书》,被张伯苓称作“南开大学的计划人”。


张彭春不仅是创办南开大学的倡议人,重庆南开中学的建成也得益于他。1936年华北局势危急,张伯苓想到学校应在后方有个回旋的余地。他同弟弟商量,张彭春提出最好在西南一带建立南开分校。张伯苓接受了这一建议,很快就在重庆郊区创办南开分校,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1937年,南开系列学校校舍遭日军炸毁,大学部根据政府指示南下长沙,与清华、北大组成临时大学。中学部部分师生辗转来到重庆,大家对张校长、九先生当年创办分校的远见卓识,又是钦佩,又是感激。


2

1917年8月,张伯苓为创办南开大学赴美进修与考察,临行前将校长一职委托给张彭春代理,鼓励他说:“你用不着有什么顾虑,只管大胆去干,干坏了还有我呢,等我回来还可以重新再干。”


似乎是命运向这位年仅25岁的代理校长作出挑战,张彭春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一件大事:天津南运河突然决口。9月22日下午,校园内警钟狂鸣,学生们马上到大礼堂集合。张彭春向全校师生员工报告了水情,并提出一旦发生险情准备采取的措施:


“今天发生的事实属意外。而遇到这种意外事,首先必须镇定,若一慌张,秩序紊乱,将不可收拾……怕今夜会出事,诸位同学回宿舍可整理一下自己的重要物品,今晚仍按时就寝。倘若水进校内,将敲一种特别的钟,钟声三下相连,大家马上起床收拾;再听到二声相连的钟声,立即携带物品到大礼堂来。这里地基牢固,并高出地面五、六尺。来到后再听指挥行动……”


由于南开地势低洼,一夜之间洪水涌进校园,水深一米多,情况十分危险。在张彭春的亲自指挥下,教职员工首先将全体学生紧急转移到东马路基督教青年会、学界俱乐部等地。几天后,借到河北政法学校校舍,全校师生迁入。10月3日在开学式上,张彭春做了即席演说:


“对学生来说,精神比校舍更为重要。我们师生的精神永存,在哪里都可以大有作为,怎能因为校舍被淹,就妨碍我们的学业? ……这次水灾死伤者不少,而我们能从洪水中平安脱险,这也是天意。为了民族的安乐和国家的康宁,为使祖国大地不再发生水灾,人民不再遭受苦难,难道这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责仼吗?!”


学生们听到校长这番鼓舞人心的讲话,精神立即大大振作起来。


在灾难面前,南开一切井然有序,没有停课。张彭春不止一次勉励学生,并着重把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章,向学生们反复讲解,要求他们熟读硬背,身体力行。


经张彭春与市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建坝抽水,终将校舍保住。转年7月,全体师生重返校园。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学生们欢天喜地去参加全市的庆祝胜利大游行。游行完毕,当他们回到学校,张九校长(学生背后这样称他)在大操场上发表讲话,分析了当前世界形势,并预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将在远东,让大家要提高警惕。学生们听了这番话,在下面议论纷纷,认为张九校长分析精辟,有远见……若干年后,事实证明九先生的预言成为现实。当年的老同学相聚时,回忆起九先生的讲话,一致称赞他不但在戏剧上很有造诣,政治判断力也相当高明。


张伯苓于1918年12月回国。张彭春向哥哥做了汇报,并将校长一职交回。张伯苓对他这一年的工作十分满意。


3

为适应大学的教学要求,张伯苓资助弟弟出国深造。1919年,张彭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杜威。


1923年张彭春回国,被聘为南开大学教授,在哲学教育系执教,兼任中学部代理主任。课余,他依然为南开新剧团倾注心血,把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娜拉》、莫里哀的《悭吝人》、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和契诃夫的《求婚》等世界名剧搬上南开舞台。


排演《国民公敌》时,张彭春忽然接到直隶督办、奉系军阀褚玉璞发来的禁演令。此人土匪出身,野蛮愚昧。他听说南开排演了一个姓易的人所写叫《国民公敌》的戏,一口咬定这剧是攻击他的。大家看到这纸命令,觉得既可气又好笑,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停排。而九先生却不甘心就此罢休。转年3月是易卜生诞辰一百周年,他渴望演出此剧,以纪念这位近代戏剧之父。经过一番思考,他将剧名改为《刚愎的医生》,戏就顺顺当当演出了。九先生同他的哥哥一样,绝顶聪明,足智多谋。


张彭春任中学部主任时,一天下午,通知全体学生到大礼堂。学生们见九先生手拿一张唱片,讲台上放着一个留声机,大家猜不透今天要开什么会。当全体学生坐好后,九先生说:“今天请大家来听一支歌,歌名叫《伏尔加船夫曲》,是由当今世界最优秀的俄罗斯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演唱的。”随后简略介绍了船夫们唱歌时的自然背景,把学生们带到歌曲的境界里。这时全场鸦雀无声,留声机开动了,歌声由远而近,听众仿佛看见伏尔加河,载着沉重货物的船只和那些步履艰难的纤夫。纤夫们唱着悲壮的歌来了,来到人们面前,然后又拖着货船吃力地走了,渐渐远去。他们的歌声也越来越弱,最后终于完全听不见了。唱片播放完毕,九先生宣布散会。可是许多学生没有动,他们还痴痴地陶醉在夏里亚宾的歌声里呢。


1931年英国文学系成立,张彭春应年轻系主仼柳无忌聘请,讲授他最拿手的“西洋戏剧”。他的英语地道而流畅,并对易卜生、莫里哀等大师有深入、独到的研究,讲起课来绘声绘色。学生们听得入迷,甚至不愿下课。


4

1930年,张彭春曾协助梅兰芳在美国演出,取得极大成功。1935年,苏联政府邀请梅兰芳以国宾身份赴苏演出,梅兰芳再次聘请张彭春为梅剧团顾问兼总导演。梅剧团里有个武生,觉得张彭春是搞话剧的,对让他来当京剧导演有点不服气,排戏时故意“泡”。张彭春耐心地一遍一遍教。最后那个演员心悦诚服,说:“敢情张先生还真有两下子!”


别人笑道:“你这才知道,连梅大爷都得听他的!”


梅兰芳剧团抵达莫斯科前,苏联政府已成立了一个由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涅米罗维奇-丹钦柯、梅耶荷德和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组成的“梅兰芳招待委员会”。当梅兰芳率剧团来到莫斯科时,爱森斯坦指挥着摄影师们,拍摄了车站上苏联人民热烈欢迎梅兰芳一行的纪录片。


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了为期三周的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中国京剧艺术征服了广大苏联观众,演出盛况不亚于梅剧团1930年在美国。


当时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因反纳粹政权而流亡苏联,正在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是三个不同艺术流派的代表,被称之为“世界三大演剧体系”。可用我国著名导演黄佐临的话来概括三大演剧体系的不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信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布莱希特要推翻这堵墙,而对梅兰芳,这堵墙根本就不存在。”


三大演剧体系代表人物的聚会,成了近代戏剧史上的盛事。张彭春能同艺术大师们荟萃一堂,感到非常幸运。


苏联之行,使张彭春的艺术观有了很大提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梅耶荷德的艺术观点,在当时被苏联官方视为两种相对立的流派,被分别冠以“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而张彭春不受权威观点的影响,既吸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重视内心体验的精华,又重视梅耶荷德注重形体训练的经验,并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特色,追求神似而不满足于形似。总之,他从不拘泥于一家,而是广采博闻,兼容并蓄,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导演手法。


5

抗日战争爆发,张彭春应政府聘任,赴欧美等国争取外援。1940年调入外交部,先后担任中国驻土耳其公使和智利大使。1946年,张彭春作为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大会。1947年,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罗斯福夫人当选起草委员会主席,张彭春当选唯一的副主席,与罗斯福夫人共同主持起草《世界人权宣言》。


人权委员会由18个不同政治、文化、宗教背景的成员所组成。在《宣言》起草过程中,时常会发生分歧。张彭春能成功地调解争端,化解矛盾。在起草一次次陷于僵局时,是他用中国文化理念解决了《宣言》起草中的许多难题。最终,张彭春发挥关键作用,制订出一份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人权宣言》。


张彭春深得罗斯福夫人的赞赏:“张博士是一位多元主义者,他动人地解释着自己的主张……他说,《宣言》应当兼顾西方思想以外的其他思想,秘书处不妨花几个月工夫研究一下儒家的主要学说。”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48票赞成、0票反对、6票弃权,通过这份历史性文件。《宣言》的通过标志着人类完成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人类的人权事业从此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张彭春由于健康原因,1952年6月辞去在联合国的所有职务。1957年7月19日,张彭春因心脏病突发,几小时后溘然长逝。一代才子65岁谢世,显然过早,令人深感痛惜。他曾经的同事、联合国人权司司长汉弗莱在日记中写道:“张彭春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艺术家,在这些过人的天赋外,他还展现了外交才能。相比于那些随波逐流者,张彭春是一位伟人。”


张彭春被誉为杰出的中国人权活动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一生的业绩在国内曾一度被埋没。2017年6月8日,张彭春全身雕像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揭幕,以纪念这位人权活动家。当莘莘学子得知张彭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十分敬佩,也无比自豪。


早年,张彭春在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时,说:“个人三十多年来,有时致力于教育,有时从事外交,也有时研究戏剧。表面看来似乎所务太广,其实一切活动,都有一贯的中心兴趣,就是现代化,也就是中国怎么才能现代化。”


张彭春对自己的一生总结得恰到好处。他是那个时代的一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为实现祖国的现代化,他通过教育、戏剧和外交等多种活动,奉献出毕生的精力与才智。



往期回顾:

*15930克拉!南开大学成功培育“青莲紫”宝石

*在南开,收获了我的神仙友情

*这项赛事,面向全球开放注册!

*人民日报、新华社聚焦学习奋斗的南开实践

*权威发布丨南开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章程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2年4月20日第7版

作者:龙飞

编辑:张睿佳 乔仁铭

审校:李娜 付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