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帝浣 2018-05-31

  北京是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天津为卫,拱护京城之地;武汉为镇,大军驻扎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海为埠,往来出入的码头;广州为市,千年来商贾云集,做买卖的好地方。

  如果非要在广州城里,挑选最能代表城市气质的一条路,必定首选一德路。


由“十三行”说起

  一德路在广州城区中部,东西向。东接海珠广场,西连人民南路。明、清时代这里曾有“一德学社”,出自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的“一德立而百善从之”,街道因此得名。

  一德路的历史,须从十三行的历史讲起。

  清政府继承了明朝的传统,既要广州对外通商,又规定外国商人不得与其他中国商人发生直接买卖关系。外国商人来华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经纪和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十三行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粤海关设立的第二年)五月建立,地址就在如今的广州文化公园至海珠南路一带。十三行的鼎盛时期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十三行最盛时商行多达几十家,其中以四大巨富——潘启官、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创办的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等最为著名。那时,十三行内外樯桅林立、彩旗飞扬、人潮熙熙攘攘,绫罗绸缎、茶叶、陶瓷堆积如山,来十三行交易的有英、法、荷兰等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十三行因而也获得大量财富,使得当时的西关地区成为大清帝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核心区。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败的清廷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广州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垄断特权被取消。1856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滚滚硝烟中,愤怒的广州民众焚烧了外国商人居住的夷馆,十三行也在这场大火中化成灰烬。据说大火燃烧了两日两夜,被火烧至熔化的白银流满了珠江北岸。

  如今的广州西关,有一条窄小的马路,还叫“十三行路”,但和广州市普通的街道一样,它一点也不起眼。珠江的水道数百年来逐渐南移,这条路离珠江渐行渐远。然而,毗邻十三行的一德路,曾经是广州城的南城墙和十三行庞大的货物仓库所在地,却慢慢发展起来,成为一条广州乃至全世界著名的商贸街道。

  一德路上曾有两广总督的府邸。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总督办公大楼”遭到英法联军的炮轰。之后,法国人在废墟上修建了教堂,颇有些羞辱之意。教堂名“圣心大教堂”,俗称“石室”,是中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在随后拆城墙新辟的一德路上,诞生了广州最具规模的专业街。

  民国初年,一德路东起石室路口,西至海珠路口的咸鱼、海味、凉果、副食贸易经营已很发达,行栈、货仓毗邻,有大小市场10多个,再加上沿街摆卖的小贩,不宽的一德路拥挤异常。日军占领广州期间,日本人也在一德路315号开设了振裕洋行,干起贩卖东洋咸鱼海味的行当。1946年,一德中路甚至还诞生了广州市的咸鱼商业协会,可见咸鱼业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直到今天,一德路的玩具、干果海鲜以及工艺品年销售25亿元,销售量占广州的七成。

  一德路不长,只有1000多米的街上,却密密麻麻挤着200多间商铺、5个大型室内批发市场,各类海鲜、食杂品种店铺1600个。



一德路与骑楼

  一德路一带的大街小巷里,有着众多的家庭式小店铺,那一间间小小的店面,却有很大的成交量。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条街的成交额每年可达10亿元,这个数字,在全国的食杂专业街中名列前矛。市场每间档口虽然小到只有三、四平方米,但那只是推销公司产品的样品点,真正大笔的交易则在仓库里进行。

  这里的商铺经营着广州70%的海味干货批发业务,尤其是春节前的一个月是海味市场的旺季,销售额占全年的3成。整个市场汇集了全国东南西北中的副食品和杂货,上至千元500克的澳洲海虎翅、渤海大连鲍鱼,下至几元乃至十元华中粉丝、华南莲子、西北黄花菜、西南支竹……广州人爱说,一德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要买高档的海味,“一德”有;买便宜家常干货,“一德”有。一德路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海味干货专业街,大量海味、干果摊档竞争激烈,质量、价格都比大商店或产地便宜。据说连香港主妇也组成“师奶旅游团”到这里购买海味干果。

  一德路文具的兴起无疑借了海味干货的旺气。首家大型精品文具市场的开张,就是看中一德路这块商业旺地人流量大,交通方便。刚招租时反应一般,但如今已爆满。

  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小洋楼一样,骑楼,是广州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建筑。“骑楼”建筑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将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传统的形式相结合演变成广州特有的“骑楼”。“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种建筑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人行道以内的店铺也得以荫蔽,便于敞开门面、陈列商品以广招顾客。所以这种建筑逐步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广州最早的“骑楼”就开建于一德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从南洋回来的广东人建商铺经商。他们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上,骑楼这种“商住合一”,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的居所应运而生。

  早期工匠在建造骑楼时,只是对西方建筑手法直接照搬,但渐渐地,工匠开始添加一些传统的元素:在钢筋水泥的欧式建筑上,安装玻璃及木格组成的满洲窗;在窗棂下,挂上鸟雀啾鸣的漆木鸟笼……独特的骑楼,开始改变广州的城市风貌。

  骑楼的楼上住人,楼下开店。为了楼的整体平衡,楼房伸出两条腿来支撑,两条腿就叫做柱廊。从柱廊向上依次为楼层、山花,外墙上的装饰材料丰富多彩,窗台下的墙面往往还有各种花纹或浅浮雕。骑楼上由玻璃及木格组成窗花的满洲窗,最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楼顶的山花和女儿墙,则是西方古建筑特有的元素。骑楼的整体风格被中西合璧成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和中国传统式等很多种。这种富有岭南风格的建筑样式在广州始创之后,在两广、福建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大为流行,现在到这些地方的城市去还常常可以看见这种广式风格的骑楼。


圣心大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默默地见证着一德路的诞生和兴盛发展


神圣的天主教堂门前,是来自全国各地为生计忙碌的人们



圣诞节平安夜,在石室大教堂门前狂欢通宵达旦的少男少女们。


一德路临近的上下九,是广州最繁闹的商业购物步行街


出售飞机榄的小贩挂着公鸡的造型,一支唢呐边走边吹,一包一包腌好的橄榄有辣有不辣,是广州的传统小吃。

传说中因为家住骑楼上的人太懒,卖榄人练就一身功夫总可以把飞机榄准确无误的投到各家各户的阳台和窗户上去,楼上人把钱再抛下,因此得名“飞机榄”。


一德路上的穿梭来往的手拉小车是一道风景线,这些结构简单耐用的小车形成了一德路货如轮转的血脉


因为商贸的不断兴旺发展,一德路也在不断维护扩建,成为一条不断变化的街道


琳琅满目的礼品商店里,不停忙碌了整整一天的店员小妹


人们在这条拥挤的街道上忙忙碌碌,有喜有悲,日子却也在所得所失之间悄悄溜过了


生意有好有不好,钱有时赚多有时赚少,不经不觉有点累


在路边等待生意的人力三轮车,他们依靠体力为生


等待卸货的年轻老板娘,这里平淡庸碌的氛围里,却产生了很多商业奇迹


圣心大教堂很多做礼拜的外籍人士,他们多数是来自非洲、西南亚、南美等第三世界的商贩


这是一条充满喜怒哀乐,机锋狡诈,潮起潮落无数商业故事的街道。


小林新书《我想给你拍张照》

亚马逊 / 当当 / 京东 / 淘宝 均已上架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微信支付或货到付款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