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2021届研究生毕业展明日开展!

摄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2022-07-14




1

姓名:蔚可任

作品名称:《中转站》

指导老师:宋靖

     作品阐述:河北省唐山乐亭周边有600多平方公里的候鸟迁徙区。这一区域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是候鸟迁移路线中的重要中转站。有17种一级保护以及160多种二级保护的候鸟,总共高达380多种,但是该区域也出现了许多盗猎鸟类等问题,并且非常严重。田志伟是这里的一位候鸟保护志愿者,是大清河救助站的负责人,他从事候鸟保护已经有10多年时间了。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田志伟在退伍后主动的投身于在大清河盐场的建设工作中。于2004年救下了13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

     在此之后他便开始将工作重心放在动物保护上,并且承包了35亩地主动构建救助站,为候鸟迁徙保驾护航。在构建救助站的过程之中,田志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以救助区、保育区、恢复区和野化区和宣教区为基础,加强不同区域的有效分配。通过修建淡水池来满足候鸟在迁徙过境时的饮用需求,该救助站救助的动物种类非常的多,比红隼、鸿雁、绿头鸭、苍鹰、银鸥、草原雕、长耳鸮,田志伟对这一工作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并且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生态平衡和动植物。不管条件多么艰苦,田志伟每天都会在救助站中工作和巡逻,通过这种形式来维护生态平衡,加强对候鸟迁徙路线的观测以及监督,尽量避免捕猎鸟类行为的产生。在田志伟的影响下,周边的很多人慢慢加入了进来,如今,这片土地已成为候鸟们的一片净土。

     《中转站》的创作拍摄围绕田志伟的大清河鸟类救助站展开,我用纪实摄影的表达方式去记录田志伟救助的那些受伤的鸟类,以及当地因为救助站的确立带来的变化。我试图用画面语言去展现那些因为人类文明发展而受到伤害的鸟类的现状,以及动物与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画面。

作品《断喙》拍摄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同样是在迁徙过程当中右翼撞到了电缆,被好心人士送到了这里。这只东方白鹳在坠落后造成了嘴部的断裂。在和田志伟大叔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如果今年它的嘴不能自行恢复愈合的话,明年就会人工帮它把下面的嘴部断掉。

作品《落脚点》拍摄了东方白鹳,它虽然可以展翅飞在高空,有看上去很庞大的躯体,但是它的胆子却很小,很怕人类和天敌的惊扰,它们常在沼泽、湿地涉水觅食,筑巢喜欢筑在很高大的乔木或建筑物上,这样才有安全感。但是在北方的沿海地区已经找不到高大的乔木,建设中砍伐了很多高大的树木,东方白鹳没有地方筑巢,它们是不得不在铁塔上安家落户。

作品《捕兽夹》记录了救助站里不少被偷猎者准备制成标本出售的猛禽。作为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普通鵟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左图可以看到捕兽夹对这只普通鵟的左爪造成的伤害,爪子在没有良好恢复环境下愈合形成畸形。右图在拍摄上我选择了一张它直视镜头的角度,在后期上参考了人像摄影的画面效果,营造出了一种拟人化的审视。


2

姓名:黄晓慧

作品名称:《小镇惯性》

指导老师:唐东平

作品阐述:社会公共空间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是地方经济与生态文化的综合展现,《小镇惯性》则是以家乡为载体并结合老照片的形式,来展现当下乡村面貌,关注乡村发展背后的文化性。《小镇惯性》将拍摄重点落在城建、土地情结和那些游离于现实和想象地带的人造景观上,聚焦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的交融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在漫游式的过程中捕捉独特的地域文化。


3

姓名:王佳欣

作品名称:《赣江之城》

指导老师:朱炯

作品阐述:我的故乡是江西南昌,赣江之水穿城而过,划分了南昌城的新老城区。我以赣江为线索,行走赣江沿岸拍摄以展现河流与城市的关系:河流塑造了城市,而城市的发展也改变了河流的样貌。

作品分为“自然空间”、“历史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部分,展现的是作为自然的赣江、赣江沿岸的历史遗迹以及现代化进程下的赣江。


4

姓名:吴为

作品名称:《芬芳一生》

指导老师:朱炯

     作品阐述: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我的外公杜芳耀,生于1930年,2013年6月8日清晨去世。他临终时,我在重庆。我的外婆温美芬,生于1928年,2018年12月21日晚间去世。她临终时,我在北京。等我赶回家,他们都已经变得不可拥抱,不可触及。死亡没有给予我们准备和告别的时间。

1992年,在我出生前,外公外婆离开重庆前往成都,照顾我妈妈,守护我出生,直至养育我长大成人。我的生命里,处处都是他们的痕迹,他们的消失让我无从接纳。

我花了些时间,去到外公外婆生活和工作的老屋与县城,倾听他们年轻时的故事。数次重回一起居住了十七年的家,浸入陈旧的时空,打开封存的遗物,整理他们的人生,将曾经为外婆拍摄的照片,贴合进入现在的房间。还前往共同旅游的景点,站在原地拍摄,将现有空间、如今的我,和过往的旅行纪念照三者叠加,创造虚构的真情。我从他们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成《芬芳一生》,献给他们。

我在故地寻觅他们的身影,拜访他们教过的学生,抚摸他们穿过的衣服,点亮儿时的烤火炉,日复一日坐在他们的房间里……我运用摄影和文字所做的一切尝试,无非是想和他们产生更多的关联,创造属于我们再续的回忆。尽管他们已经逝去,但思念常在常新,真爱永恒不灭。


5

姓名:李宸玮

作品名称:LOVER

指导老师:吴毅

作品阐述:社交媒体承载着很多的人情感生活,他们与自己仅存在于屏幕中的“爱人”恋爱。我直接拍摄在屏幕中呈现出来的社交媒体中令⼈迷恋的形象,得到⼀种特别的“肖像摄影”。我尽可能地客观记录下这些被呈现在社交媒体中的形象的“肖像”,使其可以成为一种类型分类研究的材料。

6

姓名:王闻博

作品名称:《创时纪》

指导老师:朱炯

     作品阐述:常规的图片摄影方式以记录“时刻”为主,即以静态画面来记录时间的某一“点”;而电影摄影则是以记录“时段”为主,即以一段动态内容来记录时间的“面”。本作品《创时纪》主要探讨如何使常规的图片摄影突破只能以“点”的记录方式为主的束缚,从而以图片的形式来记录时间的轨迹与时间的绵延性。

在经过研究后,作者改装了一台既能保证画质和创作需求、又能结合时间的绵延性理念的哈苏500c中画幅相机作为摄影装置并使用柯达400TX黑白负片来进行创作。在这部作品里,画面打破了常规摄影无法记录一段绵延的时间内物体的清晰运动轨迹的局限,且作者通过记录时间的绵延性在物体上的体现来更进一步地进行视觉艺术的创新与升华。

7

姓名:白龙

作品名称:《静谧地燃烧》

指导老师:唐东平

     作品阐述: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将种族比喻为艺术创作根源中的原始花岗石,它是一个民族永久的本能,它与民族的寿命一样长久和牢固。因此,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我”想要探寻在时代流变之中依稀可见的少数民族精神和文化风貌,并将之用自己的影像方式呈现出来。

在作品《静谧地燃烧》中,用近乎“冷面”的方式呈现位于新疆边境地区哈萨克族在冬季休牧时期的日常生活,希望可以给观者更加自由的感受空间。

8

姓名:杨满

作品名称:《异域集会》

指导老师:吴毅

     作品阐述:我的创作基于对现代性的理解,围绕场域空间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演变而展开。

作品名称中的“异域”指的是空间、场域的变化;“集会”指的是一种状态。在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下,空间的含义已经大大的外延,集会也呈现出了“缺场”的特点,或者本不相关的事物因为场域的变化而聚集在了一起,这是现代社会独一无二的特点。因为现代性所推崇的创新、进步,势必会出现既有事物和新事物之间共存、迭代的景象,当新事物的出现速度越来越快,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需要不断去修正平衡点,直至再也找不到平衡。旧事物的场域在不断受到新事物的冲击,新事物的场域生成也受到旧事物场域的阻力,当两种场域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异域集会”。旧有意义上的“在场”可能会演变为“缺场”,而“缺场”可能会因新事物的出现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在场”。

我将这种在现代性中,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导致的新旧场域的交织变幻作为我此次摄影创作的观察标的,通过对场域变化的研究、拍摄,来呈现我对现代性的思考。(本组作品共20张,由于展场面积有限,更多作品请加作者微信查看,感谢。)

作品名称:《当代子宫》

拍摄地点:河北省三河市

拍摄时间:2018年

    图中为大型孵化器,一次能容纳三千枚鸡蛋,可以进行精确的时间和温度控制。这些鸡蛋在二十天左右被孵化为雏鸡。这些诞生于机械中的生命,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饲养,将被送到机械屠宰场,被机器杀死,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中。

在现代社会中,鸡作为商品,从孵化到屠宰再到售卖,整个过程精确、高效、短暂;鸡作为生命体,则被精确的规定了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

作品名称:《2号试验田》

拍摄地点:湖北省大冶市

拍摄时间:2020年

中国对于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重视,湖北省大冶市是一个以矿产闻名的城市,大冶市环保局一直在积极进行土壤污染的治理工作。

照片中是一块被重金属污染的农田,科学家们在这片田地上开展污染治理实验。此时的田地中长出来的粮食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可能要花很久的时间,这块土地才能恢复到能正常生产粮食的状态。由于人对于矿产经济效益的追求,被污染的田地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缺场”的状态,而从视觉上看,此时被风吹过的长满庄稼的田地并没有什么不同。

作品名称:《卡车上的CBD》

拍摄地点:北京市平谷区

拍摄时间:2019年

    蜜蜂是一种典型的分工协作的生物,现代养蜂人将蜂箱整齐的摆在巨大的卡车上,根据季节和花期,在全国各地进行采蜜活动,蜜蜂的生产活动就可以一年四季永不停歇:CBD(中央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城市的功能核心,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

9

姓名:王必成

作品名称:《摄影小镇》

指导老师:宋靖

     作品阐述:中国特色小镇是2016年提出来的,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科技教育、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摄影小镇是特色小镇中的一环,通过对摄影小镇的拍摄来探讨摄影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

10

姓名:李子锋

作品名称:《不寻常的建筑》

指导老师:程铁良

     作品阐述:公共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表述,建筑的外在形式不仅仅代表了建设者自身的价值观点和审美诉求,更是作为社会实践下的产物,体现着所处地区社会群体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

     为了创作这组作品,我走遍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五十多个城市,选择其中“有争议”的建筑进行拍摄。在拍摄时,舍弃了夸张化的镜头语言,以相对客观、去中心化的摄影表达,将建筑物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单独地置于观看空间,探索公共建筑造型的审美性、精神文化的隐喻性、思想价值的导向性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

11

姓名:周子亨

作品名称:《塑料霓虹》

指导老师:吴毅

     作品阐述:作品关注近十年来在中国广泛开展的城市亮化工程,通过对于色彩和空间的记录,来还原一种在场性的感受,以呈现快速变化的城市生活对于人的强烈的刺激。

公园隧道

停车场

紫色的雾

12

姓名:董亚晨

作品名称:《桥》

指导老师:程铁良

作品阐述:从1955年9月新中国成立以后建造的第一座武汉长江大桥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共建成数千座特大桥,全国桥梁总数超过100万座,大跨径桥梁居世界之首。“中国桥梁”的背后,是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决心和承诺,是70年来综合国力的蒸蒸日上、建设技术的整体跃升,更是中华民族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桥》的创作试图通过摄影的视觉语言的表达,展现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建设的各式大桥的文化内涵。以桥梁为样本反映时代发展的脉络,以文化内涵作为切入点集中展现国家70年的发展变化。使用多图指向的方式组成文化内涵的表达方法,浓缩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作品名称:《南京长江大桥》

作品简介: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

作品名称:龙江特大桥

作品简介:龙江大桥是亚洲最大的高速公路悬索桥,也是云南省首座特大跨径钢箱加劲梁悬索桥,亦是保腾高速公路“历史文化之旅、自然景观之旅、国际通道之旅”的标志性建筑,并入选央视记录片《超级工程》。

作品名称:普立特大桥

作品简介:普立特大桥是主桥设计为单跨628m(全长1040米)的钢箱悬索桥,峡谷谷底距主塔顶达653.5米,桥面距离谷底500米,是世界最高的悬索桥。

   作品名称:挖色特大桥

   作品简介:挖色特大桥为T形连续梁桥,全长2651米,最高墩为51米。全桥左幅共有66跨40米T梁,右幅共有65跨40米T梁,是目前云南最长的高速公路T形连续梁桥。

作品名称:澜沧江大桥

作品简介:大桥全长528米,主跨342米,桥面至江面高差270米,相当于90层楼房的高度,是当前我国安全风险登记最高的在建铁路桥梁之一,同时桥址两岸山坡角度超过80度。澜沧江特大桥的修建创下三项世界第一:

一、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所限,澜沧江特大桥采用"二次竖转"工法施工,在世界建桥史上尚属首次。

二、"二次竖转"角度之和达130度,其竖转角度,在世界上最大。

三、大桥单边竖放重量达2500吨,此前国内最大竖放重量只有800吨,这也是世界桥梁施工之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