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熙熙攘攘的烟火气里,是否有你的归属?

福小妹 中青校媒 福建 2023-06-27


一盘糍粑入锅滋滋作响

一盅浓汤揭盖氤氲飘香

一辆单车穿巷叮叮当当

一声叫卖腾空悠悠回荡

……

漫步在市井街道

品一碗人间烟火

独享人生情味


摄影师: 苏文婧摄影师: 周莘哲

烟火气中的师大记忆:

在“吃饭大学”中午吃啥?

文/通讯员 何新月
       “今天中午吃啥啊?”       到了饭点,福建师大同学们面临的重大选择时刻又开始了。       (都怪学校食堂太多...)
       开学总能看到刷屏的“师大又又又装修了新食堂”朋友圈,福建师范大学又被校友亲切地称为“福建吃饭大学”,这个每年都会翻新食堂的百年老校,得来的爱称也是名不虚传。
        翠竹园、花香园、嘉树园、桃李园......重庆小面、麻辣香锅、营养餐、铁板饭......        每天吃啥是师大人的甜蜜烦恼。        师大人的记忆里少不了美食与美食故事。

[小K的干饭记录]
 “翠竹的包子是会存念很久的味道”
       小K就是一个每天会犹豫吃什么的人。作为理工科的一员,每周都有逃不掉的痛苦早课。早八人的一天就从响了好几轮的闹铃中开始了,下床仍旧睡眼蒙眬,等到不慌不忙洗漱完,就没有去食堂坐着慢慢享受一碗热腾腾扁食的悠闲时间了。跟来不及慢慢吃早饭的同学一样,小K 的选择就集中在了饭堂的速食包子上。七点五十分可以看到翠竹园门口排起的长队,队伍快速前进,五分钟后看到的又是另一波人。小K拿着排队买到的豆浆和包子,在路上边走边吃,跟同学快速核对着作业内容。食物的香气被打包在路上,烟火气也被带着走出了食堂,温暖开始在校园弥散。       这样的日子重复了四年,小K如今已经毕业,开始了新的征途。那天,坐在上班的地铁上,不自觉在朋友圈编辑下了这样的文字“翠竹的包子是会想念很久的味道”。
摄影:姚明希摄影:姚明希


[铁板饭:烟火气不是说说而已]“烦恼先抛开,现在先吃饭”
       在等餐拿起电脑赶最后的实验报告和各种文件的时候,“滋滋滋”的美食声音成功吸引了所有注意。当铁板饭端上桌的时候,“烟雾缭绕”形容此刻也毫不夸张,数不清的DDL和大作业这时都被抛在脑后,此时只是义无反顾投身进味觉的狂欢。美食营造出的新维度惬意与放松,自由又洒脱,给每一个人都留足了舒展的余地。
摄影师:吴嘉榕

[独属花香园的记忆]“交换人生故事,感受温暖与爱”
       在每次和店老板的聊天和玩笑,对来到福建师大读研的陈东来说,都是美食之旅的一部分。陈东在家乡念的本科。无辣不欢的重庆胃,在福建偏酸甜的口味里,很是不适应。陈冬说,来到福建读研的一个幸运就是遇见花香园麻辣香锅的老板。那天很晚去吃饭,食堂都没什么人,于是陈东等餐跟老板闲聊了一会儿,吐槽福建没有家乡的辣味时,老板掏出了自制的辣酱给陈东分享。陈东一尝便是家乡的味道,从此花香园的麻辣香锅多了一位“因辣结缘”的常客。       那些属于陌生人的独特浪漫,在不断熟悉彼此的过程中发酵。陈东和麻辣香锅的员工也在攀谈中交换着彼此的人生故事片段,在氤氲香味中共频心跳。

[西门破街的小吃记忆]“这是市井文化,也是人间喧嚣”
       西门小破街,不用记路,闻着香味都可以找到的一个小吃自留地,一颗独立于福建师大之外跳动着的鲜活心脏。       “只要讲价,16块也可以给少到12块”的卤味店,总是带着热情笑容的老板表示,能和同学保持亲近的距离,就是他最大的开心。       软糯的蜂巢蛋糕、又甜又咸的豆花、十块钱八个的生蚝、包裹着满满梅干菜的锅盔......破街几乎承包师大人的小吃记忆。       这里没有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昏黄路灯下的招牌也不曾变过。唯一变的是每年都会有学生毕业离开,但每年也会有新的朋友来到这里。
                    摄影师:吴嘉榕
摄影师:吴嘉榕
       可以满足你对早餐的所有幻想的嘉树园,好吃到周边居民都想来蹭一口的桃李园,充满异域风情的美美餐厅......来自天南海北师大人的面前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家乡菜---汤汁超足的新疆米粉,满盛牛肉的兰州拉面,香辣兼具的重庆小面......可以永远相信,“师大的食堂满足各种胃”。       每天循环又忙忙碌碌的生活,总能在美食里转变成酱汁和荤蔬的鲜甜。大家的匆忙的脚步踩在食堂BGM的节拍上,庸碌的生活唯有美食和音乐抚慰人心。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师大人留恋的记忆,一定有这里可爱的人和可贵的烟火气。

路过人间,就要热气腾腾地活着

文/通讯员 方锌妮
       烟火气,要去哪里找?       去夜市,小摊,市井长巷。      这些刻在记忆深处的地标是独属于某些人的心灵中转站,这群人以食物为媒介,以故事下酒,聚拢起来成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摄影师:苏文婧

1

//


       高中毕业后跟相识八年的老友聚餐,选在那家路边的烧烤摊。       我们盯着烧烤摊大哥的两只手,看他熟练地翻动烤架上的肉和蔬菜,再翻身刷油,撒上孜然辣椒,两眼放光。“要不,叫瓶啤酒”。平时几乎没碰过酒的我们决定微醺一次,六人平摊了两瓶啤酒。      都说烧烤是火光里诞生的美食,滚烫热烈,就像我们肆意的青春,一群人打趣着初识时稚嫩青葱的模样,又畅谈着未来,那个有着彼此的未来。       人来人往间,有的饭局已经散场,只剩满桌的酒瓶、交错的烤签和泛着油光的烤盘;有的才挑好满框的烤物。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烧烤,撑得起一桌老友的把酒言欢,也安慰一人食的消愁解馋”。录取结果出来后,相约一座城的人各散天涯,自己也偶尔一个人在大学的小吃街撸串,再随手拍个照到群里“深夜放毒”。       每年回去都会拉上他们组一场烧烤局,而当时的烧烤摊如今也有了门面,食客盈门,当中不乏吃路边摊风味烧烤长大的我们。
摄影师:苏文婧

2

//


       大学西门美食街的众多摊点里,最显眼的是一辆黄色的小餐车。老板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叔,不炒面的时候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板凳上刷会儿视频。这家炒面摊回头客挺多,因为价格实惠分量也足,大叔总爱边颠锅翻炒边跟顾客唠嗑,但他说话总是不紧不慢的,带着些斯文气。有一次等餐的时候跟大叔聊上了,他说自己上过高中,那个年代农村学生能上高中是稀事。但是遇上父亲生病,家里垮了半边,“我是老大,我得扛起来啊”,后来他就辍学打工以维持生计和照顾弟弟妹妹了。大叔说得风轻云淡,我却多了一丝心疼跟无奈。       “读书好啊,我们那时候条件不允许,你们现在生活在好时代,要好好读书晓得不。”我狠狠地点头回应他。       “我们也是有缘,今天跟你说这么多”。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心里暖暖的,因为倾诉往往是在亲密的人之间发生的,但是此刻,能被一个只有几面之缘的陌生人记住,突然觉得是一件极其荣幸且确幸的事情。       很多时候会选择光顾路边摊的原因不只是食物的味道,更多是和摊主的人情来往,那种生命间的往来很奇妙,明明是萍水相逢的偶遇,彼此却以真诚去回应并珍惜着。
摄影师: 黄馨怡摄影师: 吴嘉榕 

3

//


       有家卖酱香饼的小摊我常爱光顾,摊主是一对年过七十的老夫妻。从夫妻俩的围裙上就能明显看出两人的分工,大爷的围裙沾满了油渍,奶奶则裹着面粉。而正常一张八开分的酱香饼出锅大概只需要五分钟,可能这就是独属于老夫老妻的默契。       奶奶摊皮的手法很娴熟,一把擀面杖在手,捻几下就出来一面大而匀的饼皮,再用擀面杖轻滚挑起,在平底油锅面上摊开。大爷接手后刷油,煎至金黄,再抹上调好的酱料,撒上葱花、芝麻就能出锅切块了。喷香酥脆,酱香浓郁,其实我也吃过很多家的美食,但唯独这家的味道实在是难以复刻。锅中滋滋的热油声和大爷斩饼时发出的咔嗞咔嗞的声响总会在某个饥肠辘辘的夜晚回响。       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藏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间,藏在热气腾腾的食物中,也在充斥着人情温暖的故事里。它治愈着每一颗为生活努力奔波的心,慰藉着每一个对生活葆有热爱的人。

校园之外,市井之间烟火气不只藏在食物中更飘在生活每个角落跟随摄影师的镜头看看他们眼中的烟火气吧
摄影师: 曾俊宁摄影师: 黄馨怡摄影师: 黄馨怡摄影师: 郑旭涛摄影师: 周莘哲摄影师: 周莘哲
拥挤于熙熙攘攘的人海中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人间岁月长从此有了归属与顾盼生活风生水起似火如烟

END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选)



作者:何新月 方锌妮 (驻校通讯员)

图片:苏文婧 周莘哲 姚明希 吴嘉榕 黄馨怡 

曾俊宁 郑旭涛 (签约摄影师)

文案:罗煜琨 钱楚怡

编辑:靳雨欣

责编:郑佳妮 陈俐莹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本文系中青校媒 福建原创,转载请私信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