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了!武汉这个最靠近“海”的地方,即将消失……

告别风光村的 得意生活 2019-05-06



“汉版五渔村”、“东湖边的里约热内卢”、“武昌的大澳”......这些都是它的别称。


因了独特的区位和视觉效果,它被称为武汉最靠“海”的地方


涂着不同颜色涂料的上百面墙壁层层叠叠,与湖光山脉形成颓败的清奇美感,整片建筑背靠珞珈山,面对东湖,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人羡艳。


一条餐饮街,是过路游人舌尖上的回忆,也是附近村民的口碑小馆,烟火繁盛得令人流连。


这里就是风情饱满的风光村。


然而就在几天前,这里张贴出了拆迁通告。



巷口的墙壁上,白纸黑字简单明了,“风光村综合改造项目正式进入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签约阶段。”



上世纪20年代初,这里还不能被叫做村落,只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凉沙地,附近有人靠在湖边捕鱼为生,慢慢的,这批原生的渔民成了风光村的第一代居民。



风光村的祖辈以打渔为生,渔民是他们共同的标签,大多从汉川、沔阳、天门来武汉谋生


上世纪50年代,他们居住在现东湖宾馆的地方。后来,一部分搬到了风光村,一部分搬迁至渔光村,也就是现在的东湖海洋世界。


靠水吃水,这里的村民虽然不能在湖里打渔了,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祖辈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和做鱼的手艺。



这里有大大小小的鱼虾饭馆,经营最久的莫过于水云阁和渔湾了,大红的灯笼挂满了四层小楼,这也是这座渔村最好的标志。


风光村路边曾经有一家两个留大胡子的孟加拉国小伙子开的餐厅,人均消费三四十块钱,店长待人很礼貌。经常能看到他们很艰难地用中文跟电话里的供货商讲话,为了能进到正宗孟加拉菜的食材。


曾经,美味故事红极一时的时候,武汉还没有这么多所谓的网红餐厅。招牌红烧肉不知填饱了多少都市夜归人的胃,撩拨着南来北往的过客。



从东湖绿道出来,远远地望见高高低低的房屋,恍似异国,可当你靠近它,走进纵横交错的小巷,浓浓的生活气息又扑面而来。


当太阳从东边湖面上升起,阳光洒向自然形成的五颜六色的墙面,这是风光村最美的时候,人们也开始了各自的忙碌。


炎夏,吃着西瓜,吹着穿堂风;寒冬,钻进一间温暖餐厅,围炉交谈......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




随后风光村逐渐从二三十户发展到几百户,各式各样的违章建筑在狭小的空间里以令人咋舌的密度野蛮生长



逼窄的小巷道,从珞珈山上兜兜转转而下,夹缝中求生存,几乎看不见阳光。房屋之间的密集程度,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景区里才有的“一线天”


杂乱的电线纵横交错,年久失修的路灯耷拉着,生气全无。像大多数的城中村一样,这里的生存环境令人堪忧,文艺氛围的背后也无法掩盖它的落败沧桑



钻进巷子,过早摊、副食店、洗剪吹、修鞋换锁……虽然门店简陋,但过生活已足够。早上八点半,卖菜的小摊贩自觉收摊,留出走道给穿行的摩托。


再往里走,各色小店就更多了,果汁奶茶、韩国拌饭、中式小炒、快餐盖饭……这里的店多半狭小,透着武汉最市井的温度。



东湖村社区,还可以穿到武汉大学。村民告诉我们,因租金便宜,租户不少。


穿着光鲜亮丽的上班族从小巷穿出,急匆匆地赶公交是常态,他们有的是汉漂一族,还未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每月只用支付几百元的房租,就能在此扎根。


还有不少是附近上学的大学生,或是刚刚毕业的学子。有的准备考研,有的准备出国,梦想蛰伏于此,关门修炼。卧虎藏龙,也是风光村的一大特色。



但风光村的起起落落,与他们并无太大关系。



风光村的居民大多数都是生活在这里数十年的老住户,祖祖辈辈都在这儿生长,在这里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曾师傅,今年已经64岁了,对风光村的感情异常深。


村民们除了从事餐饮业经营外,主要依靠房屋出租来维持生计



老人们依然还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曾师傅每天晚饭过后,都会去东湖边散散步,那一条熟悉的道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回。



湖边仍然能看到钓鱼的老人,悠然自得,背对街道上的车水马龙,一心撒网垂钓。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摒弃一切尘世喧嚣。


偶遇巷口的一家小鱼摊,正在剔鱼的郭师傅手法娴熟,豪爽热情。原来,他是这里的第五代渔民,从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就在这里以打渔为生。



旁边这家“湖滨鱼馆”正是郭师傅的餐厅,他偶尔也去湖边自己打些鱼,在巷口做点买卖。村里的人都知道,他这儿的鱼新鲜可口。



“冬天是打鱼的好时节,鱼也怕冷,它们汇成一团的时候最好捕获,每年11月,就意味着开始丰收了,这些都是我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捕鱼技巧。”郭师傅有些得意。几句攀谈过后,热情地说送我们一些刁子鱼。



旁边正在买鱼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到曾经村里繁华的景象,语气略带调侃:“以前有渔光村、湖光村、风光村,不久后,可能就全光了吧。”


水云阁在这一带也小有名气,从1990年开业至今,已经快30年了。不少沿街餐馆都出租给别人,云水阁坚持自家经营。



云水阁的张师傅是风光村的村民,他回忆,1994年开始做水上餐船的那三年,是风光村最辉煌的时候。无论是武汉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爱到东湖边游玩、吃鱼。



直到今天,张师傅仍清晰地记得1997年7月1日,因为考虑到对湖面的污染,水上餐船被迫拆除,不得不回到陆面经营。


店里以梁子湖的鱼居多,白鲷、长江鮰鱼、鱼头鱼丸、臭鳜鱼等是招牌菜,虽然卖相没大餐厅那么精致,但绝对新鲜、原汁原味。


店里至今还挂着一副值得骄傲的照片,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何振梁先生都曾光临过这家店。



做餐饮生意,经常很晚才关门。即便如此,张师傅也会和家人去东湖边散散步,“在湖边走走转转,心情都变好了。”


对于风光村即将拆迁的消息,张师傅很是不舍:“我们在这出生、在这长大,生活了50多年,大半辈子都在风光村。这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肯定有感情啊。”



平日里,在风光村下馆子的,多为住在风光村的外来人员,或者住附近的武汉人。每到旅游旺季,来东湖游玩的游客激增,店里生意也还不错。


眼下,一年一度的樱花季快到了,但张师傅一家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风光村正式拆迁的消息来了,未来住在何处、如何谋生成了棘手的难题。对于店里的生意,张师傅坦言“没什么心思了”……



迁徙的人们,在武汉飞快前进的步伐中一边感叹、一边怀念,目前尚不清楚这里拆迁后的具体用途,只知道,风光村300多幢房屋,会渐渐从人们的视线和记忆中淡去。



意粉福利

文末走心留言

说说你对风光村的记忆

挑1位送风光村请“留步”帆布袋 1个



详情咨询

扫描以下二维码

添加【得意晨晨】



精彩回顾(点击图片阅读):




撰文 | 圆周、零一

摄影 | 董攀

设计 | 六小一

得意生活原创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你心目中的风光村“好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