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十大亿万富豪媒体人进化简史

2017-08-15 小晅 传媒圈

文丨小晅   来源丨商业史记(ID:better-of-u)


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媒体依然是地球上最好职业之一。


没有哪个职业可以提供这种便利:在年纪轻轻时得以约见政商大佬,也可以像《纽约客》专栏作家盖·特立斯那样,接触各行各业小人物。


整个行业的衰变,收入低、工作负荷重、经常加班,不复往日记者使命赋予的尊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和无冕之王越来越遥远。


遗憾的是,从日本、韩国到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媒体业开始沙化,媒体人越来越像民工。


记者和医生、律师、教师本来同为中产阶层最受尊敬的职业,一概面临社会声誉不彰尴尬处境。


行业趋势下,知识人和商业人角色冲突,知识人从那些受尊重领域退出。


媒体人一旦从知识人退化为格子间里的职业人,个人境况便由所在机构商业化水平决定,而非职业本身赋予的使命感和价值观。


本文遴选10位已获财务自由意义上转型的知名媒体人,简述其转型路径和进化史,顺序依转型从易到难。



1.陈菊红

知识人、媒体人、职业经理人


陈菊红是腾讯副总裁,曾供职于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


《文湘莉,在1997年的最后一天》是陈菊红成名作,是一直做编辑的她写的第一篇新闻,发在南周新年的头版上,并无可争议入选年度佳作。本文作者看到此文已是2006年,刚从业四年,奉为新闻启蒙作品。


文湘莉的儿子开着一家小吃店,一天晚上,被派出所带走后次日死于非命,一个普通家庭幸福戛然而止,母亲不屈不挠奔波讨说法。


陈菊红与文湘莉同吃住三天的记录,勾起了三年来一家子人的命运波折。文章没有任何激烈文辞,静水微澜,却有一股强烈的冲击力。


南周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看过此文,会深切理解这句话在本国的意义。


南方周末培养了一批这样群星璀璨的记者,他们是记录者、观察者,也是思想者。因为思想,所以命运微妙。


他们也是第一批媒体人转型者,国内主要门户网站,诞生了一大批总编、副总编,许多来自南方报系,陈菊红是佼佼者。


2003年陈菊红去哈佛读书,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哈佛尼曼奖学金获得者。


2006年陈菊红加入腾讯,任腾讯网总编辑,后晋升为腾讯副总裁,其财富受益于腾讯股价,如果没有卖的话,应该值好多个亿了。


财务自由之外,继续担纲喜欢的知识人和新闻人角色,还有比这更好的吗?


腾讯新闻一直是业内标杆,如旗下的棱镜系列独家调查作品。但腾讯新闻还停留在门户时代,仍是一个大手工作坊,最新的改革也很保守。



2.王帅

知识人、媒体人、职业经理人,公关界大神


对王帅印象深刻,并非他是阿里巴巴天下第一公关团队总舵主,而是他写母亲的回忆文字,温情脉脉,情真意切,字字伤感。


一位媒体人,最值得推崇的是其文字和思想,知识人的底色是几代人的福气。诗书传家,没有说财富传家的。


与王帅文字温柔相对应的是,阿里公关团队的犀利和勇猛,敢于怒怼,无论是怒怼媒体还是怒怼监管部门。


鉴于新闻系大多数毕业生和媒体人转型的最主要出路都是公关,阿里巴巴的公关风格未必值得效仿和称道,但是公关团队文字功底和王帅气度值得学习。


在阿里巴巴公关团队,文字不过关,怎么混呢,除非特别会打战。


风格未必值得效仿和称道,需要一个把公关看得很重的老板,愿意让公关放手去怼的老板。一家企业,无形资产是由公关和市场部来创造的。


王帅与陈菊红一样,其媒体人转型财富来自公司股权期权。学成文武艺,货与双马家。



3.吴晓波

知识人、媒体人、商人


吴晓波早早离职新华社,经常爆发出强大媒体影响力,缘由是知识人本色——孜孜不倦写。


论勤奋,吴晓波输于大学同窗秦朔;论影响力,则当仁不让。


《大败局》奠定吴媒体人地位,《激荡三十年》激发了知识人记录和解释社会变革的力量。


蓝狮子系列商业书策划,吴晓波持续不断创造媒体需要的知识和思想维度。


吴晓波财务自由是有个好太太,买了杭州好多好多房子。直到蓝狮子被一家上市公司并购,吴晓波频道横空出世,才证明了自己也是豪门。


媒体人转型,最怕别人说你这是媒体思维。


吴晓波更愿意人们称他为商人吴晓波,而不是媒体人。



4.牛文文

媒体人、创业家


当牛文文停了创业家印刷版后,也就是彻底转型一刻。


我一直好奇,中国媒体人为什么没有足够多勇气,把一本杂志卖100元。创业家内容足够好,在国内找到10万用户,一年印刷版收入也有1.2亿,而且续订率会很高,虽然初始成本高了点。


阿里巴巴早年收入不就这样起来的嘛,还只是几个网页呢。媒体人缺的不仅是阿里铁军,缺的是内容自信。


创业黑马是牛文文一大创造。创业者并不是不花钱,只是把钱花在刀刃上,如求投资、做品牌、导流量和找工位这些刚需,创业黑马把这些做成了一个闭环:媒体-培训-社群-投资。


知识经济,有三个层级。最底层是媒体,中间层是教育,最上层是咨询。


每一层级都可以做大生意。媒体层广告模式比较累,经济学人、纽约客和体育画报都是10亿美元级别收入,一大半来自订阅,教育层现金流最好,培训才是刚需,培训就是实体经济,培训现金流最好,培训费提前预付。


咨询层利润最丰厚,因为有知识壁垒,像德勤一年咨询收入高达100亿美元。

牛文文放弃媒体生意比较可惜,好在教育培训上找到了转型手感。创业者如淘金,培训如卖水。创业的人多了,淘金生意还不如卖水。


最后恭喜牛文文创业板上市,跻身传媒人转型亿万富豪之列,给媒体转型者一丝亮光:从媒体到教育和社群,走出了一条路。



5.罗振宇

知识人、媒体人、创业家


罗振宇创造了一个神话。吴晓波至少有广为熟悉和认可作品,罗振宇除了一张嘴,啥也没有。


为什么罗胖那么受追捧?在媒体人看来,没啥技术含量啊。直到有一天,得知一位很高段位的企业家说,他喜欢听罗辑思维,我大概明白了。


与牛文文服务的创业者刚需不同,大量已经成功的企业家孤独又恐慌。孤独是周边的人不可能提供思想和交流;恐慌是科技和互联网崛起的好奇与对未来的无助。


如果让他们去看KK,去看舍宾斯基,去看乔布斯传,他们真没耐心。有的人天生对文字过敏,他们喜欢听,正如他们在自己的王国里喜欢讲。


罗胖安抚了他们的不安,这是宗教般的抚慰,就如做弥撒时的主教布道。


媒体作为生意,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价值;一种是信息。新闻只是媒体影响力皇冠上的明珠,不可卖。你不能说,这条新闻卖多少钱。


把媒体价值做到极致的是经济学人、纽约客和体育画报。价值有两个层面:知识框架和宗教般抚慰。人们会为体育画报和纽约客的特写付费。


本国这样超级写手并不多。我认识的人里,魏寒枫有这样的气质和能力,他的深沉和人性穿透力很少人能及。


听腻了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和马云虚无缥缈的布道,最后发现罗胖最走心,走进他们心坎里。若马云是传教士,罗胖就是随身携带的牧师。


当APP得到扑街时,罗胖走在了知识付费大道上,填补了媒体既不提供知识,也不提供价值的巨大空白。


得到成功,并不意味媒体死了,只是媒体副刊部分复活了,那是知识人曾经活跃的唐顿庄园。


罗胖是一位出色的知识搬运工。



6.网易系

媒体人、互联网创业家


李学凌李勇唐岩都是网易系,两李先后担任过网易总编辑,唐岩任过副总编辑。


媒体老板基本上控制欲很重,丁磊、邵忠、胡舒立都如此,这也很正常。


李学凌是第一个出走的,创办了欢聚时代,这是一个面向三四五线城市年轻人的社交网站,是网络夜总会,是现在网红直播模式的鼻祖。


李勇是唐岩早期投资人,陌陌是第一款移动陌生人社交软件,被称为约炮神器。其实陌陌的地图功能非常好用,是突发新闻记者的采访神器。


网易系创业者最懂当下中国年轻人尤其是三四五线年轻人的偏好,因此他们在网易的经历无疑至关重要。


他们的财富值也超过任何其他媒体创业者。



7.邵忠

知识人、媒体人、出版人、商人


邵忠是天生媒体人。作为前广州市委副书记公子、前广州发改委处长,他在30多岁黄金年龄,被美感召,辞去供职下海创办媒体,即使放现在也需要勇气。


如果说找一位对当代中国艺术与设计传播影响力人物,邵忠排第二,没人排第一。


其旗下的媒体如周末画报优家画报彭博商业周刊艺术界和生活杂志的审美理念,影响了北上广深许多文艺青年和中产家庭。


邵忠有一句名言,中国问题不是文盲法盲,是美盲。中国制造附加值不高,是设计理念低水平。


华为把设计中心放在了崇尚艺术的法国,也是意有所指。


直到乔布斯变态般的美学和设计执着,成就了苹果王国,本国科技和商业精英才如梦方醒。邵忠在这方面理念早国人二十年。


邵忠创办的现代传播在香港上市,应该是国内第一位媒体人亿万富翁。


媒体老板里,邵忠曾是为人才最愿意舍得花钱的老板。



8.黎瑞刚

知识人、媒体人、投资人


黎叔是娱乐界和媒体界教父式人物。


华人文化有媒体人的那种纯粹,源于黎叔身上的媒体精神气质,所以黎叔投媒体的项目在财务上不用特别看好,投娱乐的项目成功率则很高。


黎叔是典型媒体人,做过节目编导,做过台长,做过文广集团操盘手,旗下两大上市公司合并成千亿级市值媒体公司。


担任多家外资媒体董事,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媒体人和投资人。


黎叔是体制内高层媒体人榜样,相信专业的力量,相信资本的力量,相信国际化的力量。



9.王利芬

知识人、媒体人、创业者


王利芬无论是气场还是执行力,在媒体人里都是极为出色的。她身上可能存在的典型媒体人思维,在陈菊红、邵忠和胡舒立身上也很明显。


媒体人思维,是一个中性词,但在转型时,可能意味着认知障碍。


王利芬媒体资历极为丰富。北大文学博士毕业,加入央视新闻调查,是第一位在电视上出现的与麻风病人握手的记者。中美领导人世纪会谈时,采访过克林顿。


创办了央视经济频道旗舰性新闻栏目--经济信息联播,这档节目从开播第一年广告费仅有9600万,上升到现在十几个亿。


美国游学归来后,王利芬创办了第一档真人秀创业节目赢在中国,决赛现场,柳传志张瑞敏点评极为精彩。


王利芬从央视辞职创办了优米网,获得了马云柳传志史玉柱等人支持,一时风光无两。


论资源和创业经历,王利芬比牛文文罗胖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也因为媒体思维错过了移动时代机会。


她采访过的那位国家最高领导人说:一个人啊,个人努力当然很重要,也要考虑时代的运程。


媒体人思维被认为是一种认知障碍:只看到局部、只从高处着眼,只看重资源,对商业的真实需求描述和产品把握却比较弱。


优米网比创业黑马更早做培训,但请的是思科总裁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彼时外资在中国已走下坡路,对话的时代都是十多年前了,国内草根力量已崛起。


优米网最早做午餐会拍卖时,也比罗胖的知识付费早很多高明很多。


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这代企业家特别幸福,他们生逢短缺年代,不必苦心孤诣寻找市场,一头扎进就是个大蓝海。


让大佬们出钱出人脉背书没问题,但咨询可能靠不住。


马化腾不知道电商怎么干,马云不知道游戏怎么干,市场和产品只能依赖企业家自己去摸。


腾讯网优米网都是媒体思维产物,并非时代认知需要。



10.吴晓鹏

媒体人、创业家


华尔街见闻已是国内金融市场从业者打开率最高的媒体。


媒体人转型最佩服吴晓鹏,作为华尔街见闻创始人,从他身上看到了布隆伯格早年的影子。


区别在于,布隆伯格是拿着2000万美元辞退费创业的,吴晓鹏几乎一无所有,从微博一个普通账号起家。


国内有哪家媒体哪个媒体人会为了耶伦讲话准备三个稿子,并在她讲话完瞬间,把稿子发出去?


稿子甚至准备了耶伦讲话时可能使用的三个对市场最为重要的词汇,每个词都意味着市场变动的潮汐方向。


为什么说国内大部分财经金融媒体不够专业呢,它们的专业从来都是政策层面的喂料和专家意见,但很少去理解市场。


作为21世纪经济报道驻纽约记者,吴晓鹏对市场波动理解极为深刻。


当一些媒体人以为华尔街见闻只是综合抄袭国内外信息时,它们不会明白也不愿意明白,哪些信息对市场是有影响的,哪些没有。


华尔街见闻价值首先是彭博社式的,对市场信息极为敏感敏锐,快而精准,专业但清晰;其次是互联网精神,拥有丰富的市场用户行为数据。


彭博终端的价值在于数据,华尔街见闻的价值在于用户。对于晓鹏来说,用户价值转化和模式升级是未来难点。但他已经完成最难的了。



11.胡舒立(候补)

知识人、媒体人、创业者


第一代财经媒体起家的亿万富翁是《财经》总编辑王波明,掌控了财讯和和讯两大媒体集团。


随着王波明逐渐退出媒体江湖,胡舒立可能填补空白。


如策略得当,背后的财经大佬继续发挥影响力,胡老师跻身财经媒体亿万财富一姐顺利成章。


让人玩味的是,黎叔花了1个亿投资了华尔街见闻,投给财新传媒只有区区2000万。


胡老师可能很不服气,无论团队还是品牌影响力,财新不应该输给华尔街见闻,起码估值不能如此悬殊。


在胡老师和业界眼里,财新是正宗财经新闻专业主义,可是So What?


胡老师是对的也是错的,或许犯了媒体人思维障碍症,同是媒体人出身的黎叔则洞若观火。


传统媒体最大罩门是追求影响力,从来不知用户在哪里,觉得新闻牛逼为啥不关注呢,脸朝着监管者,屁股对着市场和民营经济。


财新影响力建立建立在独家采访资源上,对市场并无持续影响力。偶尔独家,新闻不能拿来卖。要说独家,新华社又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但财新在商业上的价值空间依然很大,以胡舒立和财新的影响力,找到知识付费细分市场一点不难,如果他们把脸朝向用户的话。


同样纳闷的是,如果说财新是最专业财经媒体,财新周刊面向的市场至少应该是国内金融机构前5000强和500万金融从业者。


一期财新周刊定价100元,5万人订阅,一年发行收入也有2.5亿,像纽约客、经济学人和体育画报那样。


专业杂志在报刊亭卖是错误的,定价10元也是。


或许胡老师对财富并无兴趣,在意的是影响力。


12、总结


重要的话再说一遍:


知识经济,有三个层级。最底层是媒体,中间层是教育,最上层是咨询。


媒体人转型,要么保持知识人本色,要么去寻找以上三个层级任一细分市场,脸对着用户吧。14亿人,万分之一也有14万人呢。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有线电视用户不再续费背后的真实原因

十八大以来,近30位社长台长总编出事儿

为何当代女性形象如此贫瘠

把观众按在沙发上的都是什么套路

《我的前半生》50句扎心台词

被央视和无数明星点赞的“黑幕”片被禁

娶个在媒体工作的女生吧


-完-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有关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每天受到20万品质人士关注,年阅读量超过五千万人次。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将有机会参与线下沟通等活动。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圈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