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鹿晗证明了顶级流量价值丨人民日报:流量明星切勿成流星

2017-10-10 陆鹏鹏 传媒圈

文丨陆鹏鹏   来源丨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ID:lanjingcj)


距上次一薛之谦微博热点事件没多久后,鹿晗关晓彤事件的流量效应让微博再次瘫痪。段子手直呼,双节长假最后一天,大约有四千万人同时失恋了。


消息一出,转发评论点赞瞬间冲上百万,截止至目前,鹿晗微博评论234万、点赞486万,关晓彤微博评论73万、点赞209万。微博上关于#鹿晗关晓彤恋情公开话题#阅读量达8.3亿,讨论10.1万。



随后各种话题及当事人也开始登上热搜,热搜榜从昨日中午开始“爆”款最多发展到五个。除此之外,与两人名字有关的微博ID也纷纷遭到抢注。


从微博后台指数可以看出两人名字的关键词搜索从午时开始直线拉升,值得注意的是,且关晓彤的飙升速度远远大于鹿晗,涨了惊人的1122.9%。另外百度指数方面也显示出极大的拉升态势。



根据微博搜索的数据,在本次搜索鹿晗关键词的人中,女性用户占了80%,并且有超过60%的人群处于19-34岁之间,这些人正是鹿晗的核心粉丝人群,也是那些段子手调侃的鹿晗“前女友”们的唯粉。


微博指数


百度指数


公知讨论逐渐减少,“娱乐爆款”层出不穷


随着微博上时政热点和公知讨论的逐渐减少,“微博改变中国”这样的论调,已经慢慢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以娱乐为核心的话题在微博上的大量出现,明星、综艺、电影、段子成为微博用户最主要的信息消费内容。


从微博评论点赞、话题、ID、搜索指数等各方面来看,在明星庞大流量效应的驱动下,微博再一次实现了空前的传播效应。


虽然微博宕机的事件不多见,但也从不缺乏热搜爆款。蓝鲸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微博的爆款热搜大致有:


董卿口红色号、L姓小鲜肉吸毒被抓、郭敬明性侵、乔任梁事件、薛之谦复合、李雨桐曝光,随后便是鹿晗关晓彤。

由此可以发现微博作为媒体和明星、名人集中选择的独家发布平台,各种热点事件仍在不断争夺眼球。


众所周知,微博诞生于 2009 年,此后一度成为国内舆论的聚集地,近年来娱乐八卦类话题不断占领热搜榜榜首,作为双微之一的微博在信息发布参与度、话题引爆能量、用户扩散能力、内容承载量上,仍然是中国仅次于微信的第二大社交媒体。


但爆发式的流量带来的热议往往是短暂的,碎片化的信息伴随着娱乐的大潮难以实现长期话题性。作为话题发源地的微博难以实现事件细致的分析。


因此曾有网友调侃称,微博已逐渐被段子所占领。许多关于热点话题的战场正逐渐转向知乎、豆瓣等平台。


流量明星成微博商业化驱动力


微博泛娱乐化倾向已成不可逆转趋势,但也正因娱乐化给其带来了更多的商业契机。


今年的8月9日,微博市值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月活跃用户规模已增长到3.61亿,移动端月活跃用户占比达92%,再创新高。


微博商业变现效率也在稳步提升,第二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均超过华尔街分析师平均预期,其中营收达17.3亿元,79%的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一倍有余,净利润则实现了152%的大幅增长。


以鹿晗为例,其个人明星效应带来的商业价值不可忽视。


据最新的2017年中国福布斯名人榜数据,鹿晗虽然年入2.1亿,落后于杨洋的2.4亿、成龙的3.3亿、周董的2.6亿,但是在曝光率和收入的两项指标综合排名中却名列第二,仅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范爷,力压杨幂、杨洋、吴亦凡、杨颖等新生代顶级流量明星们。


其代言的广告更是多不胜数,有美丽说APP、肯德基、卡地亚等,今年更是多了可口可乐、佳能相机、ofo小黄车、一叶子、百度地图、Sony耳机、联想小新笔记本vivo x20手机,多多少少,代言超过了20样,衣食住行,承包了年轻一代大部分的中低端消费产品。


在国内流量小生中这样代言数量无疑显示着他背后的粉丝经济与圈层吸引力。


人民日报:“流量明星”切勿成“流星”


但火爆的热搜榜一天之后便再难找到两人的关键词,甚至在恋情曝光后一度产生大量掉粉的情况,鹿晗的粉丝经济号召力也相应地打上折扣。


鹿晗以一次爆款话题证明了自己顶级的流量价值,然而对于流量型明星,路人观众是带有天然排斥甚至偏见的。


日前,人民日报曾刊文评“流量明星”,表示若只有流量没有演技,终将成为一闪而过的“流星”。


人民日报强调,流量本无原罪,问题在于今天的诸多流量明星只有流量,没有演技。演技方是明星所以被称为明星的资本。那些幻想无演技依然可以大红特红的“流量明星”们,注定要成为短命的“流星”。



加之今年6月微博关停了卓伟、全明星探等一批炒作低俗追星账号,网信办遏制追星炒作等工作的推进,流量明星的优势将不再明显。


本次的宕机事件展示了微博空前的传播力度,也隐喻了微博在商业化方面的发展潜力,在娱乐热点的驱动下微博占尽流量先机。但反观前段时间网信办等部门对娱乐之风的大力整治,也算是对微博敲响了一记警钟。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包括部分电视台在内的一些传媒机构,片面专注于自身的企业属性和盈利目的,对市场的短期效益汲汲以求,急功近利于“热点开发”,迅速地被“流量”所吸引,以至于助长“流量”泡沫般地积聚起来,注定要成为短命的“流星”。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被纪委巡视后,湖南卫视要和“快乐中国”说再见么

起底大剧营销:一线卫视急追视频网站

各大剧目纷纷宣称“收视第一”,究竟谁才是第一

第一代“新媒体”已经老了,谁将主导我们读什么内容

未来将至,人们更需要科技,还是更需要娱乐?

这个暑假,电视观众在老去,视频观众正年轻


-完-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圈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