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NHK纪录片披露:人穷真的会志短,尤其是女性

2017-12-03 荷裳 传媒圈

文丨荷裳   来源丨澳门国际纪录片节


提要:2014年4月,日本NHK播出纪录片《女性的贫困》。2017年8月,纪录片文字版的中译本在国内正式出版。8万字的内容经微博讨论后发酵。


纪录片

女性的贫困



不要以为,现在的经济发达了,思想转变了,如果肯吃苦,总会有回报。


如果你看到为读书而借债、负债而生存艰难的人,为养育子女打3份工仍无法支付子女学费而挣扎的人,就会感觉这样的人生,性价比确实太低了。



曾有报道称,在日本,15至34岁的女性非正式雇员中,80%属于政府界定的低收入人群。


而纪录片《女性的贫困》,正是将镜头对准了日本光鲜的繁华下面都市的贫困女性。


深刻揭示了存在于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令人绝望的社会现象:贫穷的固化和代际遗传。



在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为了养家被迫辍学,凌晨五点就去上班,收入微薄,只能勉强糊口;


生计艰难,越来越多的家庭无力购买养老保险,面临未来生存黑洞;


女孩被迫流浪街头,夜里拿着手机躲在24小时便利店打发时间……


挨饿,是常有的事。



一些单身女性靠助学贷款读完大学,却找不到工作,仍然在餐厅做服务生;


更有意外怀孕无法抚养孩子的女孩,等待着婴儿生下后能送人;


前者表现了在贫困家庭很难摆脱贫困,后者则是贫穷家庭养出的孩子过着更贫穷的日子。



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定义:贫穷是一项“人格缺陷”,即个性缺失。


但,历史学家罗格·布雷格曼日前在TED演讲上指出贫穷真正的根源:


不是个性缺失,而是缺钱,这里的钱指的是起步的基础资金。



贫穷降低智商。


低学历无法找到让自己摆脱贫困的工作,高学历一旦脱离就业市场就难以再回归。


嫁人将经济寄托在丈夫身上,自己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贫穷代际传递,每个选择后面都是陷阱。


一次错误的选择,会导致人生万劫不复。


没道理可言。



贫穷限制长远规划。


香港富豪田北辰曾在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中体验做扫街清洁工。


他住进笼屋,每天的生活费是50港币。


两天后,田北辰提出退出体验请求,他说真可怕,在生活的压力下,感到自己的斗志在丧失。



“这两天我只考虑吃东西,我完全没有别的盼望。”


“我努力工作,只是为了吃得好一点,我现在明白他们大部分的想法,怎么会计划下星期、明年、将来会怎样?”


“最重要的是解决下一餐。”



贫穷带来悲观。


在《女性的贫困》中,跟随妈妈常年居住在网吧的女孩说:“虽然明白有很多事必须去做,但是等到采取行动时,马上就变得很悲观,什么都做不了”。


贫穷带来绝望。


田北辰说,感觉笼屋的生活像是被锁在柜子里的文件,绝无希望。



因为缺钱,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威胁,不可能再去考虑其他层次的需求。


判断力、思考能力、道德观都会随之弱化,行为变得偏执。


当看到穷人日复一日重复着贫穷生活、“不思进取”时,并非他们不想改变。


而是他们的思想、心理被贫穷限制、蒙蔽。难以做出“正确”的努力、摆脱贫穷,造成贫穷的固化。



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家庭贫穷导致孩子辍学,辍学后找不到高收入工作,造成孩子的继续贫困。


孩子为了贴补借用,没有时间和金钱帮助自己成长。


这些都是《女性的贫困》中,贫困代际遗传的直接原因。



家庭财力给予孩子成长直接的物质支持。


富裕家庭可以聘请补课老师,满足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需求。


而不同家庭的孩子进入不同的学校,最终接受到不同的教育。



今年国庆,很多人惊诧于清华附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文章的新闻。


如果你了解清华附小的入校资格与所享待遇,你就不会太惊奇:


1.父母有一方为清华大学本部事业编制教职工的二代及符合政策的三代子弟;


2.教师配置为小学特级教师2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4人,北京市骨干教师2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5人,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2人,海淀区骨干教师10人,中心学科带头人8人,中心班主任带头人1人。



你或许会说,这是个极端的案例。


但你不得不承认,它生动地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家长都在追求“800万学区房”。


去了好学校,就有了负责的好老师和互相砥砺的好同学,学习效果就不同。


家庭贫富差距给孩子带来最大的区别是对未来的构想和希望。


英国跟拍了49年的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最能说明问题。



七岁时,上层社会的小孩已经知道自己将来应该读什么高中、大学,做什么样的职业;


中产阶级的孩子有事业梦想或者幸福的婚姻的追求;


贫困阶层的孩子想的是见到爸爸、少挨打、吃饱饭。



日本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女子力”讲的就是女生持家的能力。


日本的男性职员,如果妻子没有正式就职,可以免除一、部分所得税,叫做抚养控除。


但更多的妻子是在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之余,去打零工补贴家用。



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


布雷格曼博士说,可以直接给穷人钱,保障其基本生活。


“应该停止寄鞋子和泰迪熊给我们素不相识的穷人们。我们应该摒弃家长式官僚主义作风,将薪水转交给穷人,以帮助消除贫穷。”



这个建议听起来疯狂,但切中要害。


而对于穷人的孩子,教育是有效帮助他们不再陷于贫困的方法。



比如美国的莉丝•默里,出生在贫民区,父母吸毒。


莉丝和姐姐从小到大,时常断炊,15岁时,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去了救济所,姐妹俩无家可归。



母亲的死亡令莉丝觉醒,她在流浪中边打工边学习,花了两年时间补完四年的课。


2013年,莉丝被梅里马克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姐姐也上了大学,担任学校中自闭症儿童的辅导老师。



比如“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妻子普莉希拉,其父母是越战后从越南逃亡美国的难民。


夫妻俩辛苦数年后开了小餐厅,每天工作长达18小时,晚上全家人在餐厅打地铺。


这样的家境不可能给普莉希拉提供一对一辅导,也不会有钱让她去上私立学校。



但是普莉希拉的奶奶教给她很多道理,培养她自强、自立、自信。


中学时,普莉希拉问老师,上哈佛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然后自己暗下功夫。


穷人家的孩子想振作,关键在于内心有光亮。



这些内心的光亮,是父母、亲友、周围的人、舆论帮助灌入的。


社会和民众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他们才有可能打翻身仗。


反之,他们将会比他们的父母更无助。


你或许会说,很多问题可以归因于制度,但在制度不到位时,请不要任由贫困状态恶化、坐以待毙。



纪录片

调查报告:女性的贫困 “新型连锁”的冲击

类型:纪录片

制作方:NHK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播出时间:2014-4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这支广告让我果断放弃iPhone X

起底大剧营销:一线卫视急追视频网站

各大剧目纷纷宣称“收视第一”,究竟谁才是第一

第一代“新媒体”已经老了,谁将主导我们读什么内容

未来将至,人们更需要科技,还是更需要娱乐?

这个暑假,电视观众在老去,视频观众正年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圈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