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媒体罕见先于纸媒发布:《人民日报》“宣言”火了

2018-01-17 传媒圈

来源丨传媒头条(ID:cmtt6636)

综合侠客岛(ID:xiake_island)、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人民日报 


1月15日,“宣言”火了。


当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篇“宣言”的文章:《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全文5500字,占据了《人民日报》头版通栏沉底+要闻三版这样的重要版面位置。


《人民日报》海外版则给予了头版头条通栏的首要之位。《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等其他中央级党报也在一版重要位置推荐了这篇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该文章先于报纸,在14日晚间就通过新媒体与大众见面了。在媒体圈,这并不多见。这篇文章有多重要?看看各大媒体(微信)的标题:


人民日报:

明天,人民日报将刊登一篇重磅文章。


央视财经:

今天,人民日报刊登一篇重磅文章!信息量巨大……


新华社: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重庆日报:

人民日报重磅文章: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三亚日报:

今天,人民日报刊登一篇重磅文章


天津日报:

【必读】今天,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重磅文章

 

“宣言”是谁?

 

不少人好奇,“宣言”是谁。先来看看他之前写的文章。


早在2016年12月3日,宣言发表题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章;2017年03月8日,宣言发表题为《打好媒体深度融合攻坚战》,文章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2017年10月5日,宣言文章《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称,内容推送少不了“总编辑”,算法再精良也要装上“安全阀”,加强内容把关,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

不难看出,此类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评论为主,关注时事大事。 文章的作者署名“宣言”,和“人民日报重要评论”谐音为“任仲平”这样的集体笔名类似,按照人民日报时评栏目的风格,“宣言”显然也是官方部门的集体笔名。

 

大家还记得“任仲平”吗?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全文4600字。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


除了任仲平,近年来,权威人士也多次高规格出现在人民日报,解读中国经济走势,火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两个舆论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官方微博思想火炬认为,意识形态要闻# “宣言”笔名隆重推出是个重要信号:人民日报将刊发“宣言”署名文章值得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官方微博认为,新华社、央视等众多媒体都介绍、推出,自然被认为是个重要信号。今后,用这一笔名发表的文章值得关注!


侠客岛认为,“宣言”的文章版面突出、笔名权威、命题重大、时间关键,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凸显这篇文章真正的丰富意味。

 

“宣言”的文章说了什么?


既然如此重要,“宣言”在《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一文中说了什么?

有几个关键词很重要:哈姆雷特之问,社会历史分叉期以及快干、实干和会干。

 

什么是“哈姆雷特之问”?它源自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中的一句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当然,这里所述并非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世界怎么了?人类要往哪里去?

 

文章指出,中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这是中国历史演进的必然,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是世界百年大变局的必然。

 

纵观当今世界,“民主赤字”、“治理赤字”、“发展陷阱”此起彼伏,贫富分化、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问题层不不穷。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弊端丛生,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孕育。


 

面对“哈姆雷特之问”,文章认为,中国的实践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什么是“社会历史分叉期”?文章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常面临许多重要挫折,如果以道路为喻,这样的时期正是“路口”。

 

面对路口,只有两种命运:发展,或者衰落。中国怎么办?文章认为,新的思想旗帜,让我们有了把握机遇的根本指针;新的发展方位,让我们有了把握机遇的深厚底气;新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有了把握机遇的高远视野。

 

面对路口,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准备好了。在新的机遇面前,中国如何快干、实干和会干?

 

文章认为,面对新征程,容不得彷徨、犹豫和懈怠,需要以奋进者的姿态披荆斩棘,开辟新局面。改革的任务越来越重,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需要以日新精神、精进态度,谋定后动,统筹兼顾,增强把握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破解难题的本领。


附:“宣言”其他两篇涉及媒体的文章


人民日报:打好媒体深度融合攻坚战

2017年03月08日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着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几年来取得重要进展,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


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这场重大而深刻的媒体变革,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赢得了战略主动,为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一定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担当作为,推动融合发展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生相成、和谐共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此长彼长。从文字、印刷到电子媒体再到信息化传播时代,媒体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每当新的媒体形式出现,吸引更多受众,占领市场空间,就会产生对旧媒体的唱衰论调。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飞速发展,“报纸消亡论”“电视消亡论”不绝于耳。新旧媒体一定是相克相抵、此消彼长的关系吗?


从实践来看并非如此。中华文化讲究阴阳相生相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对立的事物可以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中达到统一,焕发新的生机、化生天地万物。运用这种思维看待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就会豁然开朗。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完全可以开创一片“此长彼长”、同臻繁荣的新天地。


这是对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的重要判断和演进逻辑的基本把握,是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思维。传统主流媒体适应新的传播形势、学习创新运营思路、丰富拓展传播渠道、提高融合新闻生产能力,在融合发展中完成自身改造、实现转型升级,最终将从单一的媒体形式演化出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媒体形式,形成融合多种传播形态的全媒体矩阵。


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构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媒体形态。以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你是你、我是我”,通过初步融合发展后,已经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深度融合的目标则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就是完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主流媒体要实现深度融合,必须打破原有的内部体制、机制和结构。这是一次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的重大变革,需要有明确的转型路径和科学的系统设计。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就是要创新工作理念思路,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传播平台载体,强化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按照“移动媒体优先、采编发流程再造、‘中央厨房’突破、全媒人才培养跟进”的思路,科学有序推进。


人民日报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对接“中央厨房”,新华社用全媒产品覆盖全网终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动网站全面改版,中央电视台着力打造自有移动媒体平台……一个个跨部门、跨媒体、跨平台的新型媒体架构正在形成。媒体融合已经到了加速发展、凤凰涅槃的关键阶段,要继续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以有力举措突破融合路上的“腊子口”,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


巩固阵地、打造品牌,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主流媒体是宣传工作的主阵地、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凝魂聚力的主心骨,影响巨大、优势明显,作用不可替代。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不管媒体格局怎样变化,主流媒体的定位和导向不会变、品牌和优势不能丢。


比如,主流媒体所办的主要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其名称应当与母体保持一致,就像人民日报办人民网、新华社办新华网、央视办央视网,这是壮大主流媒体品牌的需要,也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需要。


当前,有的新媒体存在名称与母体不同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品牌是我们的金字招牌,盲目地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只会“丢了饭碗砸了锅”。只有通过融合发展让主流媒体开疆拓土、做大品牌,才能给主流媒体注入强大生机,使主阵地更牢固、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人民日报: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

2017年10月05日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一些商业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包括直播平台、浏览器、搜索引擎、影音软件等,都在运用算法这个“读心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创造出一种新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信息获取已经从“大海捞针”进入“私人定制”模式。


然而,技术往往是一把冷冰冰的双刃剑,在价值和利益的天平上,所谓的算法成为了利益的砝码,一切围着流量转,唯点击量、转发量马首是瞻,“标题党”泛滥,价值取向跑偏,内容沦为附庸。


在“网红爆款”刷屏的网络世界,人的注意力是最稀缺资源,“10万+”的阅读、百亿量的点播成为竞相追逐的“眼球经济”。一些平台打着定制服务、精准推送的幌子,让算法变成了打擦边球的工具。侵权盗用原创作品、违规制作生产信息,更是屡见不鲜。


无论是有心搜索一个词条,还是无意点开一个链接,千篇一律的同质化信息,信口雌黄的歪理邪说,形形色色的商业广告,还有那些活色生香、花边八卦、流言蜚语,以各种争奇斗艳的形式粉墨登场,一股脑、无休止地推送过来,让广大受众被迫地接受。就好像捅了马蜂窝一样瞬间扑面而来,让人们在算法的“牢笼”里被蜇得“遍体鳞伤”。



先进技术原本应该带来的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而不是潘多拉的魔盒。就如同金融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是一个道理,算法也是时候回归服务内容这个本源了,而不能本末倒置,让内容被算法牵着鼻子走。


技术再怎么变,传播渠道再怎么变,内容为王的地位没有变也不会变。离开权威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离开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内容,再强大的算法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些新媒体平台口口声声称自己只是“新闻的搬运工”,可“搬运”的结果就是,大量来路不明、藏污纳垢的信息横行在网络空间。“搬运”什么要讲规矩讲责任,决不可任性而为之,更不能用满足用户阅读需求而自动分发的借口去搪塞。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算法隐藏着设计者的立场,有的新媒体平台频繁地调整改变算法,这是技术的创新吗?当然不是,无外乎是利用算法实现最大推送量,获得最高点击率,说到底是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互联网企业不是“舆论飞地”,同样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担负起与媒体角色相对应的社会责任,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内容推送少不了“总编辑”,算法再精良也要装上“安全阀”,加强内容把关,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


要提高平台使用透明度,畅通用户的设置渠道,将信息的选择权还给用户,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价值引领,以“人工推荐+智能筛选”相结合优化推送方式,大力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不能让“有意思”代替了“有意义”。


算法不是王法,算法决定内容更不是王道。只有算法回归到服务内容的角色,变得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才能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清朗的环境中自由飞翔,才能使网络空间碧波荡漾,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这支广告让我果断放弃iPhone X

起底大剧营销:一线卫视急追视频网站

各大剧目纷纷宣称“收视第一”,究竟谁才是第一

第一代“新媒体”已经老了,谁将主导我们读什么内容

未来将至,人们更需要科技,还是更需要娱乐?

这个暑假,电视观众在老去,视频观众正年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