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周刊 2018-06-01

作者丨曹吉利

本文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导读:既然人们已经把电视剧当做看过就忘、放松身心的商品,就不要太指望还能出现具备艺术品水准、带给人思考和长久回味的剧集了。


一个人开始怀旧的标志,就是他的下饭剧不再是热搜榜上的新剧,而是选择多年前看过、各种情节早已烂熟于胸的老剧。


边打开外卖,边听着耳机里的台词,不用抬头都知道主角下一秒会说什么。尽管有的老剧画质粗糙,布景简陋,还失去了情节上的悬念,但却有百看不厌的魅力。


反倒是当下最流行的言情剧、IP剧大都千篇一律,如果不是剧中某位明星的粉丝,看上几集就觉得味同嚼蜡。


更重要的一点是,有的国产类型剧几乎已经消失,想要看某一类剧,常常只能从老电视剧里找了。


或许是因为表情包流行的加持,《情深深雨蒙蒙》又成为许多人的下饭局


那些消失的古装剧


从2017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国内各大卫视已经适当压缩古装剧的排播。范冰冰参演的《巴清传》、周迅参演的《如懿传》屡次调档,至今没有播出,而《将军在上》《海上牧云记》等古装剧则由卫视转向了网播,相应的反响也小了许多。


更深刻的影响体现在电视剧选题上。根据广电总局今年四月发布的《电视剧备案公示》,当代题材剧共69部,占四月份公示剧目列表的62.73%。


古装剧作为电视剧的主要类型之一当然不会消失,但可以预见的是,相比于近几年的井喷,未来几年我们看到的国产古装剧一定会少很多。古装剧类型下的历史正剧和戏说剧,已经很久都没出现过了。


《汉武大帝》导演胡玫在给归亚蕾和焦晃讲戏


曾经,以央视为首的各大卫视,纷纷把鸿篇巨制的“帝王系列”搬上荧幕,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包括《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等等。这类剧往往演员阵容强大,制作精良,气势磅礴,对历史进行有限度的修改,被冠以“正剧”之名。


历史正剧的另一面,是戏说剧的流行。1991年,两岸合拍的《戏说乾隆》播出,电视前的影视制作人和观众们一样惊讶:原来历史剧还能这么拍!郑少秋饰演的乾隆皇帝潇洒帅气,有血有肉,不仅有一身好功夫,常年在基层走访,而且还不时出手除暴安良,同赵雅芝饰演的民间女子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戏说乾隆》里的郑少秋和赵雅芝。当时还没有日后的各种影城,电视剧在故宫实景拍摄


在这之后,戏说剧越拍越多。1996年播出的《宰相刘罗锅》,1997年播出的《康熙微服私访记》,2000年播出的《铁齿铜牙纪晓岚》,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和现在的历史剧相比,戏说剧之所以很少被冠以“篡改历史”的帽子,或许是因为它们首先明确了自己“戏说”的定位,更关键的是,被戏说的历史人物塑造的丰满有趣,不会让观众感觉矫情尴尬。


近几年历史正剧和历史戏说剧都很少见,前者能数得出来的基本只有《大秦帝国》系列,后者只剩历史外壳包裹下的偶像剧、苦情剧,纪晓岚、刘罗锅那样嬉笑怒骂的风采,再也不可见。


多少个暑假是与“和珅”和“纪晓岚”一起度过的?


有些剧,现在的演员演不来


和古装剧相比,情景喜剧这一剧种基本在国内“绝后”。


1993年,出身戏剧名门、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英达,第一次把国外流行的情景喜剧拍给中国观众看。而这个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却成了日后难以逾越的高峰。


英达自己在日后又拍了包括《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在内的很多情景喜剧,有的口碑不错,但再也没能超过《我爱我家》。在他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情景喜剧这一门类迅速在国内开枝散叶。


《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儿女》《武林外传》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在情景喜剧流行的那几年,每到午饭晚饭时候,多少家庭都回荡着剧中特有的罐头笑声——《武林外传》是少有的不插入罐头笑声的情景剧,但是面对同福客栈里的故事,电视机前观众的笑声比罐头笑声还要强。 


张一山的演技在《家有儿女》中就崭露头角


到了今天,我们真的再也拍不出好笑的情景剧了吗?


答案也许是肯定的。就以《我爱我家》为例,主演宋丹丹、杨立新、文兴宇都拥有北京人艺话剧舞台锤炼出的过硬演技,邀请来客串的明星更是一个比一个大牌:王志文、姜文、李雪健、何冰、郭涛,光是随随便便在某一集中,往沙发上一躺的纪春生(葛优),都成了风靡一时的表情包。


更关键的是,作为整部剧的灵魂编剧梁左,在写作《我爱我家》之前,就已经为姜昆写了《虎口遐想》,为牛群冯巩写了《小偷公司》,喜剧功底深厚。


事实上,布景简单、人物单一的情景喜剧,对演技和剧本的要求极高。你能想象把如今的流量小花,安排进同福客栈郭芙蓉、佟湘玉的角色上,会是多尴尬出戏的一件事吗?


而且即便找到一群演技过关的演员,没有好的剧本,也无法支撑几十集的欢乐。比如距离现在最近的一部让人记住的情景喜剧是2009年的《爱情公寓》——可惜的是,它的剧本存在多处抄袭嫌疑。


《武林外传》展现了一群当时非著名演员的精湛演技


与情景喜剧一同消失的,还有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市井剧、农村剧。前者描画的是城市普通居民的喜怒哀乐,后者对准的则是常常被当代人忽视的农村生活。


在市井剧的代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主角一家生活在窄小的胡同里,每天为柴米油盐奔忙,因为下岗、拆迁等等问题而烦恼,反映了京津地区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而今天的导演和演员,已经很久不屑于表现这种琐碎的事情了,我们看到的太多电视角色画着精致的妆容,领带系的一丝不苟,为了爱情死去活来,却再也不用考虑生活和买房的问题。


电视剧《谈判官》因为“不谈判只谈恋爱”而被非议


看剧的方式变了,剧也就变了


过去大家还喜欢一家人凑在电视前,一边看剧一边讨论剧情,而如今的中国人更习惯在手机上看剧。什么时候看,看多久都由自己决定,如果嫌广告太烦,就买一个视频网站的VIP会员,无非是几十块的事。


看电视剧变成一件非常个体的事情,电视剧的定位也就从艺术作品转向了消费品。观众爱看什么,就一窝蜂地拍什么,拍来拍去,很多类型剧却消失了。据统计,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超15000集,但是有6000集播出不了,这就意味着,几乎三分之一的电视剧成为了积压剧。


多年后被翻出来的神剧,在经济基本无法给制作方带来什么回报


而拍摄方也是根据市场的反馈做出选择。以上列举的消失的类型剧,固然不乏精品,但是观众“不爱看”三个字,几乎就给它们宣判了死刑。《大明王朝》在豆瓣上是9.6分的历史神剧,可当年湖南卫视拍出来却赔了个底朝天,这之后下定决心一门心思拍偶像剧。


以方言剧为例,曾经很多地方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热衷于制作方言剧。这类剧以喜剧为主,节奏较慢,地方特色浓厚,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川的《傻儿师长》,重庆的《山城棒棒军》,广东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和上海的《老娘舅》等等。


其中很多采用情景剧的拍摄方式,浸润了浓浓的地域认同感。“你有没有看过XXX方言剧?”几乎可以作为辨认老乡的暗号。而随着全家看剧阵容的解散和方言在年轻一代中的式微,方言剧也销声匿迹了。


《外来媳妇本地郎》还在继续,但是影响力早已大不如前


观众的反馈影响了创作者的方向,创作出来的作品又培养了观众的口味。一来二去,一些类型剧就不见了,只剩下一些念旧的人成为小众的缅怀者。


可是观众又有什么错呢?本来就是在午饭的间隙掏出手机,看一看盛世美颜娱乐一下,当然不会喜欢严肃的现实题材、沉重的历史题材。


说到底,既然人们已经把电视剧当做看过就忘、放松身心的商品,就不要太指望还能出现具备艺术品水准、带给人思考和长久回味的剧集了。


本文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享有传媒界"话题策源地"的美誉。关注新周刊公众号(id:new-weekly),每天了解最新锐的话题和生活方式。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慎海雄:央视要用科技和创意吸引年轻受众

中国广播电视的春天来了?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变迁

谁在打造抖音红人?

别了,报纸

慎海雄: 央视新媒体要努力让网民爱不释手

新华社网红编辑:通稿到“爆款”只一个好标题

演员黄勃,受邀进中南海参加座谈,他凭什么

蔡伏青新任广东广播电视台台长,张惠建卸任

“咪蒙”也要学习广告法,工商将监测千个公众号

2018年,中国广电行业七大非典型猜想!

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电视媒体还有机会吗?

未来将至,人们更需要科技,还是更需要娱乐?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分享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