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卡尔维诺:幻觉支撑我们活下去

2015-12-18 别司吉 企鹅图书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 Ferit Orhan Pamuk ) 在回答读者提问时说:“卡尔维诺教会我独创性与历史同等重要,艾柯让我学习了温文尔雅地运用谋杀的形式。”


据此,记者问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奥尔罕·帕慕克说他的写作受到您的影响,您怎么看?” 时,艾柯回答说:“对,我是写到了19世纪的谋杀,但是这个题材在欧洲是个被广泛运用的题材,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帕慕克产生影响,如果这对帕慕克有影响,那就有吧。”


如果问卡尔维诺同样的问题,“因为我是不存在的,陛下。”(《不存在的骑士》Il cavaliere inesistente 1959 )他会这样淘气的回答吗?

两位意大利农业学家生在古巴的儿子


伊泰洛·卡尔维诺( Italo Calvino)于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圣地亚哥的一个名叫拉斯维加斯的小镇。父亲原是意大利圣莱莫人,后定居古巴,是个出色的园艺师;母亲是撒丁岛人,植物学家,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故乡的怀念。


1925年卡尔维诺刚满2岁,全家就迁回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他们住的那幢别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试验站,又是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因此,卡尔维诺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


青年卡尔维诺


1942年高中毕业后,卡尔维诺在都灵大学上农学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的20个月的漫长时间里,卡尔维诺与他弟弟积极参加了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卡尔维诺的父母亲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作人质。


1947年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发表,当时卡尔维诺年仅24岁。


1945年卡尔维诺全家迁居都灵。战后,他在都灵大学攻读文学。



有一点残酷也有一点吹嘘


卡尔维诺的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但据他自己所说,他起初写的是“所谓的新现实主义的故事”,他将其定义为“一些不是发生最在我身上而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或者说是想象发生过或可能发生的)。”如《通向蜘蛛巢的小径》(eremita a parigi 1947)就是以卡尔维诺自幼所熟悉的利古里亚地区的游击队活动为历史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他承认在其中“大量运用了新现实主义的生硬手法”,“我毫不经意地用游击队员的故事开始写作:结果很成功,因为这些故事是历险记,充满搏斗厮杀,枪林弹雨,有一点残酷也有一点吹嘘。”《我们的祖先》La memoria del mondo 后记 1960)。


《看不见的城市》it:Le città invisibili


《时代》杂志认为他是“超现实主义者”,而《新闻周刊》则称他是“幻想大师”;但卡尔维诺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写实主义者,在意大利电视台播出的对卡尔维诺的访谈里,他比喻说:“惟有从文体的坚实感中才能诞生创造力:幻想如同果酱;你必须把它涂在一片实在的面包片上。如果不这样做,它就没有自己的形状,像果酱那样,你不能从中造出任何东西。”


卡尔维诺已离我们而去三十年,但我们仍在寻找那座“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以作品中富有“寓言式的现实主义色彩”,或者写“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寓言”著称,他自己也爱用这种表达方式,如“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为什么读经典》 Perché leggere i classici )甚至有人认为,世上大概有两类作家,一种是像卡尔维诺这样的作家,另一种像马尔克斯那样的作家,前者更关注文学形式或者文体试验,后者更关注现实人生和社会公共事务。


“一个攀爬在一棵树上的少年;他爬,会发生什么事情?他爬,走进另一个世界;不对:他爬,遇见奇妙的人物;对了:他爬,每天从一棵树到另一颗树地漫游,甚至不再回到树下,拒绝下地,在树上度过一生。”(《我们的祖先》La memoria del mondo 后记 1960 )


批评家们认为卡尔维诺是“寓言式的”,而且是优点,因为卡尔维诺是把“无产者和八卦新闻”写成了寓言性的,倘若在”讲述城堡和天鹅“时,寓言性就不足称道了。



从浪漫幻想的深层背景中诞生


以“兔子四部曲”为代表作的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说:“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三人同样为我们做着文学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明亮。”


1956年,被人誉为“意大利式的格林童话”,“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的《意大利童话故事》( Fiabe italiane )发表,此书由卡尔维诺搜集了近200篇各处传统民间故事及童话,耗时两年写成。对战后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感到失望的卡尔维诺遨游在童话世界,他深信:“童话是真实的。”


卡尔维诺在工作室


国际形势的动荡和消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使很多文人在精神上产生了危机,痛苦地看到自身价值的瓦解,然而卡尔维诺却把作家的使命、文学的作用以及对社会的政治责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更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过去与现在相结合,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结合,幻想与现实相结合。对于卡尔维诺来说,支配客观世界的规律有它的随意性、破碎性和偶然性,所以他的小说的“每篇故事都是重新发掘一种逻辑的结构,而作者的每一种思想乃是每一篇故事的开端”。所以卡尔维诺曾说过:“我与一个哲学家截然不同,我只是一个遵循故事内在逻辑的作家。”(《世界报》 1970 )用日常生活中琐碎素材来展开作者的奇思遐想的最后一部小说《帕罗马尔》( Palomar 1983 ),是卡尔维诺面对繁杂而又不可知的现代世界,苦苦地寻求宇宙与人类之间,自然与人的语言之间,单一的自我与多重性的现实之间的关系。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卡尔维诺说。他称之为“分裂”,马克思将其称之为“异化”,佛洛依德称之为“压抑”。曾经在人们身上的和谐状态渐渐消失,大家渴望着新的完整。卡尔维诺把道德核心作为他作品的中心思想,在注重同时哲学层面探索的同时,他还给了他的故事一套骨骼,和由诗意的想象自由构成的血肉。


1985年9月19日卡尔维诺终因医治无效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终年62岁。



卡尔维诺诞辰88周年时的Google主页


戈尔·维达尔( Eugene Luther GoreVidal )在纪念卡尔维诺时写到:

“我比其他人早离开。在返回罗马的路上,阳光灼热;可雨点开始飘落。魔鬼在揍老婆了,意大利南方有这种说法。接着一道彩虹横贯东面的天空。对罗马人和伊特鲁里亚人来说,彩虹是世事将起变化的不祥之兆,君王驾崩,城市陷落,世界毁灭。”


参考资料

《On Italo Calvino》 Eugene Luther GoreVidal 1985

《意大利当代文学史》 沈萼梅,刘锡荣 1997



企鹅图书

“我们的目标不是相互说服,而是相互认识。”——赫尔曼·黑塞

喜欢请分享至“朋友圈”

点击题目下方的“企鹅图书”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