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南琼海美食地图(配漫画手稿)

2014-08-07 走读海南

这里是海南在线【走读海南】官方公众微信号,专注分享海南本土文化、民俗、旅游资讯,欢迎搜索“zouduhainan”或点击上方蓝字“走读海南”关注我们。


  如果琼海要拍“舌尖上”系列,也许美食的开篇会这样描述:“杂粮中充满了田野的真诚,粗糙中蕴含着本土的温情,在琼海杂粮一条街,你能尝到最本土的味道……” 


  夏日炎炎,琼海银海杂粮一条街又迎来了生意高峰期。这里的各类杂粮小食有口皆碑,鸡屎藤、粑仔、番薯糕、椰子奶等小吃风靡城乡, 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好去处。

  琼海的粗粮小吃闻名全岛,其中清补凉最为人们所熟悉。步入杂粮街任何一家店,熬煮清补凉的老师傅们都能讲出一段古来:“清”、“凉”顾名思义,中间却夹了个“补”字,清凉消暑却又温补宜体,三个字组合,给人虚实结合,阴阳平衡的感觉。

  最早时的清补凉其实就是绿豆汤,主要材料便是绿豆,其后为迎合顾客多样化的口感,陆续加入红豆、薏米、红枣、芋头等。绿豆解暑、薏米性凉,需要加入红豆与红枣调和,汤汁则选用当归、姜丝等药材加椰子水熬煮而成,这样调出的一碗清补凉便老少咸宜、温凉适中。到如今,清补凉的原材料千变万化,酸甜兼具、南北相融、中西合璧,多种材料如魔术般完美组合,但不变的依然是那抹沁入心底的香甜味道。

  杂粮里另一道广受人们喜爱的甜品是鸡屎藤。

  每当夏日,海南岛毒辣的日头晒得人烟急火燎,容易上火,茶余饭后就爱喝上一碗鸡屎藤清热解毒。农历七月,充足的日晒与降雨却最适合鸡屎藤生长,是鸡屎藤的节日。这一道纯天然的绿色杂粮,吸引了岛内外的人们慕名而来一过嘴瘾。

  鸡屎藤的原材料来自于野生藤本植物,其汁液味道非常香醇。琼海人摘其叶,按比例合在大米里磨成粉,再和粉捏成大豆般的“粑仔”,下锅汤煮后再配上红糖、椰奶,既吃又喝,可要当心别将舌头咽下去。

  糖水佐以杂粮小点,才是地道的吃法。薏粑、猪肠粑、南瓜饼、甜薯甩、玉米烙……这些杂粮无一不是美味精品。

  薏粑是用糯米粉包馅料制作的小吃,有芝麻、花生、椰丝等各种馅料。剥掉一层绿色粽叶,轻轻地咬一口,粘滑甜软,椰子赋予了糯米新的清香。吃薏粑,馅料并非主角,真正行家吃的是外层糯米皮,柔软爽滑而不粘牙,这才是功夫到家了。

  没有人能抵制猪肠粑的霸道香味。只见点心师傅抓起一团糯米团,放入猪油热锅里来回煎炒,直至成为两面金黄的糯米饼。铲出饼搁在平板上,将散发着浓郁椰香的花生、芝麻、椰子和生姜等馅料摆满糯米饼的三分之二,再顺手卷起糯米饼,拿刀具均匀切成5厘米宽块状,摆盘即可。端上桌的那一刻,猪肠粑的香味飘溢了整条杂粮街。

  “苙”(海南方言读lap),是海南椰文化派生的食品,既类似于北方的干粮,又是具有独特风味的地方食品。“苙”是用椰子叶或露兜(即野菠萝)叶编织成拳头大小、中空的囊状袋(俗称笠壳),形状一般为枕头状。其内容物即是用花生油、蒜茸将虾米炒香后再炒的大米。蒜姜味、虾米鲜味加上“苙叶”清香味,使“苙”具有独特的香味。

  “做公道”,就是大伙出钱凑份买来生鸡或生鸭或生鹅(也有买整只狗分份,但不叫“做公道”而叫“邀狗份”),由“公道头”主厨煮成白切鸡(鸭或鹅),按所凑的份数分份收钱。份数越多,每份的量就越少,钱就越少。鸡(鸭)汤中加入大米煮成鸡(鸭)饭,趁热捏成约拳头大小园球状饭团(琼海人叫“饭凸”),也是按份数分为若干个。

  从历史渊源上考究,“做公道”,是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中,老百姓对食文化的一个创举。因为在那漫长的岁月中,老百姓的生活内容就是做做吃吃(海南人方言把北方人说的“过日子”叫“做吃”),成年累月辛苦劳作之后只盼望有一顿饱餐。海南俚语“穿看嫁,吃看年(即过年)”,老百姓只有逄年过节才有一顿鸡鸭肉吃,所以平常很“饿吃”。在经济贫困、生活窘迫的生活状况下,老百姓唯有通过“做公道”方式来解决嘴馋的问题。“做公道”时,地上放一个大簸箕,簸箕里放一块木头砧板,碗儿盘儿围着刀砧摆成半园状。“公道头”或蹲或坐,刀起肉剁,参份者、没有参份者围成一个圈,咽着口水围观剁肉分份,众人指指点点,大人说说笑笑,小孩打打闹闹……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如今这种场景已经很难再见到。


【本篇文字摘选自海南在线《走读海南网刊第13期:舌尖上的海南》、《海南日报》,原创漫画图片来自海南在线网友“bin111222”,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