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南第一条公路在哪?

2016-04-20 多港峒客 走读海南
海南这几年正在启动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造计划,又一批批老村和故道即将在这滚滚的城市建设大潮中消失。当大多数人都被疲惫忙碌的生活淹没时,还是有一些有心人,怀着对海南深沉的爱,为我们扫除岁月的尘埃,翻开久远的记忆,唤醒内心的故土情怀。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位走读海南网友 @多港峒客考证的一段城市道路变迁历史,看完才知道,原来海南的第一条公路叫“琼海路”!


图文|多港峒客  编辑 | 梨花雨  来源 | 走读海南


海南第一条公路出现在哪一年?

通常有两个说法。一为1917年说:“民国五至六年时,镇道琼山至海口马路一段,约长十里,激动人民经营汽车思想”,“马路”是广东人对公路的习惯叫法。这里说的应该是人力车马路。二为1919年说:“琼海路,开筑完成于民国八年,该路由琼山北门起至海口南门止,计长10里、宽30英尺,为官办”。该路设计载重能力为9吨,为“海南最早筑成的公路”(均据民国陈献荣《琼崖》)。


汽车首次进入海南,明确记载于1919年底,商人黎晋隆组建琼州汽车公司,从香港购进美国“多利”牌7座旧客车3辆,1920年初起,经营“琼海路”客运。这就是海南第一家民办汽车运输公司。


公司每日往返60车次,每车载客6人,每人收费4角。按其载客量,只相当于现在的微型面包车;按其每日往返的次数,可知其必为海口至府城(琼山县)之间的距离,即“琼崖镇道”。


在此之前,未发现汽车上岛的记载,这3辆汽车,就是进入海南的第一批汽车。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南近代公路正式出现于1919年,“琼海路”是海南第一条公路。

如今这条路还在吗?

今天凑巧还能找到这条路清晰具体的历史脚印。而这源自一份历史“蓝图”。


“蓝图”技术是近代欧美发明的,其制作是:先将完成的图形以墨迹绘制于半透明的拷贝纸上,再通过光化学“晒蓝”技术,复制出所需要的多份成品图,墨迹反相为白,底色反相为深蓝,故名。近现代大至道路、城市规划,小至机械零件,其设计施工都广泛使用蓝图。随着当代复印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蓝图应用已显著式微,远不如“蓝图”这个词本身应用的广泛了。


广州中山图书馆藏有一份民国十二年(1923)十一月绘制的《琼州海口华兴和记汽车公司路线图》,就是这种蓝图。馆藏档案共四幅,实物仅存第四幅。该图长边有近0.8米,由于早期保管欠佳,厚厚的百年道林纸已发硬,并出现若干条横向折痕,底色参差,局部漫漶,个别文字已无法辨别。本文题图,就是该图的脚部。


经数码处理的《华兴和记汽车公司路线图》全貌,作者通过数码处理,设法使图上的线条与文字更清晰,已知的文字用红色另标;无括号红字系按原图滕写;同时提供右上角较清晰的一块蓝图原貌,以供对照。


蓝图所属的海口华兴公司,陈铭枢《海南岛志·十二章》有载,系民国十二年成立,与蓝图年份吻合;其资本总额为1.6万银元,“汽车十辆走琼海路,四辆走尚导”,行车速率为每小时15咪(32公里)等等,是对蓝图的情况补充。“尚导”即今尚道村,在南渡江西岸新大洲大桥以南。该图虽品相一般,但是比例尺较大,“每英寸作二百英尺”,折每厘米作实地24米,提供了府城北郊驿道转变为公路之初,地面建筑的重要细节,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图中,纵贯南北的“马车路”通入北门,与图下方笔直的府城北墙直角相交,北墙绘满垛口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府城大城(主城)向无北门之设,只有西侧子城有北门“锁钥门”。但是在《民国琼山县志》最新测绘的府城舆图中,大城已经开了北门,直通城内“北帝路”,连通城中心“丁字街”,成为府治与海口之间最直接的连接通道。其西不远,大城又有“新北门”,说明北帝街这个北门是“旧”门,已有些年月。



府城三角公园一角,该公园历史上是府城北谯楼、北帝庙及清末北门位置。


北帝路名,无疑来自北帝庙,“北帝庙,即真武庙,原建城中,后移城北谯楼上”(《民国琼山县志》291页。本文页码均指2006年《海南地方志丛刊》版本),可以肯定,这个北门就开于此前只建谯楼的地方。在该县志大量的坊表记录中,有若干处“小北门”位置,应该就是指锁钥门,但也有数处“北门”记载。1933年《琼崖》载“该路由琼山北门起至海口南门止”,也确证了北门的存在,这条路,也就是图中的“马车路”。


县志舆图上绘制清晰的重要交通孔道,县志正文却没有正面记载,是府城历史的一个吊诡之处。推测历来无北门,是海防或“风水”之需,北门之开,是晚清海口开埠后的产物。



红城湖路北侧复建的玉皇庙,门前有《三清观大型石雕像》保护石碑。


图上,匹瑾女校以北马车路边,可见一座伏波庙,这是重要地标。县志载该庙是“康熙五年,巡道马逢皋复移建于北郊外大道左”,可见,这条马车路就是此前的“大道”,清初就一直存在。因此可以确定:马车路就是1919年所修的海南首段近代公路,线路与古驿道重合,也就是连接府城与海口所城两者核心的最直捷线路。


细看匹瑾女校之南,马车路有向左转向的痕迹,这应该是通向锁钥门的驿道原线,开北门后路线又重新指向城门,与北帝街连接,只留下一个不显眼的小弯。这个细节,恰恰证明马车路是依驿道而行,是开北门之前的老线。



复建玉皇庙内供奉的三清像。


马车路之东,还有一条斜向东的道路。这不像是驿道,因为驿道讲效率,不允许任何无故的绕远,而应是通入清代驻军基地的支路,路边有大校场、制弹厂等,其前身是军营营盘、左营军火库等。伏波庙以南,有便道连通两路。


北望勋亭路南段,系清代通往军营及五公祠的古道原线。蓝图显示民初路两侧均已栽培多重护路林带,若能保留至今,那就是壮观的百年林荫道了。


按照比例尺,该图顶端以外不远就是城北五里亭,是清代演武厅及一系列古迹所在,推测这条支路就在该处与驿道分离。支路东南尽头是玉皇庙、制弹厂,然后连接“去五公祠路”,为地图的定位提供了另一个确切地标。


玉皇庙资格极老,从未移位,北宋已立有御书碑,向来是府城的大去处。公路时代,它又是1925年筑成之琼(山)文(昌)公路的起点,东南下北冲村,再东渡(据陈献荣《琼崖·第五章》)。可知,这条“制弹厂支路”,民初公路时代已是主干道了,公路绕城外东南行而不进城,是不受繁杂干扰又直捷的聪明走法。而玉皇庙,自此成为交通枢纽之一,北通海口,西进府城,东南可去文昌及琼东琼南,又通入名胜五公祠。



北官村东南部的华光庙,占地不小,系民初蓝图所无。


从图上标志符号可知,当时城外建筑物不多,大部分地面是水稻田。图上标注的一些设施、单位、庙宇,《民国琼山县志》有相关记述:

农业试验场……移设北郊外大校场东边旧营盘地(269页)。
玉皇庙,即故三星(清)观,在城北天宁寺左。宋名天庆观,宣和元年,御书“神宵玉清万寿宫碑”。元改今名(712页)。
汉二伏波庙……康熙五年,巡道马逢皋复移建于北郊外大道左,有碑……今道尹朱为潮移二伏波庙于苏泉东坡祠东,旧遂废弃……(但是原址依然受景仰)王国宪《伏波祠访碑》诗:访碑北郊外,晋谒伏波祠……(284页)
地藏宫,在天宁寺左……今谓之十王殿。
三元宫,原在小北门内……(后)迁于北城外河畔,增建玉皇阁、观音庵(均713页)。
左营军装局,在府城北。顺治四年建。
左营火药局,在府城北。顺治四年建。
道纪司,在城北三清观,今王(玉)皇庙(均208页)。


还有,城外路边“匹瑾女中”,县志未载,后为美国驻海南领事馆所在地。

蓝图上面这条路,现在还能看到一点遗存吗?

将华兴汽车公司蓝图主要线条用制图软件移叠于当代卫星地图(作了模糊化处理)之上,以作比对,再现城北重要遗址。红线、红字为明清状况,白字为当代地名、路名。两图相距百年,重要线条却高度吻合,体现了民初的测绘水平。图上可见玉皇庙地位要冲,紧靠海府路与红城湖路三叉口,当代已不可能原位复建,只能西移百米。


海口整条博爱路,是这条路北段的原位继承,而府城的中山北路,就是驿道南端的城内段,当然后来扩宽了。博爱路往南,自从1930年代初修建大英山机场后已不能直通,只能绕道,大致就是今天看到的海府路。原路并未完全消失,应该还能看到某些片段。比如今天的五指山南路,或许就是,但是经过拉直扩宽,原貌已经尽失了。


通过对民初仅余“马车路”蓝图与当代航拍地图的等比例叠合判读,可以确认不少清代遗址。如明清府城北城墙外,即护城河位置,就是当代建国路;北门及北帝庙,位于今三角公园旁边的中山北路口,北帝路即今中山北路。而“马车路”越过今日红城湖路时的那段短短的偏转线,与府城北墙的连线交点,就是子城“锁钥门”。


还可以确认今日红城湖东北、北官村的“北官中路”,是海府驿道郊外段遗存。现存路段长200余米,实测较窄处宽6.5米,略小于民初干线公路8米的宽度。应该是公路被机场截断冷落后,两侧民房陆续向外侵蚀所致。


红城湖路北侧、北官村南口的“北门官市”牌楼。


北官村靠红城湖路口,当代立有“北门官市”牌楼,人们或许认为北官村名来自该市。


查北门官市最早出自《咸丰琼山县志》:“北门官市,在子城北门外,久废”(251页),此前的康乾两版县志,则未载该市。



北官中路中段南望,体现海府间驿道之笔直。图右为连片老屋,伏波庙大致在图左位置。


更早,《正德琼台志》载琼山县有东门市、北门市,”北门市,在西厢,属奇甸书院“(283页),而”奇甸书院,在郡城西北隅,丘文庄公初仕时建,择师训诲乡子弟,就以家之近院北门市税供之(394)“。可见,明代北门官市故址应在今红城湖路以南、三角公园西北百米内外,清代一直没有恢复,与今北官村位置未必完全吻合。



北官中路南端北望,当代道路向左转出红城湖路,图右是华光庙。


“北门官市”牌楼本身,位置相对接近官市遗址,而且显示了今人对先贤助学事迹的缅怀,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至于北官村之得名,窃以为与官市无关。原该是“北官路村”,村以路名,后来因为历史淡忘而省略一字。“北官路”及村名,正是海府驿道的历史遗物——应该说,是除了博爱南路南段之外,这条百年前“第一路”的仅有遗物。


从民初这份蓝图来看,百年前北墙外大部分是水稻田,未见民村的表述,更无北官村。米铺村的位置,当时是农林试验场,更早则是清军军营。


村民说:北官村已经列入旧城连片改造范围,很快旧貌将彻底消失。想凭吊一下海南最早公路遗迹的朋友,要抓紧时间了。


北官村内的老民房


从种种迹象看来,这段官道孑遗早已溢出现代社会的视野,曾经很重要的古迹伏波庙,民初已搬走,王国宪凭吊时只是废墟,遗址现在隐藏在一片老民宅之中。


人们倒是忘不了玉皇庙,现在在红城湖路北侧离原址西面百米处,重建了一座较小的,捐款者非常踊跃,政府对三尊石雕像还设立了保护石碑。



红城湖路南侧的天宁寺,虽然体量不大,也体现了府城人对历史脚迹的努力追寻。


今日勋亭路南段,正是清末民初通往玉皇庙的那条支路,大部分路段当代都原位保存下来,当然扩宽了。


民初蓝图上这条支路边,两侧各有数重路树,主马车路及东西通道两侧,均有单行路树,栽植位置都很规范,显示了百年前海南官民的环保意识,值得注意。


《琼州海口华兴和记汽车公司路线图》原档案共四幅,分别测绘了自海口南门至府城北门的“七里”官道,第四幅为府城北门外。幸亏仅存的是这幅,地面建筑物还能有所钩沉,成为当代地貌能确切辨认的历史脚迹;若留存的是第二或第三幅,就是大英山飞机场一带,所有痕迹都不可能找到了。同时,笔者在阅览室用小相机对原件拍摄,条件所限,一些文字和细节难免模糊不清,若是专业人士以先进手段复制细察,或许还能再提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民初地面测量图与当代卫星地图等比例叠合,居然有那么多线段完全相符,既证明城市发展的历史延续性,也说明当时测量技术的成熟。可以说,这份蓝图是前航拍时代海南最精准的地图之一,而从近代地面城建物的具体位置这个角度看,则很可能是全岛唯一。对海口城建史来说,应该是一件重要的近代资料。



本期作者:多港峒客,1951年生于广州,布衣。十年海南知青,返城十年国企,再下海经商。年过半百后渐悟历史文化之可贵,遂投身学习与挖掘。在海南与部族两翼,读书行路,乐此不疲。唯望能为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略尽绵薄,足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