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钢独大”到“九大支柱”,武汉产业升级如何弯道超车?
栏目介绍:《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频道原创新闻评论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九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读新闻,我们关注新闻背后的余音。
从“重工业城市”走向科技创新之城,绿色发展之城,武汉正在全国低碳发展的版图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近日,在一份全国30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榜单中,武汉表现亮眼,排名全国第七的成绩,被媒体评价为“已经基本摆脱重工业城市形象,走上了低碳发展之路。”
在经济势头强劲的大前提下,武汉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有何秘诀,低碳转型之路如何越走越稳?
01
能源消耗双控“超额”完成
经济发展追逐绿色动力
净零碳发展也即碳中和,指的是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而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能源结构调整是一个基础性动作。
近年来,武汉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占比,积极布局风光电等新能源,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十三五”期间,在能源消耗增量与能源消耗强度两项控制目标中,武汉均达到控制目标要求。
湖北省发改委官网显示,湖北省下达武汉市“十三五”能耗增量控制目标为715万吨标准煤,而“十三五”期间武汉市能源消费累计增长仅89.43万吨标准煤;能耗强度控制目标为降低17%,而实际上武汉取得了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0.93%的成果。
武汉在2016-2018年连续3年能耗双控目标被省政府评定为“超额完成”等次。
而在这其中,作为化石能源的代表,武汉煤炭的消耗占比,也是持续下降的。
2015年,武汉市煤炭消费总量为3388万吨,占能源消费比重为49.8%,近五成的占比,也说明,在进入“十三五”之前,武汉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为改变这一现状, 2018年,武汉印发《煤炭消费总量控制3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了逐年压减煤炭消费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确保煤炭消费总量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控制在37%以内。
而在2021年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披露了相关成果:2020年武汉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35%左右,而同年的全国水平为56.83%。
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的同时,武汉也在积极布局新能源,为经济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动力之源。这在交通领域有着最直接的表现。
自2017年以来,武汉按照800辆/年的速度,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替换工程。2021年武汉市举行的创建全国低碳城市试点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现有新能源公交车4985台,占全市公交车总数的48.73%。2021年底,武汉新能源公交车占总数50%以上。
在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方面,武汉同样积极探索。今年6月,武汉市发布《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实施方案(2022—2023年)》,提出到2023年底,武汉市累计推广换电新能源汽车1.8万辆、建成换电站100座,并就换电车辆年度推广项目进行奖励,满足条件的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奖励。
武汉在新能源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02
产业升级焕新
九大支柱撑起高动能发展
低碳与发展可以并存,这在当前是个被普遍认可的道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要想二者兼得,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升级不可或缺,过去的重工业城市武汉,也在动能升级之路上探索前进。
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武汉将实施支柱产业壮大计划,重点布局的九大支柱产业包括:“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建造、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绿色环保及文化旅游。
这九大支柱产业,包含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包括服务业,这样的产业布局一别于过去武汉“一钢独大”“重工业发达”的城市形象,武汉通过九大支柱产业建设,加速迈进高动能发展时代。
近年来,武汉通过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推动钢铁、石化、水泥、造纸等传统行业低碳化改造和转型发展,壮大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环保等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措施,推动了整个城市的低碳转型。
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市六大高能耗行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15年的92.4%降至2020年的90.3%,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单位产值能耗最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耗占六大高能耗行业比重,已由2015年的50.4%降至2020年的48.3%,下降了2.1个百分点。
最直观的成果,便是碳排放强度指标的变化。
这是一个衡量经济增长同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指标,近五年来武汉碳排放强度不断走低, “十三五”期间,武汉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接近40%。
03
立足中部辐射全国
打造低碳经济枢纽
武汉,在全国低碳经济中具有枢纽地位。
这不仅仅取决于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设在武汉,也取决于武汉凭借这一“地利”积极布局低碳金融产业,为城市绿色发展赋能助力。
去年7月,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有相关人士表示,作为中国碳市场核心支撑系统——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武汉将带来超千亿产业,引领中部绿色崛起。
而当天启动仪式湖北分会场上,武汉碳达峰基金、碳中和基金分别签下100亿的单子。
近日,武汉市政府印发《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碳金融中心建设将实现四个主要目标:一是建成支撑碳市场和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中心;二是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特色明显、交易活跃,建成辐射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中心;三是碳金融产品创新和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机构、人才、资金及技术等要素资源集聚,建成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的碳金融生态圈;四是各类市场主体广泛深入参与碳市场交易,建成碳市场的核心节点、结算枢纽及碳定价中心。
实施碳金融人才留汉计划,支持在汉高等院校开设碳核查、碳交易、碳金融等专业,建立碳金融实训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加大碳金融人才引育等等,这些措施将源源不断地为武汉碳金融事业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毫无疑问,在碳金融领域,武汉有着属于自己的谋划与雄心。用低碳金融赋能低碳产业,武汉正加紧布局碳金融生态,打造全国性低碳经济枢纽。
资料来源:综合自凤凰网 、21财经、极目新闻、长江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