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焦虑成为时代话题,如何增强心理“免疫力”?
栏目介绍:《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频道原创新闻评论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九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读新闻,我们关注新闻背后的余音。
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很多人的心理防线和忍耐度都降到了最低,社会焦虑被不断地传播放大。尤其是处于“隔离”状态的人群,在封闭孤立的环境下,心理健康方面受到的影响非常大,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一触即发、消极言论一听就信。
不论是最近接连曝出的核酸检测机构造假,引发信任危机;还是少数地方借防疫之名滥用权力,“一封了之”“层层加码”;再到“躺平派”“清零派”争论不休的种种乱象……每个关键词都戳中痛点,愤怒、埋怨、不满等社会情绪被唤醒和放大。
如何引导、处理这些负面情绪,增强心理“免疫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01
集体焦虑,逃不过的社会流行病
面对疫情反复,行业竞争加剧等压力,职场内卷、年龄焦虑、身体亚健康等各种问题愈演愈烈,焦虑,成了大家头顶挥之不散的阴云。
有调查显示,传染病大流行后,人群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患病率高达22.6%。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我国群众的精神心理问题同样突出,约有1/3的人受“疫后综合征”困扰。所谓“疫后综合征”,指的是由疫情引发的社会稳定、经济复苏、民生改善、身心健康等方面问题。
正如韦恩·戴尔在《你的误区》中谈到的:“忧虑是社会流行病,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来处理忧虑。尤其在不确定性较多的情况下,人们更惶惶不安。”
而新冠就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它影响的不只是经济收入,还有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和预期。每天铺天盖地的疫情推送,大家一边接受信息轰炸,一边担心自己绿码是否还在,街道有没被封。这种不确定性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而这正加深了个人的无助感,焦虑如影随形,只要疫情还未宣告结束,心就始终悬空着。
02
重塑认知,给自己多一点底气
既然焦虑逃不过,那就积极面对。首先要承认的是,在新冠疫情这样的大事件中有焦虑很正常。焦虑的情绪本就来源于人类居安思危的生存本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正视并接纳才是关键。
其次,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理性判断。研究发现,人们在经历焦虑时,更容易相信阴谋论。遇到不理解的事情,人们会迫切地寻求解释,再根据破碎零散的信息,拼凑出自以为的“真相”。很多违背常识的悲观论调,就是抓住了人性在面对灾难、疾病时的恐惧担忧。保持科学理智的态度,不要陷入阴谋论的漩涡中,对未来多一点信心。
再次,减少不必要的信息输入。对疫情的高度敏感,迫使我们过多的关注负面、极端的信息,对未经证实的消息一惊一乍、人云亦云,容易陷入“关注负面—焦虑—继续关注负面”的死循环。所以少看手机避免信息过载,学会理性甄别很有必要。
最后,为焦虑找个正确的出口。很多情绪问题都出在不懂表达上,而倾诉可以把我们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家人和朋友成为我们的支持者,帮助我们度过难关,解决焦虑。
03
良好的公信力,才是定海神针
应对集体焦虑,单靠个体的理性态度和自我调节是远远不够的,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建立政府公信力,才是真正的“强心剂”“定心丸”。
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比如针对疫情防控层层加码、“一刀切”等现象,及时纠偏,明确“原则上高风险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当核酸造假乱象引发网络舆情,国家卫生健康委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加大对核酸机构的监管力度。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用行动减少社会情绪的负面波动。
让权威专业的声音立起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权威专业的声音被掩盖或曲解,伪装官方发声乱象屡禁不止,大家不知道该听谁的,获取的信息真假难辨,焦虑自然而生。只有及时、准确、清晰地发布政府权威信息,谣言才能不攻自破,人们心中的焦虑也就随之而散。
疫情三年,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不要让焦虑拖垮你的生活,端正认知、保持理性、同舟共济才是走出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