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男子猝死在丈母娘家,妻子睡到天快亮才发现…猝死事件频发,这些要点要记住!

2017-09-04 杭州日报


新闻提要

9月1日

江苏扬州一住户家中

发生一起悲剧

一名男子在丈母娘家中猝死,年仅32岁


记者了解到,该男子前一天和妻子一起到丈母娘家,当天没回去。夫妻俩睡到天快亮时,妻子发现丈夫似乎不呼吸,喊他也没反应,前一天还好好的。吓得赶紧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送到医院后,男子已无生命体征,经过一番抢救还是未能挽回男子生命。

(网络图片)

目前,男子死因还有待调查。


关于猝死,你必须知道的


1.我国每分钟3人因心脏问题猝死。


据统计,我国每年心脏猝死总人数高达50多万,平均每分钟就有3人因心脏原因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而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


2. 猝死越来越容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3. 疲劳过度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表现为身体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猝死。



这8类人群容易猝死


1.抑郁者

2.打呼噜者

3.过度劳累者

4.熬夜者

5.生活压力大的人

6.肥胖人群

7.久坐电脑前的人

8.抽烟喝酒者


猝死发病前也有征兆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冠心病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心脏病、脑溢血等突发病是猝死的第一大威胁,马季、高秀敏、侯耀文、古月、陈逸飞……他们都是因为心脏疾患导致了猝死,大多数加班猝死的年轻人也是突发心肌梗死,所以趁我们年轻的时候,就要极度重视心血管健康,养成好习惯。这些好习惯不仅仅是养生,更是救命!


猝死8大恶习赶快戒掉!


第一位:大量喝酒或咖啡




国内外很多研究证实,适量的酒精和咖啡能产生抗氧化物质,保护心脏。但过量饮用弊大于利。因为酒精和咖啡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如果是长期酗酒的人,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


第二位:心情抑郁


坏情绪是心脏大敌,而抑郁首当其冲。因为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夜晚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血压和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建议有困难时多和家人朋友沟通,避免发怒、大悲大喜,控制好情绪。


第三位:暴饮暴食


人在过量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血管本来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顿饱餐很容易就诱发心梗、脑梗。因此,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食欲,一顿饱餐就可能会夺走一条生命。平时吃饭最好吃七八成饱,或是少食多餐,而且要营养均衡。


第四位:吸食毒品


吸食可卡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第五位:用力解大便


解干大便、搬桶装水这些突发动作,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瞬间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就会增加,容易脱落。


第六位:吸烟或被动吸烟


虽然很少有人因为抽一根烟突然心脏猝死,但吸烟对于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

从现在就开始戒烟吧,8小时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就会减少到正常水平;24小时内,心脏病发作几率减少;戒烟1年后,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将会减少一半;戒烟15年后,各种风险和不抽烟的人一样。

第七位:吃得太咸、太甜


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饮食中含大量甜饮料或爱吃甜食的孩子,成年后心脏病危险会大大增加。


第八位:久坐不动



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和办公室“久坐族”,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时,还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毙。因为久坐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酶的活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这些急救措施必须学会!




猝死事件频发,且有低龄化趋势

大家一定要规避不良生活习惯

觉得在理的朋友点个



来源:综合扬州晚报、杭州交通918


编辑 谢珂

杭州日报全媒体中心 诚意出品

 更多新闻下载杭州首席新闻客户端

“杭+新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