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大白望闻问切,量身打造养生攻略

天津大学 2019-04-14


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对患者进行脉诊

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对患者进行舌诊和面诊

5月28日上午,在天津大学精仪学院中医工程实验室,科研人员展示了他们研发的一套最新版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该系统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可模拟中医医师对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并可根据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大数据综合分析开出“建议处方”以及针对个人量身打造的健康养生攻略,堪称智能中医“大白”。而这款智能中医“大白”同时采用了“互联网+”理念与技术,其诊断信息可便捷地与医院联网共享,同时设计了手机端APP应用,每个人通过手机也可实现初步的“望闻问切”,在云端获取健康预警,并为专业治疗提供个人健康数据库。
中医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瑰宝,在现代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将现代科学手段与传统中医相结合,促进中医的变革与发展,是很多国内科研工作者的目标。天津大学精仪学院中医工程实验室的师生们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就开始着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他们将目标锁定在“望闻问切”这一传统中医最核心的诊断方法上,希望研发出一套能够实现更加客观化、数据化“四诊”的现代中医诊疗设备。
“四诊”中最难实现“客观化”的是“切诊”(脉象诊断),实验室主任、副教授王学民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当时学院的前辈老师带领下,他们一起尝试对中医脉象进行工程化分析、用数据来对脉象进行“定性”,经过10年的努力,他们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专家们合作,于2002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中医“脉图”标准,将中医脉象以类似心电图形式的中医脉图来呈现,并逐渐获得了全国中医专家的普遍认同,其研制的“脉象模拟与采集系统”在国内很多中医院校作为教学设备来使用。2005年,温家宝总理来天津参加一场创新科技展览会,饶有兴致地现场体验了这一中医脉象检测系统,给予高度评价,并鼓励他们进一步深入研发下去。
一晃再10年,天大精仪学院中医工程实验室对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的研发不断进步,而刚刚研发成功的最新版系统则实现了“四诊合参”,可通过“望闻问切”由表及里对患者进行全面诊断。据介绍,最新版系统包括中医脉象诊断系统、中医望闻问诊系统、体质辨识系统、养生调理系统以及医用经典处方系统五大模块。其中脉象诊断系统通过模拟中医医师按压手法实时采集脉象信息,并可依据各项特征参数对28类脉象进行自动分析判断;望闻问诊系统通过中医舌面象仪、精密传感器、电子问卷系统收集客观数字化的诊断信息;体质辨识系统综合运用四诊信息,辨别患者的体质类型、体质特征、发病倾向、环境适应力等;中医养生调理系统再结合以上信息给出个性化的养生调理方案。最后通过医用经典处方系统,由专家数据库自动开出“建议处方”供医生参考。
除了“四诊合参”,最新版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还有一项重要突破,就是采用了“互联网+”理念与技术。王学民介绍,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采集的患者信息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可在医院内联网共享,中西医之间亦可互相参照,从而更好地为诊断病情服务。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广普及现代中医诊疗,团队亦设计了手机端APP应用,通过手机摄像头、麦克风、线上问答以及配套的“脉象腕带”,使个人在家中就可便捷地实现初步的“望闻问切”四诊,相关信息上传至云端进行专家库自动分析处理并把结果实施实时反馈给客户端,为个人提供健康预警和个性化的养生攻略。更重要的是,通过手机端信息的采集形成的个人健康数据库,将为患者进行专业治疗时提供关键信息。
“这样高度智能的中医综合诊断系统,会对中医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会否替代中医医师?”对于这一问题,担任中医医疗设备专家委员会委员的王学民认为,“现代科技不会也不能替代中医医师的作用,而将成为医师的得力助手,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检验和发展。”但他同时强调,“中医的发展不能排斥现代科技,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现代科技将会对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的变革与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他以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举例,传统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对诊断医师的经验、阅历依赖性非常高,所以“老中医”往往能得到病人的信任,而这一系统将使中医诊断更加客观化、标准化,此外系统的高度智能化也将使中医诊断效率大大提升,并使远程诊疗等更加便捷。王学民希望能有更多科研工作者投入到现代中医的研究中,推动中医的变革发展与走向世界。
目前天大精仪学院中医工程实验室与国内最大的几家中医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均有长期合作,这一最新版的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也已经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生产许可,将进一步推向全国市场。

智能中医综合诊断系统手机APP测试界面

记者 摄影 王涛
今日小编 杨晨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