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份天大的帮助,让他们13年来念念不忘,追寻至今终圆梦

天津大学 2019-04-14


几周前,每日新报刊发了《大同贫困受助学生一家 寻找当年天津大学资助人》的寻人报道。在与微信平台消息同步刊发仅仅数小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和当年天大班级的同学取得了联系,并最终在7月28号促成了这场跨越13年的相见。




记 · 资助善事


2005年的夏日,同样的烈日炎炎的暑假里,一个美丽的资助故事开始在天大生根发芽。

 

原本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大货司机,一趟趟辛苦地运送着煤炭,母亲高海琴在家勤劳种地, 16年前,女儿8岁,儿子5岁,丈夫因为煤气中毒撒手而去,这个家瞬间失去了重心。“我没什么文化,但我知道孩子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改变命运。”高海琴说。但最为难的无疑是学费,当时还没有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种地又不能马上就见收益, 孩子的学费、学杂费一直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一位好心人提醒她,试着向学校申请减免。年轻的母亲厚着脸皮站在校长室里,哭着提出请求时,老校长也很为难。“我只能咬牙坚持,唯一高兴的事情,就是儿子的成绩一直很好。”好成绩也让坚强的母亲更加揪心,总担心会因为没钱让儿子失学。



这时,命运发生了转折,有一天,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找到她,送来了一笔钱,“300元!”高海琴说,这是来自天津大学一个班同学的捐助那笔钱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是及时雨。后来,高海琴才知道,当时这些大学生们提出的资助条件只有两个,“一是家庭真正贫困的;二是孩子学习成绩好,能继续读书。”这笔钱能到她家,是因为条件完全符合大学生们的要求,据说,还有天津大学大同籍的老师提供帮助。



天津大学的学子们和小门还通过几封信,几次搬家,门家手中只剩下一封信以及全班拿着冠军奖状的合影。高海琴说,信里对儿子写着,“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一群人陪伴着你、关心着你。我相信,这股默默支持着你的力量会与你一直同行。”高海琴说,这些话几乎就是全家人的指路明灯。


忆 · 昔日善举


“微信转到我们班级的群里时,大家都很激动。”李霞是当年爱心班里的同学,她告诉记者,其实大家都有点淡忘具体的细节,但看到新报的报道后,大家都很激动,“为当年集体做了一件好事而骄傲,为这一家人能以积极的心态努力生活而开心。”

 

当年负责联系的大同籍天大老师康丽琼认真回忆了当年的事情:“我就是大同县人,2005年暑假,7月时,我和另外一名老师带着当时化工学院的一些学生到大同县,就是现在的云州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当时,师生们来到的是东水地村,“那个时候还没有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相关政策,我们在村里也看到了几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面临着失学或即将失学的困境。”


康丽琼和当地一名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商量,希望能赞助贫困家庭的孩子继续读书。“我们回到天津后,就收到了她的来信。”她告诉康丽琼,自己和当时城镇二小的校长联系过,按照师生们的要求推荐了需要资助的学生,自己确认后把孩子的照片寄过来了。康丽琼老师说,自己对门振琪有些印象,就这样,康丽琼老师和过乙班(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乙班)进行了对接,由他们负责资助这个门振琪。

 

“由于时间太长了,很多细节真的想不起来了,好像是小门先给过乙来信汇报了学习情况。现在看到当年的助学真的有了效果,真的很感动。”班干部姜志勇通过微信告诉记者,“13年过去了,同学们因为报道,又都想起了这件事,小门也挺厉害的,学习努力让我们很高兴。”



过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李霞说,当时班级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他们还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给小门那封信里夹着的照片,就是刚刚取得化工学院过控杯篮球赛冠军后拍的合影。“当时选择这张冠军集体合影,就是希望以我们的夺取冠军的拼搏精神去鼓励他,战胜学习和生活的困难,也取得好成绩。现在看到小门做到了,大家都觉得很感慨。”


扬 · 今日善德


门振琪两次高考,第一次考上了一个二本学校。“妈妈不明白二本和一本有什么区别,在她看来考上大学就已经很好了。”暑假在重庆打工的门振琪告诉记者,自己希望能考得再好一些,复读一年考上了西南大学商贸学院。入学后,门振琪担任了系学生会学习部长,连获校科技立项和实践技能大赛等的一等奖;他还当过赛事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在校图书馆当义务管理员。而高海琴也坚持做好事,参加了当地自发的爱心公益团队,每每看到路上有残疾乞讨者,还买吃的救助;长年照顾患有智力障碍的儿童一家……



报道也在大同流传,一位大同人在微信留言里写道:大同人讲话:“找不到恩人,良心上过意不去啊”……云州区一位读者告诉记者,微信也在当地传递着,“很多人都感动得掉下眼泪,为天津人的善行善举,为高海琴门振琪母子的不懈奋斗。真心祝福早日找到那些优秀善良的天津大学的大学生们,助人和感恩,都特别温暖。”

 

高海琴说,自己看着报道哭了一次又一次,“按照原来的想法,我是想等孩子将来工作了,有经济能力了再去天津找,但又怕时间太久。”高海琴说,有时候遇到来自天津的陌生人,她都觉得分外亲。当记者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她时,她泣不成声,连说“谢谢”,自己终于能早一点圆梦,“联系上就好,联系上就好。我希望能和他们见一面。”连日来,得知消息的亲戚朋友们,也以各种方式向高海琴表示祝贺“过去是大学生们帮助你家,你后来在平时做那么多好事,现在能圆梦,就是好心有好报。”

 

门振琪说,自己也非常希望能和当年的大哥哥大姐姐见上一面,“对于这次见面,我感觉也算是多年的一个心愿得到了实现。当年他们鼎力相助,是我之后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动力,让我和我的家人也知道了,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人值得我们铭记。十几年过去了,命运使然,我们即将要面对面,我内心是非常期盼却又忐忑的,害怕自己会让他们失望。但我还是会用最真挚的笑容去面对他们,让他们知道因为他们的帮助,让我变得更阳光、更好。”李霞和姜志勇也告诉记者,班级群里也在商量,希望能见一见这些给予大家美好学生记忆和感动的母子俩。


跨越13年的缘分

终于相见


7月27日门家母子从大同赶来,深夜才抵达天津,第二天一早母子俩来到了天津大学,马上他们就要见到惦念了13年的亲人了。当年爱心班的同学们,现在工作分布在国内外各地,来到见面会现场的4位同学代表有姜志勇,李霞,王晓泽,张瑞,其中两位也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的,他们是带着其余28位同学的祝福来与门家人相见。来参加见面会的还有每日新报的热心读者和记者朋友们。

 

高海琴一见到当年信中的同学们就止不住了泪水,平静了一会后说:“真的太感谢你们了!你们的信让我们一家人有了希望,有了目标,心里有了一股劲,之后我们整个生活都变了样!”当时门家遭遇变故后,不仅物质上匮乏,而且生活的希望也变得迷茫,一份资助不仅解决了学费上的燃眉之急,而更大的是精神上给予的力量和勇气,这也是他们13年来一直念念不忘追寻这件事的初衷。高海琴红着眼眶说到,“孩子那时候还小,他经常拿起篮球场上的合影照片和我说,我以后也要像哥哥姐姐们一样好,孩子心里面有了目标,从这以后,他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一张张充满活力的年轻笑脸,给这个家带来了太多的力量。门振琪说,信中姜志勇让自己称呼他“勇哥”,让他感受到家人的亲密,心里感觉有了更多依靠。

 

信中的“勇哥”姜志勇从出差途中专门赶回来与门家人见面。他回忆了13年前写信的前后经过,当年他们班收到了5岁门振琪的来信后,大家都传阅了,他说“信里面有很多字,小门还不会写,是加了拼音来表示,当时就觉得这个孩子很懂事,也很脆弱。我们当时开了班会讨论,最后决定由我来写这封信,因为我是大同地区人,易于沟通”。他在写完信后,担心自己是男生不够细腻写的不好,还专门找班里女生给把关,之后才放心把信寄出了。

 

李霞目前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就职,她说“高阿姨这样一个善举像一个火花,点燃了每个人心中善的火焰,我们要把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这件事在学校传播开后,对在校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学弟学妹们都要去支教,他们说也要像学长学姐当年一样做有意义的事情。”王晓泽说“看到报道你们全家今年就要脱贫了,真是为你们高兴!” 张瑞也对小门目前的成绩感到自豪。

 

康丽琼老师虽然没有能来到现场,她用视频的方式送来了祝福,“真是既感慨又感动”。她没有想到的是十几年了还能再建立这样的联系,而且小门还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在报道中看到振琪和高阿姨一直在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传递着这份爱心,这让我特别感动”,她说“身边捐资助学的事情其实有很多,可能这和天大的氛围有关系,我们都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从左至右:王晓泽、张瑞、高海琴、门振琪、姜志勇、李霞)


门振琪和高海琴向爱心班的同学送上了准备的礼物和大同特产,爱心班的同学们送给门振琪一套钢笔,希望他书写出更精彩的未来。


大家在阅读当年的信件



天大学子13年前的一次善举,

为一个孩子的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为一家人的生活带来力量。


天大人的奉献有时是那么壮大,

让人赞叹;

天大人的奉献有时是这么细致,

让人动容。


这种精神一定会继续在天大人中传承!

在更多人心中传递!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 tianda1895 -


内容摘选自《每日新报》相关报道 记者 单炜炜 

内容整理 / 刘洋 贺梦哲

现场摄影 / 郭程

底图来源 / 郑桓

责任编辑 / 唐铭阳 刘冉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weixinteam@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